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家庭作業本就不該是「家長作業」,看似簡單的問題,為何會掀起軒然大波?
有關「家長是否應該批改作業」的問題,近日引發不少網友討論,衝上熱搜榜
11月10日,遼寧省教育廳在其官網公布《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其中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對於不按時批改作業的教師,一律取消職務晉級、評先評優資格。
而就在10月底,山西太原教育部門也明確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讚轉發各類信息。(詳情戳連結:明確了!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點讚轉發各類信息…)
記者梳理發現,從2018年至今,已有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山東、貴州、廣西、山西和陝西等至少十個省份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有的地方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查,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
政策「叫停」,
但現實問題依舊未停!
家長叫苦,老師委屈!
家長叫苦連連:「自己都不會,怎麼敢教孩子?」
老師也很委屈:「夾心餅乾不好當,成績落後還是得我負責!」
2017年,教育學者李鎮西曾做過一項關於教師減負的調查,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787名教師參與其中。
調查結果顯示,應對各級各類檢查任務、臨時交辦的非教學任務、完成網上各類學習、參與各級各類會議培訓是佔用教師時間的四大主要因素。而教師真正用於教學及相關準備的時間其實不足四分之一。
家長固然要關心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
但絕不是越俎代庖,
直接接替教師完成批改,
削弱學校教育應當堅守的專業價值。
多地叫停「家長批改作業」,
值得慶賀麼?
如果套用這樣的規定,這不就是相當於說農民種地必須下田、醫生看病必須接觸病人麼?所以,這樣的規定實際上也顯露了那些讓家長批改作業的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教師批改作業,其所面對的並不是一張紙,而是給自己的教學成果打分,是教學活動中的最重要的師生互動內容。缺少這一環節,可以肯定地講,學校教將不教,學將不學。亦因此,將教育的底線性常識明示於規定,這樣的規定如果不被視為可悲的話,至少不值得慶賀。
光明網評論
既然已被全國多地命令禁止,
為何批改任務把家長「逼瘋」的現象
還是時常出現?
「老師沒有精力批改作業」聽起來像笑話,
但在重重非教學任務的壓力下,
這樣脫離主業的困境確實存在。
面對相關部門交付的各項事務性工作,老師們往往難以回絕,只得「兩眼一睜,忙到熄燈」。而在整日連軸轉的情況下,把批改作業的本職推給家長,便成為一種教師角色錯位下的壓力傳導。
因此,要真正根除讓家長批改作業的亂象,首先就要擺正各方職責,解決好對教師的時間擠壓問題,讓他們得以把最寶貴的精力放到教學工作上。
批改作業之爭,並不該成為家長和教師之間的兩方對峙,家長當然不應承接老師的任務,但一味批評教師的懶惰也失之偏頗。理性分析這種職責失位背後的形成機制,在明確各方責任後強化規定落實,才能真正避免家長批改作業屢禁不止的困境。
中國青年報 任冠青
一項政策貼地而行,
光喊口號不行,
必須健全問責機制!
問責機制的缺乏,恰恰是《意見》難落地的重要原因。所以,減少乃至杜絕「家長批作業」現象,需配置一套賞罰嚴明的評價體系。
在這方面,不妨像抓「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工資」一樣,充分發揮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的作用,讓教育督導「長牙齒」。對於那些尚未執行《意見》要求的地方,國務院有必要加強督導,督促各省份儘快制定相關文件,如果遲遲不肯動議,也有必要給予一定懲罰。
總而言之,教師將批改家庭作業的責任轉移到家長身上,不論在科學性還是從義務教育分工層面,都經不起考量。既然中央已經出臺了明確的《意見》,各地就得儘快制定相應的執行細則,別因為短時的利益,而破壞了長久的教育生態。
新京報 社論
家長和學校都要
清楚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不缺位、不越位,
把各自的角色扮演好。
如此,
關於「誰來『改』我的作業」這個問題,
才不會成為問題!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編輯:劉燁燁、李楊詩宇(實習生)
責任編輯:王迪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