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有三不親」,除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

2020-12-16 歷史知庫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除了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

在農村地區,有一種稱為俗語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瑰寶。

俗語,是我們幾千年來通過口耳相傳傳承下來的祖先在勞作中總結的經驗和智慧。俗語往往看起來簡單而直觀,但是經過細心的品味,才發現其飽含著深刻的哲理,給後代起到了警示和啟迪的作用。

如今,俗語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口頭禪。

舉個例子,農村人常說的一句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走散了」,這就是典型的俗語。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很明顯,第一代的是兄弟姐妹,是親人;到了第二代,成了表兄弟,也就是俗稱的「老表」,關係就疏遠了很多;再到第三代,以及再往後的,基本上很少走動,甚至是不再聯繫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句俗語,也是用來描述親戚血緣關係的,被收錄在「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裡面。

這句俗語是:「人有三不親」,其中除了姨夫、姑父,還有一人,很多人不知道,知道了之後也覺得不敢相信!

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姨夫,指的是自己媽媽的姐妹的丈夫,簡單地說,就是小姨的老公。

而姑父,則是爸爸的姐姐的丈夫,也就是姑姑的老公。

為什么姨夫和姑父,不算至親之人呢?

我國傳統的家庭文化很講究血緣關係,人們普遍認為,只有有血緣關係的才算至親,沒有血緣關係的,都是外人。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女兒常常被當成外姓人,一旦女兒嫁到了婆家,就是別人家的媳婦,再回到娘家,只能是個客人。

當然,這還算是客氣的。一般的女兒結婚後回到父母的家,通常毫無立錐之地。別說哥哥嫂子容不下你,就是親娘,往往也不希望看到你回來!

連女兒都成了這樣的身份,所以就可以想像了,女兒的丈夫只能被視為局外人。

跟我們關係不親近的,除了姨夫、姑父,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舅舅的媳婦」。

所謂舅舅,指的是媽媽的兄弟,而舅舅的媳婦,也就是舅媽。

可是,為什麼「舅媽」也不親呢?

這是因為,舅媽跟舅舅成了配偶,才成為我們家族的一員,這就是俗稱的「姻親」,這種關係比「血緣關係」要弱得多。歸根結底,我們稱呼她為舅媽,是衝著舅舅的面子,因為我們跟舅媽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關係,舅媽只不過是個外來者。

通過這種解釋,估計你就能理解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怎麼回事了。

雖然我也知道,這麼說聽起來可能很冷酷無情,但這就是現實。

當然,關係的親疏,也不能全憑血緣關係,也要看是否經常走動。要是來往得多了,感情也就深厚了。反之,即使是親兄弟,要是關係沒有處理好,往往「冷如冰炭,形同陌路」。

我見過很多農村的親兄弟,一旦涉及到分家產、房子、錢、田地,往往親戚關係蕩然無存,這時候人性自私的一面暴露無遺。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個家庭裡面,舅媽這個身份最尷尬,因為她會直面「婆媳關係」,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案」,處於家庭漩渦裡的小叔子或者小姑子,往往不好插手。遇上蠻不講理的舅媽,一家人都要受折磨!

老祖宗早就看透了這層「姻親」關係的脆弱,所以,才有了這句俗語,「人有三不親,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

在農村,像這樣的俗語,實在是太多了。雖然簡單粗糙,卻是古人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經過一代代的流傳,為的就是讓祖孫後代接受教訓,生活得更好。

上述內容只是《智囊全集》智慧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人性,讀懂大智慧,轉變運氣,建議你不妨讀讀《智囊全集》。

除了「人有三不親」以外,還有很多俗語,比如「舅家的牛,外甥家的頭」,都被馮夢龍收錄在《智囊全集》裡面!

《智囊全集》裡說的其實非常有道理。因此,如果要選擇一本幫助你變得有智慧,那這本書可以說是你的不二之選了。

難怪有人評價這本書: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

這本書裡有1200多個智慧小故事,每個小故事才兩百到三百字,都是來自真實的歷史故事,還有很多是正史看不到的有意思的故事。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故事都是獨立的,讀起來簡單又有趣。可以避免看長篇大論的疲憊,而且每天讀一篇這樣的智慧故事,人生就可以智慧起來。

因此,有人說,如果你了解一整套智庫的十分之二,就可以安居樂業,趨利避害,使人立於不敗之地。

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興奮得根本放不下來,一口氣讀完,合上《智囊全集》我就想,中國人為什麼聰明,原因就在《智囊全集》中吧!

置身於當今社會,若想要為人處世如魚得水,就一定要時刻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與嗅覺。

一定是有「智慧」之人方能洞察世事、人心,從而得利驅害,而《智囊全集》,可謂商界、政界、職場通用的智謀錦囊。

這樣一本的智慧故事集,真的值得每個人捧讀,身邊的朋友擔心自己文言文讀著吃力,我就給他們推薦了這套帶有全部馮夢龍評價的《智囊全集》白話文版本。

本套書中有文言文與現代文對照,方便讀者的閱讀理解,通過學習作者馮夢龍的點評,也更能從中看到暗藏的智慧。

讀書,是最划算的投資。

只要一頓飯錢的投資,就可以讓你學到幾千個古人的智慧。

這套《智囊全集》上下共兩冊,只要75元,一瓶紅酒的錢都不用,就可以換來受益一生的人生智慧!正所謂是,酒肉穿腸過,詩書腹中留!

之前5000本已經賣完,現在新上一批限時優惠,趕緊點擊連結,把「國之利器」帶回家吧!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包含姑父、姨夫,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
    在《智囊全集》中,還有一句更加凸顯親戚關係的脆弱:「人有三不親」。: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說了你別不信,那就是舅的媳婦,舅媽。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喜歡過年了,更不喜歡跟著自己的父母到處串門走親戚。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夫不親」,第三「不親」是誰?
    俗語文化俗語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獨特存在,俗語是在民間口口相傳的話,它雖然不像名言警句那樣,被有識之士記載在書中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但是俗語也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總結出來的,同樣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 老話「人有三不親」除了姨夫和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古人智慧之談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曾聽老人說過很多順口溜,其中有關家的順口溜和俗語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清官難斷家務事」等等,其中有一句俗語便是「人有三不親」。那麼「人有三不親」究竟是哪三不親呢?其中一個是姨夫,一個是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呢?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另一個是誰?並不是沒有道理
    親戚是我們家族關係中比較親近的人。親戚有遠也有近。近的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這些都是我們的直系親屬。遠的有舅舅、姑父、姨夫等。尤其是姨夫、姑父,他們都是和小姨、姑姑組建了新的家庭成員。按理說,姑父、姨夫都應該是我們關係非常密切的親人。那麼為何俗語卻說人有三不親,姨父、姑父?另一個又是誰呢?
  • 老人常說的「人有三不親」,除了姨夫姑父,還有一個人是誰?
    一般來說,3代以內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會比較親近,而超過3代以外的就很少走動了,甚至有的連面都沒見過,常會出現走在對面不相識的尷尬情況。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有血緣的親戚那麼多,如果每個都要經常走動,那麼你一年也不用幹別的了,光是走親戚就能走一年。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老話在理嗎?答案來了
    和城市相比,由於農村人祖祖輩輩的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對親情更加重視。但是對待親戚時,並不是應該對所有的親戚都一視同仁,而是不同親戚不同對待,比如在農村廣為流傳的「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父舅媳婦」,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有很多,有的俗語流傳到現在仍然很有道理,被人認可和採納,但有些俗語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有的觀點不太適合現在的生活了。當然,對於這些俗語老話,我們要因勢利導,要靈活掌握運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鄉間俗語「人有三不親」,大部分人知之其二,不知其三
    小時候什麼都不懂,願意花時間去走親戚看長輩,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沒去見過自己的長輩了?不過,再怎麼不關心,也是自己的親戚,也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又怎麼可能不親呢?鄉間俗語「人有三不親」,那麼這三不親到底是指的什麼呢?面對「人有三不親」這句話大部分的人知之其二,不知其三。
  • 農村老人口中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這是為什麼?
    這是一句農村老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這三人都是外人,在古代缺吃少穿的情況下,這三人都是最不願待見外甥的主。老話是針對那些年農村孩子們來說的,也是告訴孩子們,這三人雖然是親戚,但卻是隔層皮差重山的親戚,屬於表面親,背後不親的人。
  • 在農村「姑父」稱父,而「姨夫」稱夫,何意,老農道出了緣由!
    農村是人情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離不開各種關係,比如說,鄰裡關係,婆媳關係,父子關係,親戚關係等等,其中在親戚關係中,俗語有講「三親三不親」,其中姑姑、舅父、姨為三親,而姑父、姨夫、舅媽則是「三不親」,對於這種關係的界定,在老農看來多與血緣關係有關,但小編發現了個問題,為何在農村「姑父」稱之
  •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
    俗語「牛屎不是糞」上一句你知道嗎?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中國是個了不起的民族,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三千年的詩韻。中國的詩詞更是一絕,要求押韻、對偶、詞性相對應。中國的《孫子兵法》是世界奇書,西方國家很多企業單位要求必讀。中國的《易經》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那是一部揭秘宇宙的密碼書。
  • 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哪個親?
    姨娘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姑表親才算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在農村的親戚裡面,確確實實存在著親疏有別遠近不同,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習俗一代代影響的,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看個人處吧,親戚有遠近但親情沒有,只要相處得好,遠親一樣勝近親。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哪個親呢?
  •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農村是很多城裡人都看不起的一個地方,覺得農村又髒又差,覺得農村人也是很土的,但是這些城裡人忘了他們的老一輩也是農村人。我就是一個農村的孩子,我覺得非常的驕傲。
  • 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相比,誰更親?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相比,誰更親?近年來,城鄉間的發展,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不僅體現在農村基礎設施中,在農民的生活中,也逐漸的向著更高品質的生活在變化!相比城市中,人情的冷漠,在農村人情味還體現在一些重要的儀式中,倘若親戚間有婚喪嫁娶,即便再忙也要去幫忙,而對於城裡人來說,由於親戚本身不多,顯得冷清了許多!生活在農村,老人常說「親戚有三不親」,具體是哪些,那麼姑媽與姨媽相比,誰會更親呢?首先,對於老人常說的「親戚有三不親」,分別指的,「姑父,姨夫,舅舅的媳婦」,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以血緣關係的親疏來定的!
  • 「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另外一個是誰?
    1愛奇藝的被做空渾水在協助Щólfρǎcκ做空愛奇藝的報告中稱,其在去年10月至11月期閒對中國1563名愛奇藝用戶進行的靣對靣調查中發現,約有31.9%的會員用戶是通過愛奇藝合作夥伴(例如京東、小米電視)的會員渠道獲得了VIΡ訪問権限。這些會員隻是「蹭」劇,並沒有給愛奇藝付費,但愛奇藝卻將這部分用戶付費計入収入,並將合作夥伴的分成記為費用。
  • 同樣是親戚,為啥「姑父」用父,「姨夫」卻是夫?看完漲見識了!
    同樣是「親戚」,為啥「姑父」用父,「姨夫」卻是夫?漲見識了!要說起中國關係裡面什麼東西最讓人頭疼,那就非那一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亂七八糟的親戚的名稱莫屬了。要知道幾乎就連我們自己中國人都很多不怎麼分得清楚這個稱呼是爸爸的哥哥的孩子還是奶奶的叔叔的兒子。
  • 俗語:四十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啥意思?看看不吃虧!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沒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化底蘊。歌曲裡唱「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兄弟姐妹是一家……」,但東西南北的生活習俗和文化的差異卻巨大。很多農村老人是舊文化的傳承者,耳熟能詳的農村俗語讓我們現代人見證了古時候文化的魅力。農村的一些俗語不僅高度概括了農村的生活狀況,還給小一輩的人講述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
  • 俗語:「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下一句才是精髓
    俗語:「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下一句才是精髓文/華兵的歷史屋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在歷史的長河中唯一倖存下來的一個古國,所以呢中國的更是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自然也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那麼說到中國的文化呢,很多的都是從農村中流傳下來的。
  • 農村俗語:人有三寶,醜妻、薄地,還有一個是什麼,你知道嗎?
    俗語通俗易懂易於記憶,農民把幾千年的生活經驗積累,縮成簡短的信息,這些簡短的話語,直到今天,其中許多內容都非常有實用的價值和生活意義。 比如這句俗語:人有三寶,醜妻、薄地,還有一件先不說。 是不是完全和我們現代的價值觀有所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