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一邊欣賞著國學經典中的陽春白雪,品味著詩詞歌賦的優雅韻律,一邊也把俗語文化掛在嘴邊。可以說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來源於民間,而且雅俗共賞,成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話和俗語。
俗語有很多都是取材於民間,再加上語言簡單易懂,比較符合古代在田地裡幹活的農民知識水平。但是雖然俗語粗糙簡陋,但是所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如果不細細品讀,很容易停留在表面的意思,這樣與原意就相差甚遠了。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俗語好像在如今不怎麼盛行,但是一些說人性的俗語,卻一直流傳了下來。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曾聽老人說過很多順口溜,其中有關家的順口溜和俗語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清官難斷家務事」等等,其中有一句俗語便是「人有三不親」。
那麼「人有三不親」究竟是哪三不親呢?其中一個是姨夫,一個是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呢?
每個家庭如果往大了說,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家族的成員越多,關係也就越複雜,論資排輩也就有更多的講究。但是一個人最親近的人,無非是身邊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換句話說只要長期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總是感覺很親切。
但是有一些遠房親戚,什麼七大姑八大姨的,如果不經常見面,慢慢就會變得生疏,雖然有著血緣關係,但是也會感情慢慢變淡。但是不管怎麼說,大姨和姑姑也都是實在的親人,但是姨夫和姑父和我們沒有血緣關係,所以親屬關係就更弱了一層。
姥姥家的女孩出嫁,家中多了一個姨夫,而奶奶家的女孩出嫁,就多了一個姑父,而姨夫和姑父是後來進入這個家庭的,以前和我們並不認識,而人是要日久生情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顯然就沒有那麼親近。
當然,如果你很小就和姨夫或者姑父在一起,經常能看到他們,也就感覺不到生疏。這些都存在童年的記憶當中,而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往往都是非常深刻的,甚至一生都不會忘記。所以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和姨夫和姑父在一起玩耍,自然也就不會感覺到有隔閡了。
除了姨夫和姑父,還有一個人和我們不親,這就是舅舅的媳婦舅媽。所以這句俗語連起來來看,就是「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眾所周知,舅舅和我們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在古代如果父親死後,舅舅是可以行使父親管教我們的權利的。
但是舅媽就不一樣了,畢竟是外姓人,和我們又沒有什麼血緣關係,自然沒有舅舅對我們那麼好。其實這句俗語,反應的是中華兒女對血緣關係的總結和歸納,從而來分辨感情濃淡。
越是大的家庭親戚越多,但是親戚如果不經常聯繫,就會慢慢變得生疏。尤其在古代交通不方便,有很多親戚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慢慢也就斷了聯繫。比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和劉姥姥,就是屬於這樣的遠親,但是王熙鳳做了好事,拿出20兩資助劉姥姥,後來劉姥姥又千裡迢迢救了王熙鳳的女兒巧姐,這足以說明親情的力量是偉大的。
遠親有時候比不上近鄰,但是有時候遠親又能實實在在幫助到我們。而親兄弟看似很親,卻明槍暗箭互相算計,親兄弟明算帳導致家庭四分五裂的人間悲劇,其實一直都存在。
當然親不親也要看緣分,有的人相處了幾十年還是形同陌路,而有的人第一次見面就覺得是另一個自己,拉著手問東問西,用當今文藝青年的一句話來形容,那真是「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所以綜上所述,只要自己日子過得好,再不親的人也都親,倘若自己揭不開鍋,那麼再親的親人也都不親了。所以想要和人親近,或者想要成為別人親近的目標,就要自己努力,好好生活。
今日話題:你覺得「人有三不親」這句話說得有道理嗎?歡迎在下方寫出自己的觀點,我們一起學習和討論。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