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90後在邊境山上幹了一件事,父母知道後哭了

2021-02-23 央廣網

這裡,

是祖國大地上的極致之地

或偏遠荒蕪、人跡罕至,

或酷熱嚴寒、危機四伏。

這裡,

生活著一群人

四季輪迴,

他們對國土的守衛堅若磐石;

時光輾轉,

他們對生命的守護始終不渝。

視野之外,人世之中

他們用信念和堅持書寫中國人的奮鬥故事。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

是無數中國人奮鬥拼搏的70年。

央廣網推出

特別策劃——《極境守護者》

為您講述這群奮鬥者的別樣人生。

中越邊境雲南段,人與地雷的較量從未停止過。

戰爭年代遺留下的一顆顆雷,埋在國境線邊上的深山老林裡,密而隱蔽,悄無聲息。風吹日曬,雨水侵蝕,四十年的光陰依舊未能磨滅它們。

這些雷如同看不見的魔鬼。當一隻撿柴的手摸進雜草叢時,下半身的腳很容易就在一聲巨響中被其吞噬。地裡的農民一鋤下去,偶爾也能刨出一顆生鏽的「洋芋」。缺胳膊少腿,87人的村莊只剩下78條腿,被炸怕的人們越躲越遠。

一支400餘人的隊伍卻逆向而行。他們帶著探雷器深入山林,在這片生死雷場上,把「吃人的魔鬼」從地裡揪出來,一個又一個。但這好比虎口拔牙,並非易事,有人為此付出生命,有人失去的是雙手和雙眼……

南部戰區陸軍掃雷排爆大隊(原稱「雲南掃雷大隊」)的這些90後戰士們,在過去三年多裡,將57.6平方公裡的雷場變成安全用地,在西南邊境的大山裡寫下一部生死排雷記。

  

掃雷官兵進山排雷。(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排出第一顆雷的情景,高彬濱記憶猶新。

他是雲南掃雷大隊四分隊三班班長。2015年初入文山州馬關縣雷場時,高彬濱並非像如今身經百戰後臨危不懼。眼前山體陡峭,雜草沒過膝蓋,腳下會踩到什麼,誰也不知道,他不敢輕易邁出第一步。

「這也是人之常情。」四分隊隊長彭啟勇知道,眼前的這群年華正好的年輕人要走的是「陰陽道」,過的是「鬼門關」,拔的是「虎口牙」,死神幾乎如影隨形。

想要安全無虞,高彬濱和戰友就得膽大心細,手裡使出的必須是「繡花功」。

掃雷官兵在山上排雷。(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首先,他們要摸清雷場的底細。這時,一場爆破是最好的見面禮。它把雜草這層偽裝上衣「吹」得一乾二淨,還引爆那些不穩定的雷。如此一來,險情降低一度。戰士們拿著探雷器輕貼地面,沿著此前開闢的安全通道來回挪動,如履薄冰。

「滴滴」聲連貫響起,地雷位置鎖定,高彬濱心裡「有點緊張」。在嫌疑點前後五釐米處插下標誌旗後,他俯身趴在安全區域上,雙手小心翼翼地扒開表層泥土,一顆綠色的東西出現了。心跳加快,手心出汗,他通過對講機將情況上報後,反覆自我提醒:慢慢來,嚴格按照規程操作就不會有問題。

確認無詭計裝置後,他慢慢鬆動周圍的土,剪掉草根。直到地雷完全裸露,他才輕輕捏起,眼睛緊盯著它,全神貫注,反轉雷蓋,擰螺絲,一點點拆掉起爆管,動作就跟按了放慢鍵似的。此時,手千萬不能抖,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爆地雷。

起爆管順利拆除,雷無害了,高彬濱也安全了。緊繃的神經鬆了下來,他整個人癱在地上,鬆了一口氣。此時,玻璃面罩已被汗水打溼。

「過了勁兒以後,我就想把那顆雷裝起來,我誰也不想給,我想自己揣起來,但又不可以。」初戰告捷,高彬濱回去後把當時的喜悅分享給女友和家人,「我跟他們說,我今天排出人生中的第一顆雷,那可是一顆在地下埋了40年的雷啊!」

這些埋在中越邊境山上的地雷,在過去40年間奪去多少條生命,誰也說不清。雲南省文山州、紅河州的六個邊境縣,至今仍可見一個個被地雷傷害過的村莊。

麻慄坡縣是那場戰爭的主戰場,因而是地雷分布最密集的一個縣。高彬濱初來時,曾在一個村裡遇見各式各樣的殘障人。他們有的拄著拐杖走在路上,有的卸下假肢坐在屋前曬太陽,有的臉上印著一塊黑色的皺疤,肉裡還嵌著彈片……相比之下,當時陪他勘察地形的村民老梁是一個少見的健全人,頂多就是腿腳不利索,走起路來不穩。

直到回到家裡,老梁捲起褲腿,卸下一雙假肢,高彬濱才大吃一驚。老梁趕忙解釋:走路多,假肢容易在大腿上磨出水泡,得卸下來歇會兒。

世代生活於此的老梁家住在山腰上,與中越邊境的直線距離僅數百米,只能靠山吃飯。2006年的一天,他跟往常一樣在地裡幹活。忽然間,腳下發生爆炸。轟鳴中,老梁倒下休克。醒來後,一條小腿沒了。十年後,地裡的另一顆地雷要走了他的另一條腿。

圖為雲南掃雷大隊在邊境山上排除的部分地雷。(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這並非個例,邊民在山上砍柴、放牛、種地,都能觸發藏在地裡的雷。人和牲畜被炸傷炸死是常有的事。

高彬濱一開始對此感到疑惑,他有點想不通,為什麼明知道那裡是雷區,大家還要冒著兩條腿不在的危險去耕作。「後面接觸邊境百姓多了,我才知道,如果不去種這個地,他們根本沒有經濟來源。山裡能種的地本來就很少。」

埋在中越邊境雲南段的近20萬枚地雷,不僅危及5萬餘邊民的生命安全,還極大縮減了農地,制約邊疆經濟發展。將地雷「拔」乾淨,還當地百姓一方淨土,以便其安全耕種與生活,一直是我國著力要解決的問題。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就組織了兩次掃雷行動,重點排除口岸、通道沿線、邊民生產生活用地等地的雷區。為徹底清除雷患,2015年7月,第三次大面積掃雷行動啟動。其中,雲南段的113塊雷區佔中越邊境總任務量比例超過95%。

這些邊境雷場地處山地,溝壑縱橫、亂石嶙峋、樹木叢生,排雷機器人難以深入其中展開作業,也難以判斷類型複雜的詭雷,一不小心就會引爆地雷,更別提踏勘每一寸雷地。因此,儘管裝備先進、技術發達,雷場目前也只能靠人工排查。

2015年年中,得知雲南掃雷大隊正在組建的消息後,高彬濱立馬寫了請戰書。那一年,他22歲,入伍4年,是部隊裡的工程爆破兵。經過幾年的爆破訓練,他已經掌握了專業技能,渴望有實戰的機會。因而,一聽到能去掃雷,他興奮不已,給組織打了好幾次報告,生怕自己選不上。

「我是憑著一腔熱血來參軍的,是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所以會覺得在和平年代能去掃雷是很難得的機會。」這種言語體會,放在高彬濱已有的人生中來看,一點也不顯得違和。

他打小就是個軍事迷,在家愛穿迷彩褲,玩具多是飛機坦克,再加上幾個小人兒,他就能導演一出戰爭片。電視劇他偏愛軍旅題材,軍事雜誌在他手上一本接一本地翻過。軍人的血性與陽剛,是他崇拜的品質。參軍入伍成了他的理想。

初中畢業後,高彬濱被喜歡文藝的母親送入藝校,學的是民族舞與歌唱。兩年沒念完,他就輟學去參軍,「想體驗一下真正的軍營生活」。入伍後,在集訓中,他把各種槍玩了個遍,還得了個「神槍手」稱號。彼時,他渴望一個保家衛國的機會。

因此,當被通知自己入選掃雷隊時,高彬濱欣喜若狂,卻只敢獨享喜悅,因為一切都是瞞著家裡的。當母親後來得知兒子去參加這項危險的任務後,氣得在電話裡又哭又罵。

「總得有人去幹這個事。」捨我其誰,官兵們自願加入掃雷隊的理由幾乎一樣。他們都「想盡一己之力」掃除雷患,「將土地交給老百姓,讓他們安心耕種」。

掃雷官兵在訓練場訓練。(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這些怕父母擔心的90後,瞞著家人寫下請戰書,在電話裡編造出各種謊言。然而,電視新聞中的某個畫面或者一句說漏嘴的話,輕易地就能出賣他們,隨之而來的是父母的訓斥與千叮萬囑。

滿懷壯志來到雷場,他們經歷過恐懼、緊張,也邁出了一個個艱難的步伐。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經沙場後,掃雷戰士逐漸熟悉雷場的「性情」,「拔起牙」來就要得心應手多了。儘管如此,大家依舊不敢掉以輕心,「你不能害怕它,但一定要敬畏它。」幾次突發事故讓高彬濱明白:「雷場絕對不是我們說了算的,它會發生很多不可預料的事情。」

有一次,掃完雷,大家正在安全區域休息,一名官兵的腳下卻突然冒起煙。起初,他以為是枯葉點燃了,沒在意,用手輕輕一撥,發現是一顆雷,嚇了一跳,立馬向班長高彬濱報告。聞訊而來的高彬濱迅速疏散隊友,按規程挖出雷後,才發現地雷只冒煙不爆炸是因為起爆管受潮了。「那是一顆72雷,要不是起爆管潮溼,腳踩上去,至少一條腿是保不住的。」

有驚無險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但不是每一次都有這種運氣。從寫請戰書那天起,掃雷官兵們幾乎做好了受傷的打算。

圖為掃雷官兵暫時駐紮的軍營。(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2018年深秋,雲南邊境大山的樹依舊青蔥。10月11日下午兩點多,趴在地上拆雷的高彬濱突然聽到身後一聲巨響。他跟其他聞聲的人一樣,扭頭環顧四周,想知道發生了什麼。此時,手裡的對講機傳來緊急呼叫軍醫的聲音。

「當時我就懵了,卸下頭盔開始往上衝。」在高彬濱眼前的是一個血肉模糊的人——他倒在地上,臉全黑了,防護服被炸成棉花狀,雙手無處可尋。看到這一幕,沒有人不流淚。「當時急得不行,我說這是誰,邊哭邊問,好多人都是,後來才知道是富國。」

那天,杜富國和戰友艾巖一起作業。他們發現一枚手榴彈,初步判斷是一顆當量大、危險性極高的加重手榴彈,下面還可能埋著一個雷窩。接到「查明有無詭計裝置」的指令後,杜富國對艾巖說:「你退後,讓我來。」艾巖轉身後退幾步,杜富國按作業規程,一點點清除彈體周圍的泥土。「轟」,一聲巨響,他下意識地倒向艾巖一側,他想幫隊友擋住衝擊波。

杜富國被送往醫院。此後餘生,他再無雙手,眼前僅有一抹黑色。

那一年,他27歲,剛結婚。

腳下的山石崩塌,有人直接跌入山谷,當場身亡;有人不小心伸出警戒線,一根腳趾就不幸「被吃掉」;誰也不知道,全神貫注作業時,山上會不會滾下一塊大石頭……雷場驚險,掃雷戰士只能在日常反覆訓練,並將每一次作業當作第一次去對待,用慎重降低事故發生率。

除卻危險,掃雷還是一件苦活。

深山老林,常年悶熱,穿著25斤重的防護服,戰士們經常悶出一身汗。蚊蟲成群環繞,嗡嗡作響,時不時給趴在地上的人叮上幾口,留下幾個腫包。以眼鏡蛇為首的各種蛇,總愛神出鬼沒。

路途遙遠,他們能帶的水不多,有時只能分著喝,實在沒水了,就把竹子劈成兩半,連起來做成水管,接到山泉處,引水而飲。午飯,饅頭鹹菜是標配。休息時,哪塊地陰涼,他們就鋪上紙板,席地而睡,呼嚕聲此起彼伏。這種條件下,平均每人一天要排1200平方米地。

圖為掃雷官兵所使用的探雷器。(央廣網記者 張凱航 攝)

經過8年軍營生活的磨練,高彬濱這個人高馬大的男孩變化還不少。以往他總是大大咧咧,找不到東西就著急,如今說話辦事穩重多了,還添了些耐心。歷經生死,他明白生命是何其脆弱,也更加珍惜戰友間的情誼。「我們是過命的交情。他說這片雷區我掃過了,你放心走就行,我就敢走。我可以把我的命交到他手上,他也可以把他的命交到我手上,像親人一樣。」

變化還發生在他們掃過的一個個山頭上。有時雷還沒排完,邊民就搶著來種地,最後被勸了回去。直到整塊雷區排完了,六十多個戰士手拉手一字排開。他們昂著頭,唱軍歌,從雷區的一頭走到另一頭,用行動向圍觀的百姓證明:「地裡的雷我們已經清乾淨了,你們可以放心耕種。」

有時,高彬濱很喜歡站在山上,把望遠鏡舉到眼前。視線裡出現那些他掃過的雷區,如今它們大多變成良田,上頭長滿了苞谷、菊花、山茶……花草在風中搖曳,他感到滿足。一直以來,他都認為掃雷是一件挺酷的事。「雖然我沒有上過戰場,但我處理過戰爭遺留的東西。等我老了回憶起來,我還有點談資。」以自己的方式保護一方百姓,軍人高彬濱引以為傲。

第一期:我們打撈的不僅是沉船,更是念想

第二期:那一夜,他們將身體相連,護住了國旗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監製:趙淨 李雪南 關宇玲
記者:陳銳海
圖片拍攝:張凱航
視頻攝製:荊宇琦 張凱航
海報設計:劉璐

本期編輯:熊瑋

相關焦點

  • 大學生回家後都在幹什麼?在偷偷做這3件事,父母知道後卻很高興
    大學生回家後都在幹什麼?在偷偷做這3件事,父母知道後卻很高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因此,大多數大學生都期待能在校園裡邂逅自己的另一半,許多大學生也成功地踏上了自己的戀愛之路,沉浸在甜美的愛情裡,還想著要不要趁著放假,把自己的女朋友(男朋友)帶回家介紹給自己的家裡人認識認識,讓自己的父母把把關。這件事要是讓父母知道肯定會很開心的。
  • 60後拼命幹,70後使勁幹,90後不想幹!
    為什麼要這樣說了,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的60後就是拼命的在幹,7年後是時間了再幹,然而到了90後這一代就完全是不想幹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了?
  • 孫悟空被恩師菩提老祖攆走後,幹了三件事,一件比一件大
    然而,藝成歸來的美猴王豈是酒囊飯袋之輩,隻身一人幹了三件大事,令四海千山拱服。孫悟空幹的第一件事:斬殺混世魔王這個自稱混世魔王的妖魔,老巢在花果山正北方向不遠處,近來常來水簾洞霸佔洞府,搶東奪西,欺壓群猴。如果孫悟空再晚回來幾年,估計水簾洞洞主就該換人了。
  • 為何孩子被父母打後,容易哭著哭著就睡著了?背後原因讓人很心疼
    看到這一幕,劉女士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當即便是揚起手來,朝著女兒的屁股就是一頓猛打。劉女士用的力道很大,著實把三歲的女兒給打疼了,先是呆愣幾秒,緊接著就是哇哇大哭。看著哭鬧不止的女兒,劉女士並沒有去安慰的打算,她認為自己不能低頭認錯,只有讓對方哭累了,哭夠了,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沒過多長時間,哭聲果然減弱,後來再沒動靜,走近一看女兒竟然睡著了。
  • 孩子撒潑打滾,90後父母冷漠圍觀並拍照「保存黑料」,是個狠人
    轉眼間,90後也已經為人父母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不少90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雖說現在的10後孩子也不是善茬,但是在90後父母的管教下,不少孩子也被管的服服帖帖。90後帶娃會給人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呢?不過之所以這對父母能夠順利解決這件事,其實也是因為這對夫妻育兒觀一致。說真的,夫妻兩個人育兒觀一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夫妻因為育兒觀念不合而發生口角爭執,搞得家裡雞飛狗跳的。
  • 90後父母「冷漠式帶娃」火了,娃趴著大哭,父母:哄你算我們輸!
    三天前,四川成都一段「90後父母帶娃太隨意」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視頻中,只見一個3歲大小的孩子,穿著厚厚的棉服,臉朝地趴在書店門口冰冷的水泥地上,視頻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聽到孩子一直在大聲的痛哭,而且這個季節,哪怕是在四川成都,天氣也是很冷的。可是孩子的父母卻非常的淡定。
  • 90後上司絕對不想讓下屬知道的秘密
    一大批90後、95後經過幾年「錘鍊」,陸續解鎖職場新角色:「管理層」。當90後升職,大眾對「領導」的固有認知被徹底推倒:他們「沒大沒小」,用表情包和下屬打成一片;討厭辦公室政治,看不順眼就相約battle;看起來沒啥鬥志,衝起業績比誰都野。本期,請收下這份《90後上司絕對不想讓下屬知道的秘密》,歡迎對號入座,看看你的leader是不是也這麼帶你的。
  • 員工被高薪挖走,臨走時做了一件事,兩月後接到原公司電話,哭了
    員工被高薪挖走,臨走時做了一件事,兩月後接到原公司電話,哭了小謝在高中時期就努力讀書,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在上大學的時候,上課也十分努力,同時也注重社會實踐,經常去做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兼職。所以他不僅理論知識學得很不錯,常常是班裡的前幾名,也有一定的實踐能力。當他畢業的時候,別人還在辛苦地去求職,他卻已經收到了好幾家規模比較大的公司的就職邀請。
  • 如何理解職場「70後不用、80後難招、90後幹不久」的現狀?
    而90後帶著一種個性張揚的特質,他們懷著不被70、80後理解的文化直接殺入職場。面對逐漸殺入的90後大軍,職場招聘也面臨著一些不一樣的挑戰。很多招聘人表示:70後的員工不敢用,80後的員工招不到,90後卻幹不久。這是為什麼呢?
  • 孩子撒潑打滾對90後父母已經沒用,教育小孩,還得''以暴制暴''
    不知不覺,90後第一批90後已經30歲了,大部分已經是父母了。說到教育孩子,也一定要有一代人獨特的想法。即使是個性十足,不擅長固執的10後,在90後父母的管教下,很多孩子都被對待的唯命是從!90後的父母亂丟沒用,只好「以暴制暴」!90後,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非常理性的。此前,網上的一段視頻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 父母被孩子氣哭了,可笑麼?可悲麼?
    自從有孩子後,聽了很多育兒專家的話,看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書。有時候很糾結,不知道怎麼做?說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大人要理解孩子,是因為是你的孩子,你不得不去想辦法理解。作為家長你有這樣的困惑麼?特別是到3歲以後的孩子,各種瘋鬧,甚至以跑跳,讓上一天班回來後的家長很崩潰。想哭,你去理解他,他還小不能理解你。多麼希望他理解,但是一想,他還小,可以憑心情隨意的瘋鬧,是他的狀態,我就慢慢地消化了自己的情緒。晚上睡覺上床了,我們先讀繪本,爸爸先讀,之後媽媽讀,在一起抱抱睡覺。其實很幸福,也很美妙的一天。
  • 戰疫封面人物〡43名「90後」女護士:該是我們這一代承擔責任的時候了
    一個上海的患者看到她,知道她從上海來支援武漢,拉著她的手哭著說:「我太感動了,你們來了我就放心了。」「我哭著安慰他,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定要堅持下去。這也是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同孫青一樣,上海長徵醫院胸心一科護士趙彤彤的工作地點也在漢口醫院重症監護室。從進入這裡的那一刻起,她就告訴自己:「戰鬥打響了!」
  • 60後幹不動,90後不想幹,工地招工難,老闆:高薪都請不到人
    如果想了解更多三農之事,請點擊上方兩字「關注」,謝謝!今天分享的主題:60後幹不動,90後不想幹,工地招工難,老闆:高薪都請不到人。目前,農民工上城裡打工仍然是農村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農民工群體經過自己努力大多數人已經發家致富了。雖然現在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我們卻發現許多人卻說日子越過越緊張,究竟為何?
  • 為什麼90後不願意討好老闆?這三點原因很現實,網友:變聰明了
    那麼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我自己就是90後,可以說確實身邊的朋友都很少去討好領導。至於原因很現實,跟以下三點有關。1、90後普遍條件好,更加強調自我。為什麼90後不願討好老闆了,那必然是有經濟基礎的。90後是幸運的一代,因為90後和00後的父母,基礎條件都比之前要好。
  • 20後看90後就像90後看60後?95後媽媽:孕期美容不能少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它不僅提醒著第一批90後已經步入30歲了,也標誌著最早的20後出生啦。 很多人認為,95後爸爸媽媽們自己都還沒有成熟,20後的誕生帶來了一批新的"不靠譜父母"。事實上,初為人父母的95後並不吝於向"老人"學習,雖然因為觀念問題他們還是會和長輩發生衝突,但是95後從小在跟長輩們的鬥智鬥勇中成長,早有了一套對策,長輩說不買,立即就不買,然後背地裡偷偷地買。
  • 汪峰說要幹一件大事?其實他已經幹成功了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汪峰說要幹一件大事?我倒覺得汪峰幹的人生最大一件事就是「皮褲汪」娶了「國際章」!而且不僅娶了,還在所有人不看好的「狂風暴雨」中仍舊堅持在一起,還讓章子怡卸下堅硬的盔甲,找到了歸屬感,一心一意地撲在了愛的懷抱裡!
  • 90後民警再次投入疫情防控一線
    周航生所在的新疆伊犁八十間房子邊境檢查站,位於進出霍爾果斯邊境管理區的咽喉要道,是通往霍爾果斯邊境管理區的第一道「城門」。三伏酷暑,連日來,最高氣溫都超過了30℃,這也給檢查站民警帶來了巨大挑戰。炎炎烈日下,短短的幾十分鐘,周航生的警服早已被汗水浸溼。「穿十多個小時的防護服感覺就像蒸桑拿。」周航生說。
  • 80後90後父母,給孩子取名字,有了不少新花樣,你知道幾個呢?
    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取名模式,隨著80後90後成為父母,給孩子取名更是掀起了一股「清新婉約範兒」。第一種說法是如今的家長文化水平越來越低,才刻意取「父姓+母姓」的名字來冒充文化人;第二種說法是孩子隨父姓已經形成傳統,孩子隨媽媽的姓往往都不能順利實現,為了考慮妻子的感受,採取了這種「折中」的方法,就是父姓後面加上母姓,再給孩子取名字;第三種說法則是人家就是喜歡這樣取名,覺得好聽礙不著別人什麼事
  • 戰「疫」中的鐵路人:一群頂起大梁的「90後」
    2月1日,Z338次「90後」列車員正在為列車消毒。包頭至南寧Z338次列車車隊有309名乘務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8歲。面對疫情,該車隊緊急成立應急小組,剛剛發出「召集令」不到半天, 29個應急小組成員的名額就被「搶註一空」,參與者絕大多數是「90後」。
  • 守住這段歷史真相,這些「90後」共同發聲!
    守住這段歷史真相,這些「90後」共同發聲!  「日軍進城前,我們到難民區沒找到房子,就在上海路附近的山上搭了蘆席棚子。日軍進城後的一天,父親下山買小菜,順道看望住在山下的姑媽。他一去就再沒回來。一位姓馬的親戚告訴我們,他在水西門看見日軍在刺殺中國人,其中一個像是我父親。等日軍走後,姓馬的親戚從躲的地方跑出來去看,看到果然是我父親,他身上被刺了三刀,我父親被日軍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