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道德經》,林語堂先生曾在《老子的智慧》裡一文中評價過這樣的一段話:
看過《道徳經》的人,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接著就開始自嘲似的笑;最後才大悟到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訓。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相信大半讀者第一次研讀老子的書時,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吧!
我敢這麼說,並非對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為我本身就是如此。
因此,那些上智的學者,便由譏笑老子、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學先驅,以致老子成了他們終身的朋友。
有人曾說讀懂《道德經》可以受益終身,《道德經》的影響之力,甚至可以說延續到了很多地方,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也曾深受其影響寫過:
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極了,同老子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
看到上面的評價,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了看過的一篇文章,裡面曾寫過這一樣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自然的規律是有利而無害的;人間的法則,是付與而不是爭奪。 這是以天道喻人道,也是貫穿道德經全篇的上善之人「利」與「不爭」的行為準則
從看到這句話後,這句話一直對我的影響很深刻。每天觀看新聞節目時,看到電視裡的白巖松,我曾想到他曾說過:
自己也有一個月賺2000萬的機會,但當時的自己的確是心動了,心想著我也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了。
用不了多久我就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了,但事後白巖松笑著表示他拒絕了。
白巖松拒絕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腳踏實地,做真實的自己,對於現代人來說,隨著社會壓力的逐漸增大,我們們很多人都脫離了自己曾經對於自己的定義。
每天最關注的就是掙錢,活著就是為了掙錢,就像拿著3000工資,而自己並不滿足於現在的工資,自己缺少一個讓自己掙高工資的機會。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生活給我們帶來的時間太緊迫了,大多數人們,又不甘於自己的人生太過平凡,不努力掙錢怎麼行。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充滿了太多的委曲求全,人們的抗壓能力,有的在逐漸走向崩潰。每年人們得抑鬱症的機率在逐漸增高。
《道德經》裡有這樣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看別人總是很容易,但是認清自己卻是很難。很多人一生都沒有認清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
一輩子都在做自己不適合做的事情,到頭來碌碌無為。認清自己,堅守自己的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與本分的事情。
人們對於人生的定義就像白巖松曾說過的一句話:當成功離我們那麼遙遠時,我們怎麼會放棄追求成功,而選擇偏居一隅的安逸呢?
但是道德經中還有一句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你做出的成果不要具有己有,你取得了成就不要恃功而傲。很多東西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追求也沒有用,所以人生要懂得淡然知足。
很多的東西並不是我們強求就能得來的,認清自己,懂得淡然知足。也許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就像《道德經》中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世上哪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你經歷過的每一個挫折,你堅持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你寶貴的財富。
不要總羨慕那些少年成名,年青得志,腳踏實地一步步走來,什麼時候成功都不晚。
人生的這條路,我們還學習的太少《道德經》就像一本本鮮活的人生教材,如果你擔心文言文自己看不懂,我們不妨可以看看這本,不光譯文清晰,紙質優良,富有書香氣十足的精美書中慢慢品味人生的意義。
人生即將步入新階段的我們,不如買本好書,或許人生可以買到很多其他的東西,但是豐富的哲學知識,與人生意義才是自己伴隨一生的良品,只需要59元,或許這是一頓飯錢。
但是知識是伴隨一生的,用一頓飯錢,換來可以豐富自己一生的道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