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出土古玉的色變現象

2021-03-02 古玉界

古玉色變的現象,自古就常提及: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說:「古玉有血玉、屍古、黑漆古、渠古、甄古及土古。」;清人劉大同在《古玉辨》中:「玉受地火者,皆變為白色,俗稱為石灰沁,及今所謂雞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清人陳性在《玉紀》中:「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裡,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有色之物,皆隨之浸入於中」。

 

而「滇國玉器」書中,數處提及玉器時,有如此的描述:「…有鈣化現象出現,近一半的玉片已看不出玉片原來的質地。」(趙美,《滇國玉器》,頁12。)、「質硬但較脆,有鈣化現象的古玉…」(趙美,《滇國玉器》,頁42。)。

這是玉器常見到的風化現象,而相對於中原的玉器而言,滇國玉器的風化現象顯然較為嚴重,原來半透明的軟玉,大都變成了不透明;而玉器原來的淺綠、淺黃色也變白、變褐,甚至形成了所謂的」雞骨白」。可是這個現象,卻只發生在軟玉,而瑪瑙、綠松石卻仍保有原來的色澤與透明度(硬度低的材質如孔雀石、珊瑚當然另當別論)。

科學儀器鑒定了玉器的硬度、密度、折光率,也指出材質為軟玉還是瑪瑙還是綠松石、孔雀石、珊瑚…等,但是,玉器的顏色為何改變了、為何失透了,這對於出土玉器的研究來說,一直是個疑惑,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

所以,本文針對玉器入土後,在顏色所產生的變化,而呈現的現象及可能的原因來作討論,希望能使出土玉器的色變現象有一個較清楚的歸納與解釋。

出土玉器的色變現象

色變也就是玉器顏色上的變化,所以,如果是玉器原來的顏色,就不在討論之列。可是,出土古玉有些應為玉的原色,卻被誤認為入土產生的色變,最常見的有下列三種:

一、多色玉:

產於中原附近的玉石,常見到玉石本身就有多種的色澤(圖1為玉石剖面),這種現象並不是色變,而是玉石原來的色澤。

甘肅天水市師趙村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連環玉璧(圖2),三片玉璜紋理與玉色完全相同,為一件成形對切的玉器,可以明顯看出為玉的原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的玉璧(圖3)

及陜西寶雞市北郊墓葬出土的東漢玉闢邪(圖四),也是多色玉的呈色。

二、黑白玉:

三、玉皮:

玉石材料若為經河水長期滾動的水產玉,其外表常有一層厚薄不一的黃褐色的皮殼,稱為玉皮(圖10);此種顏色並非玉器入土以後所產生的變化;

陜西鹹陽市渭陵西北出土的玉闢邪(圖11)及

北京故宮藏的玉虎鷹飾(圖12),就是利用玉皮的巧雕作品。

滇國的玉石材料種類可謂豐富,除了軟玉、瑪瑙之外,還有綠松石、琥珀、珊瑚、孔雀石、大理石、琉璃…等;而這些玉石當中,有些玉石雖然密度或是比重並不高,經過上千年的風化作用,仍然保存光亮如新,卻也毫無色變可言。

雲南江川李家山69號墓出土的東漢「蝕花瑪瑙管」(圖13),整體呈現肉紅色、半透明,無任何色變;

雲南晉甯石寨山12號墓出土的「瑪瑙牛頭形墬」(圖14),仍為紅色、晶瑩剔透;

雲南晉甯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瑪瑙銅鼓形珠」(圖15),四件珠子都呈透明狀、光潔滑潤、有玻璃光澤。「滇國玉器」書中敍述到瑪瑙的出土特徵時,也說:「完全光亮如新」。      

   

「滇國玉器」書中敍述到綠松石的出土特徵時,也是說:「光亮如新」。

雲南曲靖八塔臺41號墓出土的「獸首形綠松石墬」(圖16)表面平滑光亮,顏色依舊綠色閃藍;

該墓出土「人頭形玉墬」(圖17)在全器白化的玉器上,更是突顯了綠松石的原貌。

同樣為高硬度的水晶,出土時也保存了亮麗如新的外觀,

雲南省大理市三塔發現的「水晶杵」(圖18)、

江西上饒市茶山寺更有出土的「水晶璧」(圖19),均可用晶瑩剔透來形容。甚至連低硬度的琥珀,都出現透明光澤的出土品

雲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號墓的「琥珀珠」(圖20),整體呈棗紅色,半透明狀。

表一:玉石硬度比重表

可是,屬於高硬度,比重最高(在玉石中)的軟玉(表一),卻出現了非常明顯的風化現象,尤其是顏色上的改變。所以,這些顏色並非玉質的原色,而是經過風化而改變了玉的顏色。

古玉受浸色變之說,自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以來,清代諸人如陳性的《玉紀》、劉大同著《古玉辨》、劉心寶的《玉紀補》、李鳳公所撰《玉紀正誤》、竹園之《古玉考》等都有所論述,所論浸色不下八十餘種,總稱為古玉十三彩。

可是,這些沁色,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在此作以下的探討:

1. 水銀沁:

楊柏達在《傳世古玉辨偽的科學方法》一文中指出:「水銀既不能附著玉表,更不能深入玉肌,所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鑑考》,頁242)

2. 血沁:

清人李鳳公所著《玉紀正誤》書中,言及「受血沁色赤」一節,認為「屍體

入土,血液腐敗,已無色澤可言,安能於千百年中蓄此能力以渲染最堅之玉石

。」認為「血玉」,屬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所致。鄧淑蘋在《仿偽古玉研究的幾個問題》中,也提到:「人血在短時間內就會凝固變黑,而古玉的受沁是要相當時日的。」所以,血沁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由考古已見的出土古玉,可以歸納幾種最常見到的色變現象:

一、變白色:

這也是俗稱的「白化」、「鈣化」、「石灰沁」,白化嚴重者稱「雞骨白」,顧名思義也就是玉器的顏色變白了,這也是軟玉色變最普遍的現象。

無論軟玉原有的顏色為淺黃綠、淺綠,都有呈現白化的現象,甚至,有些白化嚴重者,連軟玉原有的透明度都失去了,變成了不透明。所以,白化的意義應是:玉質失透了,而且失透的部位變成了白色。

有的器物整體都變白了

(圖21:春秋,雲南曲靖市八塔臺4號墓)、

有的在局部(圖22)

明代,雲南昆明市荷葉山),有的出現在表面、有的在裡層甚至深度白化,並無一定的規律。

而且,白化的嚴重與否,似乎與年代的關係並不絕對,因為,有的軟玉雖然年代久遠,可是只有局部白化

(圖23,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4號墓)

而清代的出土軟玉,就有不少的全器深度白化

(圖24,清,雲南昆明市荷葉山;

圖25三,雲南省昆明市劉家山)。

二、變褐色:

玉石的自然呈色會出現白、黃、青、碧、灰、黑等顏色,玉石自然呈色出現褐色只有籽料的玉皮(籽料的皮色可說是河床所造成的色變),可是出土古玉呈現褐色的機率非常高;

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6號墓出土之「月牙形玉飾」(圖26),玉料由黃綠變成局部褐色

雲南呈貢縣天子廟41號墓出土的戰國「有領玉璧」(圖27),顏色灰綠中呈現褐色;對於這些自然沁色現象,楊伯達說:「天然沁色或浮於表面,或滲入深層,深淺不等,自然生動,幾無定律可循。」(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頁13。)。

三、變綠色:

玉器的色變以變白最為常見,變為褐色也常見,其次就是出現變為綠色;

西漢雲南晉甯石寨山13號墓出土之「有領玉璧」(圖28)及

「玉環」(圖29),器表都呈現與玉色不同的灰綠色,這應該是玉器入土而產生的色變。雲南省博物館的考古紀錄說:「有銅銹沁染斑」(古芳,《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2.雲南、貴州、西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64.65)。

什麼因素讓古玉變了顏色呢?這一直是一個神秘的疑問。清人劉大同的《古玉辨》就說:「受沁之原,不易深究。」

而玉器於墓葬的環境變數實在太多了,與玉器接觸的物體有可能是泥土、銅器、鐵器、漆器…等,墓葬環境有可能潮濕、乾燥或是水浸、冷熱,所以,探討玉器色變的原因,的確有困難所在;不過,近年來考古發掘的資料不斷增加,文史、考古專家及自然科學如礦物學家的投入,使得玉器色變的成因已顯出輪廓;這對於還原器物所處的環境,以及當時器物成形的工藝研究,有相當的意義。

出土古玉顏色變白,最常被討論;清人陳性在《玉紀》中就說:「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裡,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有色之物,皆隨之浸入於中」。可是,1974年美國學者Handy and Gaines 提出了古玉受沁而變色,原因是處於強鹼的環境造成,而非是埋藏墓中的時間長短或墓中的幹濕狀態。

1983年,鄭建認為雞骨白的成因是火燒造成的(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他是經過200℃低溫及1000℃高溫的對比實驗,結果發現1000℃時樣品由綠色褪色而成白色,而認為」火燒玉」的可能;1991年聞廣也經過實驗,認同此看法:「加熱至600℃以上,玉塊表層變為棕黑色,及至900℃以上褪色發白且半透明度明顯降低」。

1991年吳棠海根據南越王墓的出土資料(圖30),及

高足玉杯(圖31)的色變現象

推論:「白化成因並非外來沁染,而是發自玉質內部的」質變色」」(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年)。

1992年劉良佑認為白化乃至雞骨白的現象,是因為碳酸氣與玉器中的鈣結合形成碳酸鈣而析出,發生「脫鈣」現象堆積於玉表而發生白化(劉良佑,《古玉新鑑》臺北,尚亞美術出版社,1991,頁264)。

1994年聞廣透過室溫紅外吸收光譜,認為受沁過程中並非同時而是先後發生的,而且:「閃石受沁後其礦物未變,並沒有鈣的增加,古玉受沁後的顯著變化是顯微結構變松,由此導致了其半透明度的喪失及褪色變白,其原理和同為水(H2O)的固體狀態的冰與雪的差異相似,即冰因是緻密的故具透明度。」並認為流傳的古玉「鈣化」說,與事實不符,此術語不應繼續使用(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期,頁92)。

    1997年楊伯達針對良渚玉器雞骨白的成因,提出:「土壤中氫氟酸含量較高,對良渚文化由表及裡的滲蝕就較為嚴重,均變為雞骨白」(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但是,1998年錢憲和認為火燒白與風化造成的雞骨白飾不同的,火燒白表面無光,而天然風化的表面有玻璃光,自然風化是因為晶間空隙的發生,不僅硬度變得較低且當光線進入時產生折射、亂射形成白化的現象,並認為在濕的環境中玉器容易白化,細緻的玉質不易白化(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p.230)。

當實際觀察玉器時,可以發現白化容易發生在玉器的邊緣地帶,如

河北平山中山國六號墓出土的戰國玉璧(圖32)

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新石器時代玉璧(33);

這應該是玉石接近玉璞的部分,此處玉石結構較為疏鬆,所以較容易白化,符合聞廣與錢憲和的看法;而且,當比對成形對開的玉佩時,更可發現白化發生的部位非常對稱,如

震旦博物館藏的戰國鳳形玉佩(圖34),

圖35震旦博物館的戰國龍形玉佩合併起來時,很明顯看出白化部位完全吻合,可以看出玉的質地鬆緊與否,影響了白化的發生。

因此,白化的形成與質地的疏密有很大的關聯性,也就是白化是結構變松造成的可能最高,但是,怎樣的因素可以讓玉質變鬆了呢?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東漢包金握豬(圖36),

包金的部分脫落後,可以見到包金的部位幾乎完好如初,而未包金的部位白化非常明顯,由此來推測墓葬環境,黃金是隔離了酸堿的侵蝕、還是調和了冷熱變化?這還需相關領域的專家進一步作研究了。

出土玉器為何變成紅褐色的成因,因為有明確的考古資料可供參考,通常認為是鄰近玉器的鐵器的鐵離子沁入玉中,而呈現紅褐色,也就是俗稱的「鐵沁」。

與鐵器鑲嵌在一起的玉器,往往具有紅褐色的色變,正是鐵沁的典型特徵;如

揚州市甘泉姚莊102號西漢墓出土的玉劍格(圖37)及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劍格(圖38)、

玉多節帶勾(圖39),玉器因鐵芯生銹而脹裂,褐色沁斑由內而外,顯然是受了鐵劍的沁蝕。

與白化有相同現象,鐵沁也是容易發生在玉器的邊緣地帶.

比如: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玉璧(圖40)、

安徽長豐縣出土的戰國玉璧(圖41)、

太原晉卿趙氏墓出土春秋玉璧(圖42);

這也是玉石接近玉璞的部分,因此,在結構較疏鬆的材質處,鐵沁也是比較容易發生。

玉器色變成綠色的成因,與變褐色一樣,近年考古資料的大量增加,也已經不是秘密;例如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圖43),

在墓葬中,與銅質弩機、銅質劍簇等銅器放在一起

(圖44)

銅綠不僅附著在玉角杯的表面上,也沁入了玉質內部,使玉角杯局部玉質變為綠色,所以,這種現象俗稱「銅沁」。

玉器常與銅器鑲嵌在一起,銅綠也會沁入玉質中,而產生綠色色變。例如

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援銅內戈(圖45),

援與內交接處的玉質轉變成綠色,即是銅沁。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圖46)與

河北滿城陵山一號墓出土的鑲玉銅枕(圖47)

銅與玉交接處的玉質皆呈現綠色,皆為銅沁。

以上的說明,探討了出土古玉色變的現象與成因,但是,墓葬環境的變異太大,並非僅只以上所列的狀況而已,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圖48)

就因被絲織品綁附而影響了色變,四川金沙文化出土玉器特殊的呈色現象

(如圖49的玉錛形器),

目前尚難有科學性的解答。

而且,還有許多可能的成因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比如說:地殼數十億年的碳酸鈣現象,對白化也應有明顯影響的;以及土壤內含鐵量高,也應是鐵沁的來源;以及,玉質中原有的礦物質會不會產生氧化而形成了色變呢?追求科學化、有根據的答案當然是努力的方向,這種種複雜的成因,尚待更多相關領域的專家來進一步研究了。

圈兒裡人都在關注以下這幾個平臺


(文章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註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部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沁 —— 是古玉的「年輪」 ,是她的魂 !
    可是,出土古玉有些應為玉的原色,卻被誤認為入土產生的色變,最常見的有下列三種:一、多色玉:產於中原附近的玉石,常見到玉石本身就有多種的色澤(圖1為玉石剖面),這種現象並不是色變,而是玉石原來的色澤。甘肅天水市師趙村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連環玉璧(圖2),三片玉璜紋理與玉色完全相同,為一件成形對切的玉器,可以明顯看出為玉的原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的玉璧(圖3)及陜西寶雞市北郊墓葬出土的東漢玉闢邪(圖4),也是多色玉的呈色。
  • 古玉界:古玉的美,不言而喻(一)
    從此玦的製作工藝看,尚處於樸素的原始階段,略遜於查海和興隆窪遺址出土的玉玦,不排除其時代稍早的可能性。此器與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第三地點M9及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出土的玉臂飾相同。目前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刻有符號者已發現多件,但其意義不詳。
  • 臺灣鍾玲-玉緣的故事連載(六)五層玉琮《漢》
    後來我與吳啟榮一起研究,才斷定它應該是漢代的東西,第一,它的玉質屬和闐玉的青玉種,所以不會早過商朝,第二,琮中間的洞打得又直又圓,是戰國以後的打洞法。漢人又多以琮𤨕為飾物,所以把這五層琮的年代定在漢朝。因此這琮的許多疑點便迎刃而解了,它缺眼、它有顛倒的臉,都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漢朝的玉工仿兩三千年前的東西,當然有解錯意之處。
  • 古玉水銀沁
    古者殮用玉,以水銀在屍腹內,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銀隨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銀沁。」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由此,坊間玩玉人常將古玉沁色中的黑色,俗稱之為「黑漆古」。 現代「玉」學泰鬥——楊伯達先生,在所著《傳世古玉辨偽的科學方法》一文中說:「黑沁,古人稱為水銀沁。
  • 漢代古玉收藏與鑑賞
    古玉典藏中,漢代古玉一直帶給世人的是精巧活潑、玲瓏剔透、變化多端、線條流暢之感。鏤空、浮雕等高難度技法普遍應用。此時的玉器在強大的時代背景下變得更加傾向於寫實之風。紫色百合香為您細講漢代古玉收藏與鑑賞知識,使您了解更多漢代古玉細節。
  • 古玉風採之「玉帶鉤」
    如陝西寶雞益門村出土的玉帶鉤,雖然鉤體有了繁複的紋飾,但卻並不具備鉤鈕,有些玉帶鉤還明顯體現出與史前玉鉤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曾侯乙墓出土戰國早期鵝首玉帶鉤上圖即為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鵝首玉帶鉤,其形狀渾圓粗短,鑿制較為質樸,為戰國早期玉帶鉤的標準器。這一時期的玉帶鉤製作較為簡練,鉤首多數較短小,有素首、龍首、獸首、禽首等。
  •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乾貨)
    古玉深埋地下,往往出現裂痕,分析其形成原理與沁色特徵,對我們進行鑑定,大有裨益。一、裂痕的形成玉是非均質體,內部有應力存在,應力往往在某一方向產生,而非雜亂無章。深埋地下的古玉,在成百上千年的環境影響下,會發生應力的拉伸。而應力,會順著玉體分子結構的排列產生,於是出現近乎平行的極其細微的淺裂。土壤中含量最多的金屬離子是三價鐵離子Fe3+,呈黃色。長期接觸潮溼的墓葬環境,古玉與土壤親密接觸,水溶液中的三價鐵離子便游離到古玉表面,沿著近乎平行的應力裂痕進入玉器表面,經年日久,便形成了我們常見的「牛毛紋」。
  • 解開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 古玉十條
    嚴格定義,中國玉指透閃石和陽起石等軟玉。寬泛定義,包括慈禧之後,二老婆坐大,才開始流行的緬甸硬玉,即翡翠,也包括瑪瑙、水晶、碧璽、綠松石、青金石等「石之美者」。嚴格定義,古玉是漢朝之前雕琢製造的玉器。寬泛定義,古玉是民國之前、蛇皮鑽等電動琢玉工具出現之前用手動坨具雕琢製造的玉器。中國五千年的社會歷史,寫成了三千卷的「二十四史」。
  • 頂級戰國古玉欣賞之戰國晚期楚國玉璜(玉珩)
    戰國時期,鐵質治玉工具的廣泛運用,與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一起,將治玉推上了一個巔峰。戰國上承春秋、下啟兩漢,是古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戰國古玉的特點十分鮮明,一是玉質比較精,多為和田玉材質;二是氣場足,再小的一塊戰國古玉也能牢牢吸住人的視線;三是雕刻精,每一件玉器都精雕細琢。
  • 古玉動物件:精彩絕對超乎想像!
    ▽推薦《古玉鑑賞》官方網店——「盡藏」,歡迎關注! 另外,在婦好墓中還出土了多隻玉龜(鱉)。 ,也出土了石龜,還出土了龜形玉刻刀,到了漢代,龜單獨成器的少了,多與蛇一起組合成玄武。
  • 古玉沁色之美 只有高手才懂
    古玉沁色後不僅顏色有了改變,其身價也得到了提高。一般以血沁為貴,銅沁次之,土沁和水銀沁再次。如能得五色沁,則最為貴重,古人有「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的說法……新石器色質是玉的自然屬性。一塊古玉,無論是「傳世古」還是「出土古」,經過歲月的撫摸和水土的侵蝕,必然會留下種種色質的印記,從而為鑑別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
  • 明代出土玉圭的類型
    建國以來各地明墓出土的玉圭,就是大明王朝恢復漢制的一個實物例證。作為禮儀用玉的玉圭,早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商周時進一步系統化,以後歷代傳承,到明代盛極一時。現就各地明墓出土的玉圭,從形狀、紋飾上作些比較、分類。圭的源流及其發展圭是一種扁平長條形玉器,據形狀與裝飾可分為平首圭、尖首圭、谷紋圭等,有學者將圭稱為符節器。
  • 玉鳳 —— 最吉祥美好的古玉!
    圖三   西漢早期  龍鳳紋玉璜西漢早期龍鳳紋玉璜(圖三)[8],1994-1995年出土於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甬道中[9]。系白玉雕琢而成,長21.1、寬4.2、厚0.4釐米。至東漢時期,考古出土資料中此類玉佩已非常少見,出現了韘形玉佩與玉的複合體,韘形玉佩逐漸消亡。徐州地區出土韘形玉佩的墓葬均為楚國王室成員或地位較高的貴族,如獅子山楚王墓、北洞山楚王墓、簸箕山宛朐侯劉埶墓、韓山
  • 王者之器 玉鉞的突變與崛起(附原始制玉工藝)
    良渚文化玉鉞(左上角有族徽)我們注意到,許多史前時代末期與青銅時代早期遺址都出土了不少玉斧玉鉞,以玉為斧鉞,真的是拿它們當作斧子用麼?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許多的玉質斧鉞都沒有見到明顯的使用痕跡。這種玉鉞上會刻獸面紋,多出土於古蜀地,而這些獸面紋其實應當是古蜀人崇拜的神靈的樣子,在古蜀人看來這種斧形鉞是一柄威力無比的神鉞。
  • 這是夏商時期古玉的精華!
    由骨笄1、半圓形穿孔玉飾1、彎頭形穿孔玉飾1、扁長條形穿孔玉墜飾1、綠松石飾片60 餘枚聯綴黏合而成。玉矛青玉製成,呈淡綠色,有線狀褐色斑。蟬紋玉柄形器商通長20.0釐米、寬2.2釐米、厚1.8釐米江西新幹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中等沁蝕,色不均勻,器身中部交叉斷裂,現粘合,仍有殘缺。
  • 臺灣鍾玲-玉緣的故事連載(三)唅蟬《西周晚期、西漢初期》
    買回來的時候,蟬身上許多白點,那就是生坑,即出土時受人氣之前的原狀,大多狀如白粉。後來我偶而摸了摸它,那些方出土時的生坑白色,很快就開始轉成黃色。我的手有如魔術棒,玉給我一碰,很快就會起變化,變得比別人碰快很多。也許是我的皮膚酸性較強,引起較大的化學變化之緣故。也許妳會問,右邊這塊是漢蟬嗎?它雙眼不夠長不夠凸,下面的翅尖也不夠長。
  • 各個朝代古玉打磨拋光工藝是怎麼樣的?
    殷墟婦好墓出土商代玉鴞徐州西漢楚王陵出土玉戈徐州西漢楚王陵出土谷紋紋玉璧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古玉知識;你想知道鑑別古玉真假的方法;或者你想了解一下目前古玉價格行情;可以加我微信:yu547328(點擊下方掃碼)
  • 古玉玩味(99):熟透真古必滄桑 生澀料上呆滯光
    圖1古玉的自然沁變呈多樣化狀態,自然的沁蝕薄薄一層均勻的釉面仍然不失光潔、潤澤的感覺;人工仿沁髒兮兮的,成分很複雜的樣子,說不出來很不舒服的感覺(圖2)。這就是古玉自然沁入與人為做髒的區別(參見《古玉學步(169):真有真章仿見仿 真古乾淨仿古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