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玉水銀沁?清?徐秦基撰《玉譜類編》中說:「黑者為水銀沁。古者殮用玉,以水銀在屍腹內,遇玉即凝,故用玉塞之。水銀隨地皆生,故非葬玉而亦有水銀沁。」另外,清?劉大同在《古玉辯》中也著說:「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之別。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由此,坊間玩玉人常將古玉沁色中的黑色,俗稱之為「黑漆古」。 現代「玉」學泰鬥——楊伯達先生,在所著《傳世古玉辨偽的科學方法》一文中說:「黑沁,古人稱為水銀沁。因水銀既不能附著玉表,更不能深入玉肌,所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迄今筆者所見唯一一件黑沁玉器,是黑龍江省出土的金代玉魚藻。其黑沁密封表層不露青玉原色。經反覆觀察,從魚尾尖部磨損處隱約可見已露出的原玉色,可以確認青玉魚藻上的黑色是在墓中產生的沁色,即黑漆古。」由此不難看出,現在學界對水銀沁與古人的看法是相悖的,普遍認為沒有水銀沁一說。
那麼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古人為什麼要把古玉黑沁稱之為水銀沁,又為什麼把戰國、兩漢、唐時期的古銅鏡上那種表面呈白亮狀態的,也稱其為「水銀沁」或「水銀古」。現代科學考古在大量模擬試驗基礎上,已經把銅鏡的白亮表面這種「水銀沁」,經過分析得出結論:是古人用「玄錫」 在銅鏡的表面處理工藝所為。「玄錫」就是磨鏡藥——由汞、錫及含有Ca、K、A1、S等元素的多種材料組成的混合粉劑。由於磨鏡藥的作用,使鏡表面產生了富錫層。具有良好的裝飾效果和反光性能,其抗氧化變色及耐腐蝕性能也十分優良,經歷千百年的埋藏或暴露於大氣中,仍然光可鑑人,未遭鏽蝕。由此不難發現器物入土色變後的狀態,似乎不是古人認識「水銀沁」的本質條件,而有可能是古人已經意識到水銀接觸不同物質後的反應特性,才下此結論。
金屬汞,我國俗名叫水銀。如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其狀如水、似銀,故名水銀。」《廣黃帝本行記》記載:「帶遂煉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傳於玄子,重盟而付之。」這裡所說的「丹」,便是硫化汞,也是紅色印泥的主要染色材料。硫化汞常見為黑色固體,黑色硫化汞加熱升華後,能轉化為紅色的硫化汞,再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後就成了水銀。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2500年便認識硫化汞了。《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記載,其實根據我國古文獻記載: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輸水銀。例如齊桓公葬在今山東臨淄縣,其墓中傾水銀為池。這就是說,我國在公元前6世紀或更早,提煉大量水銀的技術在當時已經非常成熟。在大自然中,汞有時以少量的游離態存在,而更多的是以硫化汞固體的形式存在。硫化汞俗稱辰砂、硃砂。晉?葛洪《抱樸子?金丹》:「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如再加熱便又變為紅色硫化汞。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們,早已知曉硫化汞加熱成水銀,再把水銀還原成丹砂的化學反應是可逆性的全過程,可謂對汞認識與運用的程度已經非常的高。湖南長沙市郊馬王堆漢代古墓中,屍體的半身是泡在帶紅色的水裡。據分析,這水中的紅色物質便含有硫化汞。那麼古玉黑沁如果是水銀沁的話,似乎只有與發黑色的硫化汞有關。可硫化汞是固體的,又怎麼和古玉相沁而成黑色沁斑的呢?下面我們不妨看看幾例出土玉器的表面狀況來進行分析。
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是春秋晚期大墓。主墓室由外槨、內槨、外棺、內棺四部分組成。外槨有近50cm厚的青膏泥密封。內棺裡外都髹黑漆,板間榫卯結構,頂板與底板上都鋪有硃砂,底板上硃砂足有2cm厚。主墓室出土玉器最多,分生產生活、禮儀、裝飾、象生四種類型,近40種形制,計700多單件;北器物室也出土了少量玉器,有青膏泥密封,但沒有硃砂鋪墊。主墓室出土的大小玉器中,具有黑色沁染的玉器佔很大的數量,且具有貼近身軀的玉佩飾易被黑沁染的特徵。圖1-7為該墓部分出土的黑沁玉器。而北器物室出土的玉器卻少見黑色沁染。細分析這些黑色沁染玉器,都具有沁染面大,塊狀或者索條狀以及細牛毛紋彌散狀,由外緣向內沁染的特徵。由主墓室和北器物室有無硃砂鋪墊分析,黑色沁染玉器的上述特徵,似乎與水銀的黏度小、流動性大,汞珠易碎無孔不入,一滴汞珠入地,汞化面大的特性相似。但這是否能支持硃砂(硫化汞)便是黑沁的直接原因?我們知道硃砂是固體硫化汞,不溶解於水,現實中與玉器相沁產生的表面附著樣硃砂沁是紅色的,與黑沁不是一回事情。要使硃砂變成水銀,只有把硃砂加熱,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蒸發了,才能使硃砂還原成金屬汞。很顯然,墓葬裡不具備加熱條件,也就不能使硃砂成為水銀。那麼只有傾水銀為池才能在墓室裡存在汞。至於要使汞化面變黑,只要有硫化過程就可以。在現代工廠中,如果不慎將盛汞的罐打翻了,立即會灑上硫磺粉,使汞變成硫化汞,防止汞蒸發到空氣中,避免人吸入中毒。而被汞汙染的地面經過硫化後,也會馬上出現一擴散面很大的黑跡。所以墓葬含硫濃度越大,汞化面變黑的時間就越短。
地球上,廣泛存在硫和與金屬形成的硫化物及各種硫酸鹽類。桐柏縣圍山城一帶就有大量的金銀多金屬礦床,含有大量的硫。所以墓室中的泥土也自然存在硫。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主人,是春秋晚期養國的國君,是否如同文獻記載齊桓公墓葬那樣傾水銀為池?清?劉大同《古玉辯》中說水銀沁「三代之物為最多,秦漢次之,兩晉以後,即不多見矣。」如此分述清楚,當不是一時誆語。從我國商代曾經利用汞的化合物,治療癩疾防腐爛的實例觀察,古人用汞防屍腐是有可能的。汞在熔點-39.3℃就可以蒸發,因此在墓室的僅有空氣中,一部分汞與空氣化合成氧化汞,蒸發彌散在墓室中,由此可以加速墓中缺氧形成,最終下降在器物表面而作用於器物,那些陪葬品金銀銅器的表面,容易形成汞合金,常常色變發灰黑,便是遇氧化汞使然。汞有「金屬的溶劑」之稱,因為它能溶解許多金屬,形成柔軟的合金——「汞齊」。鉛、金、銀、銅也都能被汞溶解,因此大量的水銀是不可能與有色金屬器物在一起存放的。南陽桐柏縣月河M1墓,分主室與南北兩室,主室內出土大量玉器,而南室出土銅器、漆器等,北室出土兵器和少量玉器。由此可見,不排除正是古人認識到「汞齊」的作用,將陪葬品分室而置,而在主室蓋棺前傾水銀為池了……
更多水銀沁介紹請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
回覆:「LS」能進入歷史回顧,文章按發布時間順序排列。
回覆:「99」能進入【古玩物品知識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