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哪個親?

2021-01-08 小李農村事

姨娘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姑表親才算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在農村的親戚裡面,確確實實存在著親疏有別遠近不同,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習俗一代代影響的,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看個人處吧,親戚有遠近但親情沒有,只要相處得好,遠親一樣勝近親。

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哪個親呢?

在農村親屬裡面被稱為三不親的三種親戚關係,應該就是姨夫、姑父、和舅媽了,這三種親戚關係那絕對是不帶錯的,但是之所以這三種身份被認為認為不親近的原因大概無非就是,沒有絲毫的血緣分關係,因為像是姨夫姑父和舅媽,他們是因為和你的直系親屬組成婚姻家庭之後,所以才成了你的親戚,用一句直白的話說,你這一輩子有可能會有很多個姨夫、姑父、和舅媽,但是姨姑姑和舅舅,是怎麼都變不了的哦,拿姑父這個親戚來說吧,他和你姑姑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你們是好親戚,但是一旦離婚分開,恐怕你就成了路人甚至是仇人了吧,當然這種觀點有些偏激,主要是從血緣關係上面來說的。

如果是單純的拿姑媽和姨媽相比,那麼毫無疑問從農村經常看到的情況就是,姑媽的親戚親近關係要遠遠的好於姨媽,雖然一個是父親的兄弟姐妹一個是母親的,但是現實差距也是大的。

在農村尤其是閏年閏月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留侄子、留外甥,但是絕對沒有姨媽來走親戚的,從古至今如此,所以人慢慢也在潛默移化之中接受了這種觀點,那農村裡面的婚喪嫁娶來說吧,姑姑過世,作為侄子作為娘家人,那是重頭戲,分量最大的客人,從喪事的舉行,到棺材、墳墓,乃至埋葬的時間,娘家人都有很大的話語權,並且姑表親之間的兄弟關係走動非常頻繁,一起吃喝合作共事的概率非常大。

反之在農村裡面,如果是姨媽過世,那麼即便是平時裡面兩家人的關係相處得多麼和諧,但是按照農村白事葬禮上面的習俗來講,作為橋外甥這一個方面的親戚都是不被邀請出席的,很直白的一句話來講,你母親的姐姐妹妹過世,不但你不用出席,你的母親也不用去,這就是一種很現實也是讓人很費解無奈的一種親戚關係。

其實從我個人觀點來看,任何親戚關係都不能夠單純的拿血緣去衡量,最主要的還是看兩個人的感情相處得如何,親兄弟之間尚且有老死不相往來的,父子之間反目成仇的也進場能看到,所以親戚如何處,處的感情好壞還是看個人。

我是農村小小李,認同我的回答就給我一個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相比,誰更親?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老人說「親戚有三不親」,那姑媽和姨媽相比,誰更親?近年來,城鄉間的發展,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不僅體現在農村基礎設施中,在農民的生活中,也逐漸的向著更高品質的生活在變化!相比城市中,人情的冷漠,在農村人情味還體現在一些重要的儀式中,倘若親戚間有婚喪嫁娶,即便再忙也要去幫忙,而對於城裡人來說,由於親戚本身不多,顯得冷清了許多!生活在農村,老人常說「親戚有三不親」,具體是哪些,那麼姑媽與姨媽相比,誰會更親呢?首先,對於老人常說的「親戚有三不親」,分別指的,「姑父,姨夫,舅舅的媳婦」,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以血緣關係的親疏來定的!
  • 「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是親」啥意思?姑媽和姨媽,誰更親呢?
    回到家鄉不僅要購買年貨準備過年了,有些還會趕在過年前去一些親戚家裡走動一下,一是告訴親戚自己打工回來了,二是常年在外打工,親戚也很少走動,趁著回家了和親戚聯絡一下感情。畢竟親戚是越走越親的,不走就不親了。關於走親戚有時候也聽小孩子會問:哪個親戚更親呢?其中最多的就是拿姨媽和姑媽來比較,到底哪個更親呢?有些老人就會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是親」,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老話在理嗎?答案來了
    和城市相比,由於農村人祖祖輩輩的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對親情更加重視。但是對待親戚時,並不是應該對所有的親戚都一視同仁,而是不同親戚不同對待,比如在農村廣為流傳的「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媽」,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 老人常說的「人有三不親」,除了姨夫姑父,還有一個人是誰?
    眼瞅著又要過年了,不少人都規劃好了回家的時間,過年最避免不了的就是走親戚,尤其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攀上點親戚關係。雖然親戚很多,但並不是所有親戚都會經常走動的,尤其是3代以外的。朋友有遠近,親戚有厚薄雖然同樣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但和朋友一樣,親戚也會有親疏不同。
  • 姑媽和小姨到底哪個更親近一些?
    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有「三親三不親」的說法。所謂「三親」,是指舅舅、姑媽和姨媽,「三不親」指的是舅媽、姑父和姨夫,前者有血緣關係,後者則是姻親,並無任何血緣關係。從血緣關係上來看,姑姑是父親的姐妹,姨為母親的姐妹,一樣的血緣,遠近一樣,姑姑與姨媽一樣親。但是俗話說「姑舅親,輩輩親」,其實姑表親與姨表親相比,一個是「回娘家」另一個是走姊妹家!只要父母安在,閨女回娘家都是常事,平常有時沒事的都會前往。而對於姨表親來說,走動會相對少一些!
  • 農村老人口中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這是為什麼?
    這是一句農村老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這三人都是外人,在古代缺吃少穿的情況下,這三人都是最不願待見外甥的主。老話是針對那些年農村孩子們來說的,也是告訴孩子們,這三人雖然是親戚,但卻是隔層皮差重山的親戚,屬於表面親,背後不親的人。
  • 鄉間俗語「人有三不親」,大部分人知之其二,不知其三
    不過,再怎麼不關心,也是自己的親戚,也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又怎麼可能不親呢?鄉間俗語「人有三不親」,那麼這三不親到底是指的什麼呢?面對「人有三不親」這句話大部分的人知之其二,不知其三。孩子父母的兄弟姐妹,應該是關係比較親的,逢年過節都會走動的,可是,不管是姑父還是舅媽,都是外姓人,本身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只是因為舅舅或者姑姑才有了關係。因此所謂的「人有三不親」,指的就是:舅媽、姑父、姨媽。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包含姑父、姨夫,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
    親戚關係一直是人們所討論最為多的,人們對於親戚關係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親近遠疏也都是分人的,可以說農村的經濟關係十分的複雜,很多年輕人都是搞不清楚的,不過老一輩的人們對於親情關係的總結還是非常到位的。有兩句俗語最能代表當時社會的現象:「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說的就是親疏遠近。在《智囊全集》中,還有一句更加凸顯親戚關係的脆弱:「人有三不親」。: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啥?說了你別不信,那就是舅的媳婦,舅媽。
  •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一個家族的親戚中,在至親裡有表親和堂親兩種,他們都屬於男女婚姻之後帶來的親戚關係,分別對應母親與父親方面的親戚。表親和堂親的區別,主要有含義、姓氏、親疏和地位等四個方面的不同。一、含義。1.表親,指的是舅舅、姨媽、姑媽這三種至親的後代。由於表親多數情況不是同族,雖是親戚關係,但基本上是分居各地,平時接觸的機會不多。
  •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農村是很多城裡人都看不起的一個地方,覺得農村又髒又差,覺得農村人也是很土的,但是這些城裡人忘了他們的老一輩也是農村人。我就是一個農村的孩子,我覺得非常的驕傲。
  • 俗語:「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下一句才是精髓
    在農村中最喜歡說諺語的是那些老人,很多人也許不喜歡聽老一輩的嘮叨,但是呢,其實這些話當中都蘊藏著豐富的道理,我們最好是多聽聽的。在農村呢,沒有什麼太多的別的事情,所以呢在諺語方面最多的也是關於人際關係的。比如呢像什麼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啊。還有什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啊等等的。
  • 老話說:「姑舅親才是親;姨表親不叫親」,姑舅和姨表為何不同
    現實生活就是這樣,家裡有喪喜事,如果姨死了,就不會請姨表兄妹了,但如果舅舅或姑姑不在了,舅表兄妹或姑表兄妹是不能不請的。一、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俗語說「娘親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三代不離舅家風」,這些俗語中都能了解到,姑舅親的特殊含義!俗話說,「親戚不走,不知親疏」。
  • 老話「人有三不親」除了姨夫和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古人智慧之談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曾聽老人說過很多順口溜,其中有關家的順口溜和俗語更是不勝枚舉,比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清官難斷家務事」等等,其中有一句俗語便是「人有三不親」。那麼「人有三不親」究竟是哪三不親呢?其中一個是姨夫,一個是姑父,還有一個是誰呢?
  • 居然是我們的親戚,長見識了
    有這樣一句俗語「牛屎不是糞」是何意?上一句你知道嗎?知道後很震驚,居然是我們的親戚「姨夫不是親」,這句鮮為人知。一個是牛糞,一個是姨夫,看起來風牛馬不相及,怎麼就扯到一塊了呢?這先從另一句俗語說起,即「人有三親,還有三不親」。所謂「人有三親三不親」,是指親戚關係之間的親疏遠近。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父舅媳婦」,有道理嗎?
    在農村,經常聽一些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媳婦」,明眼人一眼就看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了?姨夫,姑父和舅媳婦,都是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人,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們不會像一姑姑和姨娘舅舅那樣為你痛心,為你著急的。
  • 俗語「人有三不親」,除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除了姑父、姨夫,還有一個是誰?很少人知道。在農村地區,有一種稱為俗語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瑰寶。俗語,是我們幾千年來通過口耳相傳傳承下來的祖先在勞作中總結的經驗和智慧。俗語往往看起來簡單而直觀,但是經過細心的品味,才發現其飽含著深刻的哲理,給後代起到了警示和啟迪的作用。如今,俗語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為口頭禪。舉個例子,農村人常說的一句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走散了」,這就是典型的俗語。
  • 一輩親情一輩親,下一句話太現實了,你肯定有體會……
    母親和姨媽都在的時候,兩家互相走動,大人親切,孩子們也十分親近投緣。所以,相對來說,兩家人之間真正是親近得不得了的。這是老輩人給晚輩們造的福,晚輩們盡情地享用,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老輩人常說的下句話叫做:死了姨娘斷了親,想一想,也是非常現實的。
  • 媒體稱中國獨生子女面臨「親戚奇缺」困頓
    在浙江的春節走親戚風俗中,往往只有各自成家的親兄弟姐妹間才會在春節走動,而下一代的表親、堂親往往會隨著上一輩的過世而不再成為「春節必走」的親戚。鍾全平的春節是「親情稀缺」,已成為「80後」獨生子女的共同感受。同輩的表親、堂親都已成家立業,也就是父母一輩在親兄弟姐妹間走親戚時,才有了親情團聚。比鍾全平更難得走親戚的是作為獨生子二代的小歆蘇。
  • 我那窮有理的小姨媽,兒子結婚伸手向親戚要錢平攤彩禮,敗盡親情
    撐不下去了,想到有家人在,心裡也會默默給自己加油打勁。人這一生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形,只要有家人在有親情在,心裡那塊溫柔的角落就總是有著落的。想起來,心是滿滿當當的。 可是沒想到前段時間家裡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對親情的看法有了一點改變。 我媽有一個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姨媽。小時候,外公外婆身體也不好,日子過得很辛苦。
  • 在農村,老人說「人窮莫上親戚門、娘家門」,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人窮莫上親戚門、娘家門」,現實真的是這樣嗎?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如今這些年農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