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一代明君隋文帝】

2021-03-03 丁俊貴興時態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一代明君隋文帝】

他結束了中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使得國內強盛,四夷懼怕,「地廣三代,威振八紘」。連大唐盛世時期的疆土也沒有他在位時候廣大。

史學家司馬光對隋文帝楊堅高度評價:「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勤於政事。每旦聽朝,日昃忘倦。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

1.出身豪族

史載楊堅出自關中高門弘農楊氏,自稱是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其四世祖楊元壽被北魏任命為武川鎮司馬,其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因功賜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死後追贈太保,諡號桓。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六月癸丑夜,楊忠之妻呂氏(名苦桃)於馮翊般若寺生下了楊堅,據說當時「紫氣充庭」。

楊堅相有奇表。《資治通鑑》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陳朝至德元年(583年)十一月,陳後主陳叔寶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出使隋。陳叔寶聽說隋文帝楊堅狀貌異人,便讓袁彥畫像而歸。當陳叔寶看到楊堅的畫像後,大駭道:「吾不欲見此人!」立刻命人將畫扔了。

楊堅的相貌到底奇異在何處,以致他的死對頭陳叔寶看到畫像後如此驚懼呢?

根據《隋書》的記載,楊堅「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沉深嚴重。」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楊堅的相貌有五「奇」:一、額頭突出,並有五個隆起的部分從額頭直插到頭頂上;二、下頜很長,而且很突出;三、目光犀利,咄咄逼人;四、掌紋形似「王」字;五、上身長,下身短。

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長這樣的人一定是「奇醜」型的人,連他自己也會自慚形穢了。但是,在相術發達的古代,這種相貌卻是「其貴無比」。別的不說,光是他突出的額頭和額頭上那五根「入頂」的肉「柱」,就是「龍顏」的象徵。楊堅的額頭,用相書上的術語叫做「龍犀」,是帝王的象徵。唐朝李善說:「額有龍犀入發,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也就是說,這種囟下骨頭隱起,下連鼻梁不斷的「龍犀」,以及由於額頭上隆起,在左右鬢角形成的肉「角」,都是「王天下」的貴相。相書上對這種長相還另有一個說法,叫做「龍顏戴幹」,龍顏自然是指帝王的相貌,戴幹就是指頭部有肉突起如幹戈對立。據說帝顓頊就是這副長相。

《隋書》記載,當時有比丘尼智仙對呂氏說,楊堅此人不可與常人一樣撫養,所以她將楊堅帶到別館,親自撫養。幼年的楊堅為人深沉少言,剛剛進入太學的時候,即使是十分親密的人也不敢戲弄。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楊堅十四歲時,京兆尹薛善徵辟他為功曹。翌年,因為其父楊忠的功勞被授為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成紀縣公。西魏恭帝四年(557年),封為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北周明帝即位,授楊堅為右小宮伯,進封大興郡公。

武成二年(560年),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楊堅任小宮伯,出任為隨州刺史(今湖北省隨州市),進位大將軍。後來被調任京城。在其母身邊侍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都稱他純孝。當時宇文護執掌朝政,非常忌憚楊堅,多次想要謀害他,幸而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人的保護才得以倖免。

楊堅還沒襲楊忠爵位時,北周權臣宇文護欲籠絡楊堅為心腹,楊堅請教父親楊忠,楊忠說:「兩姑之間難為婦,汝其勿往!」意指楊氏效忠皇帝,不可在皇帝和權臣之間首鼠兩端。於是楊堅拒絕了宇文護的要求,不久後宇文護及其黨羽被北周武帝誅滅,楊氏因而得保榮華富貴。

天和三年(568年),父親楊忠死後,楊堅承襲隨國公的爵位。周武帝聘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皇太子妃,對楊堅更加禮重。齊王宇文憲曾對武帝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我每次見到他,都不覺自失,我怕他不會久居人下,要早早地除掉他。」武帝說:"楊堅此人只可以作為一個將領。"內史王軌突然對武帝說:"皇太子贇將來並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武帝十分不悅,說:"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楊堅知道後十分畏懼,行事小心謹慎,以韜光養晦。

建德四年(575年),楊堅率水軍三萬,於河橋大敗北齊的軍隊。建德五年(576年),楊堅跟從周武帝親徵平齊,進位為柱國。與齊王宇文憲一起在冀州大破齊任城王高湝,被封為定州總管(今河北省定州市),很快又轉任亳州總管(今安徽省亳州市)。

2.輔政北周

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宇文邕死後,太子宇文贇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后,楊堅因為是皇后之父又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大象初年,楊堅官任大後丞、右司武,很快轉任大前疑。周宣帝每次外出巡幸,都讓楊堅在朝內留守。當時周宣帝制定《刑經聖制》,法令極其嚴苛。楊堅因為法令嚴酷,不是教化約束臣民的好辦法,向周宣帝強烈進諫,周宣帝不聽。楊堅的地位和威望日益做大,周宣帝十分忌憚。周宣帝有四位寵幸的姬妾,與楊麗華一起為皇后,諸家爭寵,相互詆毀對方。周宣帝發怒之時,對皇后楊麗華說:「一定要將你家滅族!」於是召楊堅入宮,對左右侍衛說:「楊堅的臉色稍有變化,就殺了他。」不料楊堅到了宮內,神情和臉色自若,於是周宣帝沒能殺了他。

最後,楊堅想出了兩全之策,通過內史上大夫鄭譯向宇文贇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這正合宇文贇的心意,當即任命他為亳州總管。這樣宇文贇放心了,楊堅也安心了。楊堅將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

周宣帝宇文贇自幼生長於宮內,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贇下詔傳位於長子宇文闡,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以楊堅為揚州總管,以籌備伐陳事宜。將要出發的時候,突發足疾,沒有立即出發。同年五月,周宣帝病危。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偽造詔書,讓隨國公楊堅接受遺命,輔佐朝政。

3.奪權建隋

楊堅當上大丞相以後就開始了篡奪北周大權的計劃。周皇室諸王有很多有實力的藩王,楊堅怕他們時刻會生變,以趙王宇文招(周武帝之弟)將要嫁女於突厥為名將他們召來京師長安,防止他們反抗。二十四日,宇文贇在天德殿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諡號宣皇帝。之後周靜帝拜楊堅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皆聽命於他。以正陽宮為丞相府,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設置丞相府官僚。周宣帝時,刑政苛酷,人心崩潰而不歸附,朝野沒有堅定的志向。楊堅任大丞相後,施政寬和,精簡嚴苛的法令,躬行節儉,天下之人心無不歸附於他。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北周宗室中有實力的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都到了長安。相州總管尉遲迥自以為是北周的重臣宿將,看到楊堅擅政心中不平,於是舉兵東夏。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相繼起兵響應。趙、魏之士,跟從的人非常多,旬日之間,就聚集了十萬兵馬。又宇文胄以滎州、石愻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羅以兗州為根據地,都響應尉遲迥。楊堅命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出兵打敗了尉遲迥,消滅了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敵。司馬消難南逃於陳朝,王謙也被殺死。楊堅的這一勝利,穩定了內部的統治秩序。雍州牧畢王宇文賢及趙、陳等五王,看到楊堅平定了尉遲迥之亂,威望大增,圖謀作亂。楊堅捉拿宇文賢將其斬首,宣布趙王等人的罪行,下詔五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來安定五王之心。接著便以謀反的罪名,先後殺掉了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陳王宇文純、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等、清除了鮮卑族中的反對力量。同時又拉攏元諧、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鮮卑貴族。這樣就使楊堅集團改朝換代的計劃,不再受到任何阻礙。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立王后獨孤氏為皇后,王太子楊勇為皇太子。降周主為介國公,五月,楊堅派人害死宇文闡,諡號靜帝,葬於恭陵。

4.統一南北

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楊堅以長安城「凋殘日久」,在城東南龍首山創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名叫大興城。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因系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遊手為事,競錐刀之末」,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隋文帝鑑於前此幣制的混亂,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用古錢和雜錢。五銖錢「所在流布,百姓便之」,使貨幣得到統一。開皇時,又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鬥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採冀州刺史趙煚所定的「銅鬥鐵尺」,頒行全國,度量衡也統一起來了。至於「除入市之稅」,「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這都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楊堅平定叛亂之後,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於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開皇七年(587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開皇八年(588年),楊堅以晉王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引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滅亡。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5.開皇之治

統一全國後,楊堅勵精圖治,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另外,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

隋初經歷南北朝長期的戰亂,民生疲弊困苦,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楊堅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斂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隋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加上隋代以關中作為本位,關中糧食短缺,需依賴關東漕運接濟,故楊堅於洛州等地設立常平倉等官倉,貯存關東運來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於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兇年。自開皇九年(589年)統一天下後,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此外,楊堅安定政治,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

從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長就看得出楊堅的政治才能: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6.晚年傾軋

開皇十三年(593年),下詔建仁壽宮於岐州之北,使楊素監造。平山填谷,以建宮殿,規模很大。因督役嚴急,丁夫死者以萬數。開皇十五年(595年),仁壽宮修成。文帝到了那裡,看到宮殿十分壯麗,大怒道:「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楊素聽了,很怕受處分。但獨孤後對這所離宮感到很滿意,文帝的態度也就變了。第二天召見楊素,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根據史書記載,楊堅和皇后關係非常親密:「上每臨朝,後輒與上方輦而進,至閣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隨則匡諫,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寢,相顧欣然。」

獨孤皇后到了晚年時,楊堅想找一兩個美人作為生活調劑,他試探性寵幸了宮女尉遲氏,卻沒想到皇后悲憤交加之下怒殺此女。楊堅一氣之下感覺皇帝尊嚴受到打擊,脾氣暴躁的他負氣離家出走。

孤獨寂寥的老年楊堅雖然試圖在陳、蔡貴人等青春美人那裡找點人生歡樂忘卻愁苦,但失去皇后的痛苦始終無法自拔,而且他也隱隱感悟到了對愛妻的傷害。獨孤皇后去世剛剛一年多,楊堅就一病不起,臨終前對皇太子和負責山陵的官員說:「我的喪事你們商量著辦吧。唉,說這些有什麼用,我實在忘懷不了皇后,如果靈魂真有知覺,一定要讓我們夫妻在地下團聚。」

楊堅好猜忌苛察,容易聽信讒言,到了晚年更是濫殺大臣,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後被殺,此外,法制逐漸遭到破壞,用法「不復依準科律」,頒布諸如「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百姓惶恐。楊堅還熱衷廷杖,「每於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

同時,楊堅晚年頗受諸子的困擾。太子楊勇性寬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他曾經把蜀人所做的精美的鎧甲,再加裝飾,文帝看了很不高興。獨孤後又因太子妃元氏無寵,遇心疾而死,疑有他故,頗為不平,乃派人伺察太子過惡。而晉王楊廣則矯情飾詐,內諂母后,外結朝士,特別是拉攏權臣楊素,積極進行奪取太子地位的活動。隋文帝先是軟禁三子秦王楊俊;接著在開皇二十年(600年),將長子太子楊勇貶為庶人,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又於仁壽二年(602年),將四子蜀王楊秀貶為庶人。

7.離奇去世

仁壽二年(602年)獨孤皇后去世後,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都受到楊堅的寵愛。仁壽四年(604年),楊堅患病住在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都進入仁壽宮侍疾。隋文帝楊堅召楊廣入內居崐住在大寶殿。楊廣考慮到如果楊堅去世,必須預先作好防備措施,他親手寫了一封信封好,派人送出來詢問楊素。楊素把情況一條條寫下來回復楊廣。宮人誤把回信送到了楊堅的寢宮,楊堅看後極為憤怒。

天剛亮,宣華夫人出去更衣,被楊廣所逼迫。宣華夫人拒絕了他才得以脫身。她回到文帝的寢宮,楊堅奇怪她神色不對,問什麼原因,宣華夫人流著淚說:「太子無禮!」楊堅憤怒,捶著床說:「這個畜生!怎麼可以將國家大事交付給他!獨孤氏誤了我!」於是他叫來柳述、元巖說:「召見我的兒子!」柳述等人要叫楊廣來。楊堅說:「是楊勇。」

柳述、元巖出了楊堅的寢宮,起草敕書。楊素聞知此事,告訴了楊廣。楊廣假傳楊堅的旨意將柳述、元巖逮捕,關進大理獄。他們迅速調來東宮的裨將兵士來宿衛仁壽宮,宮門禁止出入,並派宇文述、郭衍進入調度指揮;命令右庶子張衡進入仁壽宮侍侯楊堅。後宮的人員全被趕到別的房間去。

隨後,楊堅在大寶殿駕崩,在位23年,終年64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今天陝西省楊陵區城西5公裡處)。

隋文帝擯棄了前人過時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後偉大中華帝國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他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丁俊貴

2021年2月25日

相關焦點

  • 楊堅 隋朝開國皇帝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家譜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
  • 隋朝歷代皇帝陵墓
    由此可見,隋煬帝實施政治改革,引起大規模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反抗,固然是隋政權滅亡的直接原因。隋朝情況頗似秦朝,外表強盛至極,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是隋朝在強盛之際,轉而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 隋朝滅亡的根不在楊廣,在楊堅,這一點被房玄齡一眼看穿!
    儘管後來的李唐王朝給楊廣上諡號「煬帝」,把隋亡的責任全部都算在了他的身上,但事實上,隋亡的禍根還是出在楊堅身上,這一點被當時的房玄齡一眼就看穿了!據史料《隋書·帝紀一·高祖上》記載:「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
  •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回顧他的一生,實際上隋文帝在我國歷史上是一位難得的明君,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甚至是我國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隋文帝所創立的政治制度,承先啟後,改進了秦始皇所創的秦制,對唐代及以後都有著深厚的影響,在我國影響非常大的三省六部制,就是隋文帝在建立隋朝以後,實行的一項非常重大的政治舉措,他將國家政權分為: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又在尚書省下設了吏部
  • 隋朝開國皇帝死後葬哪兒了?千年陵園鮮為人知,如今剩下大土堆
    僅延續了38年短暫時間的隋朝,在後世之人提起時,大多只記得開鑿大運河,三次下揚州的隋煬帝楊廣,反而對隋朝的開國之君隋文帝楊堅是知之甚少。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雖說隋朝只有短暫的38年,但隋文帝勵精圖治, 在位23年, 其功績不亞於秦皇漢武。
  • 隋文帝楊堅為什麼受到西方媒體追捧?
    隋文帝楊堅  說到偉大的君主,大家想的肯定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再來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朝的康熙乾隆。但大家卻忽略了另一位皇帝,雖然王朝短暫,卻是絕對的盛世明君,這個人就是開創大隋的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雖然很多時候被國人忽略,但卻受到許多西方人的崇拜和讚揚,拿破崙就將他視為偶像。而美國學者麥可。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入榜,排行第八十二位。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是西方學者所著,多多少少對東方比較吝嗇。
  • 隋文帝楊堅: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皇帝,西方媒體只認可他和秦始皇!
    在5日上午的楊氏文化研討會上,眾多宗親認為,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從亂世中統一的皇帝,無非兩個,一個秦始皇嬴政,一個隋文帝楊堅。而且史上普遍是打江山的不會治江山,後來治江山的明君又不是打江山的。隋朝開國皇帝,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初唐的李延壽在《北史》中讚美隋文帝,「皇考美須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偉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
  • 「聖人可汗」——隋文帝楊堅
    楊堅建立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大興城),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
  • 隋朝有六位皇帝,除了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剩下的四位是誰?
    ,有追諡其父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算起來也可以是七位,不過從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就是六位,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軲蚓榨妌謫亙褓邖絣銠廬峪襱觶嘮儴鯫趟惀呑篈茀鯎鸌鋣韤纚瑁溊剮骼獨頏蹓拰篝鴕輛皭橮泵緒嫋胹廄褳狿螔啦務隋文帝楊堅,自公元581年至公元604年在位,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二十四年,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滅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
  • 「名人百科」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隋文帝楊堅
    【名人簡歷】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大興城),開創了輝煌的「開皇盛世」。楊堅說:「好,你現在不去也行,什麼時候想去,就找我好了,我叫『黃尚』,你去一打聽我就能找到我。」這程咬金不是貪圖榮華富貴的人,一直到楊堅駕崩,他也沒去大興。後來楊廣當了皇帝,為君暴戾,荒淫無度,把父皇楊堅創下的大隋基業折騰光了,隨之響馬四起,天下大亂。
  • 歷史上的陳朝,並不缺少明君,為何最後還是被隋朝給滅了?
    陳霸先以及陳蒨、陳頊一連幾位皇帝,都算得上明君,文治武功都可圈可點。比如武帝陳霸先,對外擊敗北齊,對內休養生息,穩定了混亂的江左局勢。文帝陳蒨更是攻滅王琳,一統江南,使陳朝正式成為了南朝正統。而南朝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也算是出現了少有的盛世之景,史稱「天嘉之治」。當然,這並不能改變當時北強東弱的形勢。
  • 隋文帝楊堅,中國歷史上第二牛的皇帝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鮮卑名普六茹,小字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
  • 都說隋朝亡於隋煬帝,但毛主席認為:隋文帝時代「蘊藏大亂」
    哈特的這個評價,一度把隋文帝楊堅推上了閃亮的舞臺,中國人也開始重新審視這位長期以來都被忽略的皇帝。不過,毛主席在閱讀《隋書·高祖本記》時,卻對隋文帝很不感冒,在書上揮筆寫下了四個大字:「蘊藏大亂。」要知道,毛主席對歷代開國皇帝一般都比較推崇,比如秦始皇、劉邦、漢武帝、劉秀等人,都評價非常高,但對隋文帝楊堅,卻只有這四個字——「蘊藏大亂」。
  • 孤迦羅攜手楊堅創立隋朝,為何他們大肆發展佛教,助力佛教興起?
    以前大家覺得皇帝基本上都是三宮六院妻妾成群,可是獨孤皇后卻能夠做到被皇帝專寵,確實是非常不易,也是讓人很羨慕的事情。而獨孤皇后本身是一個怎樣的人,也讓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在歷史上記載最多的應該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后文獻皇后獨孤迦羅,她也是很多女性的榜樣。
  • 醋勁太大,把皇帝氣得離家出走的一代賢后獨孤伽羅
    她跟楊堅生兒育女以後,獨孤家和楊家人逐漸霸佔了北周朝廷重要的位置,比如楊堅自己位列三公,把持朝政,他大姨子做過皇后,他長女又做了下一代皇帝的皇后,他既是皇妹夫,又是國丈。獨孤伽羅和楊堅的女婿周宣帝駕崩,該他們外孫子繼承皇位當皇帝,楊堅在皇宮大內處理女婿的喪事以及國家大事,可謂大權獨攬。按說這個時候,正是楊堅篡位的最好時機,楊堅卻遲遲沒有行動。
  • 隋朝開國的隋文帝楊堅結束了中華之亂局面之人
    十四世孫,其四世祖楊元壽被北魏任命為武川鎮司馬,其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贇下詔傳位於長子宇文闡,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
  • 楊堅原姓普六茹,李淵曾名大野淵,隋唐開國皇帝姓氏為何如此古怪
    楊堅的原名確實叫普六茹堅,李世民父親李淵的曾用名叫大野淵。 有人聽到一定會連連搖頭: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開國皇帝,他們都是漢族人,怎麼會有個如此古怪的名字,跟日本名字一樣? 其實他們的名字跟日本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倒是跟鮮卑族有關。
  • 北周、隋朝、唐朝皇室之間錯綜複雜的血緣關係,你能理清嗎?
    北周、隋朝、唐朝皇室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嗎?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不僅存在血緣關係,甚至關係極為緊密,隋朝的楊氏和唐朝的李氏其實都是北周的外戚。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唐世祖李昺實為連襟歷史上曾出現過三位獨孤皇后,這三位皇后不僅是親姐妹,而且分別嫁給了北周、隋朝、唐朝三朝皇室,這在歷史上絕對是獨樹一幟的。而這三位皇后的父親,便是西魏時期的大司馬獨孤信。
  • 淺談最晦氣的國號「隋」的由來,它可怕地預言了隋朝的分裂和滅亡
    楊堅「隨王」的稱號來源於他的父親楊忠公元581年,「隨王」楊堅接受北周皇帝宇文闡的禪讓建立了新的王朝,定國號為「隋」,「隋」這個國號是突然出現的,因為在楊堅接受禪讓之前,他的身份是「隨王」,而楊堅「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