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千古一帝」,有作為的古代帝王,很多人會想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大帝等,但極少數人會將其與隋文帝楊堅聯繫在一起。
僅延續了38年短暫時間的隋朝,在後世之人提起時,大多只記得開鑿大運河,三次下揚州的隋煬帝楊廣,反而對隋朝的開國之君隋文帝楊堅是知之甚少。
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雖說隋朝只有短暫的38年,但隋文帝勵精圖治, 在位23年, 其功績不亞於秦皇漢武。
隋煬帝生於關中的百年望族,祖上光輝燦爛,曾出過西漢丞相、東漢太尉和北魏司馬。其父楊忠則是西魏、北周名將,位列「八柱國」之中。
楊堅稱帝後,不僅滅亡南陳、統一中國,還推處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舉措,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設科舉,建立國家分科選才制度;在民間廣泛徵集書籍,延續傳統文化;大力恢復社會生產,發展經濟;修建糧倉,修廣通渠,統一幣制等。
隋文帝去世時,天下倉庫的積儲之豐富,竟然可供全國五六十年的正常支出。後世史家對隋文帝的治理功績讚不絕口,稱頌其在位期間為「開皇之治」。在衛報2001年評出的世界百位偉大帝王中,他的排名在中國皇帝中居首位。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列居第82位。
《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隋朝消滅了前人過時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隋朝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但是與他巨大的歷史影響力相比,他的最後歸宿地還是有些冷落。公元604年,楊堅病逝于大寶殿,終年64歲,葬於泰陵,並與獨孤皇后合葬,同墳而異穴。
歷史上,他與獨孤皇后的真摯情感也是千古佳話,開國之君為了心愛之人堅守「一夫一妻」,是其輝煌功績外的另一美談。
只是沒有想到的是,風雲變幻,四季更替,今天的泰陵卻剩下一座荒涼、高大的土堆,位於陝西省楊凌區城西5公裡處的五泉鎮王上村。王上村位於泰陵腳下,相傳,村裡的先民曾是守陵人。
隋文帝陵原名為太陵,清代改為「泰陵」。陵園之基址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達49萬餘平方米,四周還保存有闕樓的基址。
但經歷了1400多年的風雨的帝陵倍顯古老滄桑,若不是附近有兩塊今人所立石碑,怕是無人能一眼識出,眼前這座高27.4米的大土堆會居然是一座帝陵。泰陵營建於隋仁壽二年,由於歷代王朝疏於修繕,後毀損嚴重,並被荒草、樹木掩蓋起來,直到清朝才被發現、修繕並改名「泰陵」。
陵墓之前是一片寬敞的草地,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鐫刻」隋文帝泰陵」五個大字。但除此之外,其地面其他建築及文物早已蕩然無存,陵墓的南邊是一片獼猴桃園,北邊與西邊皆為大棚蔬菜基地,東邊是農田,陵冢上有專為保護陵體栽植的樹木,荒涼之景令人唏噓不已。
縱觀四周,歷史的天空無窮變幻。如今,這座置身於農田之間的覆鬥形陵冢鮮為人知,前來瞻仰歷史的遊人更是零星無幾。
這大概是源於隋朝國祚過於短促,加上李唐王朝更為維護自己的正統性,勝利者的史書編寫存在有意淡化,而令後世不能公正評價,對隋文帝的認識和研究則不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