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年的抗戰中,曾經對中國援助的國家有不少,比如蘇聯,美國,英國等。德國作為法西斯的軸心國核心,卻對中國幫助很大。從清朝末期的時候,德國一直是向中國出口軍械的主要國家之一,民國時期德國佔據了中國軍火市場的一半份額,之後一直佔據榜首。
二戰日本和德國同為盟友國,德國會派遣很多軍事顧問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德國原定計劃幫助中國建立八十個現代化的德械師,但是因為日本方面的抗議最終撤回了所有的德國顧問,並且停止向中國出口軍械。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德國一直無償地幫助中國發展呢?其實說起來也很奇怪,我們從德國的一些動機著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中國助力德國度過戰敗的頹廢
一戰之後,各國籤訂《凡爾賽和約》,這個條約對德國各方面的發展造成了很大限制,使其整體經濟逐漸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人生活很苦,社會不斷的動蕩。
中國雖然是戰勝國,多少也沒有佔據德國什麼便宜,但是弱國無外交。中國依然面臨著國家落後、實力欠缺的尷尬境地,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就得要有一支非常強大的近代化軍隊。德國軍事技術和大量專業人才長期閒置,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通過對華援助的方式。德國可以將本國軍事人才派遣到中國進行軍事方面的合作,為中國提供先進的軍事工業和技術,也可以收取一部分費用,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
中國和德國的這種合作,各取所需,由於往來增多,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間,中德兩方的了解日益加深,情感也越發親近,因此也就有了中德兩國關係良好的基礎。
稀有戰爭資源獲取
德國是歐洲的一個小國,國內資源並不是很豐富,二戰時期德國需要大量的戰略資源,其他各國也有但是都限制出口德國,遍觀世界唯有中國可以提供給德國所需要的戰略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鎢儲藏國,無論是產量還是出口數量都是世界第一。德國援助中國也就是看上了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鎢。所以在1933年到1937年,德國對中國的援助達到了巔峰。德國不僅僅給予中國經濟上,軍事上的援助,還派出了不少的軍官到中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組裝陸軍部隊。
拉攏中國,擴大戰果
當時的中國已經到了民國時期,國內抗爭列強愈加激烈,單純的侵略只會帶來反抗,於是德國打算用拉攏的方式獲取更多的利益。中國的資源是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不管誰佔領中國都會得到無盡的資源。德國其實那個時候,已經看出來想要靠著侵略佔領中國,絕對不行,只能通過一系列支援來拉攏。
一旦中國成為盟友,德國就相當於結盟了一個物產豐富、國土面積很大的國家了,那麼德國將會得到源源不斷的戰略資源,對蘇美都會形成很強的震懾性。二戰就能完全擴大戰果,其實早期德國根本就不是很想與日本締結盟約,中國其實一直是他們想去依仗的。
希特勒的中國情結
希特勒在自己貧困潦倒時,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這位中國人好心腸,無償的一次提供給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還常常邀請他到家裡吃飯留宿。
當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繪畫天分時,這個善良的中國家庭還主動幫他聯繫了聞名的維也納大學,希望能資助他進入大學學習,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是讓人無法忘懷的。這個期間,希特勒對中國人很有好感,他很喜歡品讀《孫子兵法》,隨身都攜帶著這本書。
希特勒曾說《孫子兵法》是一部奇書,他如果當上德國軍隊或國家的領導人,要動員所有的軍官學習。《孫子兵法》學好了,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希特勒掌握政權以後,下令將《孫子兵法》翻譯成德文,而且中高級軍官人手一冊,要求中高級軍官要對《孫子兵法》刻苦攻讀,掌握其精髓,然後運用到作戰中去。從後面的很多戰爭來看,希特勒確實使用了很多《孫子兵法》的一些策略。
雖然中德一直很友善,但是德國執意要走法西斯侵略之路,作為一貫喜好和平的國家,中國自然是無法接受的,合作自然也就不可能繼續。隨著中日關係迅速惡化,作為日本盟友,德國自然也就和中國的關係越來越遠了,德國最後也全部撤出了對中國的援助。
戰後的德國,在反思和懺悔之中,開始真正地走向了和平。現在跟中國關下也越來越好,汽車出口方面,中國都是德國的大出口國家。中國是愛好和平的,相信以後跟德國甚至其他歐洲國家,也會又更多、更好、更深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