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獲取更多旅行遊記
【2020/04/21日/紅河州建水縣/西門/大板井停車場/行記/(農曆三月二十九)】
(序言)
全國十二座金元戲臺,全部都在山西
山西是戲曲的搖籃、元曲四大家,有三個出在山西,山西還是古建的博物館保留下的古老建築浩如煙海就說戲臺,全中國就有十二座金元時代的戲臺竟然全部在山西、這些遺留下來的古戲臺見證了山西戲曲之鄉的輝煌歷史。
山西元曲三大家
關漢卿(約1234年以前[1]-約1300年左右[2]),原名不詳,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3]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代表作品
《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
白樸(1226年-約1306年),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1]終身未仕,生於公元1226年,卒於公元1306年。
代表作品《梧桐雨》《牆頭馬上》《東牆記》《天淨沙·秋》
鄭光祖(1264年—?)[1],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
代表作品
《迷青瑣倩女離魂》、《虎牢關三戰呂布》、《倩女離魂》
(第1座)
《最古老的戲臺山西高平市寺莊鎮王報村二郎廟戲臺》:二郎廟戲臺,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5公裡寺莊鎮王報村北的土崗上,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建築群,廟內共保存明清建築若干座,金代建築一座。其中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戲臺,距今已有近830年歷史,文物專家認定該戲臺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戲臺。2006年5月25日,二郎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2座)
「牛王廟戲臺」位於臨汾市堯都區魏村鎮魏村,亦稱舞樓,建於元至元二十年
(1283),後因大德七年(1303)平陽地區大地震損壞,至治元年(1321)維修,明、清兩代屢有修葺。戲臺採用樂樓形式,為木構亭式舞臺,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牆,正面當臺口,無前後場之分,還保留著宋金樂亭舊制。戲臺臺基高1米,臺身面闊7.45米,進深7.55米,建築結構為「井」字形框架,頂部有單簷歇山頂或十字歇山頂兩種形式,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一座木結構戲劇舞臺,是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的寶貴的實物資料,
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3座)
喬澤廟戲臺
喬澤廟戲臺(第六批國保)
時代:元
地址:翼城縣東南七公裡處的南梁鎮武池村西喬澤廟內
亦稱水神廟,廟已毀,戲-存。始建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1984年重修。戲臺坐南朝北,臺基高1.6米,沿襲宋金舞亭建築規制。平面方形,面闊9.4米,進深9.35米,單簷歇山頂,舉折適度,筒板布瓦覆蓋。臺前及兩側前部敞朗,四角立角柱四根,兩側後半部與背面牆內立撐柱四根,共為八根柱子支撐頂部荷載。角柱之上施大蘭額結成井字形框架,八根由外向內支撐華麗的八卦藻井,結構精巧,設計合理,是我國現存元代戲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是研究元代雜劇和中國戲劇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006年5月,喬澤廟戲臺作為元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第4座)
澤州冶底東嶽廟戲臺
冶底東嶽廟戲臺,始建於金代正隆二年(1157年),元明兩代均有重修。
如今戲臺的臺基和石柱都是金代原物,其整體結構和鬥拱用昂形耍頭的做法也保持了原風格。支部部分木構件為元明歷代重修中所更替改造,但仍不失為我國現存最古戲臺之遺珍。
(第5座)
芮城永樂宮龍虎殿戲臺龍虎殿是元代永樂宮的宮門,殿背面作為戲臺,臺基向前伸出,兩側斷砌部分留有搭木板的槽口,搭上木板就是戲臺。是山西眾多山門搭板戲臺的早期作品。
(第6座)
董村三郎廟戲臺,創建於元至治二年(1322年),明清兩代曾有四度維修,目前已非元代舊構,但仍有元代古樸的建築風格。
(第7座)
沁水海龍池天齊廟戲臺
海龍池天齊廟戲臺遺址始建於元至正四年(1344年),今僅存臺基及石柱8根。通面闊三間7米,其中明間2.9米,進深5.5米。
(第8座)
東羊村東嶽廟戲臺:
位於土門鎮東羊村的東嶽廟內,始建於元至正四年(1345年),現存戲臺和后土聖母殿。戲臺坐南向北,正面敞朗,三面封閉,臺基高1.75米,臺寬7.75米,深3.5米,豎淺橫闊,呈扁方形。它融合了大量地方建築手法,一改元代簡潔粗獷的殿堂建築風格,以複雜的梁架結構和細膩的製作,嚴謹的構思,開創了亭閣式建築風格的別致類型。尤其是梁架結構由梁鋪作組合層層疊上,形成精巧的八卦藻井,利用回音有效增強聲音的效果,符合聲學科學原理,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9)
石樓張家河聖母廟戲臺
聖母廟戲臺在石樓縣城西南 40 千米的前山鄉張家河村的殿山塬上,故又稱殿山聖母廟戲臺。聖母廟坐落在開闊的黃土塬上,廟宇坐北向南,一進院,正殿在高臺上,為
無梁殿式窯洞建築,對面為戲臺,臺後為山門,東西兩側各為配殿窯洞三孔。聖母殿中
為三間神龕,中間供奉后土聖母,右間供奉子孫娘娘,左間供奉痘疹娘娘(見文末注釋)。從正殿奉祀神像來看,這裡過去應該是道家的碧霞元君祠演變而來。
正殿前有一座石燈,石燈上鐫刻「大元至正七年建」字樣,由此結合戲臺結構形制,可確定聖母廟戲臺為元代遺構,大約建於元代至正七年(1347 年)。在正殿內壁上還有
彩筆畫出的碑形題記,書寫「時大清國康熙五十二年歲次癸巳季秋九月吉日建」等,可知在 1713 年大殿曾經過一次大修。
聖母廟戲臺為單簷歇山頂,坐南向北,臺基高 1.5 米,寬 6.5 米,側寬 6.35 米。臺口寬 5.25 米,進深 5.15 米,平面呈方形,是目前所見元代戲臺中規模最小的一座。
戲臺四角立柱,有明顯收分和側腳,應是元代原物。柱頭上承額枋,為井字形梁架
結構,上設補間鬥栱兩朵,支撐起歇山式屋頂。梁架和鬥栱等構件有明、清重修時變動
的痕跡,但部分假昂、耍頭和令栱抹角還保存有元代手法。在兩角柱之間又增設平柱兩根,臺口兩側設有八字形音牆,均為後來重修時所增設。
痘疹娘娘:痘疹娘娘,又稱"天花娘娘",是民間信仰中司痘疹的女神,流行於全國各地。在科學不發達,醫藥條件落後的情況下痘疹死亡率極高,曾被視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關口。當時人們面對痘疹,除了竭力去醫治外,就是到娘娘宮求娘娘保佑。
(10)
王曲東嶽廟戲臺:
位於吳村鎮王曲村東嶽廟內。戲臺分前後兩部分:前部是硬山卷棚式結構,民國初年重修時增建;後部為十字歇山頂建築。考其形制結構,建於元初。這一組元代舞臺群,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戲臺中的幾個代表性建築,是中國戲曲史的珍貴實物。
王曲村東嶽廟創建年代失載,但現存戲臺結構形制為元代風格。明清兩朝有修葺。戲臺前抱廈為清末增修。
戲臺用材規整,加工工藝考究,較元代寺觀建築的自然材料風格有較大區別。外形古樸秀米,挺拔舒展,內部鬥拱不但承受屋面前載,也裝飾了戲臺內部空間。
(11)
翼城曹公四聖宮戲臺:
四聖宮戲臺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戲臺平面近方形,面闊進深各一間,單簷歇山頂。簷下五鋪作鬥拱20朵。
(12)
高平炎帝中廟戲臺:
高平炎帝中廟,創建年代無考,但根據現有記載,可知其創建年代不晚於元。而根據中廟戲臺的整體形制和某些細部特徵判斷,應是金代建築,元明有所修補。
此戲臺最初為古戲臺,後隨著廟宇擴大,戲臺改為獻亭。
(第13座)
樊村戲臺
時代:明代
地址:河津市樊村鎮樊村東街西口
亦稱戲樓,原為關帝廟附屬建築。創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成化、清康熙、乾隆年間均有修葺,基本結構仍為明代建築。
戲臺坐南朝北,築於高1.5米的磚砌臺基上。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後乳栿,通簷用三柱,前簷設簷柱四根,兩簷柱向兩側移動,使明間較為寬敞。簷柱上承闌額、普柏仿。前簷置三踩單昂平身科斗栱五攢。兩山及後簷築磚牆,左側開壼門一道,臺內後金柱將戲臺分為前後兩臺,前臺為表演區,後臺為化妝區。前臺兩側設有八字形牆。
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關注我、獲取更多旅行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