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歲:隋朝開國名將,卻死於楊廣繼位前夜

2021-02-13 歷史崔

上一篇歷史崔講了,因為楊廣連續的國內建設和出兵遠徵,再加上遭遇大水,山東地區爆發嚴重的農民起義,其中第一個揭竿而起的農民,叫王薄,江湖人稱「知世郎」。

王薄不僅是隋末第一代農民起義軍領袖,還是一位詞曲俱佳的音樂人,作品有《無向遼東浪死歌》,中心思想是,搶豪紳殺地主,不怕官軍,堅決不去遼東參軍。

有了王薄領頭,山東的農民起義越來越多,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甚至十多萬的部隊,他們或單獨行動,或合併成更大的起義軍,橫掃山東,然而這些部隊,最後能發展壯大的,多數是跑到了中原,河北、河南一帶。

趁著這股起義潮,王薄經長白山到中原,投靠宇文化及,再進入竇建德的部隊,最後歸順李氏門閥,李閥的家主叫李淵,從小在隋朝皇宮長大,祖父是上柱國李虎,而他的次子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隋煬帝的文治武功

2、王薄,隋末第一個起義軍領袖

在鎮壓王薄那一波起義潮的官軍中,有一個隋朝將領非常有名,就是他,將山東的起義軍,殺的殺,降的降,最後都落跑到河北或者江淮,這個人叫張須陀,但是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名將輩出的朝代,在張須陀身旁還有一位無法超越的前輩,他就是老張的頂頭上司,史萬歲。

在江湖上,評價楊堅能順利建國,並統一南北,有四位武將功勞最大,他們被認為隋朝開國四大名將,分別是:韓擒虎、賀若弼、高熲,最後就是這位萬歲爺。

史萬歲是陝西西安人,他的老爹和中國網路遊戲界第一千金小姐,史玉柱的女兒同名,叫史靜,史萬歲的父親在北周出任滄州刺史,因為父親的薰陶,史萬歲對軍事很感興趣,喜歡讀兵書。

不僅如此,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天命無常,對前途的茫然無知,是作為一名將領的大忌,於是史萬歲學了一個新手藝,佔卜,史冊上的記載,史萬歲精通佔卜。


(佔卜是門大學問,那麼我在機緣巧合之下,學會了半招,江湖人稱崔半仙....)

北魏之後的北齊和北周一直都是死對頭,都希望打敗對方,但是隨著高歡和宇文泰的相繼去世,直到公元572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邕,殺死堂哥宇文護之後,整頓軍紀,治理國家,才在三年後,也就是公元575年,北周軍隊大舉進攻北齊。

史萬歲的父親在577年的一場戰役中戰死,同年北周平定北齊,大勝凱旋,作為烈士的兒子,皇帝當然會有所表示,於是年僅28歲的史萬歲,官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為太平縣公。

開府儀同三司這是個什麼官?從一品,開府的意思是有自己的辦公室,人員選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來,事後上報就行,儀同三司是一種禮儀,官員出門要講究排場,儀同三司的意思就是排場和三司一樣大。

三司在史料上多次出現,指的是三公三師,都是正一品,無可爭議的百官領袖。三師包括太師、太傅、太保,而三公呢,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

當然,官也當了,爵位也到手了,但是軍功還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給史萬歲封賞的那位周武帝宇文邕,一年後在親徵突厥的路上生病,回家就去世了,年僅35歲,皇位傳給了長子宇文贇。

這位爺比他老爹可差遠了,現在北境已經統一,宇文贇呢,繼位的時候只有19歲,跟著父親打天下的那幫文臣武將,個個位高權重,家族勢力龐大,不賣小皇帝的面子,沒辦法,只有縱情聲色,沒兩年,縱慾過度,死了,繼位的是宇文闡,6歲。

接下來的故事,可以看歷史崔的另一篇文章《隋文帝楊堅憑什麼篡位當上皇帝》,當上皇帝後,為了防止復闢,楊堅把宇文氏的皇族都殺了,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因怕受到牽連,提前舉兵叛亂。

這場叛亂聲勢浩大,尉遲迥把所有反楊勢力都聯合起來,擁有相州、青州等數十個州,幾十萬軍隊,甚至聯絡突厥和南朝,大有將北周再次分裂的趨勢,楊堅呢,也沒閒著,以韋孝寬為元帥,率領重兵討伐。

當時的史萬歲在行軍總管梁士彥的部隊裡,梁士彥是上柱國大將軍,三十二州軍區司令,東南道行臺,也是位老臣,在梁士彥手下,史萬歲表現的非常積極,勇冠三軍,《隋書》裡記載,平定尉遲迥叛亂後,史萬歲即被封為大將軍。

這時候的史萬歲,年紀不到四十歲,卻是從一品的大官,軍銜也已經是大將軍級別,人人都認為前途一片光明。

做生意的,最怕金融危機,一戰回到解放前,而在古代當官,雖然高官厚祿,七姨太八姨太的,女人是要多少有多少,但是伴君如伴虎,指不定哪天說錯了什麼話,被抄家了。


(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史萬歲的命運也不好,通過努力,當上了大將軍,但是老闆楊堅是通過政變上臺的,對手下這些掌握兵權的,看得很牢,上面提到的梁士彥,就被削去兵權,在家養老,後來還聯合其他人,想復位,被楊堅賜死。

史萬歲雖然沒有叛亂,但是受到了大將軍爾朱績謀反的影響,被貶成了普通士兵,發配前線,到敦煌吃黃沙,守邊境去了。

中國人有句古話叫:是金子總會發光,史萬歲去了敦煌,卻開始了職業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當時的黃土高坡,是西突厥的勢力範圍,實力強大,隋朝和突厥幾次交鋒,都沒佔到什麼好處,而此時的楊堅,正在積蓄力量,準備給突厥一次沉重的打擊,於是那幾年,隋朝邊境主要的事,就是防禦。

史萬歲在敦煌,迅速成為當地最勇猛的戰士,帶著小股騎兵,深入突厥境內,帶回大量牛羊馬匹,補充軍需。

直到公元583年,隋文帝楊堅決定對突厥展開全面反擊,命令秦州總管竇榮定率領步騎三萬,從涼州出發,一路北上,尋找突厥主力決戰。茫茫大草原,突厥主力不是那麼好找的,這次楊堅敢派竇榮定出來,是因為得到情報,阿波可汗寇邊。

阿波可汗就是大邏便,在《楊堅為什麼會被稱為聖人可汗》一集中出過場,和當時的突厥大可汗攝圖有過節,很明顯,楊堅一直在關注著突厥,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穩住大邏便,給雙方一個談判的機會,搞內部分裂。

而這個機會的產生,就是因為史萬歲。

竇榮定是楊堅的姐夫,世家子弟,在宇文泰那會,就是千牛備身,這是個官職,和狄仁傑的電視劇裡,經常出現的千牛衛,性質是一樣的,屬於皇帝的直屬親兵衛隊,和楊堅從小就是好朋友,後來更娶了楊堅的姐姐,成了一家人。

竇榮定出徵的時候,本來沒史萬歲什麼事,是他自己摸到竇榮定的軍營,毛遂自薦,請求隨軍出徵,當時關於史萬歲的事跡,邊境都傳遍了,都說他是條好漢,老竇想了想,就把他帶在了身邊。

隋朝大軍和突厥軍隊在黃土高坡多次決戰,一路打一路追,到了高越原這個地方,糧草沒了,只能殺馬,飲血吃肉,雙方都疲憊不堪,打不下去了,最後竇榮定派了使者,向阿波可汗下戰書。

仗打了這麼久,都累了,現在一戰定輸贏,雙方把最勇猛的戰士叫出來,一對一單挑。


(戰場上,單挑發生的概率很小,在春秋叫致師)

大草原畢竟是戰士的家鄉,以武治國,單挑這種事從來沒怕過,結果呢,突厥勇士被史萬歲一刀斬於馬下,突厥人老實了,外交官長孫晟出現在阿波可汗的牙帳內,代表隋文帝表示了對阿波可汗的支持。

於是阿波可汗拉上西突厥的達頭可汗,脫離攝圖的統治,強大的草原民族,分裂成東西突厥。

事後,史萬歲算戴罪立功,被封為車騎將軍。

史萬歲重新步入仕途,參加了589年的南下滅陳之戰,因功,重新享有了開府的資格。

南北統一之後,楊堅統治下的隋朝,遭遇的最大挑戰,就是江南豪門的大規模叛亂,這場叛亂成就了三個人,一個是楊素,平叛行軍總管,一個是晉王楊廣,從并州改鎮揚州,成為唯一有資格,挑戰楊勇繼承權的皇子,另一個人,就是史萬歲。

叛亂幾乎遍及了江南所有城市,面對官軍的鎮壓,他們跑進了江浙沿海的山區,甚至近海小島,楊素的主力大軍,打敗規模最大的叛軍主力後,進入大海,追擊叛軍頭目高智慧。

而史萬歲帶著二千人,從金華出發,經東陽,翻山越嶺,平定蔡道人、汪文進等,轉戰千裡,戰後統計,打了近700多場戰役,因為距離遠,時間長,總管楊素甚至都認為,史萬歲已經在深山裡殉職了。

戰後,史萬歲再次升官,成為左領軍將軍,從一品。

史萬歲作為隋朝開國名將,從草原打到沙漠,從中原打到江南,現在史萬歲要挑戰的,是雲南、廣西一帶的叢林,這裡是少數民族聚集區,當時有個部落首領,叫爨翫(字太難寫,讀cuan wan)。

這個部落通過不斷的兼併,成為雲南最大的勢力,控制著雲南全境和貴州部分地區,屬於雲南藩王,楊堅統一南北之後,各地的藩王都接受招安,成為大隋的官僚,在陳霸先建立陳國時,出場的嶺南聖母冼夫人,隋朝加封為譙國夫人,而爨翫被任命為昆州刺史。


(雲南民風淳樸的少數民族)

這些地方統一納入隋朝管轄之後,要緝納苛捐雜稅,還要服徭役兵役,少數民族都自由散漫慣了,這麼重的負擔,肯定承受不了,於是叛亂就在所難免,爨翫的這次叛亂,涉及雲南全境,所有貴族都參加了。

為了免除後患,楊堅決定,以史萬歲為行軍總管,鎮壓叛亂,依舊行軍千裡,跋山涉水,進入崇山峻岭之中,經歷大小戰役,打敗西南羌族30多個部落,俘虜兩萬多人,爨翫投降,此後史萬歲因功被封為上柱國。

史萬歲畢竟是官場中人,武藝再高強,也是替皇帝打工,平定雲南叛亂的時候,已經48歲了,人到中年,也該為自己和後代考慮一下,剛好爨翫投降,為了懲罰輕一點,爨翫又送黃金又送珠寶,還刻石歌功頌德。

官場如戰場,雲南和四川,當時稱為益州交界,而益州總管是楊堅的第四個兒子楊秀,史萬歲收受巨額賄賂這個事,被楊秀知道了,也想來分點好處,老史就沒經驗了,察覺被人發現了,立馬把黃金沉到了江底。

第二年,爨翫再次叛亂,把史萬歲給供出來了,事後史萬歲被革職查辦,本來還要殺頭的,一幫老兄弟,比如高熲、元旻等人,替他求情,才算保命,一年後官復原職,成為河州刺史,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去甘肅,重新吃黃沙守邊境去了。

史萬歲的高越原大捷雖然已經過去十多年,但是關於他的傳說,一直流傳於邊境兩邊的民間,直到599年,西突厥達頭可汗寇邊,再次遇到史萬歲,突厥人還帶有恐懼的陰影,事後被史萬歲大破突厥軍營,斬殺數千。


(茫茫草原,也有無數神話傳說)

在戰場上這麼厲害的人物,到了官場,是舉步維艱,當時的隋朝內部,正陷於楊勇和楊廣的太子之爭,而在公元600年,隋文帝確立楊廣為繼承人後,為了保證政權的順利過渡,對楊勇的幕僚開始進行清洗。

第一個收拾的,是楊勇的老丈人,隋初四大名將之一的高熲被罷官免爵,由於家族背景深厚,逃過了死刑,直到7年後,因為議論中央,和賀若弼一起,被楊廣處死,而沒有靠山,也沒有背景的史萬歲,成為第一批被處死的將領。

隨著楊廣太子身份的確立,史萬歲被賜死。

---完

謝謝轉載、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關注「中國歷史名人」公眾號:lishi_cui

相關焦點

  • 【史氏人物】一代名將——史萬歲
    史萬歲(550—600),杜陵侯後裔,溧陽侯17世孫,隋朝名將,也是中國古代一位名將。他以自己傳奇式的歷程,一起一落,再起再落,三起三落,一直至死,為隋朝的一統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同時也給後人留下深刻的教訓與啟示。他幼讀兵書,善騎射。北周時,15歲隨父從軍,英勇作戰,被任命為開府儀同三司,父親戰死後襲爵為太平縣(在今陝西)公。580年5月,北周宣帝宇文贇死,靜帝宇文闡繼位,由楊堅輔政。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尉遲迥起兵反對,自稱大總管。
  • 將帥傳 | 隋·史萬歲
    因此一戰,史萬歲威名大震,被任命為車騎將軍。
二、深入敵後 流水傳書
平定南陳以後,江南一些豪門大族仍互相勾結,反對隋朝的中央政權。開皇十年(590年),越州(今浙江紹興)高智慧、蘇州沈玄恰、婺州(今浙江金華)汪文進等人皆起兵造反,自稱天子或大都督,攻陷州縣,數月之間,原先南陳的境內,大都發生叛亂,大的擁兵數萬,小的只有數千人。
  • 隋朝可破突厥、平南陳,早於唐朝成為中心強國,靠的還是一幫將軍
    隋文帝對於楊素可以說恩寵有加,加之楊素又攀上了楊廣的路子,助其奪嫡繼位,因此可以說是歷經多朝的元老級精明人。可惜,其子楊玄感作亂,其家族因此被滅族。相似的背景本應該讓二人是惺惺相惜,可惜最後在劃分功勞這件事情上賀若弼對於自己的官位賞賜不滿,加之私底下妄議楊廣奢侈,最終慘遭誅殺!韓擒虎則比賀若弼懂得管束自己的言行,得了一個善終的結局。
  • 楊素掌控了隋朝,為什麼卻沒有奪位?
    從北魏到西魏,到北周,到隋朝,差不多都是權臣奪了時任皇帝的江山,建立起來的新朝。開國皇帝一般都比較英明,但是到第二代第三代,權臣就依仗自己的權勢,把江山給奪去。比如宇文泰家族奪了西魏的江山,建立北周;楊堅又奪了北周的江山,建立隋朝。楊堅自己比較英明,不過楊廣卻昏庸無比。因此,楊素想要奪取隋朝的江山,大氣候是具備的。是楊素自己不想奪取皇位嗎?
  • 隋朝滅亡的根不在楊廣,在楊堅,這一點被房玄齡一眼看穿!
    說到大隋王朝的滅亡,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是因為隋煬帝楊廣的荒淫無道,不惜國本,窮奢極欲,濫起徵伐,在其暴政統治之下終於激起了民變,到後來朝廷已經無力平復叛亂,最終由隴西貴族李氏結束了天下紛爭。隋朝滅亡以後,隋煬帝楊廣也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繼秦始皇嬴政之後的第二位暴君,「棄德窮兵,身戮國滅。」故而,直到今日一談起隋朝歷史,我們都不禁唏噓!
  • 隋朝第一謀臣,為何楊堅楊廣都想弄死他?
    580年,荒淫的後周皇帝宇文贇22歲去世,幼子繼位,以楊堅輔政,百官聽命於他。楊堅廢除苛政,寬簡待民,躬行節儉,天下歸心。北周重臣尉遲迥看情況不妙,起兵對抗楊堅。楊堅派名將韋孝寬等幾路人馬前去討伐。兩軍在泌水隔河對抗,中央軍沒有一路人馬先發起進攻。楊堅知道情況不妙,必須派一個心腹去前線為監軍,總領各部。
  • 隋朝歷代皇帝陵墓
    隋朝情況頗似秦朝,外表強盛至極,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是隋朝在強盛之際,轉而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隋朝共有5個皇帝,其中在內爭中被殺的1帝,被部下發動後變縊死的1帝,國亡被廢後勒殺的1帝、毒殺的1帝、謀殺的1帝,全部橫死。1、隋文帝:楊堅(大隋開國皇帝)
  • 隋朝有六位皇帝,除了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剩下的四位是誰?
    ,就是六位,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軲蚓榨妌謫亙褓邖絣銠廬峪襱觶嘮儴鯫趟惀呑篈茀鯎鸌鋣韤纚瑁溊剮骼獨頏蹓拰篝鴕輛皭橮泵緒嫋胹廄褳狿螔啦務隋文帝楊堅,自公元581年至公元604年在位,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二十四年,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滅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
  • 都說隋朝亡於隋煬帝,但毛主席認為:隋文帝時代「蘊藏大亂」
    要知道,毛主席對歷代開國皇帝一般都比較推崇,比如秦始皇、劉邦、漢武帝、劉秀等人,都評價非常高,但對隋文帝楊堅,卻只有這四個字——「蘊藏大亂」。當然,毛主席對楊堅結束南北朝的亂世、開創隋朝大業的歷史功績,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但是對他建國後的一些舉措,毛主席卻持反對的態度,認為楊堅的一些做法,為隋朝後期的發展埋下了禍根。
  • 隋朝第一猛將,單人退突厥,戰無不勝,隋文帝為何暴殺之!
    這人在歷史上的名氣不大,但卻是隋朝開國四大名將之一,另外三個分別是楊素、韓擒虎、賀若弼,被稱為隋朝第一猛人。據《隋書》,史萬歲「少英武,善騎射,驍捷若飛,好讀兵書」,而且精通佔卜。十五歲那年,史萬歲就在父親的部隊裡當了一個兵。那一年,北周和北齊軍隊在洛陽城北之北邙山爆發大戰,史稱「邙山之戰」,戰鬥最激烈的時候。
  • 都說隋朝滅亡是楊廣昏庸無道,其實不然,這一措施才是元兇巨惡!
    還有一個王朝和秦朝有點像,他就是楊堅建立的隋朝,他也傳了二世,但是隋二世楊廣比秦二世胡亥強多了。楊廣在位14年,也可能是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加上最的諡號:「隋」,這個字是帶有貶義的意思,後人的記錄都是負面的,殺害自己的父親繼位,集中全國力量修建大運河,親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頻繁發動戰爭,從而造成天下大亂,隋朝滅亡,對於這些,有演義的存在,畢竟歷史是勝利者寫的。
  • 史萬歲:一個戍卒,讓突厥可汗不戰而逃
    然而隋朝時有一人與眾不同,他一個人就使敵人聞風喪膽。敦煌戍卒---史萬歲!史萬歲,隋朝四大名將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賀若弼、韓擒虎、楊素。其父親史靜,北周滄州刺史,北周北齊北邙山大戰時在其父軍中,觀雙方戰爭局勢認為北周必敗,令其父十分驚奇,其父戰死後襲爵「太平縣公」。
  • 靠山王楊林的歷史原型,威震齊魯豫的隋末名將張須陀的悲劇人生
    靠山王楊林的原型在清代小說《說唐演義全傳》中,開國元老靠山王楊林武藝高強,忠心耿耿。在隋朝大勢已去之際,四處滅火,竭盡全力,終究難挽狂瀾,戰死沙場。有人說楊林的歷史原型,就是張須陀和楊素的綜合。初立戰功張須陀,隋末名將,弘農閿鄉(今河南靈寶市)人,祖籍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南召縣)人。《隋書》記載張須陀說:性剛烈,有勇略。從史萬歲討西爨,以功授儀同。
  • 隋朝開國皇帝死後葬哪兒了?千年陵園鮮為人知,如今剩下大土堆
    僅延續了38年短暫時間的隋朝,在後世之人提起時,大多只記得開鑿大運河,三次下揚州的隋煬帝楊廣,反而對隋朝的開國之君隋文帝楊堅是知之甚少。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雖說隋朝只有短暫的38年,但隋文帝勵精圖治, 在位23年, 其功績不亞於秦皇漢武。
  • 楊堅 隋朝開國皇帝
    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家譜
    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李靖的舅舅、人生導師:隋朝名將韓擒虎
    身為北周、隋朝名將,韓擒虎對李靖的理論知識學習產生了重大影響。舅甥倆經常討論、研究兵法,韓擒虎每次都大感欣慰,拍著外甥的背感嘆:"當今世上,能與我討論孫、吳兵法的,也就只有這個孩子"。而在人生成就方面,韓擒虎不僅毫不遜色,甚至還更加傳奇:
  •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李唐王朝開國皇帝,是如何下定決心反抗隋朝?
    隋朝是結束魏晉南北朝的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在統一全國的時候多麼的意氣風發,灰飛煙滅的時候就有多少人唾罵,隋朝在人們的印象中由小說演義、民間傳說、電視電影刻畫出了令人記憶深刻的形象,第二世皇帝隋煬帝的暴虐無道、窮奢極欲,大興土木,費盡人力物力開通大運河,最終自己包括隋朝也毀滅在這條河上。
  • 矯飾欺君或功高震主:隋煬帝楊廣如何當上皇帝?
    太子名分雖定但失寵於上,自然引起不甘只做藩王的楊廣覬覦。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楊廣就被封晉王,不久,又任河北道行臺尚書令,鎮守北部邊境,防備突厥入侵。開皇八年,隋文帝以楊廣為淮南道行臺尚書令、平陳元帥。九年,楊廣統賀若弼、韓擒虎、楊素等部共五十一萬大軍南下平陳,因功晉封太尉。十年,江南豪族高智慧、汪文進等起兵作亂,隋文帝又以楊廣為揚州總管,與楊素、史萬歲等將領共同平叛。
  • 秦朝與隋朝都是二世而亡,那兩者有什麼共通點嗎?
    隋朝建立後 隋文帝 楊堅先後實施了三省六部 (曹) 制,輸籍法,均田制,義倉制,科舉制等令後世受益匪淺的各項規章制度。除此之外, 隋煬帝楊廣 繼位後,又遷都洛陽以發展當地民生經濟,同時修建大運河以求貫穿南北通航,所以此舉無疑是為後世留下了非常寶貴的地理優勢政策。秦朝建立之初因為百廢待興,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第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很多規章制度都是首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