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有關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以及相關作品的討論中,「五虎將」、「五子良將」、「江表十二虎臣」都是經常會出現的組合名詞。那麼「五虎將」、「五子良將」和「江表十二虎臣」這幾個詞都是怎麼來的?
自從《史記》成書以來,紀傳體史書形成了將地位、人生和歷史影響相近的人物編寫合傳的定製。單獨列傳的歷史人物(皇帝除外)在史書中鳳毛麟角,《三國志》中只有兩位大臣有單獨列傳的待遇。
《三國志》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五位在季漢前期影響最大的武將放在同一列傳中,即《關張馬黃趙傳》。《三國演義》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五虎將」,後世便將這五人合稱為「五虎將」。
《三國志》將張遼、樂進、于禁、、徐晃這五名在曹魏前期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大將放在同一列傳中,即《張樂于張徐傳》。陳壽在該列傳的最後評價五將是「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故稱「五子良將」。
《三國志》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放在同一列傳中,即《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陳壽在該列傳中評價十二將是「皆江表之虎臣」。
於是後世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合稱為「江表十二虎臣」或「江東十二虎臣」。而「五虎將」、「五子良將」和「江表十二虎臣」都來自於《三國志》。
正因為「五虎將」、「五子良將」和「江表十二虎臣」都來自於《三國志》,所以他們的排名也是按照《三國志》排的。因此「五子良將」之首是張遼而非于禁,趙雲在歷史上的「五虎將」中排名第五而非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