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二戰為何一直無償援助中國?其實都被誤解了,原因竟是一本書

2020-12-16 月中客棧說歷史

在8年的抗戰中,曾經對中國援助的國家有不少,比如蘇聯,美國,英國等。德國作為法西斯的軸心國核心,卻對中國幫助很大。從清朝末期的時候,德國一直是向中國出口軍械的主要國家之一,民國時期德國佔據了中國軍火市場的一半份額,之後一直佔據榜首。

二戰日本和德國同為盟友國,德國會派遣很多軍事顧問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德國原定計劃幫助中國建立八十個現代化的德械師,但是因為日本方面的抗議最終撤回了所有的德國顧問,並且停止向中國出口軍械。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德國一直無償地幫助中國發展呢?其實說起來也很奇怪,我們從德國的一些動機著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圖:國軍德械師

中國助力德國度過戰敗的頹廢

一戰之後,各國籤訂《凡爾賽和約》,這個條約對德國各方面的發展造成了很大限制,使其整體經濟逐漸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德國人生活很苦,社會不斷的動蕩。

中國雖然是戰勝國,多少也沒有佔據德國什麼便宜,但是弱國無外交。中國依然面臨著國家落後、實力欠缺的尷尬境地,想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就得要有一支非常強大的近代化軍隊。德國軍事技術和大量專業人才長期閒置,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通過對華援助的方式德國可以將本國軍事人才派遣到中國進行軍事方面的合作,為中國提供先進的軍事工業和技術,也可以收取一部分費用,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

中國和德國的這種合作,各取所需,由於往來增多,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間,中德兩方的了解日益加深,情感也越發親近,因此也就有了中德兩國關係良好的基礎。

圖:德國軍事演習

稀有戰爭資源獲取

德國是歐洲的一個小國,國內資源並不是很豐富,二戰時期德國需要大量的戰略資源,其他各國也有但是都限制出口德國,遍觀世界唯有中國可以提供給德國所需要的戰略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鎢儲藏國,無論是產量還是出口數量都是世界第一。德國援助中國也就是看上了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鎢所以在1933年到1937年,德國對中國的援助達到了巔峰。德國不僅僅給予中國經濟上,軍事上的援助,還派出了不少的軍官到中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組裝陸軍部隊。

圖:蘇德戰爭

拉攏中國,擴大戰果

當時的中國已經到了民國時期,國內抗爭列強愈加激烈,單純的侵略只會帶來反抗,於是德國打算用拉攏的方式獲取更多的利益。中國的資源是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不管誰佔領中國都會得到無盡的資源。德國其實那個時候,已經看出來想要靠著侵略佔領中國,絕對不行,只能通過一系列支援來拉攏。

一旦中國成為盟友,德國就相當於結盟了一個物產豐富、國土面積很大的國家了,那麼德國將會得到源源不斷的戰略資源,對蘇美都會形成很強的震懾性。二戰就能完全擴大戰果,其實早期德國根本就不是很想與日本締結盟約,中國其實一直是他們想去依仗的。

圖:納粹政府

希特勒的中國情結

希特勒在自己貧困潦倒時,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這位中國人好心腸,無償的一次提供給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還常常邀請他到家裡吃飯留宿。

當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繪畫天分時,這個善良的中國家庭還主動幫他聯繫了聞名的維也納大學,希望能資助他進入大學學習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是讓人無法忘懷的。這個期間,希特勒對中國人很有好感,他很喜歡品讀《孫子兵法》,隨身都攜帶著這本書。

希特勒曾說《孫子兵法》是一部奇書,他如果當上德國軍隊或國家的領導人,要動員所有的軍官學習。《孫子兵法》學好了,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希特勒掌握政權以後,下令將《孫子兵法》翻譯成德文,而且中高級軍官人手一冊,要求中高級軍官要對《孫子兵法》刻苦攻讀,掌握其精髓,然後運用到作戰中去。從後面的很多戰爭來看,希特勒確實使用了很多《孫子兵法》的一些策略。

圖:希特勒會晤孔祥熙

雖然中德一直很友善,但是德國執意要走法西斯侵略之路,作為一貫喜好和平的國家,中國自然是無法接受的,合作自然也就不可能繼續。隨著中日關係迅速惡化,作為日本盟友,德國自然也就和中國的關係越來越遠了,德國最後也全部撤出了對中國的援助。

戰後的德國,在反思和懺悔之中,開始真正地走向了和平。現在跟中國關下也越來越好,汽車出口方面,中國都是德國的大出口國家。中國是愛好和平的,相信以後跟德國甚至其他歐洲國家,也會又更多、更好、更深的合作!

相關焦點

  • 從清末到民國,為什麼德國一直援助中國?原因其實很簡單
    說起中國和德國的淵源,恐怕還要從清末開始。清朝末期,雖然德國也派遣了軍隊入侵我國,但之後就一直和我國合作。在清末時期,德國是向我國出口軍火最多的一個國家。那時候,洋務運動的大量的軍火,都是從德國進口的。
  • 二戰前西方國家都想在中國謀取暴利,為何德國要幫助中國強軍?
    說話說落後就要挨打,進入近代以來的中國便落後於西方各國,因此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和進攻。許多平民流離失所,痛失親人。二戰前,在很多西方國家眼中,軟弱無能的中國政府只能成為被冷嘲熱諷的對象。他們只想著從中國撈取好處,謀取暴利。
  • 二戰若沒有美國的援助,德國很可能碾壓蘇聯,真的是這樣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了來自西方國家的壓榨,整個國家的人民都因此過的很壓抑,隨著美國本土提出的「平衡戰略」在美國內部發酵,美國開始援助德國,德國的工業和軍工技術也因此快速發展,迅速成為西方國家中的軍事強國。
  • 「英國每年給中國無償援助」?這個謠言再次廣為傳播,用意何在?
    我今天才知道」【該文開篇圖一】第二張圖內容為:「英國決定停止給中國每年7100萬英磅的無償援助」【該文開篇圖二】第三張內容為:商務部國際經貿關係司官網發布的「英國對華無償援助概況」一、一條偷換概念的不實信息其實,這條新聞最開始是在今年7月24日左右開始在網上流傳的,起源自英國《每日郵報》的一篇報導,該報導宣稱,從英國國家發展部數據顯示,英國政府援助7100萬英磅給中國用於培訓小學教師、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以及幫助中國建設離岸風力發電廠等。
  • 德國在二戰前積極幫助中國強軍,這樣做不是增加敵對陣營力量嗎
    (國民黨的王牌之師)但奇怪的是,最終中國成了英美的盟友,德國訓練出的軍隊,用來攻打德國的盟友日本。那麼,當初德國為何要幫中國強軍呢?一、中德兩國保持著長久的合作關係。早在晚清時期,中德兩國就已經有了一些軍事上的貿易合作。比如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所配備的裝備,基本上都是從德國進口的。而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號、鎮遠號等戰艦,其實也是從德國購買而來的。只不過由於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漸膨脹,中德兩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摩擦。
  • 二戰趣事:納粹德國為何被人們戲稱為「神聖騾馬帝國」
    神聖騾馬帝國是人們對納粹德國的戲稱,這種稱呼和人們對二戰德國的印象似乎完全不相匹配。要知道,最早發明閃電戰這個軍事戰術名詞並將其付諸實施的正是德國。一群由騾馬擔當運輸主力的部隊,又如何實現閃電戰的效果呢?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德國能擁有軍隊,而日本卻只能成立自衛隊?
    然而反過來一想,我倒是希望他們作為中國的鄰居就這樣永不認錯而一直碌碌無為下去,也不想看到一個反省歷史而重新崛起的日本。任何戰敗國後期肯定是兵力不足,日本打完武漢後就深感兵力不足。並且日本根本沒有組織過一次兵力達百萬以上的大會戰。而德國從進攻波蘭開始,一般大會戰兵力都超百萬。日本就是兵力資源不夠。看看歐洲,哪次大會戰不是幾十萬人,上百萬人互毆的?
  • 二戰時,若侵略我國的是德國,中國能打贏嗎?至少會艱難10倍!
    然而如果二戰時,侵略我國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國,我國是否還有機會取勝呢?過程將可能艱辛10倍,且結果難定! 德國是二戰時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不然希特勒也不敢以一己之力發動世界大戰,德國參戰的人數多達1700萬,儘管我國備戰人數只會更多不會少,但中國在二戰時期,其實曾獲得過美國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美、英、法等國之所以對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奉行綏靖政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從1929年起從美國紐約華爾街開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所以深陷危機泥潭之中的美、英、法等國都希望能集中精力應對國內危機;另一方面美、英、法等國也希望利用法西斯國家的力量牽制、防範蘇聯。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美、英、法等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選擇袖手旁觀。
  • 二戰中,如果沒有英美的援助,蘇聯能夠打得過德國?
    一、戰爭的背景 早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在莫斯科籤訂了一項秘密協議——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坦克和裝甲車方面共計1.3萬輛,這大大緩解了蘇聯在二戰期間物資缺乏的困境。儘管蘇聯的人數眾多,可戰爭的後備力量將決定戰爭的勝負。 二、英美的援助是錦上添花 蘇聯在二戰期間的工業生產一直在持續進行,雖然同盟國也在不間斷地提供物資援助。人口眾多的蘇聯,在後面全面使用人海戰術。由於戰爭前期的不適應,導致蘇軍在戰場上面節節敗退。
  • 二戰末殘存的200萬德軍為何不打遊擊?原因竟是這樣
    柏林戰役中有四十八萬德軍投降,在布拉格還有八十萬德軍被圍並沒有放下武器,在北歐德軍還有將近四十萬的機動兵力……看到這大家或許會疑惑,當時的德軍為何不採取遊擊戰的作戰方式繼續與盟軍周旋呢?當然,筆者純粹是從學術角度出發討論這個話題,作為愛好和平的人士,筆者自然也希望德軍順利投降,二戰早日落幕。
  • 同為二戰戰敗國,為何現在日本軍事實力強大,而德國默默無聞
    在國際社會中,德國和日本一直是比較受到關注的兩個國家。自二戰戰敗之後,德國和日本都接受了強國的「指導」,各自踏上了新的發展道路。時至今日,日本已經是全世界第二發達的國家,其軍事實力也是穩居世界前列。而反觀德國,除了工業同樣發達之外,似乎並沒有展現出什麼軍事實力。
  • 二戰結束後,為何德國被盟軍分割佔領,而日本卻只被美國佔領?
    首先來說德國,二戰期間,參與對德作戰的國家很多,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了。蘇聯不用說了,在對德戰爭中絕對是主力。可以說,在東歐戰場上,蘇聯是以一己之力將戰局力挽狂瀾,擊敗了強大的納粹。而美國在對德作戰中,也有揮之不去的作用。無論是組建盟軍諾曼第登陸,還是在非歐戰場上對盟軍的支持,美國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員大將。
  • 二戰前中國被欺辱,歐美國家都想撈好處,為何德國卻幫中國強軍?
    二戰前德國對中國的援助也是撈好處,在經歷一戰失敗後,巴黎和會連門都進不去的德國,與外交失敗的中國命運雷同,眼睜睜的看著列強瓜分利益。所以德國國內的輿論倒向了支持中國,一個戰敗國突然感覺與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有著同樣的命運。
  • 二戰時德國比英國強大?其實這是一種假象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假象,從總體實力來看,其實還是英國略佔上風。作為世界老牌霸主,英國的實力是非常雄厚的。雖然德國非常強勢,但其實還是英國略勝一籌。雖然德國在工業和經濟總量以及人口方面佔有優勢,但英國人也不弱,英國是僅次於德國的世界第四工業強國。如果加上大英國協,英國的各項指標絲毫不比德國遜色。
  • 二戰後德國分崩離析,為何又能完成統一?原因其實很簡單
    德國無論是現在,還是在近代,都是十分強大的國家,我們今天就看一看德國的發展史,看看德國在二戰後怎麼合併統一的。相比其他歐洲國家,德國統一比較晚,直到1871年,普魯士才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儘管如此,德國憑藉其強大的科學技術,順利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成為歐洲一股強大的力量。
  • 中國對二戰有多重要?羅斯福:如果中國投降了,世界史或將改寫
    大家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波及範圍最廣、傷亡最慘重的戰爭。但也因為這場戰爭,奠定了世界的新秩序,同時也讓各國都很小心地避免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大戰過程中,美國對中國的支援可謂是傾盡全力,為何美國會如此不計成本和損失的支援中國?
  • 二戰時,美國為何放棄軸心國而加入同盟國陣營?這些原因是關鍵
    就好比乾隆時期的清朝,東南亞多少中國人建立的小國,都想加入清。乾隆認為拉低他們的檔次,不要。德國和日本發動戰爭的戰略物資主要就是美國提供的,賺了一大筆。英國被打慘後,又以援助的名義賺了一大筆。蘇聯,美國巴不得他損失越多越好。沒想到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蘇聯絕地反擊,一下子把德國打背氣。
  • 二戰時期,為何蘇聯沒有首先進攻德國,原因其實很簡單
    德國和蘇聯在二戰前干係非常友愛,由於兩邊都面臨著相像的國外布景,相互息息相通,配合交換借鑑產業常識,兩國在產業程度上都獲得非常大的進步。 二戰首先後,勢如破竹的德國戰績逐日劇增,野心日益伸展的他將眼力放到關數目壯大的蘇聯,如許才氣真正統治歐洲。
  • 德國是二戰的罪魁禍首,也是二戰的背鍋俠
    比如說,一戰爆發時,奧匈帝國固然有進行戰爭的企圖,英法俄德都有戰爭的意志,但是戰爭發起較為倉促,各方準備都不十分充分。塞拉耶佛街頭的一聲槍響,各國紛紛宣戰,戰爭很快就打起來了。背後固然有列強爭奪的深層原因,但是終究是有點倉促的,有些國家事先甚至沒有戰爭準備。但是二戰就不同了。二戰爆發時,各國都有了自認為較為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