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本是齊桓公小妾,因改嫁引發了一系列戰爭,留下成語廣為流傳

2020-12-14 鼎鼎說歷史

在歷史上有很多因為奇葩原因引起的戰爭。今天講的這個戰爭就是發生在春秋時期的一場因改嫁風波引起的一系列戰爭,他還使得吃瓜的第三國也被捲入其中。而引起戰爭的主人公就是齊桓公的小妾蔡姬。

為巴結齊桓公,蔡侯把蔡姬嫁給齊桓公

在春秋時期,中原大地上林立著大大小小几十個由周王分封的國君。蔡國就是諸多諸侯國之一。由於齊國在齊桓公時期經過管仲的變法後第一個崛起,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霸主。蔡侯為了巴結齊桓公就把自己的妹妹蔡姬嫁給了齊桓公當他的小妾。

改嫁風波引發戰爭

蔡姬也是一個好玩的人,有一次,在和齊桓公划船遊水的時候玩心大起,她向齊桓公潑起水來。由於打鬧使得船身開始劇烈地搖晃起來。而齊桓公害怕船會翻到就叫蔡姬不要再打鬧了,但是蔡姬不但沒有收斂起來,反而變本加厲地搖晃起來。這使得齊桓公大為光火。就這樣齊桓公把蔡姬送回了蔡國。

原本齊桓公的本意只是嚇唬嚇唬蔡姬,心想著過段時間就去把蔡姬接回來。但是,蔡侯和蔡姬不知道齊桓公的想法,蔡侯覺得齊桓公把自己的妹妹退回來就是在打自己的臉,於是,蔡侯就讓蔡姬改嫁給別人。這一改嫁就不得了了。

齊桓公見到自己的小妾說改嫁就改嫁了,還沒有通知他,他也覺得自己霸主的臉面丟得一乾二淨了。於是,齊桓公就糾集臣服於他的幾個國家一起討伐蔡國。蔡國本來就比齊國弱,更何況討伐他的不止齊國一個,有好幾個國家一起都出兵了。在聯軍面前蔡國一敗塗地。

吃瓜楚國遭到齊國攻打

在解決完蔡國以後齊桓公還是覺得不夠解氣,於是就帶兵順路去打楚國。因為楚國和齊國隔得比較遠,和這件事情沒有一點關係,本來楚國在旁邊是屬於吃瓜看熱鬧的。莫名其妙地就被聯軍打。楚王感到十分驚訝,派出使者質問為什麼齊國說「楚國與齊國一向沒有什麼往來,本來就屬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國家,為什麼要對他兵戎相見呢」

春秋時期兩個國家打仗講究的是一個師出有名,本來這件事情齊國做的就不地道。為了讓齊國師出有名,於是齊桓公就翻起了陳年舊帳起來,說楚國為什麼不給周天子朝貢。最後,楚王低頭認錯,而齊國本來就理虧於是就撤退了。在撤兵回國的路上經過蔡國,本來齊桓公想要再打一頓蔡國的。但是好在聯兵的那些諸侯幫助蔡侯向齊桓公求情。而齊桓公的怒氣也在找楚國出氣以後就消掉了,於是齊桓公就放過了蔡國。

本來是齊桓公和蔡姬夫妻兩個的打鬧,結果蔡侯看不清齊桓公的想法橫插一腳把蔡姬改嫁了,齊桓公打蔡國怎麼的都有理由。但是,楚國卻莫名其妙地被齊桓公一頓打。因為這件事楚國人就用「風馬牛不相及」來調侃齊桓公。而這句成語也成了現在廣為流傳的一句話。

相關焦點

  • 春秋霸主齊桓公竟是為了一個女人興兵伐楚?誰有這麼大的魅力
    管仲一時不察以為殺死小白於是帶回捷報,公子糾一高興放慢了趕回齊國的步伐,這才讓小白先回到齊國,並得到齊國貴族的支持,登上王位,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齊桓公。齊桓公後來在鮑叔牙的舉薦之下重用原本差點一箭把自己射死的管仲,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不過這不是我們現在要說的重點啊,有朋友感興趣的話留言告訴小河,小河再找一期給你們介紹一下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 大將讓小妾陪葬,兒子抗命救了她,多年後因報恩誕生了一個成語
    大將讓小妾陪葬,兒子抗命救了她,多年後因報恩誕生了一個成語 縱觀古今,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知恩圖報的美好故事,也有俗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古語都是古人的智慧,時刻在教導後世做人的標準,對於幫過自己的人,一定不可忘卻,這樣才能有好報,結草銜環這個成語,講的就是一個報恩的故事,流傳千古。
  • 齊桓公召陵之盟
    齊桓公就是這春秋五霸之首,他曾經率領諸侯攻打楚國而後訂立盟約。齊國為什麼興師動眾討伐楚國呢?  其時,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已在事實上確立,而其所依賴的武器,一是齊國改革之後的經濟實力,二是「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在此前大部分時間裡,中原諸侯都沉陷在相互搏殺之中,將所謂的親情戚誼拋諸腦後;而在「南夷北狄」的夾攻之下,諸侯們出於共同利益的需求,才空前地團結在霸主旗下,一致對外。
  • 因為一次玩笑,齊桓公把夫人蔡姬送回蔡國,誰知她轉嫁他人
    齊桓公曾經娶了一位蔡國的公主,人稱蔡姬。蔡姬是其兄蔡穆侯送給齊桓公做禮物的。那時候,齊國已經是個強盛大國,但蔡國相比之下卻沒什麼實力。
  • 公主欲殺丈夫小妾,卻被美貌驚住放下屠刀,從此誕一成語流傳至今
    2000年前的漢朝著作《獨斷》中曾有古語:「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嬪。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什麼意思呢?
  •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在我們國家數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無數忠臣良將,像諸葛亮,嶽飛,文天祥等人都成為了後世所敬仰的英雄。相應地,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深惡痛絕的大奸臣!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三個大奸臣比較特殊,他們所犯下的惡行被總結成了成語,並流傳至今……指鹿為馬在大秦幾代國君的勵精圖治下,秦王朝最終成功的統一了天下。秦始皇所創立的很多制度更是影響深遠。但遺憾的是,秦朝卻是一個非常短命的王朝。
  • 勿忘在莒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勿忘在莒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比喻不忘本。勿忘在莒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勿忘在莒(wù wàng zài jǔ)成語釋義:比喻不忘本。成語出處:《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成語用法:可作謂語;比喻不忘本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感情色彩:中性成語勿忘在莒的典故/故事:春秋時期,齊桓公小白曾經因為內亂逃到莒國避難,後來在鮑叔牙的幫助下,終於回到齊國執政,任命管仲為相國輔佐國政。
  • 軍事天才韓信,被宮女用竹竿捅死,留下兩個成語流傳至今
    軍事天才韓信,被宮女用竹竿捅死,留下兩個成語流傳至今韓信在我國歷史上可是一個了不起的、露足了面的人物,他是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取得漢朝天下的重要功臣,也是影響歷史的重要人物。流傳後世的與韓信有關的成語、俗語就多達80多個,這些成語、俗語跨越2000年的歷史時空,仍然流傳在現代人的口中,如:淮陰少年、千金一飯、漢中高對、解衣推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鋒不可擋、獨當一面、半渡而擊、背水一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戰無不勝、以德報怨、偽遊雲夢、能屈能伸等。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這3人是什麼關係?為何會成為高考作文?
    這時候,又是鮑叔牙給眾人解釋,管仲是因心繫家裡老母,所以並非怕死。 總之,不管管仲做錯什麼事,鮑叔牙都能夠理解,並繼續對其保持信任的態度。所以管仲會說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這樣的話,這也是管鮑之交這個成語的由來。那麼,管鮑二人又與齊桓公是什麼關係呢?
  • 齊桓公伐楚,楚使稱齊楚兩國風馬牛不相及,管仲以尊王攘夷答覆
    今天的成語典故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即魯僖公四年(前656年),涉及到的人物有齊桓公、楚成王、楚國使者、管仲等。【典籍來源】原文如下: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 2020全國一卷作文齊桓公的發跡史與晚年昏庸史
    這時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登臨君位史稱齊桓公 。不計前嫌,任用管仲改革因管仲射殺齊桓公,公本要殺管仲,但是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
  • 齊桓公一家到底有多奇葩?比現代倫理劇還狗血,個個道德淪喪
    齊桓公,有個非常萌萌噠的名字「小白」,春秋五霸第一猛男,是齊國有名的君主。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開創齊國霸業,他所創作的豐功偉績在歷史上廣為流傳,以至於很難想像得到他私人生活異常混亂。不僅他,齊桓公全家人的所作所為以及遭遇都非常奇葩。
  • 滄州這裡有座三千年前的城池,故事要從齊桓公救燕講起……
    燕莊公抵擋不住,告急於齊。以尊周親臨為稱霸方略的齊桓公,聽從相國管仲的建議,暫停對楚國的徵伐,回兵救燕,行至渤海之濱,築城以繕皮革、制盔甲。休整完備,長驅直入北鄙,敗山戎,滅令支,破孤竹,全弱燕之社稷,揚強齊之神威。齊桓公救燕一舉,為他霸道張揚的一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中華詞庫增加了「老馬識途」這一成語,更為燕趙大地留下了一座至今仍被人瞻仰憑弔的古城——古皮城。
  • 2019福建事業單位其他知識:春秋五霸相關的成語
    無論古代史還是近代史發生過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成語。尤其是在古代史中考察人物特別多,考察與人物相關的成語。現把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齊桓公兩個霸主相關的成語進行簡單地梳理,以便學會們更好的掌握。一、與晉文公有關的成語:秦晉之好、退避三舍。秦晉之好。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是兩個大國,。
  • 齊桓公的臨終悽涼:軟禁在寢殿,忍飢挨餓,袖袍掩面,僅晏蛾兒在
    公元前643年十月初七,齊桓公靜靜地躺在床上。他已經越來越聽不清小妾晏蛾兒的聲音。他的思緒一直在往前飛,想到了過去的種種,但身體的疼痛又將他的思緒生生扯回,他想大喊,想說點什麼,又覺得無話可說,也沒有力氣開口。
  • 高考作文裡齊桓公與管仲真的是千古君臣佳話嗎?
    以知人善任聞名於世,向齊桓公舉薦自己的摯友管仲。他與管仲的交情為歷代史家所稱頌,有成語「管鮑之交」春秋時期,鮑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友好。他們兩人曾經合夥做過生意,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而是他家裡窮呀。」
  • 歷史故事:管仲與齊桓公欲尋仙境,未能成行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當時齊國君主齊桓公尊稱他為「仲父」,其在任內大興改革,選賢任能、注重經濟和農業發展、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強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與管仲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一對君臣,他們的許多事跡都流傳了下來成為後世的典範與美談。然而我今天要向大家講一個這二位不太為人知的故事。中華文明歷來就是一個信仰神靈,尊崇修煉的文明,很多古代聖賢都留下了神奇的傳說。例如治水的大禹,當年曾迷失道路,來到了一個國家,在北海北邊的海濱,不知離中國有幾千萬裡。那個國家名叫「終北」,不知它的邊界到哪裡為止。
  • 不計前嫌、選賢任能的齊桓公並未善終
    事實上,齊桓公並沒有從根本上做到對管仲的重用和信任。任用管仲之初,管仲很多的意見建議,齊桓公都沒有聽從和採納。比如齊桓公不聽管仲之勸,高估自己的軍事力量,貿然攻打魯國,被魯軍「一鼓作氣」擊敗於長勺。之後,仍不死心,又聯合宋國攻打魯國,也是無功而還。
  •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這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互相攻伐,兼併,徵討。隨著一次一次徵戰,吞併,會盟,扶周襄王繼位,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 創造霸業,又葬送了霸業:一代霸主齊桓公那些事兒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去年,全國高考作文因選題獨特,引起熱議。作文要求考生通過齊桓公(即公子小白)、管仲、鮑叔牙的一則歷史故事,寫出自己的感觸。題目的原文是這樣的: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