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人有三不親」除了姨夫和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古人智慧之談

2020-12-15 國學大觀園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一邊欣賞著國學經典中的陽春白雪,品味著詩詞歌賦的優雅韻律,一邊也把俗語文化掛在嘴邊。可以說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來源於民間,而且雅俗共賞,成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話和俗語。

俗語有很多都是取材於民間,再加上語言簡單易懂,比較符合古代在田地裡幹活的農民知識水平。但是雖然俗語粗糙簡陋,但是所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如果不細細品讀,很容易停留在表面的意思,這樣與原意就相差甚遠了。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俗語好像在如今不怎麼盛行,但是一些說人性的俗語,卻一直流傳了下來。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曾聽老人說過很多順口溜,其中有關家的順口溜和俗語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清官難斷家務事」等等,其中有一句俗語便是「人有三不親」。

那麼「人有三不親」究竟是哪三不親呢?其中一個是姨夫,一個是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呢?

每個家庭如果往大了說,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家族的成員越多,關係也就越複雜,論資排輩也就有更多的講究。但是一個人最親近的人,無非是身邊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換句話說只要長期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總是感覺很親切。

但是有一些遠房親戚,什麼七大姑八大姨的,如果不經常見面,慢慢就會變得生疏,雖然有著血緣關係,但是也會感情慢慢變淡。但是不管怎麼說,大姨和姑姑也都是實在的親人,但是姨夫和姑父和我們沒有血緣關係,所以親屬關係就更弱了一層。

姥姥家的女孩出嫁,家中多了一個姨夫,而奶奶家的女孩出嫁,就多了一個姑父,而姨夫和姑父是後來進入這個家庭的,以前和我們並不認識,而人是要日久生情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顯然就沒有那麼親近。

當然,如果你很小就和姨夫或者姑父在一起,經常能看到他們,也就感覺不到生疏。這些都存在童年的記憶當中,而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往往都是非常深刻的,甚至一生都不會忘記。所以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和姨夫和姑父在一起玩耍,自然也就不會感覺到有隔閡了。

除了姨夫和姑父,還有一個人和我們不親,這就是舅舅的媳婦舅媽。所以這句俗語連起來來看,就是「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眾所周知,舅舅和我們的關係是非常好的,在古代如果父親死後,舅舅是可以行使父親管教我們的權利的。

但是舅媽就不一樣了,畢竟是外姓人,和我們又沒有什麼血緣關係,自然沒有舅舅對我們那麼好。其實這句俗語,反應的是中華兒女對血緣關係的總結和歸納,從而來分辨感情濃淡。

越是大的家庭親戚越多,但是親戚如果不經常聯繫,就會慢慢變得生疏。尤其在古代交通不方便,有很多親戚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慢慢也就斷了聯繫。比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和劉姥姥,就是屬於這樣的遠親,但是王熙鳳做了好事,拿出20兩資助劉姥姥,後來劉姥姥又千裡迢迢救了王熙鳳的女兒巧姐,這足以說明親情的力量是偉大的。

遠親有時候比不上近鄰,但是有時候遠親又能實實在在幫助到我們。而親兄弟看似很親,卻明槍暗箭互相算計,親兄弟明算帳導致家庭四分五裂的人間悲劇,其實一直都存在。

當然親不親也要看緣分,有的人相處了幾十年還是形同陌路,而有的人第一次見面就覺得是另一個自己,拉著手問東問西,用當今文藝青年的一句話來形容,那真是「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所以綜上所述,只要自己日子過得好,再不親的人也都親,倘若自己揭不開鍋,那麼再親的親人也都不親了。所以想要和人親近,或者想要成為別人親近的目標,就要自己努力,好好生活。

今日話題:你覺得「人有三不親」這句話說得有道理嗎?歡迎在下方寫出自己的觀點,我們一起學習和討論。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俗語「人有三不親」,除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除了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在農村地區,有一種稱為俗語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瑰寶。俗語,是我們幾千年來通過口耳相傳傳承下來的祖先在勞作中總結的經驗和智慧。除此之外,還有一句俗語,也是用來描述親戚血緣關係的,被收錄在「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裡面。這句俗語是:「人有三不親」,其中除了姨夫、姑父,還有一人,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了之後也覺得不敢相信!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老人常說的「人有三不親」,除了姨夫姑父,還有一個人是誰?
    眼瞅著又要過年了,不少人都規劃好了回家的時間,過年最避免不了的就是走親戚,尤其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攀上點親戚關係。雖然親戚很多,但並不是所有親戚都會經常走動的,尤其是3代以外的。朋友有遠近,親戚有厚薄雖然同樣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但和朋友一樣,親戚也會有親疏不同。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夫不親」,第三「不親」是誰?
    俗語文化俗語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獨特存在,俗語是在民間口口相傳的話,它雖然不像名言警句那樣,被有識之士記載在書中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但是俗語也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總結出來的,同樣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老話在理嗎?答案來了
    和城市相比,由於農村人祖祖輩輩的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對親情更加重視。但是對待親戚時,並不是應該對所有的親戚都一視同仁,而是不同親戚不同對待,比如在農村廣為流傳的「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 農村老人口中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這是為什麼?
    這是一句農村老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這三人都是外人,在古代缺吃少穿的情況下,這三人都是最不願待見外甥的主。老話是針對那些年農村孩子們來說的,也是告訴孩子們,這三人雖然是親戚,但卻是隔層皮差重山的親戚,屬於表面親,背後不親的人。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另一個是誰?並不是沒有道理
    親戚是我們家族關係中比較親近的人。親戚有遠也有近。近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些都是我們的直系親屬。遠的有舅舅、姑父、姨夫等。尤其是姨夫、姑父,他們都是和小姨、姑姑組建了新的家庭成員。按理說,姑父、姨夫都應該是我們關係非常密切的親人。那麼為何俗語卻說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另一個又是誰呢?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包含姑父、姨夫,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
    有兩句俗語最能代表當時社會的現象:「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說的就是親疏遠近。在《智囊全集》中,還有一句更加凸顯親戚關係的脆弱:「人有三不親」。: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說了你別不信,那就是舅的媳婦,舅媽。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父舅媳婦」,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有很多,有的俗語流傳到現在仍然很有道理,被人認可和採納,但有些俗語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有的觀點不太適合現在的生活了。當然,對於這些俗語老話,我們要因勢利導,要靈活掌握運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在農村「姑父」稱父,而「姨夫」稱夫,何意,老農道出了緣由!
    農村是人情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離不開各種關係,比如說,鄰裡關係,婆媳關係,父子關係,親戚關係等等,其中在親戚關係中,俗語有講「三親三不親」,其中姑姑、舅父、姨為三親,而姑父、姨夫、舅媽則是「三不親」,對於這種關係的界定,在老農看來多與血緣關係有關,但小編發現了個問題,為何在農村「姑父」稱之
  • 鄉間俗語「人有三不親」,大部分人知之其二,不知其三
    不過,再怎麼不關心,也是自己的親戚,也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又怎麼可能不親呢?鄉間俗語「人有三不親」,那麼這三不親到底是指的什麼呢?面對「人有三不親」這句話大部分的人知之其二,不知其三。孩子父母的兄弟姐妹,應該是關係比較親的,逢年過節都會走動的,可是,不管是姑父還是舅媽,都是外姓人,本身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只是因為舅舅或者姑姑才有了關係。因此所謂的「人有三不親」,指的就是:舅媽、姑父、姨媽。
  • 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哪個親?
    姨娘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姑表親才算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在農村的親戚裡面,確確實實存在著親疏有別遠近不同,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習俗一代代影響的,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看個人處吧,親戚有遠近但親情沒有,只要相處得好,遠親一樣勝近親。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哪個親呢?
  • 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相比,誰更親?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相比,誰更親?近年來,城鄉間的發展,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不僅體現在農村基礎設施中,在農民的生活中,也逐漸的向著更高品質的生活在變化!相比城市中,人情的冷漠,在農村人情味還體現在一些重要的儀式中,倘若親戚間有婚喪嫁娶,即便再忙也要去幫忙,而對於城裡人來說,由於親戚本身不多,顯得冷清了許多!生活在農村,老人常說「親戚有三不親」,具體是哪些,那麼姑媽與姨媽相比,誰會更親呢?首先,對於老人常說的「親戚有三不親」,分別指的,「姑父,姨夫,舅舅的媳婦」,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以血緣關係的親疏來定的!
  •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農村是很多城裡人都看不起的一個地方,覺得農村又髒又差,覺得農村人也是很土的,但是這些城裡人忘了他們的老一輩也是農村人。我就是一個農村的孩子,我覺得非常的驕傲。
  • 「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另外一個是誰?
    1愛奇藝的被做空渾水在協助Щólfρǎcκ做空愛奇藝的報告中稱,其在去年10月至11月期閒對中國1563名愛奇藝用戶進行的靣對靣調查中發現,約有31.9%的會員用戶是通過愛奇藝合作夥伴(例如京東、小米電視)的會員渠道獲得了VIΡ訪問権限。這些會員隻是「蹭」劇,並沒有給愛奇藝付費,但愛奇藝卻將這部分用戶付費計入収入,並將合作夥伴的分成記為費用。
  • 同樣是親戚,為啥「姑父」用父,「姨夫」卻是夫?看完漲見識了!
    同樣是「親戚」,為啥「姑父」用父,「姨夫」卻是夫?漲見識了!要說起中國關係裡面什麼東西最讓人頭疼,那就非那一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亂七八糟的親戚的名稱莫屬了。要知道幾乎就連我們自己中國人都很多不怎麼分得清楚這個稱呼是爸爸的哥哥的孩子還是奶奶的叔叔的兒子。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
  • 老話說:「姑舅親才是親;姨表親不叫親」,姑舅和姨表為何不同
    二、三親與三不親,一表三不親三親指的是姑舅姨。這點毋庸置疑,這些親戚都和自己有著血緣關係。三不親說的是親戚裡這三位感覺不到親,「姑父,姨夫,舅的媳婦」。是屬於沒有關係血緣,只是親戚關係。因為這三不親和自己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倘若常說的「三親」不在了,那麼雙方親戚間的溝通也就少了,慢慢的就斷了親!這也是俗語「姨表親,不是親,死了姨娘斷門親」的含義!
  • 俗話說:「家有四樣一生白忙」,到底是哪4樣?古人的智慧之談
    家是每個人都熟悉的地方,可以稱得上是溫馨的港灣,心靈的藉慰。在中華傳統觀念中,家就是一個有溫度、有味道的地方,無論是古時候還是現在,大家都最喜歡和家人住在一起,感受家的溫暖。從幾千年前的傳承,演變到現在的家的觀念,「家庭」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重要,關於家的俗語也有很多,比如最熟悉的「家和萬事興」。
  • 古人講「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五更是啥?古人智慧之談
    在《竇娥冤》中也寫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時間雖然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卻可以體現在每個人在臉上。從古至今,人們都希望能夠長生不老,秦始皇為了尋求可以長壽的仙丹,不惜派遣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年出海。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希望能夠長命百歲,但是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公平。如果沒有好好珍惜時間,那麼就只能老大徒傷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