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偉民:陸遊有多少田產?

2020-12-16 澎湃新聞

陸遊究竟佔有多少田產,在其存世的文字中並未透露準確的信息。嘉泰元年(1201)冬,陸遊曾有詩句提道:「陸子壯已窮,百計不救口。蜀道如上天,十年厭奔走。還鄉困猶昨,負郭無百畝,雖雲飢欲死,亦未喪所守。」這大概是因為從這一年起他不再請領半俸,感到生計困頓,因此才有「飢欲死」之嘆。所謂「百畝」,不過是當時人們表示田產豐裕的一般性概念。而且所謂「負郭」,當指臨近城郊的上等農田。陸遊就有「安得生世當成周,一家百畝長無愁」之句。他也曾對兒子說過:「道在《六經》寧有盡,躬耕百畝可無飢。」所以「無百畝」,無非是在表示其家產不廣之意。而且這裡應該是專指負郭膏腴之田。

討論陸遊的田產,有必要首先梳理一下他的家庭規模。陸遊娶有一妻一妾。妻子王氏紹興十七年(1147)與陸遊結婚,慶元三年(1197)故世,生有長子子虡、次子子龍、三子子修、四子子坦、五子子約。小妾楊氏為乾道九年(1173)春天陸遊四十九歲那年在成都所納,生六子子布、七子子遹(子聿),還有女兒定娘。兒子中五子子約估計早死,陸遊詩文中幾無提及,其餘六個兒子成年後都娶妻生子,孫輩在陸遊詩文中提及的有元禮(子龍之子)、元敏(子遹之子)等七八個,還有曾孫、曾孫女等。如果按每個小家庭五口計,再加上陸遊夫婦、奴婢等,最多時估計可達四十口上下,規模自是不小。又按趙宋王朝的法律,父母、祖父母在世不得別籍異財,從陸遊詩文也可以看出,至少他在世之時,六個兒子與他夫妻組成一個聯合家庭,一直沒有分家。所以他的家庭開支也應該按聯合家庭的總人數來估算。

按當時租佃關係中主、佃中分的慣例,百畝之田不過收租米一百石略多,又據南宋末年方回的估算,浙北地區佃戶每人大約可耕種30畝,納租之外得米30石,「五口之家,人日食一升,一年食十八石」,剩餘12石,用以應付家庭的其他開支。則每口年均需要口糧3.6石,合計其他開支則需要5石。陸遊一家如果按四十口計算,僅口糧就需要144石,合計其他開支總計就得200來石,百畝之田的收入無論如何是不夠全家開支的,更何況方回是按貧苦下戶的開支水平做的估算,仕宦之家的開支肯定還要高不少。總之陸遊擁有田產應該遠超百畝。可惜在「負郭無百畝」這樣的自嘲之餘,陸遊並未提到他自己究竟有多少田產。

至於陸遊那些田產所處位置,他在詩句中倒是偶爾透露了一點信息。嘉定二年《病中雜詠十首》(第五首)曾經提道:「身是人間一老樵,城南煙水寄迢迢。尋人偶到金家畯,取米時經杜浦橋。」這裡的杜浦橋今存,位於三山別業之西二裡。所謂「取米」,當指到佃農那兒收取租米。由於兩宋時期地產實際分布的零碎化,陸遊的田產可能分散在幾個不同的地方,但從三山經杜浦橋向西,估計是他重要的一處田產。淳熙十二年(1185)冬,陸遊曾有《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一詩,其中提到的「江北莊」也應該是他的一處田產,初冬晚稻收穫,家人從佃戶那裡斂租回來,所以才有「新粳炊飯香出甑,風餐澗飲何曾識」之吟。這個「江北莊」估計是陸遊對自己某處田產的稱呼,可惜它的具體位置今天已經不太清楚了。不過由此可見,山會地區習慣稱地主田產所在處為「莊」。慶元六年(1200)冬,陸遊的《初晴》詩記述了當時主、佃關係中的一個習俗,即由佃戶向田主送雞魚等物,打點年節,俗稱「送羹」:「客戶餉羹提赤鯉,鄰家借碓搗新秔。」他還在詩句中加有附註:「莊戶以雞魚之屬來餉,謂之送羮。」就是將佃戶稱為莊戶。送羹習俗影響久遠,由此我們也可以聯想到魯迅在《我談「墮民」》一文中描寫的紹興地區「墮民」,在民國之後都堅持要走「主人家」的習俗。

陸遊早年的家產主要來自「先人遺業」,他自稱「少不治生事」,中年以後,以俸祿等收入有餘,不免買田問舍。除三山別業之外,後來又營建石帆別業,一個重要原因,估計就是在石帆村一帶新置了田產。所以後來又添置耕牛,「老子傾囊得萬錢,石帆山下買烏犍」。在他的詩句中,常常提到在石帆別業一帶採藥,「昨暮釣魚天鏡北,今朝採藥石帆東」,是否另有山田則未可知。不過擁有一定的水蕩田產,可以肯定,所以有「石帆山腳下,菱三畝」之句。此外,三山別業雖然在鑑湖北岸,但是陸遊在描寫漁樵之樂時,似乎更多地與石帆別業聯繫在一起,自稱「石帆山下一漁翁」,直言「石帆山下樂誰如?八尺輕舠萬頃湖」,可能就是與其水蕩田產有關。

陸遊經營田產的主要方式,當然與同時代其他人一樣,是出租收取租米。他有幾首詩寫到了遣子前去佃戶家收租的情形,例如乾道三年(1167)所作《統分稻晚歸》,感嘆兒子督租不易:「出裹一簞飯,歸收百把禾。勤勞解堪忍,餘暇更吟哦。」按「統」是陸遊長子子虡的小名,「分稻」即收租。慶元五年(1199),山陰地區發生蟲災,秋收之季,他的四子子坦、七子子遹前去向佃農斂租,「雞初鳴而行,甲夜始歸」,陸遊又作詩表示慰勞:

仲秋谷方登,螟生忽告飢。艱難冀一飽,俯仰事已非。貸糧助耕耘,客主更相依。一旦忽如此,欲語涕屢揮。共斂螟之餘,存者牛毛稀。吾兒廢書出,辛苦幸庶幾。夜半聞具舟,憐汝露溼衣;既夕不能食,念汝戴星歸。手持一杯酒,老意不可違。秫瘦酒味薄,食少雞不肥。頗聞吳中熟,多稼徹王畿;亦欲就飽處,無羽能奮飛?官富哀我民,榜笞方甚威;渠亦豈得已,撫事增歔欷!

子坦、子遹作為官宦之後,自以讀書應舉為天命,不可能參加田間勞作,所以陸遊對他們不得不「廢書出」,辛苦地前去收取租谷大表歉意。更何況二子夜半具舟出發,戴星而歸,「既夕不能食」,可見這份田產距離三山別業不近,的確辛苦。這也反映了兩宋時期田權集中而田產分布零散化的趨勢,不少田主甚至「別業乎旁州」。再說當年曾發生蟲災,陸遊的佃農不得不向他貸糧以救急,「貸糧助耕耘,客主更相依」。蟲災之餘,年成大受影響,「共斂螟之餘,存者牛毛稀」,也會使得二子收租不易。

陸遊的田產在出租之餘,仍有相當一部分留供自耕,也就是僱人傭耕,需要備置耕牛農具。因此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寫到租牛與買牛的事務。早在紹熙五年(1194)秋,陸遊就有《雨夕排悶》一詩,寫到自己「買牛耕剡曲」,被人笑為「迂疏」。又四年後,慶元四年(1198)秋,他又傾囊萬錢,替石帆別業購買了耕牛。所以開禧元年(1205),陸遊又有「牢彘漸肥堪奉祭,耕牛已買不求租」之句。但是幾年後,陸遊一家卻又需要別租耕牛以供驅使了。如開禧三年(1207)冬,他在《仲冬書事》一詩中就提道:「赤腳聽蛩勤夜績,蒼頭租犢待冬耕。」一年後,更別有「租犢耕蕎地,呼船取荻薪」,以及「雪晴農事起,且複議租牛」等句。也許是原來家中的耕牛已死,不得不重新租牛耕作了。購置耕牛是一項大開支,陸遊晚年生計相對困難,一時無法重新購買。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家庭經濟狀況。

也因此,陸遊有時還會直接到田頭督責僱農的勞動。淳熙八年(1181)九月,陸遊到田間「督下麥」,即種麥,作詩以嘆自己的辛勞:

力作不知勞,歸路忽已夜。犬吠闖籬隙,燈光出門罅。豈惟露沾衣,乃有泥沒胯。誰憐甫裡翁,白首學耕稼。未言得一飽,此段已可畫。

將田間督工說成是「白首學耕稼」,無疑反映了陸遊作為士大夫階層成員的立場與情感。至於陸遊這些僱農自耕的田產有多少?以及為什麼留以自耕,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

陸遊對待家裡的奴婢僱農看來不錯,他稱「傭耕食於我,客主同爨炊」。前文提到的他家中那個「山僕」,本來不識字,因為長期替陸遊合藥,後來竟然能夠書寫不少藥方了。這自然是陸遊教他的。

在傳統的農業經濟時代,土地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時人家產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家庭的經濟基礎,以至求田問舍差不多成了上層社會的一種本能。到晚年陸遊既不斷在詩作中哭窮,同時卻還念念不忘購置田產。紹熙二年(1191)他的《山園》一詩,就有「買得新園近釣磯,旋營茆棟設柴扉」之句,但不知買到的「新園」在哪裡。紹熙五年(1194)秋,他在詩中說自己三年前與兒子一起路過「東涇小嶺」,看到一個好地方可以營建別墅,可是兜裡沒錢買不起。三年後又到那個地方,想到此事,不禁心情鬱悶,「悵然有感」。嘉泰四年(1204)他的《雜書幽居事》詩,又有「身緣作詩瘦,家為買山貧」之句。當然陸遊也不僅僅依靠那些田產的收入來支撐家庭經濟。

(本文摘自包偉民著《陸遊的鄉村世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9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包偉民x趙世瑜x魯西奇x侯旭東:什麼是「日常史」?|文化客廳
    在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客廳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舉辦的鳴沙史學嘉年華線上活動第三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包偉民、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世瑜、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魯西奇、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侯旭東,共同探討了「日常史」的相關問題。
  • 包偉民:一根扁擔、一頓飯,都藏著歷史真相
    自從有了唐代杜荀鶴的這首《送人遊吳》以後,人們想到江南市鎮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核心概念,即小橋流水人家。」近日,「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走進四川自貢榮縣玉章中學,6位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校友,與75名當地中學生,共同舉行了一場特別的讀書會。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包偉民,用一首唐詩拉開了其中一場讀書會的序幕。
  •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包偉民向學校圖書館贈書
    9月25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包偉民向學校圖書館捐贈全套《龍泉司法檔案選編》,贈書儀式在圖書館第二會議室舉行。參加儀式的有包偉民及其學生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館長劉後濱、黨委書記牟鋒、副館長程鑫、祝小靜以及圖書館辦公室、特藏部、採編部館員等二十餘人。
  • 文學 | 陸遊與唐琬的《釵頭鳳》,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無奈與遺憾
    我鬆了一口氣,這句話拯救了多少家庭多少未出世的疾病嬰兒。唐婉和陸遊結婚後,恩愛兩不疑,每日同進同出,陸遊讀書寫字,唐婉紅袖添香。陸遊的母親和唐婉的婆媳關係本就建立在「親上加親」的基礎上,十分微妙,陸母本就無法容忍整日沉浸在愛情中無法自拔的陸遊,恐其惰於學,加上唐婉一直不曾生育,於是忍無可忍,三番五次要求陸遊休妻。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正是因為兩人近親結婚,唐婉才一直沒有孩子。
  • 《釵頭鳳》陸遊
    比較傳統的說法是認為唐琬是陸遊的表妹,兩個人兩小無猜,自幼一起長大,大概小時候就經常玩過家家。唐琬不知道在遊戲裡做過多少回表哥的新娘,如今好夢成真,那真是叫如願以償啊,陸遊又何嘗不是呢?所以從過家家過到了成了家,這種水到渠成的愛,簡直就是人世間最美的詩,所以這種感覺也讓小夫妻倆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 《南鄉子》——陸遊(卻恐他鄉勝故鄉)
    南鄉子——陸遊歸夢寄吳檣。水驛江程去路長。想見芳洲初系纜,斜陽。煙樹參差認武昌。還記得小時候,學到陸遊的一首《示兒》,當時因著年紀太小,除了不求甚解的背誦,並不理解這位老人過於飽滿的愛國熱情。及至後來,年歲見長,才感到這位老人身上有一種珍貴的擔當精神。南宋的歷史裡,有著擔當精神的人不多,如辛棄疾,如陸遊。他們因這擔當精神而被後人敬仰稱頌,卻也因這跳脫出時代的清醒而愈加痛苦。
  • 陸遊《示兒》賞析
    在這個歷史時代,多少有志者為收復北方河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遊則是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示兒》這首詩相當於遺囑,詩人囑咐兒子們說:哪天收復了北方的大片土地,你們一定要告訴你們死去的爸爸呀!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1.初入仕途,便遭受秦檜的打擊。這裡說的秦檜,就是人們都知道的陷害嶽飛的那個人,是當時主和派(即投降派)中的代表人物。
  • 【名家解讀】【南宋】陸遊《釵頭鳳》
    陸遊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因為前面有一句「東風惡「,那麼比較容易得出的結論是,陸遊將愛情悲劇的一腔怨憤,主要歸咎於外界的客觀條件東風了。因此這個東風一定是有特別寓意的。那要理解東風的寓義,就不得不提這首《釵頭鳳》創作的本事了。關於陸遊創作《釵頭鳳》的背景,流傳最廣的當然是他與原配妻子唐氏的故事。
  • 陸遊氣壞了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陸遊氣壞了的笑話
    不少小夥伴都喜歡刷微博看熱門,最近很多小夥伴都有看到陸遊氣壞了,看到這句話不是蠻懂意思的,陸遊氣壞了什麼意思,陸遊氣壞了什麼梗,小編來為大家介紹。  陸遊氣壞了什麼意思  陸遊氣壞了的意思是路由器壞了的,這是諧音,路由器壞了就不能上網了。
  • 世人皆知《釵頭鳳》,陸遊的愛情輓詞,讀來儘是不甘
    陸遊和表妹唐婉的愛情故事,非常有名,說陸遊和唐婉啊,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後結為夫妻,琴瑟和諧,但陸遊的母親擔心他沉迷於溫柔鄉荒廢了學業,就棒打鴛鴦,逼迫陸遊休妻,陸遊無奈,只好另尋別院悄悄與唐婉相聚,後來事情被母親知道了,怒而不容,一邊是生養之恩的母親,一邊是青梅竹馬的髮妻,兩難之中陸遊選擇了母親
  • 清明節祭奠陸遊:二十句古詩詞,「老子」 戲說一個不一樣的陸遊
    題記:陸遊是古代文學作品中,自稱老子最多的詩人。在陸遊一生創作的近萬首詩詞中,有兩百多首詩裡,都直言老子,頗有老子天下第一的味道,也確實是在古代詩人中,老子用的最多,堪稱第一。這是為什麼?今天,陸遊二十句自稱老子的詩,懂與不懂,讀完之後,我們都會潸然淚下。
  • 陸遊、唐婉《釵頭鳳》
    【背景】陸遊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姓士族的一個大家閨秀唐氏(一說唐氏即陸遊的表妹唐琬)。結婚以後,他們「伉儷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對情投意和的恩愛夫妻。而陸母恐陸遊兒女情長,荒疏功業,時遷怒唐婉,責罵不已。不到三年,棒打鴛鴦。最初陸遊暗想雪藏唐婉,但陸母當下,給兒子另娶王氏成妻,二人終於在母命難違的逼迫下,被迫分離,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趙士程,彼此之間音訊全無。七年以後的一個春日,陸遊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城南禹跡寺附近的沈園,與偕夫同遊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餚,聊表對陸遊的撫慰之情。
  • 皓首放歌仍精彩的陸遊:沉浮不是忘經世,後有仁人識此心
    陸遊是一位多產的詩人,一生創作極為豐厚。特別足到了晚年,仍處在創作高峰。其現存詩作的絕大部分是60歲以後創作的。這些晚年詩作,內容非常廣泛,有言志抒懷的,有關心勞動人民疾苦的,特別是大量的有關教育子孫的詩,是陸沸詩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
  • 陸遊夫妻恩愛,父母為何要拆散?錯在陸遊「恩愛」顛倒,只愛不恩
    在陸遊寫完這首詞後不久,前妻就去世了,而此時的陸遊也早已娶妻育兒。伊人離世,陸遊也是時候放下心結,應該「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才對。可是陸遊於現任妻子王氏成婚多年,也生育了6個子女,但在其一生上萬首詩詞作品中,居然沒有一首是寫給現任妻子的。但對前妻,他卻始終念念不忘。
  • 陸遊與唐婉的悽美愛情故事
    陸遊和唐婉的首次婚姻是一個悲劇,原本一雙情誼深切的鴛鴦,卻被陸遊的母親以女子無才便是德,久不能生育等世俗功利活活拆散。這是陸遊的悲劇,也是唐婉的悲劇。 相傳,陸家以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為信物與唐家結親陸遊在十九歲的時候迎娶了唐婉,陸遊與唐婉,一個是才華出眾的青年才俊,一個是美麗賢淑的大家閨秀。兩人的結合稱得上是郎才女貌,婚後的生活幸福美滿。
  • 陸遊臨終仍掛念王師北定,用心教育的兒子卻在陸遊死後做了大醜事
    預感到死之將至的陸遊,想到的不是個人和家庭的後事,而是南宋軍隊能否平定中原、收復失地,這是何等動人的愛國情懷啊!陸遊特意交代「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其實也是希望兒子們能夠正直為官,幫助朝廷勵精圖治、收復失地,完成自己的遺願。陸遊有七個兒子,最受疼愛、最被陸遊寄予厚望的小兒子陸子聿(yu,四聲)。
  • 美民·民俗丨陸遊的書房有隻貓
    對於這個話題陸遊非常有發言權。作為以高產著稱的詩人,他有不少作品是為愛貓所作。從陸遊的詩中來看,養貓經歷了一個相對複雜的心路歷程。在兩首《贈貓》中他寫:「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仍當立名字,喚作小於菟。」陸遊身為大知識分子,家中藏書頗豐,卻時時受鼠害侵擾,禍及斯文,於是去「聘」了只小貓來保護書籍。
  • 陸遊茶詩中的人生智慧
    陸遊本是高產的詩人,有「六十年間萬首詩」的成就。有學者統計,《劍南詩稿》中涉及茶的作品達到二百多首。這樣算起來,陸遊比白居易寫作的茶詩數量還要多出四倍有餘。研究宋代茶事,不讀陸遊不行。研究中國茶詩,非讀陸遊不可。陸遊,字觀務,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徽宗宣和七年,他的父親攜眷由水路赴京城。十月十七日一個暴風雨的早晨,陸遊誕生在淮河舟中。
  • 唐婉回給陸遊的《釵頭鳳》,真的是思念?是怨怪無關愛情
    陸遊與唐婉的愛情陸遊出身名門望族,官宦世家,爺爺是王安石的弟子,曾任尚書右丞,父親是京西路轉運副使。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們可以想像,陸遊本應該有一個美好的童年生活。可惜在陸遊兩歲的時候,也就是1127年,爆發了靖康之變,北宋朝廷被金軍顛覆,尚在牙牙學語之時,就隨家人逃亡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