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清音雅唱 品君子之風——國學共讀詩三百

2021-02-06 素素亂彈

荷爾德林說,世界充滿勞績,而人卻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很喜歡這句話,它道出了人類生活的一種固有的心態心境。不管身體多麼勞累,人類總渴望詩意的棲居,就像是我們的祖先,雖然生活相當的艱苦,然他們卻能詩意的以歌舞為伴,從而創造出了被後人稱為「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任何古老民族的文明,其源頭都是詩,而我們華夏文明的古老基因自然是思無邪的詩三百。它是一部活生生的美育教材,更是我們中國人生活美學的老家底,是我們過日子源遠流長的厚重的精神積蓄。沒有它,也便沒有了後世的美學所蹤以及審美的品味。傅斯年說,詩經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個絕好的寶貝,它的文學價值有些頂超越的質素。可以說,沒有詩三百,哪裡會有後世的詩詞創作和文人之風雅精神?更談不上今人的文化薰陶了。

拋開漢代以後的那些繁瑣的所謂考證、注釋、附會,我自己歷經十個月用了並不標準的本地普通話,從新朗讀了一遍詩三百,大有一種新奇、曼妙。比起上學的時候或者站講臺的時候讀的更加出神入化,愛不釋手。也更加擁有了自己對詩經的最為樸素的理解。那不就是中華民族最天真的歌唱嗎?他可愛的程度就如同今天我們吟唱《花兒與少年》一樣一樣的淺顯易懂,那是那個時代心裡怎麼想,口中怎麼唱的大白話!




清水出芙蓉啊!他帶給我的最大觸動便是詩的美感:含蓄之美,中和之美,自然之美-這樣的美,慰藉了多少個疲憊不堪和膠著迷茫的一些歲月?可以說,他是迷茫心靈的一劑解藥啊!

以上便是我個人在重讀詩經以後的新的認識,一言以蔽之:人為什麼要讀詩?

時光靜好,與君語。

細水流年,與君行。

繁華落盡,與君老。

那麼如何讀詩,才更符合當下人的心理狀態呢?

現代人疲憊平庸、忙碌焦灼、茫然無趣,這般的狀態絕不僅僅是個案,而是一個時代的通病。這固然是與當下的快餐文化的衝擊不無關係,更重要的也是當下文化的低幼化造成的。一部古文觀止,在過去是小學生的語文教材,而今,連大學生甚至中文系的學生都未必能全文熟讀,又有幾個語文老師能張口就背誦呢?反正我也背不過的,巴金則是背誦了二百篇的!以此例也僅僅在說明,背離了經典之作,一些淺俗的文字,只能讓我們越來越趨於生活的平庸,對生命高度的敬仰與讚美也便漸行漸遠了-

欣喜的是,我不知怎麼的居然誤打誤撞的與中式美學的一批朋友們相識相知,都是同道之人,同頻之人,心有靈犀之人。他們一個一個的都是熱愛生活、熱愛古典文化的有趣之人。



因沈從文而來,又因詩經尋美而聚,於是我發起了共讀的課程——詩三百。

一日一詩,從《關雎》開始,有聲誦讀,可以國語讀,也可以吟唱,更歡迎方言誦讀,十八般武藝盡數拿來,讓我們感受一個多彩的世界。今天已讀到了第三首《卷耳》,得空的時候我便以聊天的形式與大家交流讀詩的感受以及讀的詩的個人理解。隨時歡迎喜愛詩經的朋友加入美好的行動中,畢竟,一件事,只有親自俯下身子去做,才能更好的對抗虛無,才能懂得自己原來如此優秀。

其次,詩三百篇自孔子刪詩以來就一直成為後人解讀、論述、作注、評點、學習的歷史文獻。有些人把它抬高到神聖不可侵犯,也有人覺得古老遙遠,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無甚意義。幾千年來,人們對詩三百的熱議激情經久不息,波瀾壯闊,即便是當下,也絲毫沒有衰退之勢。在如此嘈雜的詩經評講中,學者的書,一堆一堆的,隨處可見,才子佳人居多的時代,或者因發洩太盡而流於刻薄,或者因隨波逐流而流於淺俗。材與不材,鳴與不鳴,其間之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但我還是願意把我個人讀詩的體悟分享給大家。漢代以後的解讀就不要看了吧!一部好端端的詩經,在那些宿儒心目中,非要解讀成文王之風,后妃之德,淫詞濫調,想想就覺得他們內心世界似乎在青春期受到了創傷似的。



新文化運動以後,我覺得眾學者對詩經的解讀,幾乎都拋不開傅斯年的綱領,為此,我也認真閱讀了傅斯年的詩經研究。一句話,詩經是源自天性的美育教材,是孔子培養文學素養的語文教材,那麼就必須完全的拋棄很多人嫁給詩經的那些政治維度和倫理維度。舉一反三,關乎性情。

最後,想說一說譯文的事情。群裡的一個英語教研員與我心下相投,彼此交流,十分愜意,很迷戀她讀詩的聲音,也給她做了分享。當她讀了英文版的《關雎》,便觸動了我的這點思考。

多年以來的教育教學經驗,我始終反對把古詩詞翻譯成大白話文,站講臺的時候從不主張我的學生看古典詩詞的翻譯,更反對很多語文老師拿著古文對譯給學生上語文課。在我眼裡,即便翻譯如何的信達雅,我都覺得是對原文的肆無忌憚的破壞。我人微言輕,那麼大家請看看朱光潛先生的詩論中的一句話吧——

詩不但不能翻譯成外國文,而且不能翻譯為本國文中的另一體裁或是另一時代的語言,因為語言的音和義是隨時變遷的,現代文的字義的聯想不能代替古文字義的聯想。





比如,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詩看來是極容易翻譯為白話文的:從前我去時,楊柳還在春風中搖曳,現在我回來,已是雨雪天氣了-譯文已經把原文纏綿悱惻、感慨不盡的神情失去了,把原文低徊往復的音節失去了-

之所以如此長篇大論引述,就是想要說,讀詩三百,還是吟唱朗誦為妙,看看注釋,大意理解就好哦。

好了,親愛的讀詩的朋友們,忙了一天了,停下來歇歇吧。喚醒詩心,給自己一個從容的角落。若是不堅持去有聲的讀,你也許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麼美妙動聽的聲音呢!

讀起來吧!用聲音塑造形象!

生命很短,人們很忙,唯有讀經典,才是讓生活更加美好的捷徑。願唯美的古老的詩三百陪伴你每一個清晨、黃昏、和獨處的午夜。在我們共讀的中式美學氛圍裡,每天都努力讀一首,讓日子過得真實有效,讓時光不再蹉跎,三百多天以後,認識一個胸藏文墨的自己!






關於素素亂彈

在這裡,我們不聊遠方,只道尋常 。

歲月清塵,紅顏白首。原創路上,期待與你溫情相遇。

若能喜歡,感謝關注並分享,讓素素的後花園餘香嫋嫋-

我的公眾號二維碼,喜歡就請大家長摁識別並加關注哦。

我的微信號二維碼,喜歡就請長摁識別並加關注哦。

願山河無恙,人間安康。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