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將"這個說法的影響力非常大,是蜀漢五個名將的合稱。在文學作品中經常被借用,已經不局限於三國題材。而曹魏方面也有一個對標的組合——"五子良將",雖然名氣不如"五虎上將"響亮,但也並不陌生。在網絡上有很多人認為"五子良將"是歷史記載,"五虎上將"是《三國演義》編出來的。還有人說真實歷史上"五子良將"吊打"五虎上將"。那麼這個說法準確嗎?
對"五虎上將"的質疑
網絡上對"五虎上將"最大的質疑聲音在於趙雲。很多人認為趙雲壓根不應該在"五虎上將"之列。具體的理由是劉備在進位漢中王的時候,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分別被封為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而趙雲則沒有資格躋身於四方將軍裡面,只是一個雜號將軍——翊軍將軍。
而從歷史上的軍功、官位、爵位等等因素來看,趙雲確實照關羽、馬超、張飛、黃忠這四個人有所欠缺,連魏延的表現都要強過趙雲。只不過因為犯了錯誤,也就失去與關羽等人相提並論的資格。所以很多人認為歷史上應該是"四虎上將",《三國演義》強行將趙雲加進去湊成五個人,並且極大程度上誇張了這五個人的能力和表現,真實歷史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都源於《三國志》的評語
趙雲在軍事上全方面弱於關羽、馬超、張飛、黃忠,這一點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由此來證明歷史上存在"五子良將"、不存在"五虎上將"卻是錯誤的。因為這兩個並列的稱呼都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官職,而是源於《三國志》對這十個名將的評語。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最後對這五個人的評語是關羽、張飛"為世虎臣",黃忠、趙雲"並作爪牙",這種評價衍生出"五虎上將"的說法。而"五子良將"也是同理,《三國志·魏書·張樂于張徐傳》中對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的評價是"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五子良將"的說法也是根據這個評語。如果承認"五子良將"的說法,而不承認"五虎上將"的說法,顯然是雙標的一種表現。
"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對比
"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分別是蜀漢和曹魏的全明星陣容,那麼他們之間的對比如何呢?首先《三國演義》中確實提高了"五虎上將"的能力和表現,但是"五虎上將"在歷史上也很能打(包含勇武和用兵)。"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在歷史上有過多次交手,從整體上來說,雙方各有勝負,關羽打贏過于禁,張飛打贏過張郃;反過來樂進和徐晃也打贏過關羽,不存在誰吊打誰。
而從地位上來看,"五虎上將"就要強於"五子良將"了。"五虎上將"在劉備集團中位高權重,關羽都督荊州,相當於劉備集團一半的土地,張飛也受到劉備重用,有獨當一面的地位。相比之下無論是張遼、張郃、樂進、于禁、徐晃都沒有到關羽、張飛在蜀漢的地位。因為曹操集團中能夠擁兵鎮戍一方的大多是曹仁、夏侯淵、夏侯惇這些曹氏、夏侯氏子弟。而在後世的地位中,"五虎上將"也高過"五子良將"。所以小編認為"五虎上將"要略勝"五子良將"一籌。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