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大將以及五子良將其實都是虛構的,現在一些人一提起五子良將和五虎大將,就叫囂著,五虎大將是虛構的,五子良將才是真實的,其實這都是扯淡,五子良將和五虎大將一樣的虛構的。
所謂正史記載無非就是陳壽的《三國志》對這五個人的評語,曰「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句話我們翻譯過來就是「當時曹魏外姓將領之中,就屬這五個人最厲害。」
所以說,他們和五虎大將都是一樣的,只是五個人合傳而已,相比較而言,五虎大將反倒更權威一點,因為《三國演義》裡出現過五虎上將而沒有五子良將。
兵家四勢
當然,這不是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主題,所以我們不談太多,只排他們的統兵能力,而在兵法之中,統兵能力又封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大流派。
兵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代表人物為韓信、曹操、曾國藩等。
兵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代表人物為項羽、李世民、李存孝、霍去病等。
兵陰陽者,順時而發,推行德,隨鬥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代表人物劉伯溫、張良、李傕、裴行儉等。
兵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利攻守之勝者也。代表人物諸葛亮、嶽飛、戚繼光等。
以上四大流派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兵家四勢」,比方說戰爭的時候依靠個人勇力而取得勝利的便是兵形勢,所以說各位看本文時不要說某某某不會帶兵什麼的,那只是你不懂而已。
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的統兵能力對比,如果真要寫的話或許要洋洋灑灑寫上個數萬字才能討論清朝,所以我們在這裡只說大略。
第十名,樂進
在《三國演義》裡,樂進是最早投靠曹操的將領,正史裡也的確是如此,雖然樂進比較矮小,一米六多,但卻非常之勇烈。
看這樂進傳,隔幾個字就能出現「破之」的字眼,再看看他的對手都是一群什麼變態,呂布,不用說了,公認的天下第一高手;張超,正史裡說他武藝超群;橋蕤,袁術麾下第三號大將;張繡,北地槍王,手握西涼鐵騎;淳于瓊,東漢西園八校尉之一,掌管重兵,通曉軍陣:關羽,二爺就不用說了,反正三國後一提到名將就有他的身影出現…… 這一個比一個兇殘,結果呢?樂進打贏了,而且贏的漂亮。
並且樂進號稱每戰必為先登,先登是什麼意思?就是第一個登城樓的人,一次兩次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都這樣。
但是樂進雖然勇烈,單兵作戰能力極強,但他卻只能做利刃,而不能做執刀人,故此,排名第十。
《三國志.樂進傳》:從徵張繡於安眾,圍呂布於下邳,破別將,擊眭固於射犬,攻劉備於沛,皆破之,拜討寇校尉。渡河攻獲嘉,還,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斬紹將淳于瓊。從擊譚、尚於黎陽,斬其大將嚴敬,行遊擊將軍。別擊黃巾,破之,定樂安郡。
第九名,黃忠
黃忠是我國老驥伏櫪的代名詞,其寶刀未老,定軍山一戰斬殺夏侯淵,讓曹操震動,曹軍士氣低迷到極致,幸好後來曹操親自出徵,才把士氣給找回來。
此戰雖然非同小可,但卻不是黃忠指揮的,而是法正指揮黃忠,然後取到了這等戰果,而黃忠自己指揮的戰役有後面的米倉山取糧,若非趙雲來救,黃忠死矣,所以將老將軍排名第九。
《三國志.黃忠傳》: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第八名,徐晃
徐晃被曹操稱為有「亞夫之風」,是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良將,其巔峰戰役應該便是戰勝了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後的關羽了。
但這場戰鬥不公平,曹操派了十二營的失敗來幫助徐晃,讓他以多欺少,而關羽卻是要一己之力面對東吳和曹魏方面的襲擊,並且關羽麾下的士兵作戰多時,早已疲憊不堪,故此,徐晃排名第八。
第七,于禁
于禁本為第一大將,可惜後來卻被關羽水淹七軍給嚇破了膽,為將者,無軍魂,無敢站之心,又怎能攻之必克?但這傢伙前期的表現太亮眼了,力壓張遼,成為五者之首,所以排名第七位。
第六,馬超
馬超是五虎上將之一,在三國英雄中威名赫赫,其巔峰戰役是在潼關城外殺的曹操割須棄袍,但此時馬超懷抱殺意,且曹操輕敵,故情有可原,再加上後來漢中之戰時,馬超表現不佳,屢次被五子擊退,綜合評定之下,馬超排名第六位。
第五名、張郃
張郃是袁紹的河北四庭柱之一,如果袁紹採取他的政策,不一定便會失敗,史書上說他用兵巧變,評價非常之高。
曹操得到張郃時非常開心,張郃這傢伙有個其他人都沒有的優點,活的太久了,在亂世之中,你只要活著就會有進步,因為沒進步的人都翹了,到了後期,張郃在趙雲死後做了一段時間的天下第一,連諸葛亮都非常忌憚他的存在。
第四名、張飛
張飛一直以來便是三國時期名將的代名詞,他有個特點,前期屢戰屢敗,後期屢戰屢勝,學習能力超強,前期誰都可以虐一下三爺,但後期的三爺卻很牛,曹魏名將張郃、許褚屢屢在他手上受挫,仿佛從長板橋斷後開始,張三爺便開竅了一般,牛的一塌糊塗。
第三名,張遼
張遼是五子良將之首,後世人稱「遼神」而其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逍遙津之戰了,張遼連夜挑選八百將士,披甲執銳,衝入萬軍之中手刃數十人,殺二將,直接衝到孫權面前跟他打了個招呼,孫權嚇的趕緊跑到一個小土坡上躲著,張遼罵罵咧咧的讓孫權下來打,孫權動都不敢動。
你虎啊,我一個江東人跟你個不會種田的并州人打,能群毆何必單挑呢?可群毆有用嗎?沒用,張遼殺出重圍,同時也給孫權弄了個孫十萬的名號。此戰之後,江東小兒聞遼止啼,遼拜徵東將軍。曹魏這邊四徵將軍是大於四鎮的,而又以東為尊,在同時期張遼是五子良將中官職最大的。本來于禁是五子之首,可惜晚節不保。
第二名,關羽
關羽是三國時期第一大將,這是無可爭議的事情,關二爺誅顏良斬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徐州斬車胄,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就連大意失荊州也不是他戰術指揮上的錯誤,而是戰略性的錯誤,沒有東和孫權,此時的荊州根本經不起雙線對戰,為帥者,豈能不知大勢,所以關羽為第二。
第一名,趙雲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把趙雲排在這裡很可笑,或者說我是雲吹什麼的,趙雲雖然地位比關羽張飛差一點,但是他的能力絕對絲毫不差。
漢水之戰,趙雲帶著幾十個騎兵,救出黃忠,到達營門,單槍匹馬在營門口耀武揚威,讓曹操不敢上前,此戰,數千對數十萬,曹軍死傷甚重,並且一戰在華夏文化裡打出了兩個成語,偃旗息鼓、一身是膽(漢中之戰,劉備軍約有十萬,加上馬超聯絡的七萬少數民族軍隊七萬則有十七萬,但這七萬人也只能騷擾,正面對戰遠遠不是中原的對手,而曹操則共有二十萬兵力左右,漢水之戰,黃忠和趙雲兵力加起來應該只帶了不到五千)
還有趙雲對益州分田之事以及劉備伐吳的見解,這兩件事讓趙雲徹底脫出了「將」的範疇,而是文武雙全的儒帥。
這是我選出來的很好的書籍,四套領劵購買只要28塊錢,相當於一本書只要七八塊,各位有興趣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