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老話在理嗎?答案來了

2021-01-09 小馬話三農

和城市相比,由於農村人祖祖輩輩的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對親情更加重視。但是對待親戚時,並不是應該對所有的親戚都一視同仁,而是不同親戚不同對待,比如在農村廣為流傳的「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三不親中的三種親戚,雖然和自己的關係很親近,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血緣關係。姨夫是姨母的配偶,姑父是姑媽的配偶,舅媽是舅舅的配偶。姨母和舅舅是和自己母親有血緣關係、關係最為親近的關係,姑媽是自己爸爸的姐姐或妹妹,和自己的爸爸關係最為親近。但是他們的配偶因為和自己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所以關係也沒有那麼親近。

那麼為何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相信很多人都曾經經歷過類似的事情,當自己的姨媽、姑媽和舅舅還在世時,我們和姨夫、姑父和舅媽的關係都會很親近,但是生活中很多事情卻沒有那麼如意,當姨媽、姑媽和舅舅去世後,以前和自己很親近的姨夫、姑父和舅媽之間的關係就沒有那麼親近,往來的次數也越來越少,甚至逢年過節都不互相走動。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會問,為何自己的嬸嬸和大娘和自己也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卻不在三不親之中呢?這是因為,嬸嬸和大娘是自己叔叔或大爺的媳婦,農村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所以當自己叔叔或大爺結婚後,大家還依然在同一個村子中,互相走動的次數比較多。但是姨媽、姑媽和舅舅就不相同,幾乎不會在同一個村子裡居住,甚至還有可能距離很遠,所以和這些親戚之間的來回走動全靠姨媽、姑媽和舅舅,當自己的姨媽姑媽和舅舅去世後,來回走動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生疏。

雖然「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很有道理,但是現在由於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改變,很多人認為,現在的親不親和血緣並沒有關係,而是和利益緊緊相聯繫。大家對於「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這句俗語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大家回復討論。

相關焦點

  • 俗語「人有三不親」,除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除了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在農村地區,有一種稱為俗語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瑰寶。俗語,是我們幾千年來通過口耳相傳傳承下來的祖先在勞作中總結的經驗和智慧。俗語往往看起來簡單而直觀,但是經過細心的品味,才發現其飽含著深刻的哲理,給後代起到了警示和啟迪的作用。如今,俗語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口頭禪。舉個例子,農村人常說的一句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走散了」,這就是典型的俗語。
  • 老話「人有三不親」除了姨夫和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古人智慧之談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曾聽老人說過很多順口溜,其中有關家的順口溜和俗語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清官難斷家務事」等等,其中有一句俗語便是「人有三不親」。那麼「人有三不親」究竟是哪三不親呢?其中一個是姨夫,一個是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呢?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夫不親」,第三「不親」是誰?
    俗語文化俗語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獨特存在,俗語是在民間口口相傳的話,它雖然不像名言警句那樣,被有識之士記載在書中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但是俗語也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總結出來的,同樣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包含姑父、姨夫,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
    親戚關係一直是人們所討論最為多的,人們對於親戚關係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親近遠疏也都是分人的,可以說農村的經濟關係十分的複雜,很多年輕人都是搞不清楚的,不過老一輩的人們對於親情關係的總結還是非常到位的。很多俗語比如「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養兒方知父母恩」,體現了濃濃的親情。那麼古時候世世代代的關係都是如此親密嗎?有兩句俗語最能代表當時社會的現象:「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說的就是親疏遠近。
  • 老人常說的「人有三不親」,除了姨夫姑父,還有一個人是誰?
    眼瞅著又要過年了,不少人都規劃好了回家的時間,過年最避免不了的就是走親戚,尤其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攀上點親戚關係。雖然親戚很多,但並不是所有親戚都會經常走動的,尤其是3代以外的。朋友有遠近,親戚有厚薄雖然同樣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但和朋友一樣,親戚也會有親疏不同。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父舅媳婦」,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有很多,有的俗語流傳到現在仍然很有道理,被人認可和採納,但有些俗語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有的觀點不太適合現在的生活了。當然,對於這些俗語老話,我們要因勢利導,要靈活掌握運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農村老人口中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這是為什麼?
    這是一句農村老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這三人都是外人,在古代缺吃少穿的情況下,這三人都是最不願待見外甥的主。老話是針對那些年農村孩子們來說的,也是告訴孩子們,這三人雖然是親戚,但卻是隔層皮差重山的親戚,屬於表面親,背後不親的人。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另一個是誰?並不是沒有道理
    親戚是我們家族關係中比較親近的人。親戚有遠也有近。近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些都是我們的直系親屬。遠的有舅舅、姑父、姨夫等。尤其是姨夫、姑父,他們都是和小姨、姑姑組建了新的家庭成員。按理說,姑父、姨夫都應該是我們關係非常密切的親人。那麼為何俗語卻說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另一個又是誰呢?
  • 在農村「姑父」稱父,而「姨夫」稱夫,何意,老農道出了緣由!
    農村是人情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離不開各種關係,比如說,鄰裡關係,婆媳關係,父子關係,親戚關係等等,其中在親戚關係中,俗語有講「三親三不親」,其中姑姑、舅父、姨為三親,而姑父、姨夫、舅媽則是「三不親」,對於這種關係的界定,在老農看來多與血緣關係有關,但小編發現了個問題,為何在農村「姑父」稱之
  • 鄉間俗語「人有三不親」,大部分人知之其二,不知其三
    不過,再怎麼不關心,也是自己的親戚,也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又怎麼可能不親呢?鄉間俗語「人有三不親」,那麼這三不親到底是指的什麼呢?面對「人有三不親」這句話大部分的人知之其二,不知其三。孩子父母的兄弟姐妹,應該是關係比較親的,逢年過節都會走動的,可是,不管是姑父還是舅媽,都是外姓人,本身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只是因為舅舅或者姑姑才有了關係。因此所謂的「人有三不親」,指的就是:舅媽、姑父、姨媽。
  •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農村是很多城裡人都看不起的一個地方,覺得農村又髒又差,覺得農村人也是很土的,但是這些城裡人忘了他們的老一輩也是農村人。我就是一個農村的孩子,我覺得非常的驕傲。
  • 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哪個親?
    姨娘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姑表親才算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在農村的親戚裡面,確確實實存在著親疏有別遠近不同,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習俗一代代影響的,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看個人處吧,親戚有遠近但親情沒有,只要相處得好,遠親一樣勝近親。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哪個親呢?
  •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
    有這樣一句俗語「牛屎不是糞」是何意?上一句你知道嗎?知道後很震驚,居然是我們的親戚「姨夫不是親」,這句鮮為人知。一個是牛糞,一個是姨夫,看起來風牛馬不相及,怎麼就扯到一塊了呢?這先從另一句俗語說起,即「人有三親,還有三不親」。所謂「人有三親三不親」,是指親戚關係之間的親疏遠近。
  • 農村俗語「家中有三項,家破人也亡」,都是哪三項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家中有三項,家破人也亡」,都是哪三項呢?老話很在理天氣愈發的冷了起來,農村的街道也變得格外的冷清。隨著外出打工的增多,現在的農村少了許多的熱鬧。過去的農村冬季,是最為閒暇的農閒季節。老人聚集在一起,會聊一些家長裡短,新鮮事物,也會聊一下俗語老話,談論著農村近期或者是過往發生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俗語老話,是談論得最多的。在農村從來都不缺少這些流傳甚久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經歷過多年的經驗積累演變而來。老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把這些俗語老話當作談資。其中就有一句俗語叫做:家中有三項,家破人也亡。
  • 農村俗語「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指的是啥?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指的是啥?老話在理嗎?冬季來臨,天氣也變得愈來愈冷。過去農村的冬季,是全年最為閒暇的季節,農田裡面也沒有了什麼農活。忙碌了一年也終於可以在這個寒冷的季節稍微地休息一下。
  • 農村俗語「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指的是啥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大口對小口,家敗財散走」,指的是啥呢?老話在理嗎?現如今的農村,跟過去已經大不一樣了。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適宜居住,這裡環境靜怡,空氣相當的新鮮。房屋的布局走向規格建造,關乎到居住是否舒適,而且按照農村的老話來講,還關乎到家庭運勢。所以對於房屋的建造,從開工到居住,各地都有不同的講究和說法,這也就延伸出了許多的俗語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圍繞著農村房屋開展,有的卻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是值得借鑑和參考的,也有的擱到現在已經過時,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來看。
  • 農村俗語「院中樹一片,妻兒不相見」,啥意思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院中樹一片,妻兒不相見」,啥意思呢?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種植樹木,是最為常見的,不論是邊角之地,還是房前屋後,都愛種植上一些各種各樣的樹木。夏季能夠起到很好的遮蔭作用,樹木生長几年之後,還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所以樹木的數量在農村是比較多的。
  • 農村俗語:「圍牆開窗,家財敗光」,啥意思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圍牆開窗,家財敗光」,啥意思呢?老話在理嗎?在農村生活,對於修房蓋屋一直以來都是作為人生大事來對待。尤其是過去的農村,大家條件有限,加上收入很低。蓋房子著實的不易。有的農村家庭需要積攢大半生,才能擁有蓋房子的財力。所以對於自建房的要求,更是要精益求精。農村院落除了建築主體之外,通常都會帶有一個獨立的小院子。不但採光性很好。南北通透非常適宜居住,小院當然要有圍牆所遮擋,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獨立的院落。
  • 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相比,誰更親?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相比,誰更親?近年來,城鄉間的發展,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不僅體現在農村基礎設施中,在農民的生活中,也逐漸的向著更高品質的生活在變化!相比城市中,人情的冷漠,在農村人情味還體現在一些重要的儀式中,倘若親戚間有婚喪嫁娶,即便再忙也要去幫忙,而對於城裡人來說,由於親戚本身不多,顯得冷清了許多!生活在農村,老人常說「親戚有三不親」,具體是哪些,那麼姑媽與姨媽相比,誰會更親呢?首先,對於老人常說的「親戚有三不親」,分別指的,「姑父,姨夫,舅舅的媳婦」,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以血緣關係的親疏來定的!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