陝北——秦漢時期上郡地,其時,水草豐美,牛馬銜尾,群羊塞道。
陝北人從古到今養羊子、吃羊肉、穿羊皮、鋪毛氈、唱羊歌,玩羊骨頭,羊道文化歷史悠久……
《明史》《榆林史志》記載:明正德十三年(15148年)明武宗巡邊來到榆林,住三月有餘。納綏延總兵戴欽之女為妃,在城內太乙神宮(今凱歌樓)設行宮。隨從御廚會同當地名廚費盡心思,烹製以陝北羊肉為主料的宴席,奉侍武宗皇帝,武宗皇帝連食數日、龍顏大悅,御賜「羊道」二字,以作表彰。至此「羊道」聲名顯赫,為歷代政要、名人、雅士來榆必食之宴。「羊道」流傳至近代。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常年雨水稀少,光照強烈,晝夜溫差大,致使地表植物生長周期長,耐寒抗旱,適應性較強。而在黃土高原溝壑之間成長的山羊,生性好動,活動量大,所食雜草,均為無汙染、無公害的天然伺草。它們尤其喜食一種俗稱「百裡香」的地椒香草,這種草隨處可見,營養特別豐富。
因此該地所產的山羊肉肉質鮮美,脂肪含量少,食用時香而不羶,肥而不膩,是其他地域和種類的羊肉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屬於純正的天然綠色食品。陝北羊肉肥而不膩,香而且鮮,羊肉食品多種多樣。
陝北人愛吃羊肉,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陝北養羊多。過去「有餘之家,必先飲酒食羊肉」(乾隆《府谷縣誌》)。而大多數陝北人「居則挖土為窯,衣則羊裘,食惟羊肉」(《陝西懷遠縣誌》)。在陝北鮮見將羊肉切成小塊買賣的,要麼是整羊,要麼按照羊的四肢分為四大塊,所以被稱為陝北一大怪:「羊肉按件不零賣」。
從加工來講,一般是現宰、現烹、現熟。
從烹製手段上講,大塊熬燉,大盤盛裝,斷生即食,口味偏鹹,具有蒙古風味特色,其實也是遊牧民族遺風的一種體現。除了常見的燉之外,烹製手法上還有燜、炒、烤、燒、烙、蒸、熬等。
從調味品的使用方面主要是加入本地所產的地椒和紅蔥,「地椒,本名水楊,土人採之代花椒,用以煮羊肉,味甚佳」(民國《米脂縣誌》),所以燉出來的羊肉無腥無羶,清香可口。
神木、府谷、志丹、吳旗等縣的人愛吃手抓羊肉;
風乾羊肉
三邊(定邊、靖邊、安邊)人好吃宰羊羔肉;
米脂、綏德、清澗、子長、延安、子洲的人愛吃羊肉炒細粉。
榆林城內的羊雜碎
米脂的麻辣羊肝花,脆嫩,鮮美,麻辣可口,也是陝北有名的風味小吃。
此外,還有清蒸羊肉
羊肉水餃
羊肉丸子
羊肉臊子餄餎
蕎面公式羊腥湯、新麥子饃饃熬羊肉、羊頭滾白菜,可以說風味獨特,令人讚不絕口。
吃火鍋當然也離不了羊肉
涮羊肉
涮羊腦
篝火晚會上烤羊腿、烤全羊是最受歡迎的!
醋潑羊頭、羊蹄子都是不容錯過的美食啊!
在陝北山羊肉系列食品中,尤以清燉帶骨羊肉深受人們歡迎,因為這種羊肉除食肉外,還可品湯。湯中營養充足,還派作泡饃、泡米飯,加工羊肉麵條、燴羊湯麻食等數種功用,可謂一舉多得,兼收並蓄。
在陝北地區,山羊肉在飲食領域中地位昂貴,平時家裡來了賓客親友,人們往往把羊肉招待當作最高規格和禮儀。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甚至還將其作為相互饋贈的最佳禮品。
陝北羊俗:
唱羊歌:
傳統美食山羊肉,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經常出現在陝北人的歌聲裡:
民歌中將羊肉這種美食與美好的愛情聯繫在一起,以羊肉起興,表達心意。
「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藍,咱們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
蕎面圪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
手提上羊肉懷揣上糕,我冒上性命往哥哥家裡跑。
小米乾飯羊肉丁丁湯,主意打在你身上。
大骨頭羊肉沒啃夠,難難為為不想走。
一碗碗羊肉一疙瘩糕,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妹妹的好。
羊腥湯掛麵紅碗裡撈,你還嫌妹妹心不好。
一碗羊肉沒喝湯,你有錢財我不想。
「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燉羊肉」……
「手拿羊肉懷揣糕跟上哥哥走」……
-這些歌裡所唱頌的,既反映出人們對羊肉的獨特喜愛,同時也闡述了羊肉的基本食法。
歌聲裡的羊肉顯然是一種意象,飲食男女吃則羊肉最好,情則愛情最美。而離別之情則是最苦(走西口),同樣以羊肉來喻指,亦即拋妻別子、離家舍業是不得已的放棄,放棄最美好的東西。
初一走了十五來,一碗羊肉直放壞。
鐵鍋砂鍋熬羊肉,趕上牲口走草路。
三根鞭子走南路,小砂鍋子熬羊肉。
白面饃饃燴羊肉,我知道你這回沒盛(待、住的意思)夠。
他坐在炕上吃羊肉,咱圪蹴在地裡挽黑豆。
一鍋鍋羊肉半鍋鍋油,你哭成這麼格我咋走。
這一句句信天遊,一首首陝北民歌,將羊在陝北人心目中的地位口耳相傳。
穿羊皮:陝北人「多服無布麵皮裘,不甚飲茶,尚黃軟米、羊肉」(乾隆《府谷縣誌》)。
羊皮襖極具實用性,放羊、趕集、修梯田、打壩等,幾乎都離不開老皮襖,有「白天穿,晚上蓋,天陰下雨毛朝外,蝨子咬起牆頭曬」之說。除了山羊皮襖外,還有的用羊毛擀成的「氈胎子」做棉衣。當然,為了省事還有用羊毛代替棉花縫製過冬禦寒厚衣服的。
鋪毛氈:羊毛氈具有防潮、保暖的功能。鋪在蓆子上面,一盤炕大致需要三條氈可以鋪滿。所以人們說一炕氈,其實指的就是三條氈,這種氈被稱為三五氈,即長五尺,寬三尺。此外,根據炕的大小還有二五氈和四六氈等。
氈有沙氈、棉氈、灰氈之分,沙氈的原料是山羊毛,山羊毛較硬,所以沙氈看起來和用起來較為粗糙;棉氈的主要原料是綿羊毛,綿羊毛較山羊毛柔軟,且一般顏色為白色,所以棉氈較為柔軟、細膩。灰氈是雜毛氈。
有的氈匠在氈面上加紅、綠、黑色製作花樣,常見的有「富貴不斷頭」、「勾連萬字」、「單雙寶葫蘆」、「紅雙喜」等吉祥圖案。
近幾年人們把羊毛氈製作成各種工藝品,萌的不行不行,不要不要的!
讓我們一起把 陝北羊道文化 一起發揚光大!
(來源:我的大陝北)
點擊下列標題,查看精彩內容
特大喜訊!佳縣在日本東京籤約引進日資180億日元
佳縣一彩民喜中13萬元彩票大獎
喜報!佳縣這項成績位居全市第一
佳縣擬聘用48名幼兒教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佳縣神泉紀念館今日舉行革命婚禮
佳縣百對「新人」集體婚禮(七夕文化節之大美赤牛坬)
美爆了,給你一個最浪漫的佳縣(視頻)
拋繡球、情歌對唱、篝火晚會,佳縣今天的相親大會紅火日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