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水銀沁

2021-02-07 收藏級頑主圈兒

什麼是古玉水銀沁?清•徐秦基撰《玉譜類編》中說:「黑者為水銀沁。古者殮用玉,以水銀在屍腹內,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銀隨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銀沁。」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由此,坊間玩玉人常將古玉沁色中的黑色,俗稱之為「黑漆古」。 現代「玉」學泰鬥——楊伯達先生,在所著《傳世古玉辨偽的科學方法》一文中說:「黑沁,古人稱為水銀沁。因水銀既不能附著玉表,更不能深入玉肌,所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迄今筆者所見唯一一件黑沁玉器,是黑龍江省出土的金代玉魚藻。其黑沁密封表層不露青玉原色。經反覆觀察,從魚尾尖部磨損處隱約可見已露出的原玉色,可以確認青玉魚藻上的黑色是在墓中產生的沁色,即黑漆古。」由此不難看出,現在學界對水銀沁與古人的看法是相悖的,普遍認為沒有水銀沁一說。

  那麼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古人為什麼要把古玉黑沁稱之為水銀沁,又為什麼把戰國、兩漢、唐時期的古銅鏡上那種表面呈白亮狀態的,也稱其為「水銀沁」或「水銀古」。現代科學考古在大量模擬試驗基礎上,已經把銅鏡的白亮表面這種「水銀沁」,經過分析得出結論:是古人用「玄錫」 在銅鏡的表面處理工藝所為。「玄錫」就是磨鏡藥——由汞、錫及含有Ca、K、A1、S等元素的多種材料組成的混合粉劑。由於磨鏡藥的作用,使鏡表面產生了富錫層。具有良好的裝飾效果和反光性能,其抗氧化變色及耐腐蝕性能也十分優良,經歷千百年的埋藏或暴露於大氣中,仍然光可鑑人,未遭鏽蝕。由此不難發現器物入土色變後的狀態,似乎不是古人認識「水銀沁」的本質條件,而有可能是古人已經意識到水銀接觸不同物質後的反應特性,才下此結論。

  金屬汞,我國俗名叫水銀。如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其狀如水、似銀,故名水銀。」《廣黃帝本行記》記載:「帶遂煉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傳於玄子,重盟而付之。」這裡所說的「丹」,便是硫化汞,也是紅色印泥的主要染色材料。硫化汞常見為黑色固體,黑色硫化汞加熱升華後,能轉化為紅色的硫化汞,再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後就成了水銀。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2500年便認識硫化汞了。《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記載,其實根據我國古文獻記載: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輸水銀。例如齊桓公葬在今山東臨淄縣,其墓中傾水銀為池。這就是說,我國在公元前6世紀或更早,提煉大量水銀的技術在當時已經非常成熟。在大自然中,汞有時以少量的游離態存在,而更多的是以硫化汞固體的形式存在。硫化汞俗稱辰砂、硃砂。晉•葛洪《抱樸子•金丹》:「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如再加熱便又變為紅色硫化汞。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們,早已知曉硫化汞加熱成水銀,再把水銀還原成丹砂的化學反應是可逆性的全過程,可謂對汞認識與運用的程度已經非常的高。湖南長沙市郊馬王堆漢代古墓中,屍體的半身是泡在帶紅色的水裡。據分析,這水中的紅色物質便含有硫化汞。那麼古玉黑沁如果是水銀沁的話,似乎只有與發黑色的硫化汞有關。可硫化汞是固體的,又怎麼和古玉相沁而成黑色沁斑的呢?下面我們不妨看看幾例出土玉器的表面狀況來進行分析。

  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是春秋晚期大墓。主墓室由外槨、內槨、外棺、內棺四部分組成。外槨有近50cm厚的青膏泥密封。內棺裡外都髹黑漆,板間榫卯結構,頂板與底板上都鋪有硃砂,底板上硃砂足有2cm厚。主墓室出土玉器最多,分生產生活、禮儀、裝飾、象生四種類型,近40種形制,計700多單件;北器物室也出土了少量玉器,有青膏泥密封,但沒有硃砂鋪墊。主墓室出土的大小玉器中,具有黑色沁染的玉器佔很大的數量,且具有貼近身軀的玉佩飾易被黑沁染的特徵。圖1-7為該墓部分出土的黑沁玉器。而北器物室出土的玉器卻少見黑色沁染。細分析這些黑色沁染玉器,都具有沁染面大,塊狀或者索條狀以及細牛毛紋彌散狀,由外緣向內沁染的特徵。由主墓室和北器物室有無硃砂鋪墊分析,黑色沁染玉器的上述特徵,似乎與水銀的黏度小、流動性大,汞珠易碎無孔不入,一滴汞珠入地,汞化面大的特性相似。但這是否能支持硃砂(硫化汞)便是黑沁的直接原因?我們知道硃砂是固體硫化汞,不溶解於水,現實中與玉器相沁產生的表面附著樣硃砂沁是紅色的,與黑沁不是一回事情。要使硃砂變成水銀,只有把硃砂加熱,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蒸發了,才能使硃砂還原成金屬汞。很顯然,墓葬裡不具備加熱條件,也就不能使硃砂成為水銀。那麼只有傾水銀為池才能在墓室裡存在汞。至於要使汞化面變黑,只要有硫化過程就可以。在現代工廠中,如果不慎將盛汞的罐打翻了,立即會灑上硫磺粉,使汞變成硫化汞,防止汞蒸發到空氣中,避免人吸入中毒。而被汞汙染的地面經過硫化後,也會馬上出現一擴散面很大的黑跡。所以墓葬含硫濃度越大,汞化面變黑的時間就越短。

  地球上,廣泛存在硫和與金屬形成的硫化物及各種硫酸鹽類。桐柏縣圍山城一帶就有大量的金銀多金屬礦床,含有大量的硫。所以墓室中的泥土也自然存在硫。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主人,是春秋晚期養國的國君,是否如同文獻記載齊桓公墓葬那樣傾水銀為池?清•劉大同《古玉辯》中說水銀沁「三代之物為最多,秦漢次之,兩晉以後,即不多見矣。」如此分述清楚,當不是一時誆語。從我國商代曾經利用汞的化合物,治療癩疾防腐爛的實例觀察,古人用汞防屍腐是有可能的。汞在熔點-39.3℃就可以蒸發,因此在墓室的僅有空氣中,一部分汞與空氣化合成氧化汞,蒸發彌散在墓室中,由此可以加速墓中缺氧形成,最終下降在器物表面而作用於器物,那些陪葬品金銀銅器的表面,容易形成汞合金,常常色變發灰黑,便是遇氧化汞使然。汞有「金屬的溶劑」之稱,因為它能溶解許多金屬,形成柔軟的合金——「汞齊」。鉛、金、銀、銅也都能被汞溶解,因此大量的水銀是不可能與有色金屬器物在一起存放的。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分主室與南北兩室,主室內出土大量玉器,而南室出土銅器、漆器等,北室出土兵器和少量玉器。由此可見,不排除正是古人認識到「汞齊」的作用,將陪葬品分室而置,而在主室蓋棺前傾水銀為池了。#p#分頁標題#e#

  因此,如果說玉器的黑色沁染就是水銀沁,那麼首先應該是在墓葬環境缺氧的條件下,使墓葬含汞量不再被氧化消耗,而可直接對玉的接觸面,開始晶體間浸潤。抑或是通過玉材中金屬陽離子與金屬汞陽離子間的電解陽離子交換的過程產生汞化面,再隨著屍體的腐爛和土中釋放出的硫,對玉器汞化面的長時期硫化,慢慢變成黑色。不過,文章至此似乎依然是假設。其實我們做個非常簡單的實驗就可以知道玉器是否受水銀所沁。我們利用汞容易升華的原理,即將有黑色沁染的玉器與一小片適量的碘同時放入合適的玻管中,或微型蒸發皿內,小火緩緩加熱,如有汞,則玻管上部冷卻處及覆蓋於微型蒸發皿的載玻片上,會有碘化汞結晶形成,熱時為黃色菱形片狀結晶,冷後變紅色。或者,用不容易被汞齊的鐵罐將玉片和水銀一起存放,在水銀上注入水,使水銀不再氧化蒸發,經過一段時期後,將玉片取出用硫磺粉附著硫化,看是否能產生水銀沁。所以建議我們的考古所不妨做一次這樣的實驗。

  古人對五色彩沁比黑沁喜好得多,賣價也高於黑沁。而作偽黑沁,也是因三代老玉比新玉賣得好錢使然。所以,現在新玉做黑沁,也是有如此牟利心理。不過現在和田玉料價漲,再作黑沁所冒風險較大。一般僅見高仿精品,以牛毛紋加土沁斑為所見。民間好古之人不乏少數,但因仿古玉的猖獗,民間做此實驗實在缺乏科學誠信說服力。坊間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用烏木屑小火煨玉,使其玉綹處變黑的仿黑漆古玉。也可以見到一些將玉先過熱水預熱,後架在鐵絲架上用炭木火燒烤,一邊燒一邊在玉上塗抹蠟油。使油脂炭化成黑粉灰,隨不受時間限制的再烤和再塗,直到玉上形成黑斑為止。另外一種方法也是利用棉花包裹玉置碳火上烤,炭化後的夾灰棉上的黑灰,用水澆溼棉花接著再燒,慢慢使玉器上形成細小的火劫紋。等黑色深入玉理,而不浮時,仿黑漆古牛毛紋也就告成了。現在有更簡單的方法,將玉置白糖與香灰的混合物裡,點火燒燃。使糖受火而炭化,玉也跟著受熱,隨熱糖炭化黑色物質進入玉肌理中,便成黑沁斑。

  但是,這些黑沁都是由炭化物沁進玉肌裡而成的,與汞化面經過硫化產生的黑是不同的。玉肌受高溫燒烤,必然會使受熱後玉表面原滲入在礦物和礦物集合體中的水分子,或者因火烤產生的細裂紋處的不參加晶格的吸附水,隨熱而蒸發掉。這樣,一旦細裂隙的人工黑沁色積聚起來,玉表的晶格也開始破壞,同時也會出現沁色死斑不活的現象。即使再怎麼盤玩也現不出原來玉肌的潤澤。這個就是真假黑沁的本質區別。清宮廷玉器的黑漆古沁中,為達黑沁光亮,經過有些專家分析,不排除是用黑漆塗成,因為表面一層漆光閃亮,而不似玉器那般溫潤光澤,估計清人也注意到了偽沁難盤的道理。因此探索古玉水銀沁的奧秘,僅僅是目前玉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開始。至此我們不妨可以得出一個階段性結論:「真假黑色沁染皆由外界物質浸入玉體所成。而在古墓中,只要玉器接觸水銀,就能使汞化面在接受長時期的硫化過程中,形成黑色沁染面。」


相關焦點

  • 解開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 沁 —— 是古玉的「年輪」 ,是她的魂 !
    所有的古玉現在皆可仿但是有形無神此「神」為何物便是古玉的「沁」——古玉蟲
  • 古玉沁色品種,必藏!
    劉大同先生說:「玉器受地氣,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納於內。」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內部,與玉渾然一體。而假沁則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沒有各種深淺不一的凹陷變化。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參差錯落的鈣化的「包漿」,並可見未受沁處的玉質。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須般並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還會透出赭紅色,迎光觀察可見閃閃發光的晶點,俗稱「蒼蠅翅」。
  •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乾貨)
    古玉深埋地下,往往出現裂痕,分析其形成原理與沁色特徵,對我們進行鑑定,大有裨益。一、裂痕的形成玉是非均質體,內部有應力存在,應力往往在某一方向產生,而非雜亂無章。深埋地下的古玉,在成百上千年的環境影響下,會發生應力的拉伸。而應力,會順著玉體分子結構的排列產生,於是出現近乎平行的極其細微的淺裂。土壤中含量最多的金屬離子是三價鐵離子Fe3+,呈黃色。長期接觸潮溼的墓葬環境,古玉與土壤親密接觸,水溶液中的三價鐵離子便游離到古玉表面,沿著近乎平行的應力裂痕進入玉器表面,經年日久,便形成了我們常見的「牛毛紋」。
  • 古玉沁色成因解析
    青玉單耳龍紋杯 宋 經火呈白色白沁成因——高溫白化說劉大同《古玉辨》曾雲「玉受地火者,皆變為白色,俗稱為石灰沁,即今所謂雞骨白、象牙白是也」古人是否會將玉器焚燒加熱呢儘管在自然環境中並不具備實驗中的強酸、鹼條件,但可以推測在酸、鹼性土壤中長期埋藏,不斷腐蝕,肯定會導致古玉結構逐漸變化以至形成雞骨白沁色,因此「酸鹼腐蝕說」就古玉白沁問題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古玉沁色之美 只有高手才懂
    古玉的沁色有一定的規律,古書分為土沁(黃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紅色沁)、銅沁(綠色沁)和水銀沁(黑色沁)等許多種。
  • 高古玉 | 一招教會你看玉的沁色
    劉大同《古玉辨》曾雲「玉受地火者,皆變為白色,俗稱為石灰沁,即今所謂雞骨白、象牙白是也」古人是否會將玉器焚燒加熱呢?儘管在自然環境中並不具備實驗中的強酸、鹼條件,但可以推測在酸、鹼性土壤中長期埋藏,不斷腐蝕,肯定會導致古玉結構逐漸變化以至形成雞骨白沁色,因此「酸鹼腐蝕說」就古玉白沁問題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五彩斑斕的古玉沁色,藏家之大愛!
    古玉的沁色是多姿多彩的,無定律可言。
  • 西周古玉—— 美學的巔峰!
    館內有三個基本陳列,即虢國簡史、三門峽歷代碑碣石刻藝術、虢國車馬坑和複製的古戰車。玉器此展品為紅山文化遺物。高4.8釐米、寬3釐米、厚2.1釐米。和田玉質,碧綠色,大部分受沁呈灰白色。近方形,扁平體,龍透雕作盤曲狀,尾含於口內。兩面均飾陰線龍紋。首上唇外卷,下唇下勾,臣字形目,眼角帶勾,長角貼脊。身飾捲雲紋,角部飾雲紋。中部一穿,角上亦有一小斜穿。
  • 古玉界:出土古玉的色變現象
    古玉色變的現象,自古就常提及: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說:「古玉有血玉、屍古、黑漆古、渠古、甄古及土古。」
  • 活羊吞玉3年變沁血玉,還有用糞便「美容」
    ▲玉石沁血01製作乾隆時期阿叩就是個專門製造假古董的,為了能把古董仿造的真一些還有自己專屬於的沁血方法▲沁血這種製作方式是叫做「叩鏽法」,現在很多造假人都在用這種方法,用它做出來的古玉是很難發現真偽,除非是對玉器玩的非常滲透的人,才能發現這個古玉偽造的地方。
  • 古玉玩味(99):熟透真古必滄桑 生澀料上呆滯光
    真古到代必然處處見真、每一局部都是老跡古韻、毫無疑問(參見《古玉拾粹(11):在在全真方為真處處賞辨無疑問》),所以任何藏品都有最初一眼的印象(圖1)。比較之下,自然容易識別;單獨相見,則未必真偽判分。
  • 中國歷代玉器簡介與鑑定要點(九)漢代玉器「葬玉文化」
    葬玉制度,始於西周,至漢盛行。西周大貴族死後舉行「含珠鱗施 」的葬禮。「唅珠」即殯葬時在死者口中放珠、玉等物。「鱗施」即在死者身上覆蓋如同魚鱗的玉片,這應是漢代金縷玉衣殮葬的前奏。葬玉,一種是身前佩戴死後陪葬。另有一種是專門為死者特製的玉器。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認為玉有靈性,用玉寒屍,能使屍體不腐,精氣不散,靈魂永生。
  • 天地精髓 · 唐宋元明古玉精述
    後代常常有仿製上三代及漢代古玉的作品。其中歷朝歷代中,以宋代的仿製最為嚴謹。宋人崇尚經學禮法,因要考究古禮,所以十分重視金石學,產生了大量這一方面的學者。宋人在仿製古玉時,十分看重古玉的禮儀用途,所以分毫不敢逾越其原有的規制。宋人仿製古玉一則是因為金石學的發達,從而帶來的崇古思想;二來也有文物市場旺盛需求的原因。
  • 古玉界:古玉的美,不言而喻(一)
    玉豬龍紅山文化高5.9、寬4.8釐米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玉質黃綠色,黃褐色沁。獸體弓背捲曲,呈「C」字字形,頭尾相接處有一缺口。玉豬龍紅山文化高15.4、寬10.5、厚4.5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玉質青綠色,有鐵褐色沁。豬龍首大耳直立,雙耳間打窪。
  • 她收藏的古玉,件件頂級!
    玉人,身體有褐色沁,上有蛇紋和雲紋墓葬中出土了1928件隨葬器物,其中玉器達755件,這是迄今商代單墓中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製作最精美的。按照學術界目前玉器分類通用的方法,我們按照用途,將婦好墓種類繁多的玉器,大體分為肖生玉、裝飾玉、禮儀玉、工具玉四大類。
  • 古玉十條
    嚴格定義,中國玉指透閃石和陽起石等軟玉。寬泛定義,包括慈禧之後,二老婆坐大,才開始流行的緬甸硬玉,即翡翠,也包括瑪瑙、水晶、碧璽、綠松石、青金石等「石之美者」。嚴格定義,古玉是漢朝之前雕琢製造的玉器。寬泛定義,古玉是民國之前、蛇皮鑽等電動琢玉工具出現之前用手動坨具雕琢製造的玉器。中國五千年的社會歷史,寫成了三千卷的「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