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信仰民俗探析(一)

2021-02-08 陝北藝術文化

信仰民俗是指一種能夠傳達人們信仰觀念和崇拜心理的習俗,廟宇、神堂和窟龕是信仰民俗文化的載體,陝北的廟宇、神堂和窟龕大體上可以分為因神話或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及傑出的歷史人物修建的廟宇,因俗神崇拜建造的廟宇、神堂和神龕以及因宗教信仰修建的廟宇與石窟三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陝北廟宇的修復和新建,以及一家一戶的神堂神龕的不斷建造,幾乎村村有廟,家家有神。陝北民間信仰的神靈並無嚴密的體系,也無一個至尊之神,而是一神多能、一廟多神。民間信仰的神靈大體可以分為神仙、妖怪和人鬼三類。毛鬼神信仰、民間祈禳十分盛行。陝北信仰民俗迷信俗信並存,但以俗信為主流,突出實用性功利性功能,呈現出原始信仰文化的多樣性特徵。

陝北;信仰民俗;廟宇、神堂和窟龕;鬼神崇拜;原始信仰文化


學者普遍認為,信仰民俗是指一種能夠傳達人們信仰觀念和崇拜心理的習俗,它是深深根植於民間的特殊文化現象,其思想意識的核心是信仰鬼神,相信神靈能支配人生,福佑信仰者。它是從人類原始思維的原始信仰中不斷傳承變異而來的民間思維觀念的習俗慣例,受到了人們的信奉,甚至成為支配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社會生活的多元化,陝北信仰民俗有日漸強化之趨勢。本文通過對陝北的廟宇、神堂和窟龕與陝北民間信仰的神靈的考察,以及對陝北信仰民俗的特徵的分析,建構陝北民眾信仰、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等精神文化體系,以解讀陝北人隱藏在神秘的行為模式背後的思維觀念與習俗。



廟宇、神堂和窟龕是信仰民俗文化的載體。晚清以來,由於戰亂連綿,陝北的寺廟遭到極大破壞。五十年代以來的極左路線,特別是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許多從戰火中倖存下來的廟宇遭到徹底毀壞。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陝北經濟的快速發展,修廟建廟之風陡然興起,或古廟翻修,或舊址重建,或仿古新造。國家投資者有之,集體籌款者有之,更多的則是個人捐助。這樣,在修復原來被毀壞的寺廟的基礎上,又新建了一批廟宇,規模已經相當可觀。今天,陝北地區的廟宇分布密集,遍及城鄉,通常各村都有廟宇,有時一個村落就有2至3個廟宇,而且數村一般會有一個較大的廟宇,傳統的集祭祀、娛樂與商貿活動為一體的神廟活動與廟會文化也逐漸興盛起來。除了廟宇外,陝北幾乎家家都有供奉神靈的神堂和神龕。在今天的陝北大地上,從城鎮到鄉村,幾乎是村村有廟,家家有神,數目之多,不可勝計,這與陝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連年的戰亂與災荒密切相關。

    陝北的廟宇、神堂和窟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為神話或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及傑出的歷史人物修建的廟宇。今宜川縣的集義鎮和壽峰鄉之間,高聳著一座大山叫「盤古山」,集義鎮東2公裡處有座古剎遺址,這就是盤古神廟。此地流行公山母山的傳說,說集義南邊的山峰是公山,即盤古,北邊的山峰是母山,即盤古妹妹,在很久很久以前,世上還沒有人的時候,他倆晚上交媾,白天分開,人類就是這樣開始繁衍的。

  座落於今黃陵縣北橋山之巔的黃帝陵,世傳為黃帝馭龍成仙的地方,也是黃帝衣冠冢所在,世尊之為「天下第一陵」。陵前有漢武帝祭黃帝時命士兵掬土築成的祈仙臺。黃帝升天的地方,立有明人唐錡寫的「橋陵龍馭」四個大字的石碑。橋山腳下的軒轅廟,為歷代皇帝祭奠的地方,正殿懸掛著「人文初租」的匾額,殿內供奉著黃帝的全身畫像和牌位。院內還有一個印刻在青石上的巨大腳印,相傳為黃帝的腳印真跡。每逢清明節,海內外炎黃子孫雲集陝北,謁陵憑弔,歷代名人祭掃所立的石碑就有七十多幢。

在陝西綏德縣有關於堯舜禹的傳說,堯和禹祭祖經過的山,人們稱為老堯山和走禹山;舜教人農耕與定居,人們將舜居住過的山稱作二虞山,並在山上建了一座廟,稱虞山廟,後改為虞姑娘娘廟。

大禹治水的功績,在民間廣為傳頌,併到處建祠修廟,奉若神明。今宜川縣壺口鄉有個村子叫「衣錦村」。村裡原有一廟宇,名為「禹王廟」。據傳禹行前曾娶鄰村一周姓女子為妻,當地百姓親切地稱此廟為「姑夫廟」。今延川縣文安驛鎮有一村莊叫「禹居」,另一村子又名「禹院灣」。相傳禹治水時曾在這些地方避過風雨。可以相信,陝北的「禹廟」、「禹居」、「禹院」,是九州大地上最早的「禹跡」。

龍泉水是古綏德的八景之一,相傳這是李廣依夢境找到的一處清泉。到北宋元佑年間,鄉親們在此修建了龍神祠和戲樓,每逢乾旱,祈求龍神降雨,傳說宋徽宗曾封此龍神為靜淵侯。

在今天的綏德縣有許多關於秦的傳說,今綏德縣城外,扶蘇公子自刎處有一眼清泉,世稱「嗚咽泉」,所在山谷稱「殺子谷」。城內疏屬山山頂有扶蘇墓,墓前石碑上曾刻有「秦太子扶蘇墓」六個字,墓東有明嘉靖二十年修的扶蘇祠,城內的扶蘇巷上端曾有明嘉靖二十二年由知州王潤主持修建的扶蘇廟。一代名將蒙恬死後,相傳戍邊將士悲痛萬分,紛紛以戰袍撩土堆墳冢於今綏德城外大理河畔,墓前立有清乾隆年間綏德知州題銘碑:「秦將軍蒙恬墓」。墓地所在山溝,當地人稱之為「將軍溝」。在綏德縣城北四十裡的無定河岸,有個村子叫暖泉溝,村溝口的南北兩端,各有一座大山隔溝相望,這兩座大山山頂上有李廣寨和娘娘寨,相傳這裡是李廣將軍和秦正宮娘娘為躲避宮廷禍亂住過的地方。

為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於清乾隆三十年修建的蘄王廟,位於綏德縣城南七里舖村西南的一步巖。

為民族英雄修建廟宇,最多的是關帝廟。眾所周知,關羽原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員大將,素有「武聖人」、「文衛聖帝」的尊號,他是儒家仁義、忠君思想的踐行者,最為中國老百姓所熟知,是民眾心目中的奇男子、偉丈夫,是傳統道德的楷模,大家爭著供奉,近年來新建的廟宇中,供奉關帝的極多。

為最晚近的歷史人物修建的廟宇當數「三老殿」,它們是橫山的「懷英閣」,靖邊的「思源宮」和榆林臥雲山的「永懷閣」,分別籌建於1991年、1995年和1994年, 至1999年、1995年和1996年落成。殿內供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尊泥塑像。

另一類是因俗神崇拜建造的廟宇、神堂和神龕。陝北人堅信萬物有靈,並為自己崇拜的偶像修建廟宇,建造神堂和神龕,進香燒紙,以求福免災。常見的廟宇有觀音廟、娘娘廟、祖師廟、八仙廟、龍王廟、關公廟、文廟、山神廟、土地廟、財神廟、二仙廟等。因此,陝北農村數量最多的是為俗神建造的廟宇、神堂與神龕。實際上,在陝北,一些宗教信仰的神靈也已世俗化,成為民間信仰的偶像,因此,有些偶像很難分類,關帝廟中的關帝和觀世音,民間信仰有之,佛道兩教信仰亦有之。如關羽「道教奉其為『護法天將、協天大帝』,佛教傳入漢地後與儒道文化不斷融合,也把關羽塑成『護法伽藍、蓋天古佛』。關羽在漢地既是完美的英雄,又是儒釋道並尊的神靈;既是歷代王朝加封祭祀的戰神,又是民間的財神爺。」

還有一類是因宗教信仰修建的廟宇與石窟。陝北人信仰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其中道教、佛教最為流行,留存遺蹟甚多。

佛教傳入陝北各地的時間不盡相同。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陝北地區就盛行佛教,在許多地方有佛窟和佛像遺存」。到了唐代,「陝北地區佛教信徒眾多」。

榆林市的佛教寺廟建築約始於魏晉,興盛於明清,規模較大的寺觀有二百多處,主要分布在佳縣、米脂、綏德、榆林、神木、府谷等地。據《吳堡縣誌》載,各縣至明清時寺院林立,榆林有四十多處,神木五十餘處,府谷七十餘處,米脂二十餘處,綏德五十餘處。榆陽區現遺存有唐宋至明代較有影響的古剎十多處。

陝北佛教石窟,肇自北魏,歷經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各朝代,以至中華民國時期,總計八百餘窟,造像達八萬餘身。

有人認為,陝北人崇佛,是因為元朝時全民信仰喇嘛教的蒙古人統治中國。明朝時,元殘餘勢力反明幾十年,榆林戰火紛飛,蒙古人鐵騎進漢人之家,一見佛龕即叩頭退出,並書字於門首曰:「此家信佛,不得侵擾」,於是明朝時這裡大量修建佛教寺廟,建立家庭佛堂。

佳縣白雲觀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是西北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延安太和山太和廟始建年代不祥,明萬曆七年進行了擴建,也是一處道教聖地。府谷的七星廟建於唐貞觀年間或宋代初年,原為道教場所,廟內供養呂業等七位神仙,但北宋名將楊業與抗遼女英雄折賽花在此成婚後,該廟便聞名於世。

光緒六年,義大利神甫來到今天子洲縣偏僻山村李家砭,在一孔石窯洞中設立了教堂,這是陝北歷史上最早的天主教傳入和建立教堂的記載。從清末到民國三十年的半個多世紀中,整個陝北幾乎各縣都有天主教的傳播,天主教徒最多時達到二千餘人,天主教會勢力不斷壯大。從傳播的地域可以看出,貧困落後的三邊地區(陝西定邊、靖邊、安邊)、偏僻閉塞的橫山地區,天主教傳播較快。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鄭重宣布,驅逐外國教會人員,1951年居住於定邊的比利時神甫文懷德與荷蘭神甫沙智林被驅逐回國,陝北的天主教銷聲匿跡。

三邊地區及其周邊生活的少數民族之一是回族,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清朝時,陝、甘、寧交界地區(主要是三邊地區)的回族人口出現了較大增長。但經過同治元年回民大起義,清政府對陝西、甘肅等地回民實行了「以剿為主」的政策,致使陝甘回民大量死亡逃散,陝北、隴東一帶回族人口所剩無幾。

可見,天主教與伊斯蘭教對陝北信仰民俗的影響較小,教堂及清真寺也為數不多。

相關焦點

  • 陝北地區貓鬼神信仰述略┃文化論壇
    目前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陝西師範大學楊衛的《論土族的貓鬼神崇拜》(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青海油田第一中學劉永清的《河湟地區貓鬼神信仰習俗述略》(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4年11月)。這些文章主要是對土族、蒙古族、藏族等地區貓鬼神信仰進行簡單的研究,但對於貓鬼神在文化學上的意義研究很少,對陝北地區這一信仰的研究則更少。
  • 晉西與陝北高原民俗:tiu馬子
    我行我攝——晉西與陝北高原民俗:tiu馬子     這些照片是2008年夏天在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黃河第一灣上方的花地灣村拍到的。      何謂「tiu馬子」?     在晉西與陝北高原,tiu馬子大多在兩種場合,一是在唱廟戲時,一是在建新廟時。     晉西陝北高原有一種鄉俗,每年都要唱廟戲,廟戲是唱給廟中供祭之神的,是對神的一種敬仰,同時祈求神能賜福一方百姓,保佑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廟戲一般唱兩到三天,唱四至六場。在首場戲開演前,往往有個tiu馬子的過程。建新廟時,要把神靈請到廟址來,往往也要有個tiu馬子的過程。
  • 陳靖姑在閩北的民俗信仰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陳氏力量!
  • 朱恆:論陝北的喪葬禮儀與陝北文化丨今日頭條
    地處黃土高原的陝北,曾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產生過輝煌燦爛的氏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得到較完整的傳承,特別是生婚嫁娶、喪葬禮儀等民俗活動中可以看到豐富的中國文化,令人讚嘆不已。 死亡是每個人一生最後的歸宿,無論你生前偉大還是渺小,終歸難免一死。正因為人終有一死,所以才有了喪葬習俗。所謂喪俗,就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禮儀活動。
  • 古代江南有著怎樣的民俗信仰
    古代江南有著怎樣的民俗信仰  ■王健  五月二十分龍雨石頭縫裡都是米  隋唐以前,今天的江南地區雖然自然地理條件比較優越,但生產力還相對落後。《漢書·地理志》說:「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可見,當時的自然資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別是,與農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水利事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 「泉州民間信仰」清水祖師的傳說與民俗
    清水祖師是民間信仰的神祇,在他的信仰圈內,流傳許多清水祖師驅邪鬥惡濟世行善的民間傳說。第5則「方池浮杉」是講清水祖師用法力化來建廟材料,這是民間信仰諸神建廟的共同特點,他們不是託夢地方人士建廟,就是用法力化來建廟材料,這樣建的廟更有神奇色彩,因此信仰的人就會更多。第6、7則是清水祖師為民祈雨,除害做好事,這是清水祖師信仰的基礎。 清水祖師生前為百姓做好事,修路造橋,祈雨治病,深得人民的愛戴。他死後,人們認為他是升天成佛,塑其像而敬祀之。
  • 【國慶】來一次別開生面的陝北農村考察體驗!
    ,又因特產油棗,被稱為「陝西紅棗第一大縣」,而走進這樣特色的陝北農村,從地域地貌、物產飲食到民風民俗都將是一次別開生面的體驗:粗獷豪邁的黃土高原冬暖夏涼的民居窯洞皮薄肉厚的特產紅棗悠揚高亢的陝北民歌造型各異的剪紙工藝變幻多樣的美味麵食……
  • 國慶•民俗自然陝西丨走波浪谷,觀大黃河 ,訪乾坤灣.編柳筐,學剪紙,唱紅歌.走抗戰路,感延安精神!盡在陝北民俗自然體驗營
    ► 歌聲中的陝北是這樣的: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詩詞中的陝北是這樣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課文中的陝北是這樣的: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後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 菜譜上的陝北是這樣的:正宗的洋芋擦擦、小米涼粉、黃河鯉魚、燉羊肉……而這個國慶,我將帶領大家去發現和領略陝北除此之外的更多面的魅力
  • 陝北影像•年俗
    下午母親煮了一鍋豬肉、雞肉、羊肉、豬頭豬蹄等滿滿一鍋。沾著蒜大塊的吃,真是太香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炒一桌子菜,特別的豐盛,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和和睦睦坐在一起共同慶祝2021年春節!記憶裡媽媽每年的三十早上都會很早就起來,擀雜麵。在靖邊三十吃長雜麵也叫拴魂面。
  • 陝北民歌總是情——記陝北民歌新秀蘇文
    ■文/張娜 廣袤厚重的陝北黃土地,生發出優美的陝北民歌,滋養著優秀的民歌手。如果說七十年前陝北民歌曾經輝煌,那麼今天的陝北民歌又是一番新景象。陝北民歌與陝北民歌歌手,相輔相成,層出不窮,星光燦爛。蘇文,就是陝北民歌繁星中的一顆耀眼的新星。
  • 《舌尖上的中國》陝北的黃饃饃!舌尖上的陝北年味鄉情!
    |陝北年味臘月裡,二十五稱上幾筐黃蘿蔔臘月裡,二十六割上幾扇豬羊肉臘月裡,二十七豆腐做好做黃酒。陝北的年,總是特別熱鬧,剛進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活起來。見面的問候,都是年糕蒸了沒有,黃饃饃做了沒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綏德的年茶飯了。年茶飯中準備的每一種食物,都有著獨特的民俗寓意。
  • 青海民間「打鬼石」信仰,這種傳統民俗,是從什麼時候傳下來的
    問斬引言:寫這篇文章,首先要說的是,大家一定要把一些民俗習慣,與風俗迷信區分開來。雖然兩者在一些表現形式上有相似之處,可是從本質上來說,是截然不同的。比如青海民間流行一種「打鬼石」信仰。打鬼石信仰說白了,所謂的信仰,就是一種用來慰藉人們心裡恐懼,改變命運,超脫自我的一種宗教哲學理念。在認了社會發展穩定過程中,「信仰」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貫穿於認了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 陝北人
    為了躲避戰爭、匪患和飢餓,陝北人一是「走西口」,向外移民;二是榆林人「走南路」,內部流動。而延安人也以令人感動的包容接納了自己的窮鄰居榆林人,並與這個難兄難弟休戚與共,共度時艱。    陝北文化水乳交融,一體化。
  • 你知道古代有哪些民俗信仰嗎?帶你探索古代中國的民間信仰
    本文摘自《民俗學概論》鍾敬文 主編民俗信仰的對象古今接雜、容並蓄、種類繁多,大略分之幾種。靈魂人類最初的信仰是從自身開始的,如對夢境和死亡的不解,導致相信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在我國,上古和近代各民族中流傳許多感生神話,有些就與遠古圖騰信仰有關。漢族的家姓,有些也與圖騰信仰有關。古夜郎的竹圖騰,仡佬族的葫蘆圖和彝族的虎圖騰等,大都是圖騰信仰的產物。
  • 陝北「士紳頭子」
    你準備先看哪篇:陝北民歌裡的故事|路遙與陝北文化|陝北古事鉤沉|陝北禁忌民俗文化|陝北話裡的文化遺產|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民歌300
  • 民俗信仰理應得到尊重
    文 | 劉雲生提要:民俗信仰反映的是一種精神自由和人格尊嚴,理應受到尊重,不得肆意侵辱,這就是民法典第990條的立法原意。2010年5月,江蘇沭陽兩位老人在兒子提供的居住屋內支了灶臺做飯。按理說,一家人有點小糾紛,很正常,再怎麼也不會對簿公堂。本案中,扒個灶怎麼會侵害人格權?老兩口為什麼非要將兒子、兒媳推上法庭,還訴請法院判決小兩口賠禮道歉?這涉及到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一個是扒灶行為的主觀過錯;一個是扒灶行為的客觀後果。
  • 【陝北】陝北漢畫像石圖案藝術鑑賞丨紀玉蓮
    民間信仰認為,龜為雌,屬陰;蛇為雄,屬陽。「龜蛇合體」是象徵人類生育的神聖圖像,表達了人們對動物生息繁衍的期盼,對生育圖騰的崇拜。青龍頭生雙角,口吐長舌,肩長雙翼,有四隻利爪。龍能興雲雨,利萬物,使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古人對龍的崇拜,還有一個原因是它能導人升仙,畫像石中有很多仙人駕著龍車和仙人乘龍的圖像。白虎,瑞獸之一,性兇猛,血口大張,威猛無比,虎嘯祥瑞。
  • 學生一進教室,發現像到了陝北……這名中職老師這樣上音樂課
    她介紹,比如要教學生唱一首陝北民歌,那麼,她會提前在教室按照陝北的民俗文化以及紅色文化來布置教室環境,用上陝北特色的辣椒串、玉米串,鬥笠、草帽以及軍隊背包,「學生一進教室,就能感受到濃厚的陝北革命文化和民俗文化,讓他們置身其中後,再來唱紅歌,孩子們就能很好很充分的融入到文化中來,也能感受到美的體驗。」康瑩說。
  • 陝北方言:古之遺直,滿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陝北方言的不一樣至少應該有三大歷史由因。其一,在大量的陝北方言裡發覺有早在上古時期、秦漢時期源發性的語素語彙和黃土地上儒效風氣、佛道信仰習俗等社會文化形態已然初步成型。由此證實,陝北方言已然是華夏氏族文明的原鄉,是積澱和秘藏著古代物事人文的富礦地帶。其二自然由於閉塞的地理環境和被動恪守傳統,沿襲習俗,寡於接受新習新風,雖圍囿於一隅依舊自說自話,晏然自若,客觀上反而不容易產生變異或消匿。
  • 民俗:信仰伊斯蘭教蒙古族穆斯林
    阿拉善信仰伊斯蘭教蒙古族穆斯林具體哪年、哪月,原屬什麼民族,怎麼來的等均說法不一。根據歷史記載和有關賢料,學者、元老講述歸納起來主要有這麼幾個階段。  一、歷史上的蒙古族穆斯林  羅·道爾格在《阿拉善和碩特》一書中提到,「在蒙古通史中,蒙古人信仰伊斯蘭教是從元朝開始。當時胡比來車臣汗侄子阿南達就是信仰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