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抑鬱、強迫?心理學:就是會有這種思維看待不完美

2020-12-15 重塑心靈心理訓練

如何走出抑鬱、強迫?心理學:就是會有這種思維看待不完美

有一句話,叫「娑婆即是遺憾」。

很多人要問,世間為何要有遺憾?事事圓滿,萬事如意,不是更好嗎?

因為,沒有遺憾的世界,給你多少幸福和圓滿,你也感受不到。正是因為有了遺憾,有了對比,人才會感覺到幸福,而幸福從來都是比較級。

有一個農夫,他的家裡有兩隻木桶,一隻有裂縫,另一隻完好無損。農夫每次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那隻完好無損的木桶,每次都能把滿滿一桶水運到家裡,而那只有裂縫的桶,每次到家時只能剩下一半的水,這樣的狀況,讓有那隻裂縫的木桶感到非常慚愧和自卑。

有一天,那只有裂縫的木桶向農夫表達了自己的歉意。

農夫驚訝地對有裂縫的木桶說:「你沒有看見挑水的路邊,那些盛開的花朵嗎?為什麼所有的花朵,都開在挑水回來時你所在的那一邊?

其實,我早就知道你有裂縫,所以,我在你這邊灑下花種,每次挑水回來,你漏出的水,都可以澆灌它們,正因為你的存在,才讓我挑水的路上一路風景。」

因為農夫不是從普通的角度看那只有裂縫的木桶,而是換了一個角度看待它,重新調整了它的功能定位,讓這隻有裂縫的木桶,由自身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待問題,如果能換一個角度,缺點和優點會相互轉化。

比如,你覺得一個人說話很直,不給人留一點情面,換個角度一想,這正說明此人為人直爽,不會耍心眼,是個可交的朋友;再比如,你嫌一個人辦事過於保守,要考慮好久才能下決心,換個角度看,這正是他小心謹慎的表現,在他的提醒下就不容易上當受騙。

在《戰勝強迫症》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非常年輕的小夥子,因為好友的背叛,失去了本來就不多的積蓄,一直悶悶不樂,最好導致抑鬱、強迫、失眠。

他說自己太倒黴了,這麼年輕就遇上了這樣的事情,真的是太背了。

我問他,現在的這場危機,讓你感覺非常倒黴,你失去了本來就不多的積蓄。通過這件事,你是否從中得到了一些經驗教訓,以後再交友時,會不會更謹慎一些?

他說,當然了!這麼大的事,我當然要記住這個經驗教訓,我一輩子也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我再問,那你覺得,你現在的積蓄多,還是20年以後的積蓄多呢?

他明顯愣了一下,然後說,當然是20年以後多啦,現在我才畢業,沒什麼積蓄的,就算背騙了,錢也不多。

我笑了,接著再問,那你覺得,是現在遇到這個人,被騙好一些,還是20年以後遇到這個人,被騙好一些?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你覺得哪個後果好一些?

他想了一下,然後說,老師,我明白了,我一直認為自己很倒黴,剛進社會就遇到這樣的人,現在想想,也不能說這完全就是一件壞事,至少,我的損失並不多,如果沒有這個經驗教訓,等我積蓄更多時,再遇到這樣的人,我的損失會更大。事情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我可能還要謝謝他,是他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這些都是人生的必修課,早些遇到,我就能比別人更早的成熟,今後也會少走很多彎路。20歲摔了跟頭,可以很快重新再來,如果真的到了40歲時遇到這樣的事情,可能後果會更嚴重,畢竟那時應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了,要負擔的東西更多。

所以,同樣的事情,同樣的結果,當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它,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在幫助抑鬱症、強迫症患者康復前,先改正這兩個觀念
    心理學:在幫助抑鬱症、強迫症患者康復前,先改正這兩個觀念第一:抑鬱症、強迫症並不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神經病,也不是精神分裂。所以我們不要用異常的眼光來看待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患者。在《戰勝強迫症》書中講到,抑鬱症、強迫症是一種長期不健康的思維模式所造成的,是長期負面情緒堆積而成,跟我們是不是想得太多,是不是鑽牛角尖沒有必然的關係。所以我們如果抱著認為你就是想太多等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心態去跟患者說話或講道理的話,只會把患者越推越遠,無法讓患者體會到人際的溫暖,最終只能讓患者更加抑鬱和悲觀。
  • 心理學:窮思竭慮是一種病,總是想太多會形成強迫思維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是由於個體認知不可調和,截然相反的諸多觀念,導致個體失去統覺能力。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你全神貫注於某一個字的時候,你會產生一種錯覺,你會不認識這個字了。這就是因為過於專注,而產生的思維混亂。運用事物的矛盾理論,我們很容易解釋為什麼窮思竭慮會生病。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包括我們的身體、認知、思想、信念,都充滿了矛盾。
  • 強迫型失眠怎麼辦?長期失眠太痛苦,過來人教你如何走出強迫思維
    我的失眠屬於強迫型失眠,從工作開始就失眠,現在已經有5年了,初期是入睡困難, 即便入睡也是多夢,然後吃了幾次安眠的pills之後,睡好了幾天,戒掉後開始有焦慮情緒,從那時候開始徹夜不眠。然則知道問題和能解決問題是兩碼事,所以我的失眠治療之路和別的失眠者不同,我分兩步走,第一步就是找Doctor開了安眠的pills,抗焦慮的pills,因為吃了要能短暫睡一會,不至於白天無精打採的,影響工作和生活,第二步就是強迫症的治療,我相信在失眠症、焦慮症、抑鬱症和強迫症這是個病中,我覺得最難得就是強迫症了,兩種思維在腦海中反覆交叉讓我痛苦不堪。
  • 走出強迫症5年反思:陷入痛苦就是源自對自己的不接納
    我的強迫症主要是以思維為主,比如走在路上會擔心自己「萬一瘋了怎麼辦」,「人死後會去哪裡」,「會害怕神懲罰自己」等這種一般人聽到笑掉大牙的思維強迫症。後來經過大概100多次的心理治療我開始反思,其實上述這些念頭,一般人偶爾也有,但是他們不會過度關注,但強迫症患者卻一直陷在其中,甚至連吃飯睡覺都在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生活。
  • 要走出抑鬱強迫症,我建議你可以好好學習一下森田療法
    雖然這些數據都表示,神經症患者越來越多,可是真正願意去治療和解決的人並不多。很多人就轉而去網上找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是有個問題,網際網路的信息魚龍混雜,甚至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全世界的心理諮詢技術大概有250多種,你到底該使用哪種方法來處理呢?
  • 我做了這3件事,放下了完美主義的失敗者信念,重塑自信走出抑鬱
    我之所以在對抗抑鬱的戰鬥中一次次失敗,原因就是我始終沒有放下那個讓自己膽怯的信念,就是自我否定的信念。我意識到,要是我這樣不斷否定自己,我是不可能走出抑鬱症的,唯有改變自我否定的信念,我才有機會戰勝抑鬱症!
  • 心理學:容易抑鬱的六個性格弱點,你若克服它必將使你強大
    生本能心理學的簡快諮詢與疏導技術是從解決抑鬱者的困難入手,困難解決了,能夠合理看待和對待,這些不良反應會自然消除。可以說是針對根本的,效果也是全面的、長期的。經過匯總眾多抑鬱案例可以發現,抑鬱的形成,表面上是遇到了困難,內在的因素是抑鬱者的個性原因,而且個性原因是非常核心、非常關鍵的因素。
  • 心理學:動畫大片《頭腦特工隊》的心理解析,萊莉的抑鬱能好嗎
    心理學:動畫大片《頭腦特工隊》的心理解析,萊莉的抑鬱能好嗎文,王彥輝朋友推薦我看《頭腦特工隊》,並說她有點女主的抑鬱特徵,不知該怎麼辦?其實,如果真抑鬱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那麼艱難,誰還不抑鬱幾天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這麼擔心抑鬱,實際上是對抑鬱的一種誤解。他們之所以這麼害怕抑鬱,是把抑鬱看成了絕症,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大腦錯亂,或者接近快要自殺之類的問題。
  • 治療抑鬱症比吃抗抑鬱藥物更重要的,是這個關鍵因素
    5年前我有過嚴重的神經症,抑鬱症、焦慮強迫症我都經歷過,在採取了各種方法無效的時候,我也看過自我接納這個詞,但我當時的理解就是這樣:抑鬱的人不想工作,不想出門,接納就是我接受這樣的自己,等有一天好了自然就出門工作了。
  • 焦慮抑鬱症:面對強烈的負面思維,我們該如何與它共處?
    這就像是人之長情一樣,因為這些事情都關係到自己,說不擔心害怕是不可能的。只是有些人會適可而止,而有些人就是停不下來。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在體檢時,查出了胃炎,有些人雖然會擔心自己的胃,但是他不至於過度去放大它,把它與癌症關聯起來,而是積極、科學合理去看待自己的胃炎,經過這樣一番理性的分析,他漸漸的不再害怕了,這時人也就不焦慮了。
  • 校園抑鬱:如何走出「至暗時刻」
    從確診到服藥的抑鬱症同學,以前一屆一百二十人中有兩到三個,現在一百六十人中有三到五個。在評估學生存在抑鬱症傾向之後,陳老師會建議這些學生去學校的心理中心諮詢或是去南京腦科醫院的專家門診做病情診斷。在幫助同學走出抑鬱症的初期,陳老師會建議同學去睡眠門診,學生也比較容易能接受這樣的建議。「不要一上來就給他貼抑鬱症的標籤,」陳老師特意強調。
  • 走出抑鬱,邁出第一步的6個小貼士!
    沒有經歷抑鬱症的人只知道抑鬱症可怕,但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可怕。面對抑鬱症患者,我不要去質疑他們的想法,而是要想辦法理解他們,努力幫助他們走出抑鬱症。我們也知道這很難,但也不代表不可能,不是嗎?這種思維模式很難改變 ,但我們可以通過找出助長我們消極情緒想法的類型,並使用一種更平衡的思維方法來取代他們。哪些消極的,不切實際的思維方式,導致了抑鬱症呢?
  • 一個人怎麼好端端就抑鬱了?抑鬱症全面成因分析與反思
    關於抑鬱症,我想當下大概很多誤解就是:把抑鬱症當作抑鬱情緒看待。比如一些無知的人會說:「就你還抑鬱?我每個月房貸這麼多,我天天抑鬱,是不是我也有抑鬱症?」要知道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可能會經歷抑鬱心境,但抑鬱心境並不等同於抑鬱症。
  • 佛學這3個知識可以幫助我們緩解抑鬱情緒
    我曾經是一名嚴重的抑鬱焦慮的患者,曾經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後來我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自我治療、以及學習了一些宗教知識讓我擺脫了痛苦。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些我從佛學知識中領悟到走出抑鬱的幾個要點:擺脫我執相信大家都知道,佛教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執」。根據佛教的觀點,我執就是講一個人太看重自己了。
  • 為何抑鬱後焦慮也接踵而至,在於頭腦思維使然,學會給頭腦急剎車
    焦慮症是不安全的思維模式是「懼怕」,是諸多神經症的核心焦慮症往往就是強迫症的基礎,當你越是相信這種源自未來的不安的時候,身體就會無意識做出相應的反應來應對這個不安,所以處在焦慮中的人會讓自己看起來很忙碌,並企圖以此來掩飾內心的焦慮,並在頭腦層面去尋找這種解決焦慮的方法,強迫思維就出現了,比如當一個人有過不潔性接觸而擔心感染愛滋,那麼基於這種不安,他就無比焦慮,思維強化的同時不斷泛化,任何事物都跟愛滋病掛鈎
  • 曾經付出過努力,該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完美?
    曾經為了某個人或者某個事付出了努力,但得到的結果卻不是你所預想的,這時也許我們會感到沮喪,感到失落,為自己的遭遇憤懣不平,更有甚至會開始否定自己,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內心充滿了對自身的疑問和自責!我認為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曾經付出過努力,該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完美?
  • 「抑鬱自救指南」,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抑鬱?抑鬱症是怎樣產生的?
    你可曾有過情緒低落、快樂明顯減少?你可曾有過食慾明顯下降,體重至少減輕了百分之五?你可曾有過睡眠障礙、易怒或情緒鬱悶?你可曾有過經歷不佳每天疲憊不堪?你可曾有過無價值感、缺乏信心或是有負罪感?你可曾有過放棄一切的念頭?如果你至少有其中四個以上症狀的話,就可以判斷出自己是否有抑鬱症。
  • 分手後如何走出傷痛,再次相信愛情?《分手心理學》告訴你怎麼做
    關於心理學的書籍種類非常多,最近我看到一本關於分手之後要如何走出傷痛的書籍,那就是《分手心理學》。這本書描述了在分手、出軌、家暴、激烈爭吵等發生後,指導傷痛者如何走出人生的脆弱期,進而重建自我。二、分手心理學:教你如何走出傷痛,擁抱幸福的理性療愈書「分手」這個話題並不算陌生,可以說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無論是主動分手還是被分手,你都會對你經歷過的這段感情印象深刻,不知道當時的你們是如何度過這個分手的時期的?
  • 抑鬱症患病率高達2.1%——心理學:抑鬱患者中常見的4種性格特徵
    心理學家克萊因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在快樂、痛苦、抑鬱、滿足等情緒之間來回流動。一個抑鬱症患者,往往不是因為TA心裡產生了抑鬱情緒,這種情緒在每個人的生活裡,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而是TA陷入在抑鬱的情緒裡,沒辦法流動了,無法表達憤怒,也體驗不到快樂。
  • 強迫症是病嗎?別再為強迫症而痛苦,其實你是「被神選中的人」!
    說起強迫症,很多人將其視為一種病,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將其列入心理疾病的範疇,但實際上強迫症與其他來源於精神世界的創傷而導致的其他心理疾病並不一樣,而是跟遺傳有很大的關係。根據進化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如果父母兄弟都有強迫症,那麼你有強迫症的概率是37%,而如果同卵雙胞胎中有一人有強迫症,那麼另一個人有強迫症的概率高達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