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滅亡的根不在楊廣,在楊堅,這一點被房玄齡一眼看穿!

2020-12-16 讀史鑑智

說到大隋王朝的滅亡,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是因為隋煬帝楊廣的荒淫無道,不惜國本,窮奢極欲,濫起徵伐,在其暴政統治之下終於激起了民變,到後來朝廷已經無力平復叛亂,最終由隴西貴族李氏結束了天下紛爭。隋朝滅亡以後,隋煬帝楊廣也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繼秦始皇嬴政之後的第二位暴君,「棄德窮兵,身戮國滅。」故而,直到今日一談起隋朝歷史,我們都不禁唏噓!

隋朝,這個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不僅結束了中國長達40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而且開創了影響後世千年的選官制度。「開皇之治」的出現更是使隋朝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讚譽。然而,就是這個開國即是盛世的朝代,在存在了短短38年後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儘管後來的李唐王朝給楊廣上諡號「煬帝」,把隋亡的責任全部都算在了他的身上,但事實上,隋亡的禍根還是出在楊堅身上,這一點被當時的房玄齡一眼就看穿了!

據史料《隋書·帝紀一·高祖上》記載:「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可以說,隋文帝楊堅算是中國歷代開國皇帝中出身最為顯赫的一位,其十四世祖楊震是東漢太尉,四世祖楊元壽是北魏武川鎮司馬。父親楊忠更是追隨北周實際創建者宇文泰南徵北戰,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後官至柱國,大司空,死後追封太保,封隨國公。而按照當時的世襲制,其父楊忠死後,楊堅承襲父爵,入仕為官。

雖然楊堅在北周是朝廷重臣、皇帝嶽父,但論職務、論功勞,當初他還都很難服眾,而他能登上歷史舞臺,還是有偶然的因素存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沉溺酒色的北周宣帝病危,宣帝的寵臣劉昉、鄭譯兩人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便矯詔讓有外戚身份的楊堅輔政。《隋書·帝紀一·高祖上》記載道:「時靜帝幼衝,未能親理政事。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

又是兒弱母孤的一朝,周宣帝駕崩,留下了八歲的稚子,朝野上下一片混亂。而歷史在此時往往都有篡權奪位者出現,果不其然,楊堅在掌權之後就開始了篡奪北周大權的計劃,他先是以趙王女兒即將出嫁邊疆為藉口,將身處都城之外的各藩王都叫來京城,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印符。隨後對於地方反抗他的人,他利用自己朝堂之上的優勢極力拉攏他們,對反對他的勢力再進行逐一瓦解。最終在公元581年,楊堅以「受禪」為名,廢北周靜帝而自立,改年號為「開皇」,建立了大隋王朝。

楊堅雖然是一代聖主,但是以這樣的方式奪取最高權力,自然不會服眾,甚至連楊堅的親弟弟楊瓚都對大哥篡位非常不滿,不予支持。同朝為官的李德林更是直言不諱地對楊堅說:「公與諸將,皆朝廷貴臣,未相服從」。換句話說,關隴勳貴們與楊堅地位相等,有的甚至比他資歷還老,對於楊堅突然稱帝,他們只是屈於形勢,內心並不支持。

當時年僅二十歲左右的房玄齡也看出端倪,在《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一》中就記載道:「」開皇中,天下混壹,皆謂隋祚方永,玄齡密白父曰:『上無功德,徒以周近親,妄誅殺,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競侈僭,相傾鬩,終當內相誅夷。視今雖平,其亡,跬可須也。』」

房玄齡不愧是一代名相,短短數語就把楊堅統治時期的弊端說得通透,篡位無德、無故枉殺、無法處理兒子們對皇權的窺視、無法保持最開始的節儉作風等等,一旦隋文帝楊堅駕崩,隋朝的滅亡就指日可待!

那麼,未來大唐宰相房玄齡當初一席話是不是危言聳聽呢?顯然結果並不是!年輕的房玄齡透過開皇盛世的帝國表象之下,敏銳地抓住了那一絲不易被察覺的,頃刻就能導致亡國的腐朽氣息。而事實上,一生勵精圖治開創了繁榮的「開皇之治」的隋文帝,晚年確實做了不少荒唐事。隋朝的短命也是他的荒唐之為間接造成的。作為大隋制度制定者的楊堅,到了晚年,竟然帶頭破壞制度,使得國家的威嚴掃地。而繼任者楊廣只是稍微矯正了一些偏差,但更多的還是加重了對隋朝制度的破壞力度,才壓垮了這個王朝。

據《隋書·帝紀一·高祖上》記載,隋文帝楊堅是一個「少學術,性素沉猜」的人。什麼是「沉猜」?陰沉猜忌。隋文帝繼位後,因為他自己是篡位獲得皇位,所以特別猜忌那些功臣。既然我能做皇帝,你們也可能有做皇帝的心,所以楊堅在位末期就對朝廷勳貴進行殺戮,「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甚至幫他矯詔的劉昉也被以謀反的罪名處死。

最後,那些跟隨楊堅的開隋功臣幾乎被殺完殆盡,有幸留了一條命的也被剝奪官階後趕回家養老去了,這樣的後果就是造成君臣失和,使得隋朝失去了一批堅定支持的上層貴族!而繼任的楊廣登基後,也繼承了其父的這種猜忌的性格,也濫殺了一批大臣,更加劇了這種矛盾。到最後,隋煬帝留戀江南,遠離京師洛陽,讓隋朝被關隴貴族所拋棄成為必然。

除猜忌苛察導致晚年政治失常外,晚年的隋文帝楊堅也開始迷信嚴刑峻法治理天下!在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鑑於前朝的律法太過嚴苛,因此命人編撰了《開皇律》,大規模減少了刑罰的種類,將原來的宮刑、車裂、梟首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取得輝煌成就後的隋文帝便轉變了治國思維,對百姓不再寬厚,幾乎拋棄了早年制定《開皇律》的仁恕精神。比如隋文帝晚年曾下令:「凡偷盜一文銅錢者皆判死刑」,「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讓百姓惶恐。

而變得猜忌多疑的隋文帝晚年也極容易聽信讒言,動不動就要廷杖,動不動就要處死大臣。據《隋書》記載:「每於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不僅如此,他還變得殘暴和荒唐,據《隋書》記載:「恆令左右覘視內外,有小過失,則加以重罪。又患令史贓汙,因私使人以錢帛遺之,得犯立斬。」一點小過失,就要從重處罰,最要命的是還要釣魚執法。

種種嚴苛刑法的施行,後果就是全國上下冤案增多,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暴怒,天下懍懍焉!《隋書·刑法志》就記載道:「吾豈求財者邪?但為枉人來耳。而為我奏至尊,自古以來,體國立法,未有盜一錢而死也。而不為我以聞,吾更來,而屬無類矣。」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隋朝百姓的苦難是從隋煬帝挖大運河開始的,但實際上楊堅卻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不可否認,開皇初年的楊堅是深知民間疾苦,極為愛惜民力,不斷減輕人民的負擔,從而開創了輝煌而燦爛的開皇之治。

可是到了晚期呢?在好大喜功之下,隋文帝開始不惜國本,遂開啟了隋朝濫用民力的先河!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下旨修建仁壽宮,但是由於工程浩大,在修建時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別是大臣楊素在監工的時候操之過急,又很嚴厲,最終導致了數萬民夫的死亡,這引起了百姓的極為不滿。

在建成之後,或許因為宮殿實在是過於輝煌和壯麗,也或許是想到了當年秦始皇的前車之鑑和慘痛教訓,隋文帝看到了便很生氣,大怒道:「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當時,楊素聽了,很是害怕受處罰。但最終此事卻因獨孤皇后喜歡,文帝的態度也就跟著發生了巨變,不僅欣然接受了仁壽宮,還賞賜楊素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除此之外,在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隋文帝以漢王楊諒為主帥,高熲為監軍,統兵三十萬徵伐高句麗。但此戰出師並不順利,大軍剛出臨渝關(即山海關)就遭遇了大風和瘟疫,最後,不得不撤軍而歸。而這一戰,隋軍大敗,回來的士兵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二。

以上隋文帝這些荒唐的行為無疑給初建大隋王朝增添了黑暗的一面,可最終將隋朝推向滅亡道路的還是楊堅晚年不辯賢愚,錯選繼承人!

隋文帝本是按照祖先留下的規律,立自己的嫡長子楊勇為太子,可楊勇生性好色,喜愛奢侈,這一點遭到隋文帝與獨孤皇后反感。隨後一生節儉夫妻倆,認為寵妾疏妻,生活奢侈的楊勇難堪大用,轉而想立作風正派的楊廣為太子。可讓他們萬萬沒想到是楊廣的作風正派只是在於表面,私下的他奢靡淫亂,生性狡詐,善於迎合經營,為了取得太子之位在隋文帝與獨孤皇后的面前故作節儉正派之姿,暗中收買大臣為自己說好話,貶低楊勇。

最終太子楊勇被廢,隋朝宗法傳承的法度被打碎,以至於開逆亂之源!楊廣繼位後便橫徵暴斂,窮兵黷武,奢侈腐化,弄得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紛爭四起。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 為躲避反隋勢力的進攻,隋煬帝逃至江都,仍醉生夢死,荒淫無度,不思悔改。部將宇文化及乘機煽動兵變,逼得隋煬帝自縊而死。

縱觀兩千多年的封建史,大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繼秦朝之後),也是最後一個二世而亡的朝代,僅國祚38年便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隋朝的存在雖然短暫,可他創造的制度對後世卻影響深遠,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監察制、考績制、均田制、二級地方官制度(即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二級)等等,都是帶有「開皇盛世」的標籤!

楊堅作為一個開國皇帝,一開始就把國家搞到鼎盛,但最終因為他晚年放縱自己,致使國家衰敗,給大隋王朝埋下亡國的禍根,實在可惜。而今天我們說起隋文帝楊堅,讚嘆的不僅是他結束了自晉以來300餘年分裂的偉大功績,也有對那段歷史的無限感嘆!作為後人,我們可以事後諸葛般指點江山,但無法像房玄齡那樣深入進去,能在一片叫好的盛世之中一眼看穿,抓到了那一絲微弱的、衰敗的前兆氣息!

相關焦點

  • 都說隋朝滅亡是楊廣昏庸無道,其實不然,這一措施才是元兇巨惡!
    但是事與願違,秦朝傳到秦二世的時候,秦朝就滅亡了。還有一個王朝和秦朝有點像,他就是楊堅建立的隋朝,他也傳了二世,但是隋二世楊廣比秦二世胡亥強多了。楊廣在位14年,也可能是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加上最的諡號:「隋」,這個字是帶有貶義的意思,後人的記錄都是負面的,殺害自己的父親繼位,集中全國力量修建大運河,親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頻繁發動戰爭,從而造成天下大亂,隋朝滅亡,對於這些,有演義的存在,畢竟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就拿楊堅病重的時候,楊廣殺父奪位,姦淫父親的妃子來說,這到底有多少可能性!
  • 隋朝有六位皇帝,除了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剩下的四位是誰?
    ,有追諡其父楊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算起來也可以是七位,不過從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就是六位,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軲蚓榨妌謫亙褓邖絣銠廬峪襱觶嘮儴鯫趟惀呑篈茀鯎鸌鋣韤纚瑁溊剮骼獨頏蹓拰篝鴕輛皭橮泵緒嫋胹廄褳狿螔啦務隋文帝楊堅,自公元581年至公元604年在位,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二十四年,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滅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
  • 隋朝第一謀臣,為何楊堅楊廣都想弄死他?
    這中間的靈魂人物,一個是主帥,一個是高參。做的最好的一對,是劉備和諸葛亮,留下的千古佳話。大隋朝的崛起,也有一對君臣,前期可以和劉、葛的君臣際會相比美。只可惜後期反而如曹操之於荀彧,終於反目,分道揚鑣。他們就是隋文帝楊堅和當了隋朝二十年「尚書僕射」——宰相高熲。
  • 隋朝覆滅之謎:隋文帝楊堅共有五兄弟,為何隋亡時卻無人救國?
    引言《孟子》有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不施「仁政」的君主,哪怕剛開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也會一點點的敗光,到最後,成為寡助的獨夫。
  • 隋文帝楊堅有兄弟四人,隋朝滅亡前,他們為何不出來力挽狂瀾?
    在關鍵時刻,還是自己人能靠得住。所以歷代開國皇帝在稱帝後,都會大肆分封皇族。如劉邦實行郡國並行制,朱元璋則將最有實力的九個兒子封在邊塞,人稱「戍邊九王」。當然,皇帝分封他們也不是讓他們吃閒飯的,當朝廷的中央政權受到威脅時,他們有義務護駕勤王。但隋文帝楊堅有四個兄弟,為何在隋朝滅亡前夕,不見他們出來救世呢?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問題。
  • 楊堅 隋朝開國皇帝
    楊堅將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周宣帝宇文贇自幼生長於宮內,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
  •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家譜
    楊堅將任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周自代的願望溢於言表。周宣帝宇文贇自幼生長於宮內,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
  • 隋朝滅亡後,楊廣的六個孩子,李淵是怎麼處置的?
    隋朝在我們的印象裡,是一個非常殘暴,不顧民心的朝代,尤其是在隋煬帝楊廣登基之後,更加變本加厲。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隋朝只維持了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就被李淵一鍋端了,徹底滅國,成為即使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短命王朝"。
  • 極盛的隋朝,為何二世而亡?並非一個「橫徵暴斂」可以概括
    一、隋朝的繁盛關於隋朝的印象,因為《隋唐演義》的廣泛流傳,大部分人心中都只遺留了隋煬帝的殘暴,從而忽略了它的繁榮昌盛。西元581年,北周靜帝將皇位禪讓於輔政大臣楊堅,楊堅「勉為其難」,在眾人的「極力勸阻」下取靜帝宇文闡而代之,並定都西安,改國號為隋,史稱隋文帝。
  • 淺談最晦氣的國號「隋」的由來,它可怕地預言了隋朝的分裂和滅亡
    隋朝在世人眼中,除了隋煬帝下揚州被津津樂道之外,便沒有了其他值得稱道的地方,其實隋朝有很多與秦朝相似的地方。首先兩個王朝都是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再者兩個王朝都是因為耗費民力而導致滅亡,並且它們滅亡後都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兩個王朝。其實就統一而言,隋朝的歷史功業就值得稱讚,更何況像科舉制度之類的其他功業,也深深地影響著後世。
  • 盛世王朝,一小孩卻道其將亡,所以他投靠明主,終成十大賢相之一
    誰都會認為這個小孩子講胡話,如此鼎盛的隋朝,才剛剛開始,怎會就此滅亡?他的父親不相信他,任何人都不會相信他。然而,事實證明,真理與真相,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哪怕他是個孩子,況且,這個孩子也不一般。 他的名字叫做房玄齡。 對於小時候的那番結論,房玄齡並非是無的放矢,而是通過隋文帝楊堅「混諸嫡庶,使相傾奪」這定然會導致「內相誅夷,不足保全國家」,所以隋朝時不久矣。
  • 李世民推崇的隋朝開國功臣高熲,又為何下場悽涼?他的身份有毒
    意圖取代北周的楊堅,銳眼識才,他向高熲拋來橄欖枝。周宣帝的昏庸,和楊堅的崛起,讓高熲意識到北周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當大多數人選擇忠於宇文家族,排擠楊堅的時候,高熲堅定地站在了楊堅身邊。要知道,那時候的楊堅,在各種勢力的打壓下,一度自身難保。高熲的加盟,可謂雪中送炭,這恐怕就是楊堅對高熲的信任基礎。
  •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一代明君隋文帝】
    周宣帝宇文贇自幼生長於宮內,不問朝政,沉溺酒色,滿朝文臣武將敢怒而不敢言。宇文贇不但不聽忠臣勸告,反而覺得這皇帝當得太不稱心如意。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贇下詔傳位於長子宇文闡,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住在後宮,終日與嬪妃宮女們吃喝玩樂。大象二年(580年)五月,以楊堅為揚州總管,以籌備伐陳事宜。
  • 楊堅的第三子楊俊,是唯一沒有被楊廣迫害的皇子,但也並非幸運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生下了五個兒子,分別是廢太子楊勇、隋煬帝楊廣、秦孝王楊俊、蜀王楊秀、漢王楊諒。其中楊勇、楊秀、楊諒先後被楊廣迫害而遭到幽禁或殺害,唯一沒有被楊廣迫害的楊俊,也並非幸運,他僅僅因為奢侈過度而被楊堅責罰,又遭妻子下毒,在憂懼中病亡。 當初,楊堅登基稱帝,立第三子楊俊為秦王。
  • 知古|隋朝的「儉」與「奢」
    楊堅以此為鑑,提出要厲行節儉。楊堅規定,后妃、宮女的衣服和日常用具都要嚴格按制度供應;舊衣服洗洗再穿,衣服破了就補一補,「六宮鹹服浣濯之衣」;宮中的日常飲食,除非舉行宴會,平時每頓飯只有一個肉菜。楊堅「躬履儉約」,要求「居處服玩,務存節儉」,平時使用的器物都「隨令補用,皆不改作」,外出乘坐的車輛能用即用,儘量不做新的。
  • 史萬歲:隋朝開國名將,卻死於楊廣繼位前夜
    有了王薄領頭,山東的農民起義越來越多,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甚至十多萬的部隊,他們或單獨行動,或合併成更大的起義軍,橫掃山東,然而這些部隊,最後能發展壯大的,多數是跑到了中原,河北、河南一帶。直到公元583年,隋文帝楊堅決定對突厥展開全面反擊,命令秦州總管竇榮定率領步騎三萬,從涼州出發,一路北上,尋找突厥主力決戰。茫茫大草原,突厥主力不是那麼好找的,這次楊堅敢派竇榮定出來,是因為得到情報,阿波可汗寇邊。
  • 楊廣用他的生命以及隋朝的生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世家必須剷除
    在世人眼裡他是皇帝高高在上無所不能,但終其一生楊廣都被世家左右。楊廣用他的生命以及隋朝的生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世家必須剷除。楊廣出生於帝王家,但是奈何他並不是長子所以無緣太子位。歷史給我們總結了一句話,那就是生生世世莫生在帝王家。太子和諸位皇子就如同天敵一樣,他們中間只能有一個人活著走向王位,使命必然也就造就了結局必然。
  • 隋朝歷代皇帝陵墓
    隋朝也是中國古代大統一形勢下短命的王朝之一。這是一個苦難而又輝煌,偉大與罪惡並存的皇朝。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推行漢化為後來唐宋漢文化大發展奠定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 同樣是二世而亡,為什麼對秦朝表示緬懷的人遠比隋朝多?
    而除了秦國外,各國之間的變法都極為不徹底,理由就是貴族觀念根深蒂固。吳起到楚國以後,提出的問題就是「楚國封君太眾」,而封君,貴族也。因此,除了秦國外,其他國家看似在改變,卻依舊遵循著西周之時的那一套,甚至沒有想著去改變什麼。楚漢戰爭之時,項羽的做法也證明了這一點。
  • 隋文帝楊堅共有五兄弟,隋亡時,為何不見他的這些兄弟出來救國?
    ——王夫之《讀通鑑論》在《說唐全傳》這部小說中,楊廣有楊林這個叔父。雖然是一個反派,但是也算是一個國家棟梁。但是在正史中,這個人物是沒有的,也就說楊廣沒有這個叔父。但是,楊廣還有二叔父楊整、三叔父楊瓚、四叔父楊嵩、五叔父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