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民俗學概論》鍾敬文 主編
民俗信仰的對象古今接雜、容並蓄、種類繁多,大略分之幾種。
靈魂
人類最初的信仰是從自身開始的,如對夢境和死亡的不解,導致相信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肉體是具體的,摸得著的,靈魂幻的、摸不著的。靈魂附在肉體上,做夢、生病則是靈魂暫時離開肉反映,一且靈魂離開肉體不歸,人就死了。但是,肉體雖然腐爛了,元卻能變成鬼或鬼魂。
起初,人們認為靈魂都歸故鄉,由祖先管理;後來,又認為由泰山管理;佛教興起以後,閻王又成為陰間地獄的主宰。「閻王」是楚文音,意為地獄的統治者,號稱「幽冥之王」。不過我國各民族的靈魂觀繁簡不一,許多民族相信每個人只有一個靈魂,有些民族相信人有靈魂;哈尼族相信人有十二個靈魂,每種靈魂都有自己的作用。
在人們的意識中,最初的靈魂是有血緣、遠近和親疏之別的。《左傳》信公十年:「神不散非類,民不祀非族。」民間認為,善始善終為正常死亡,屬於善魂,被奉為祖靈,並進行祖先崇拜。中國的「三冥節清明、中元節和十月朔,就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未成年人、未婚者、難產及非命而亡者的靈魂,則被視為怨魂,被認為這些靈魂在人世還沒待夠,過早無折,會更強烈地留戀人間,不安於九泉,時常徘徊於人間,容易帶來災難。對此必須特殊料理,進行超度,如非命死者不能久停,不入墓地。黎族為兇死者出殯時,要轉彎行走,進行俯身葬,並以木楔釘屍,壓以巨石,目的是讓死者迷途難返,不來作崇於活人。
靈魂信仰不限於人,也涉及自然神、圖騰,包括人類自身役使的牛馬和使用的器物。它們有些還被奉為神靈,有牛神、馬神、雞神、門神、宅神、井神、床神,灶神、倉神、船神等。這是萬物有靈信仰的反映。
自然神
自然神是把自然現象視為神靈並加以崇拜。這也是一種最古老的仰,並且在民間廣為流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自然現象都是神靈,而是與人類有密切關係的自然現象。自然神種類較多,出現早晚也不一。歸納起來約有四類:
一類是天體,包括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天神地位與日俱增,成為諸神之首,將天神擬人化,認為天界為諸神所居,天帝為大,道教又將玉皇捧得至高無上。天神的崛起,顯然與人為宗教的出現有關。
一類是自然現象,包括風神、雨神、雷神、電神、火神。一類是無生物,包括山神、土地神、水神、石神、海神、潮神,其中的地神,又稱社神。《孝經援神契》:「社乃土地之主,封土以為社。」
還有類是生物,其中有兩種,一種是動物神,如蛇神、熊神、鳥神、虎神,華北地區的「四大門」一一狐狸、黃鼠狼、刺蝟和蛇,是當地民間對四種動物神的總稱。一種是植物神,如樹神、草神、穀神、花神等。最初的自然神具體的自然現象,視樹為神,視谷為神,後來人類把自然神擬人化,如水神本指具體的江河之水,後來演變為二郎神,山神由自然的由的形象發展為人格化的五位嶽神。海神原指海水,後來演變為媽祖等,從面使自然神具有人的屬性,甚至有男有女,有妻兒老小了。
圖騰
圖騰是原始信仰之一,它原是北美印第安人鄂言布瓦人的方言,是「他的親族」的意思,認為人與某種動物、植物之問有一種特殊的血緣關每個氏族都起源於一個圖騰,並以該圖騰為保護神、徽號和象徵,並且在同一圖騰內禁止通婚。圖騰還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
圖騰是氏時代的產物,隨著氏族的分化,圖騰也有所變化。在我國,上古和近代各民族中流傳許多感生神話,有些就與遠古圖騰信仰有關。漢族的家姓,有些也與圖騰信仰有關。古夜郎的竹圖騰,仡佬族的葫蘆圖和彝族的虎圖騰等,大都是圖騰信仰的產物。
由此觀之,我國遠古期大概有過圖騰信仰,至今在民間還多少殘存著遺蹟。不過圖騰信與動植物崇拜容易混淆,這點是應該注意的。另外,遠古氏族林立,圖際各異,這就決定了圖騰的多樣性。所以,遠古時期不會有一個或兩個的圖騰。
祖先神
祖先神是人類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結果。由於相信靈魂不死,所以人們認為祖先靈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護者,同時也是人死後的理者。
祖先神包括不同層次:有遠古祖先或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族祖先、家族祖先。但是一般並不是所有已故親長都是祖先,而是氏長、部落首領、家族長、家長、繼承人、有功的成員正常死亡的才能成為祖先。這是由其地位、年齡、輩分和歷史作用決定的。最早的祖先是女始祖,如漢族的女媧、侗族的「沙麻」、苗族的「央母」、滿族的佛託媽媽。後來才出現了男性始祖,如伏羲等。
家族祖先是個體家庭產生以後才興的。如同靈魂信仰一樣,人對死者既敬畏又恐懼。前者是對其在世時惠的感激、留戀,後者是擔心亡靈不滿,把活人帶到地獄。所以人死後既要招魂、哀悼,也要儘快送走。祖先亡靈一般在墳地、在故鄉,也在天堂或地獄,但是要經常祭祀。由於祖先亡靈在祠堂、在墳地,所以祭祖在祠堂和墓地兩處進行。通常在清明祭祖、掃墓;道教興起後,也在三元節舉行祭祖活動。苗族祭祖—「吃牯髒」,儀式活動持續數年,其儀之繁、巫術之多、耗費之大,在各民族的祭祖活動中都是很突出的。
生育神
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諸神的總稱,它們大都起源於史前時代的女神。我國紅山文化出土有兩種女神像,一種高大、莊重,可能是女祖先;另一種較小、殘缺,可能與生育巫術有關。我國民間的生育女神很多,如女媧、西王母、碧霞元君、媽祖、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等。對她們要定期祭祀,其間有抱娃娃、掏子孫窯、生菜會、搶童子等活動。在女神信仰的同時,也崇拜女陰,民間的「感華池」、「陶壺」、「打兒窩」、「摸兒洞」、「阿央白」、石坑等都與女陰信仰有關。
後來興起男神,如伏羲、張仙、保生大帝等。至於男根的信仰也相當流行,有陶祖、石祖、木祖多種。此外,催生娘娘主宰生產,子孫娘娘保生子和保平安,胎神主司保胎,壽星和麻姑主司長壽等,也是生育神的範圍。此外,民間的偷瓜送子、摸城門釘、掃帚打婦等巫術活動,也是傳統生育信仰的組成部分。
行業神
行業神是指各行各業信奉的行業祖神和保護神。它起源於生產的發展。最初的行業神就是生產神,如獵神、漁神、蠶神、畜牧神。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手工業的出現,又出現了工匠神魯班、酒神杜康、紡織神黃道婆、匠神太上老君、茶神陸羽。此外,巫現也有自己的祖師爺,如巫鹹就是古代巫覡之祖,近代各氏族保留的儺戲,每每舉行儺戲,除儺公、儺母等祖先神外,必供師壇圖,其上就繪有歷代巫現和端公的形象。其實名覡成神者不乏其例,如媽祖、臨水夫人、何仙姑等,都是由女巫演變民間神的,在民俗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總之,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保擴神。這些神,有些是該行業的開山鼻祖,農神、蠶神;有些是某行業的革新能手,如酒神杜康、紡織神黃道婆;有些神對某些行業的發展起過保護作用,所以才為該行業所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