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為何受女性追捧?一段鮮為人知的的馬幫故事

2021-01-13 我的雲南

馬有前悔,人有後悔,馬的耳朵能聽見百公裡以外發生的事,它的眼睛看得見,它的鼻子聞得到。養馬三年知馬性,那些趕馬人對於馬的性格摸透了,摸透了這些東西就是馬幫文化。

我調查馬幫是傷痕累累。下關有一個大馬鍋頭叫王應鵬,他從十一歲和他爹去如今的泰國、緬甸這一帶趕馬。我們到他家做調查,他家養的狗,把我的肉咬了一塊,晚上我痛得打滾。

大理白族文化學者張錫祿

一位老馬鍋頭跟我講起他們的往事,他當時就哭了。他們有一次從大理運一批貨,翻一座山,眼看就快到永平壩子,可頭騾不走,他拿出鞭子打頭騾,騾子流了眼淚,其他幾匹騾子跪了下去,馬鍋頭說:「再不走就進不了城,看看山上、天上,沒事嘛」,他要走。隊伍剛到山箐裡,山上洪水譁啦啦往下奔湧而來,頭騾跑朝前,馬鍋頭拉著頭騾的尾巴爬上去,只有頭騾和他逃了出來,其他騾馬和人全被洪水吞噬了。

馬幫用騾子不用馬。因為公馬調皮,不容易馴服,用母馬也不行,趕馬一走三四個月,它懷孕了就沒辦法。馬幫試驗出來最好的就是騾子,騾子有馬的高大,還有毛驢的耐心。

趕馬人,有共同信守的規則。下坡的人要讓上坡的人,因為下坡的馬咔嚓、咔嚓地衝,攔不住。在野外露宿,晚上他們會燒一些草果,毒蛇猛獸聞到草果的氣味就不敢侵犯他們。燒過飯,睡過覺的地方不會使用第二次,毒蛇猛獸知道他們在這裡欺騙了它,要加倍的報復,只能到旁邊的地方做飯。

馬幫在外面做飯,飯煮好以後,要先給馬隊的頭頭吃,因為他們路過很多地方,認為水中有毒,既然做了馬隊的頭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第一碗飯大家看著頭頭吃,十分鐘左右頭頭沒死,大家才敢吃。同甘苦共患難,鍋頭要吃第一碗飯,分錢要多分一點,所以馬隊的頭叫做馬鍋頭。

有六七個村子,有一個習俗,趕馬人路過這些村子的時候,男人要把自己的老婆留給趕馬哥,讓他和自己的妻子睡一覺。這些村子,世世代代只有幾個家族的人互相通婚,孩子越來越痴呆聾啞,為了改變人種不得已採取了這種辦法。所以很多趕馬人,他們晚上不敢亂跑,大家在一起,害怕村子裡的女人把他們搶回家。

趕馬人背井離鄉,經歷各種艱辛和困難,到了老年,趕了三十年馬的那些人,非常了不起。人家說:「趕馬三年,成大道」。他們見多識廣,回到了村裡成了領袖人物。

馬幫是為商幫服務,也會做一些物物交換的買賣。趕馬人每到一個地方,四村八寨的女孩子跑出來,問那些馬鍋頭,有沒有絲線,有沒有針,一包針換一個麝香。一包針最多值五元錢,但是一個麝香可以值五萬,萬倍的利潤。所以,趕馬人背井離鄉,去趕馬,願意冒險不無道理。

雲南的很多小集鎮,因為馬幫而產生。整個西南,只要馬幫經常走的地方,人都比較聰明。

滇藏茶馬古道的由來是西藏缺乏茶葉,思茅、普洱又有大量的茶葉,馬幫把這些地方茶葉運往西藏,這種交流催生了茶馬文化。

今天我們看到古道上的那些馬蹄印,騾子走了千百年,馬蹄不斷的鑿向堅硬的巖石,留下一個個印跡。假如沒有當年馬幫走過的路,就沒有後來的汽車路、火車路,也沒有高速公路。

馬幫文化是這些趕馬人不斷的積累一些趕馬的經驗,一套生活的東西,慢慢在千百年來,摸索出來一套行路的方法;還有馬幫的文學,形成了一套跟其他人群不同的文化。過去寫書的文化人,他們看不起這些趕馬哥,馬鍋頭在歷史上很少被記載。我有幸,在那批馬鍋頭還在世的時候,我把他們記錄了下來。中央民大一些教授又把它寫進詞典裡面去。

編輯:魏成健 劉夢夢

攝影:陳寬喜

我的雲南

原創作品

相關焦點

  •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人」
    茶葉欣欣向榮,馬幫聞風而起。凡上種種,趕馬漢子還能一五一十地給你數出很多。馬幫千裡路,千裡馬常有,有人打趣道:鍋頭趕馬幫,伯樂處處有。馬幫在遙遠而漫長的茶馬古道上奔走,途經風霜雨雪,嚴熱酷暑,瘴氣禍水,直接影響到馬幫的順利通行。
  • 茶馬古道重要驛站,徒步遊的「加油站」,還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那柯裡茶馬古道驛站那柯裡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這裡具有濃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和馬幫文化。那柯裡茶馬古道驛站驛站山清水秀、風景優美,至今還保存有茶馬古道上重要的歷史遺蹟,茶馬古道上,石頭在來來往往的腳步中,變得圓滑。
  • 重走「茶馬古道」:馬幫的出現
    茶馬古道上的寺廟,在馬幫的概念中,不僅僅是一種信仰、一種寄託,更是一處讓其感覺人間煙火的聖地。在路途中,對一部分而言,是身在天堂,因為一路處處美景;對一部分人而言,則是身在地獄,因為他們所走過的都是人跡罕至之處,而且處處都有風險,因為就是今天重走那段路,也是精心動魄。
  • 【蕃坊•紀實】茶馬古道上的回族馬幫
    由成都、昆明、楚雄、祥雲、大理、巍山、永平、保山、騰衝、緬甸到達印度,史稱「第二條絲綢之路」 回族馬幫是歷史的產物。公元十三世紀成吉思汗西徵時,中亞民族中一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和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迫遷來我國,這些移來的回回人,由於沒有良田可耕,所以從事於農業生產的人不多且不景氣,很難維持生計,只好從商業上尋求生路,並很快地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商業隊伍,其運輸工具主要是馬幫、駱駝。就拿雲南巍山來說:杜文秀率回民起義失敗後,多數回民成了佃農,靠農業無法維持生活,只好靠販運和商業。
  • 比絲綢之路還早200年的茶馬古道,藏著這樣的神秘傳說
    自古以來,馬幫在這條古道上運輸茶、鹽、糧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茶葉從一地傳到一地,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馬幫就像今日的汽車,在山路中,將背上的貨物運往各地。茶馬古道也因此而得名。茶馬古道是馬幫人用生命走出來的一條文化之路。茶馬古道第一要素是茶。關於茶的原產地,有很多的說法。但深藏在雲南群山中,數千年的古茶樹群落,那些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古茶樹。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踏訪茶馬古道:探尋往來滇藏間的馬幫精神
    上世紀20至60年代,江楚春評家族先後三代人行走在艱險的茶馬古道上。他說,是祖先拉茸楚稱帶領家人到麗江、大理靠販賣酥油和幹野菜起家,換來3匹馬後踏上茶馬古道,開啟家族的茶馬貿易史。這條古道不僅連接起滇藏,還延伸深入不丹、尼泊爾、印度。  「當時,馬幫在香格裡拉和拉薩之間走一個來回,需要一年時間。」江楚春評說,家族的馬匹數量從3匹增加到40匹、70匹,「在那個人背馬馱的年代,是祖輩的勇氣和毅力在茶馬古道上馱起家族的興旺。」
  • 群山| 白仲才:茶馬古道上的旅途頓號
    回望茶馬古道,除了開通對外交流外,中原先進的鐵器、棉布、瓷器就是沿著蒼茫的古道湧了進來,西南邊陲盛產的金銀、玉石、象牙、藥材、茶葉又是沿著這條蜿蜓的小路源源不斷地流了出去,成了內地與邊陲唯一的紐帶。在這條茶馬古道那柯裡段,在那柯裡這個村莊,我們看到了古驛站的文化傳承,更領略了在今天嶄新的村莊上後人繼承先人瑰麗文化的信心和決心。
  • 茶馬古道的故事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 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
    說到雲南的歷史,馬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中延續了數千年。在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它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交通方式,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它已成為長河中的一種精神和文化。由於馬車隊的存在,雲南省思茅地區的普洱茶一直被銷往各地。
  • 雲南大理返鄉青年8年前沙溪古鎮建馬幫,4年前回故鄉守護茶馬古道
    對於馬幫和馬鍋頭,現代人或許很少聽說過,但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馬幫是雲貴高原上重要的物流與信息傳遞途徑,馬鍋頭作為馬幫的首領,自然也有著響亮的名頭和無上的榮光。同「絲綢之路」一樣,「茶馬古道」也是古代中國與世界貿易開闢的道路。「茶馬古道」這個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名詞,正是因為馬幫的行走而形成的。
  • 貢茶入京起點在普洱,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穿越千年時光
    茶馬古道是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歷經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而位於普洱的這段茶馬古道,是當年貢茶入京的起點,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裡程最長、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態最好的一段,如今她作為景區向公眾開放,不收取大門票,遊覽起來可以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項目,更加靈活。
  • 在茶馬古道上產生了茶馬司那麼什麼是茶馬司驛站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自產生以來形成兩條路線,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過瀘定、康定、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這條線就國內這部分路線全長3100多公裡。茶馬互市就從這個時期形成。那麼茶馬互市是怎麼由來的呢?主要原因還是在唐宋時期戰亂比較多,南徵北戰。在這種戰亂的情況下,內地民間役吏和軍隊徵戰需要大批的騾馬,而且這些騾馬還必須要寶馬良駒,那個時期內地的馬匹供不應求的,少得可憐。而藏區和川滇等邊疆地區呢,就有著很多的良駒寶馬。但是川藏等邊疆等地區都是高寒地區,海拔都很高在三四千米上。
  • 尋訪「世界茶園」,重走茶馬古道,體驗一把文化之旅
    茶馬古道是亞洲大陸最古老神奇的商道,也是中國知名線性文化遺址之一,茶馬古道最早起始於漢代,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現在也已經成為普洱人文精神的根基。 景區內的茶馬古道遺址是作為貢茶入京的起點,也是至今保存最完整、裡程最長、文化最厚重的一段路程。在這生機勃勃的亞熱帶雨林中,身處普洱茶山,可以靜靜品味源遠流長的茶馬文化。
  • 「茶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傳播
    廣義的「茶馬古道」是指我國大西南地區之間、西南地區與其相鄰各國之間,以馬幫為運輸載體形成的經濟、文化交流線路,即凡是以人趕馬馱的運輸方式,不論是從事茶葉還是其他商品交換所形成的線路,均稱為「茶馬古道」。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分支,「茶馬古道」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更加引起廣泛的關注。
  • 歐亞大陸遠徵古道的轉型——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
    中國的絲綢技術不僅出現最早,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於是以絲綢為大宗商品的歐亞大陸遠徵古道開始出現,包括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學界經常提到的人類走出非洲之路、族群遷移古道、遊牧線路,以及古鹽道、玉石之路、貝之路、銅鼓之路、陶瓷之路、荔枝之路、銅之路、鐵之路、酒之路、香料之路、香水之路、漆器之路等,和絲綢之路相比,這些都是臨時古道或局域古道。
  • 茶馬古道 絲綢之路 它們是如何得名的?
    羌馬與黃茶 胡馬求金珠茶馬古道,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接內地、達京城、通世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具體來說,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地區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古代四川、雲南一帶的人們,把以茶為主的商品從這條長長的古道,運到西藏等地區去,然後再把當地的馬牽回來,以茶換馬,「茶馬古道」應運而生。明代文學家湯顯祖曾在《茶馬》詩中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
  • 喜歡喝茶的朋友對我國的茶文化及茶馬古道有多少了解呢?
    茶馬古道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無論是從時空的角度還是從地域的範圍來看,它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對研究西南民族發展的歷史不可或缺。其影響之巨大、意義之深遠、地域之廣泛,參與民族和人數之眾多,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 導航:大理,小巷子茶馬古道夜市,新老大理人的周末好時光!
    在馬匹作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茶馬古道上這些重要的地方,都會有一些集市,供馬幫和當地及周邊山鄉四野各樣的物資交易,當然,也是馬幫及馱馬們打尖住店補充給養的地方,還是那些常年遊走於天涯海角的趕馬人尋歡作樂驅散旅途寂寞的場所。       這即是隨了馬幫的興起而興起的茶馬互市!
  • 【蘆山地方志-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飛仙關的雄關漫道,同時也是茶馬古道出川入藏的必經之路,道路經歷朝歷代反覆損毀與修復,悠悠古道重疊了厚重時間的那份記憶,青石板上密布的馬蹄印、「拐子窩」與歇頭承載了多少古道上的故事,雕刻下馬幫與「背二哥」們「蹚古道」的亙古傳奇。飛仙關,是馬幫與「背二哥」的集散地,他們在此討生活,與往來客商就背工費討價還價,最終背馱貨物南上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