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5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我叫李高宏,今年39歲,家住瓦寨鎮觀音閣村四組,家中有4口人。2013年被診斷出尿毒症後,為了養家和給我治病,我與妻子朱目方選擇返回家鄉發展家庭養殖業。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支持與幫助下,我們通過養殖「三穗鴨」,不僅改變了我們家的的貧困生活,還讓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
故事得回到1997年說起。初中畢業後,我到廣東東莞務工,從事飲料銷售工作。後來又去到福建,進入一家外包裝工藝品公司。經過多年打拼,手裡的積蓄漸漸增多,於是我開始結婚生子,經營起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可天有不測風雲,2013年在外務工的時候,我時常感到身體有些乏力,經醫院檢查確診為尿毒症。拿到醫院的診斷結果,當時感覺,整個天都要塌下來一樣,我的心靈受到一頓重擊。
我懷著憂鬱的心情回到家鄉,經過近一年的治療,我的病情有所好轉,但再也無法外出務工掙錢了。可是,為了供養我的兩個孩子讀書,為了繼續治療,我決定振作起來,得做些事情。
我的父親是一個從事了40多年有著豐富養鴨經驗的「鴨農」,自己從小跟著他養鴨,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於是,在父親的技術指導下,我開始養起了「三穗鴨」。
2014年,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在村裡面建起了一個100平方米的養殖場。那個時候,我早上在醫院透析,下午便回到養殖場整理訂單和準備肉鴨,當晚或第二天一早將鴨子運送到縣城,雖然非常辛苦,但是大家還是喜歡買我們家的鴨子,他們說肉質特別好。我知道,大家在幫我,我肯定要做貨真價實的買賣。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每年養殖的商品鴨多達6000羽,其中蛋鴨每年都在300羽左右。鴨子長大後,最開始沒有銷路,我用竹蔸裝著鴨子,在縣城家禽市場擺著賣,隨著時間的增加,我的客戶漸漸多了,銷路逐漸打開。通過兩年的發展,「三穗鴨」養殖場在我的苦心經營下逐漸步入正軌。2017年,基地裡第一批就出欄了1300餘只「三穗鴨」,純利潤收入達到6000多元。
2018年,我家順利脫貧。脫貧後,我決定將養殖規模擴大。我與兩個合伙人另擇場地,由於資金不夠,村兩委和幫扶幹部讓我通過「特惠貸」進行貸款5萬元,爭取得政府補貼16萬元,再加上自己的一點積蓄,建成了一個2000平米的養殖場。
現在我們家的養殖場最多能容納20000羽「三穗鴨」。為了保證鴨肉的質量,補充養殖場賣出去的鴨子,我還買來每月可孵化4000隻鴨苗的孵化器,利用養殖場的鴨蛋孵化鴨苗。
如今,「三穗鴨」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我也在努力和病魔抗爭。儘管病痛依然折磨著我,但是每天看見一群群鴨子在「嘎嘎嘎」地叫,我就覺得人生充滿了希望!
END
來源: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餘天英 通訊員 侯永志 整理
﹏
﹏
﹏
﹏
總監製:吳會武 監 制:龍衛東
編 審:楊 勇 編 輯:吳小星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LOGO)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李高宏:趕著鴨子奔小康》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