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坊•紀實】茶馬古道上的回族馬幫

2021-12-30 蕃坊清真食品連鎖

由成都、昆明、楚雄、祥雲、大理、巍山、永平、保山、騰衝、緬甸到達印度,史稱「第二條絲綢之路」

回族馬幫是歷史的產物。公元十三世紀成吉思汗西徵時,中亞民族中一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和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迫遷來我國,這些移來的回回人,由於沒有良田可耕,所以從事於農業生產的人不多且不景氣,很難維持生計,只好從商業上尋求生路,並很快地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商業隊伍,其運輸工具主要是馬幫、駱駝。就拿雲南巍山來說:杜文秀率回民起義失敗後,多數回民成了佃農,靠農業無法維持生活,只好靠販運和商業。

解放前,據有關資料記載和民間調查:十五個村落有馬幫150多幫,養馬有868戶,養馬騾9500多匹,在「茶馬古道」、「博南古道」上奔波(由成都、昆明、楚雄、祥雲、大理、巍山、永平、保山、騰衝、緬甸到達印度),史書稱「第二條絲綢之路」,這是回族善於經商的歷史原因之一。 

茶馬古道回族馬幫所經歷的冒險性是人所稱道的,他們身上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的冒險精神

哪怕在今天,那些職業探險家所謂的壯舉,跟當年茶馬古道上的馬幫生涯相比,也會黯然失色。一是生意上的冒險。由於時局的極不穩定,更增加了這種風險。

有的人因馬幫貿易而興家發財,但更多的人幹了一輩子,仍然一無所有。二是嚴峻的大自然的冒險。馬幫運行的茶馬古道各條線路,自然環境都異常危險艱苦,風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獸毒蟲,瘟疫疾病,隨時隨地都能置馬幫於死地。絕大部分時間的野外生活,對任何一個趕馬人和馬鍋頭都是嚴峻的考驗。不知有多少趕馬人和馬鍋頭就這樣安葬在異國他鄉。三是土匪強盜的威脅。當時的西南地區,土匪強盜十分猖獗,儘管馬幫都是全副武裝,但仍不時遭到土匪強盜的襲擊,死人損貨的事時有發生。這種特殊的生存境況,決定並造就了馬幫的冒險精神。


所以,幹馬幫就等於冒險,就等於拎著腦袋找飯碗。馬幫不僅需要冒險,而是需要有堅定信仰、非凡的膽識、堅韌的毅力、勇敢的氣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一切託靠安拉,很多民族的馬幫都願與回族馬幫拼夥,茶馬古道上的回族馬幫們身上正好體現了這些東西。

馬幫有嚴格的組織和規矩,無論是大小資本合資或獨自經營,都要在大老闆和馬鍋頭的統一領導下行動。

馬幫鍋頭是運輸商隊的負責人,一般鍋頭信譽卓著,馬幫組織有獸醫、馬夫、修理、釘掌等。為防範土匪搶劫,到遠地邊疆一帶,都要數幫或數十幫結隊而行,並且攜帶有良好武器。馬幫中設有人專敲鋩鑼,以此聯絡馬群統一行動,還有專門旗號作標誌。領頭的騾馬叫頭騾,在脖頸上掛有大鈴,二騾掛有串鈴,頭二騾的頭部都有籠頭套口,披掛彩帶,既美觀,又雄壯。 

回族馬幫通過貿易聯繫各族人民互相往來,對祖國交通事業和對外貿易作出了他們的貢獻

有名氣的馬幫走南闖北運輸盈利後,先後在城市建起了商行,成了運輸商鋪營銷一條龍服務。回族巨富大理馬名魁、馬名驤二位均為清朝進士,二人棄官從商,他家擁有數百匹馬的十餘個馬幫,當時他家擁有大商鋪,遍及緬甸瓦城(曼德勒),漾貢(仰光),四川敘府,成都及省內昆明保山。僅下關就有六大商號:裕泰店,泰來店,永和店,聯興昌,福春店,都是四進二院的貨棧,帳房、馬廊等一式齊備商業大鋪。來往於四川、下關、保山、緬甸進行貿易。騰衝明、朱、馬三姓的「三盛」不但擁有百匹以上馬幫,而且商業實力雄厚,與巍山、大理、永平商幫聯繫密切。

  

茶葉是馬幫運輸和貿易的主要貨物之一。清朝順寧(鳳慶)木正明家擁有茶山千畝,有馬騾百餘匹,1938年沙甸人白亮城在思茅、普洱一帶開辦「思普區茶葉試驗場」,開創了雲南省第一次出廠紅茶創舉。隨著馬幫運輸事業的發展,雲南各地回族醫藥也得到了發展,出現了一批中西醫藥店和獸醫站。著名的藥店有「萬松草堂」和「漁樵藥房」、「愛國藥房」有中醫三戶,西醫一戶,獸醫4戶,保山有著名木崇仁醫生,昌寧的馬世美跌打醫生。

回族人民通過馬幫歷盡艱辛,到達西南各地,以及東南亞各國,通過貿易聯繫各族人民互相往來,建立了深厚感情,回族馬幫對祖國交通事業和對外貿易歷史悠久,為中國和東南亞及阿拉伯國家的友誼,為偉大祖國作出了貢獻。

本文作者系大理州回族學會副會長,巍山縣回族學會會長,哈吉

相關焦點

  •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人」
    順治十八年,「北勝州的茶馬互市市場達數萬擔」。康熙四年,清政府又在博南古道的永平縣設立茶馬市場。至民國初期,以「永昌祥」為主的18家茶廠,相繼在下關建立,進行普洱茶葉加工,生產沱茶、方磚。因此,下關變成了雲南境內最大的茶葉生產集散地和中轉站。天南地北,運茶馬幫趨之若鶩。
  • 重走「茶馬古道」:馬幫的出現
    茶馬古道上的寺廟,在馬幫的概念中,不僅僅是一種信仰、一種寄託,更是一處讓其感覺人間煙火的聖地。在路途中,對一部分而言,是身在天堂,因為一路處處美景;對一部分人而言,則是身在地獄,因為他們所走過的都是人跡罕至之處,而且處處都有風險,因為就是今天重走那段路,也是精心動魄。
  • 踏訪茶馬古道:探尋往來滇藏間的馬幫精神
    上世紀20至60年代,江楚春評家族先後三代人行走在艱險的茶馬古道上。他說,是祖先拉茸楚稱帶領家人到麗江、大理靠販賣酥油和幹野菜起家,換來3匹馬後踏上茶馬古道,開啟家族的茶馬貿易史。這條古道不僅連接起滇藏,還延伸深入不丹、尼泊爾、印度。  「當時,馬幫在香格裡拉和拉薩之間走一個來回,需要一年時間。」江楚春評說,家族的馬匹數量從3匹增加到40匹、70匹,「在那個人背馬馱的年代,是祖輩的勇氣和毅力在茶馬古道上馱起家族的興旺。」
  • 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
    說到雲南的歷史,馬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中延續了數千年。在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它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交通方式,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它已成為長河中的一種精神和文化。由於馬車隊的存在,雲南省思茅地區的普洱茶一直被銷往各地。
  • 少數民族研究:茶馬古道的松潘回族與伊斯蘭教
    ,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松潘是川西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歷史上就是藏、漢、羌文化交匯之邊地。元明清以來,隨著回族移民不斷遷徙進入松潘,松潘成為藏、漢、羌、回多元族群交匯之地。文章通過對元明清以來茶馬古道松潘地區回族的遷徙,松潘回族伊斯蘭教清真寺與回族文化名人的考察,認為松潘回族伊斯蘭教與松潘地域文化關係值得深入研究。關鍵詞:茶馬古道;松潘;回族;伊斯蘭教松潘是藏彝走廊重要的通道,也是川西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歷史上就是藏、漢、羌文化交匯之邊地。
  • 貢茶入京起點在普洱,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穿越千年時光
    茶馬古道是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道,歷經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 走過飲馬湖,我們來到第一個景區——水映茶馬,這巨型草鞋也反映了當時茶馬古道的艱辛。「結義林」、「馬幫離別」兩組群雕是當時馬幫生活的真實寫照。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雲南大理返鄉青年8年前沙溪古鎮建馬幫,4年前回故鄉守護茶馬古道
    對於馬幫和馬鍋頭,現代人或許很少聽說過,但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馬幫是雲貴高原上重要的物流與信息傳遞途徑,馬鍋頭作為馬幫的首領,自然也有著響亮的名頭和無上的榮光。同「絲綢之路」一樣,「茶馬古道」也是古代中國與世界貿易開闢的道路。「茶馬古道」這個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名詞,正是因為馬幫的行走而形成的。
  • 茶馬古道的故事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 群山| 白仲才:茶馬古道上的旅途頓號
    回望茶馬古道,除了開通對外交流外,中原先進的鐵器、棉布、瓷器就是沿著蒼茫的古道湧了進來,西南邊陲盛產的金銀、玉石、象牙、藥材、茶葉又是沿著這條蜿蜓的小路源源不斷地流了出去,成了內地與邊陲唯一的紐帶。在這條茶馬古道那柯裡段,在那柯裡這個村莊,我們看到了古驛站的文化傳承,更領略了在今天嶄新的村莊上後人繼承先人瑰麗文化的信心和決心。
  • 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為何受女性追捧?一段鮮為人知的的馬幫故事
    養馬三年知馬性,那些趕馬人對於馬的性格摸透了,摸透了這些東西就是馬幫文化。我調查馬幫是傷痕累累。下關有一個大馬鍋頭叫王應鵬,他從十一歲和他爹去如今的泰國、緬甸這一帶趕馬。我們到他家做調查,他家養的狗,把我的肉咬了一塊,晚上我痛得打滾。
  • 在茶馬古道上產生了茶馬司那麼什麼是茶馬司驛站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自產生以來形成兩條路線,一條從四川雅安出發經過瀘定、康定、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這條線就國內這部分路線全長3100多公裡。茶馬互市就從這個時期形成。那麼茶馬互市是怎麼由來的呢?主要原因還是在唐宋時期戰亂比較多,南徵北戰。在這種戰亂的情況下,內地民間役吏和軍隊徵戰需要大批的騾馬,而且這些騾馬還必須要寶馬良駒,那個時期內地的馬匹供不應求的,少得可憐。而藏區和川滇等邊疆地區呢,就有著很多的良駒寶馬。但是川藏等邊疆等地區都是高寒地區,海拔都很高在三四千米上。
  • 「茶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傳播
    2009年4月1日,澳門民政總署管委會代主席李偉農在「茶馬古道文化風情展」上發言:「因古代『茶馬互市』貿易制度而產生的『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易通道,路經山峰峽谷,需要開闢棧道,穿越江河、急流,還要克服氣候變化,馬幫要有豐富的經驗、堅毅的意志,才能完成『茶馬互市』的任務」[13]。
  • 比絲綢之路還早200年的茶馬古道,藏著這樣的神秘傳說
    自古以來,馬幫在這條古道上運輸茶、鹽、糧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茶葉從一地傳到一地,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馬幫就像今日的汽車,在山路中,將背上的貨物運往各地。茶馬古道也因此而得名。茶馬古道是馬幫人用生命走出來的一條文化之路。茶馬古道第一要素是茶。關於茶的原產地,有很多的說法。但深藏在雲南群山中,數千年的古茶樹群落,那些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古茶樹。
  • 茶馬古道重要驛站,徒步遊的「加油站」,還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遺產最豐富而神秘的路線,它既是一條民間國際商貿通道,也是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更是一條適合旅遊愛好者徒步的經典路線。茶馬古道滇川幹線,有一個重要的驛站,普洱市那柯裡驛站。
  • 喜歡喝茶的朋友對我國的茶文化及茶馬古道有多少了解呢?
    茶馬古道幾乎遍及大半個中國,無論是從時空的角度還是從地域的範圍來看,它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對研究西南民族發展的歷史不可或缺。其影響之巨大、意義之深遠、地域之廣泛,參與民族和人數之眾多,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 尋訪「世界茶園」,重走茶馬古道,體驗一把文化之旅
    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位於雲南普洱,距離行政中心只有2公裡。茶馬古道是亞洲大陸最古老神奇的商道,也是中國知名線性文化遺址之一,茶馬古道最早起始於漢代,至今為止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現在也已經成為普洱人文精神的根基。
  • 茶馬古道 絲綢之路 它們是如何得名的?
    羌馬與黃茶 胡馬求金珠茶馬古道,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接內地、達京城、通世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具體來說,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地區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古代四川、雲南一帶的人們,把以茶為主的商品從這條長長的古道,運到西藏等地區去,然後再把當地的馬牽回來,以茶換馬,「茶馬古道」應運而生。明代文學家湯顯祖曾在《茶馬》詩中寫道:「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
  • 雲南茶馬古道中秋「亮相」臺北
    這一天,展現兩岸大學生心靈觸動和創作才華的「雲南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亮相臺北華山文創園區。2017年暑假開始,一群臺灣大學生與雲南大學生一起背著相機,用大約兩周時間走進滇藏線茶馬古道,途經大理、麗江、香格裡拉、德欽、芒康、拉薩等地,感受沿線特有的歷史人文和壯闊美景。三年多來已經有近百位兩岸大學生一起走過。
  • 歐亞大陸遠徵古道的轉型——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
    在絲綢之路形成以前,歐亞大陸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遠徵古道。絲綢技術的出現導致了絲綢之路的出現,使歐亞大陸有了遠徵古道的連接。茶葉技術的出現和高寒地區民族恃茶行為的形成,導致了茶馬古道的出現,使得整個歐亞大陸的連接不再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