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中國被欺辱,歐美國家都想撈好處,為何德國卻幫中國強軍?

2020-12-16 棍哥觀史

二戰前德國對中國的援助也是撈好處,在經歷一戰失敗後,巴黎和會連門都進不去的德國,與外交失敗的中國命運雷同,眼睜睜的看著列強瓜分利益。所以德國國內的輿論倒向了支持中國,一個戰敗國突然感覺與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有著同樣的命運。在中國,巴黎和會上的恥辱證明了弱國無外交的道理,中國迫切需要提升國防實力,德國毋庸置疑是最佳選擇,它從一戰失敗的陰影中迅速恢復了國防建設,可算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所以兩個國家在利益需求上達成了一致。

(巴黎和會)

中德之間的利益需求

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德國作為戰敗國,被拒之門外,當時中國參會提出了合理議案,主要包括廢除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消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租界;關稅自由權。其中提及德國在華利益的就是山東問題,最終的結果是德國侵佔的山東膠州灣,以該地區的鐵路、礦產、海底電纜等,統歸日本所有。這個條款是誰弄出來的呢?即巴黎和會上規定的一等列席國——「英、法、美、意、日」,他們是享有整體利益的交戰國,所以這個條款很明顯的反應了列強分贓的事實。

當時北洋政府的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好在是有這個拒絕的主動權。德國就大不一樣了,作為戰敗國,他們被動的接受了這個和約,對德國而言,這也算是不平等條約。條約迫使德國從嘴裡吐出了1/8的國土、1/10的人口和300萬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德屬非洲的殖民地由英、法兩國瓜分,德屬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則由英、日兩國瓜分,德國還要承擔33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

與此同時,為削弱德國東山再起的實力,要求其廢除義務兵役制,解散總參謀部,規定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艦隻總數不得超過36艘,不得擁有主力艦、潛艇、軍用飛機、坦克和重炮等進攻性武器,不準建立空軍、軍校。這些在我們看來,是打倒列強的有力手段,但對於德國民眾來說,這是減少就業崗位,降低生活質量的不平等條約,所以當時德國國內也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這跟我們國家爆發的「五四運動」有些類似。

(五四運動)

有上述的經歷,兩個國家的性質雖然不同,但遭遇還挺類似,所以無形中將兩個國家拉近了距離。1919年8月,德國外交部就開始研究對華關係的重建,首先是提議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加速締結兩國的貿易合作關係。這方面主要是戰前對華貿易商向政府施壓,企圖儘快解決新的對華貿易協定,從而促成貿易互惠,也就是說最先坐不住的就是曾經靠中國吃飯的外貿集團。經過兩國溝通,1919年9月16日,北洋政府發表公告:「儘管中國在今年7月28日未籤署《凡爾賽和約》,但仍願與德國締和。」

(北洋政府慶祝一戰勝利)

「一旦我們籤署和約後,我們忠實於其所規定的責任,不會與中國進行旨在推翻或改變和約中有關山東問題達成的解決辦法的會談。」——德國外交部梯爾備忘錄

這個表態的意義何在呢?因為北洋政府沒有籤訂《凡爾賽和約》,所以在國際法上,中德兩國還處於戰爭狀態,北洋政府這個表態代表著兩國可以從戰爭狀態轉為和平外交狀態。但當時比較影響中德關係的就是山東問題,這不僅是中國的紅線,也是日本這個竊取利益者時刻關注的問題。所以在與中國交往時,德國首先向日本方面保證拒絕與中國討論山東問題,然後又承認日本在華利益,並表明德中接近不會損害日本在華利益。

山東青島德國總統府

在「安撫」好日本之後,德國開始與北洋政府協商重建外交關係的具體內容,核心就是要求中國保障德國公民在華的財產,重新協定關稅以恢復自由貿易,德國則放棄一切在華特權。到1921年5月20日,兩國在這種外交協商下簽訂了《中德條約》,這被認為是近代中國與西方國家籤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該條約中,德國放棄在華領事裁判權,承認中國的關稅自主原則。德國願意按照 《凡爾賽和約》原則,賠償中國的戰爭損失,歸還在德華人的財產,為中國在徳留學生提供就業與實習機會,中國也對保護德國公民在華財產做出承諾。

(德國近代工業)

這個條約就是中德兩國20世紀20—30年代相互合作的基礎,這種合作由經濟、政治最終延伸至軍事。1928年8月17日,中德又籤訂了《關稅條約》,這也使德國資本大批量重返中國市場,為戰後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動機。這方面有一組數據能夠說明問題,1914年德國在華企業有273家,總投資額2.636億美元,在中國所佔貿易比例達4.7%;到1919年,德國在華企業只剩2家,總投資額0.4億美元,貿易佔比僅1.3%。

(一戰中德國生化武器)

據說《凡爾賽和約》中的330億美元賠款,是德國1914年全年財政收入的11倍,這說明當年其財政收入約30億美元。那就說明在華投資的2.636億美元對於德國來說絕非小數目,可見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有多重要。除了這個經濟因素外,德國在國際關係上處於孤立狀態,所以他才需要向一個實力「落魄」,但地位處於戰勝一方的國家尋求突破。中國作為戰勝國,國內一團糟,又經歷了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也有外交上的需求,恰逢拒籤《凡爾賽和約》帶來的遺留問題需要解決,為兩個國家重建外交關係提供了契機,故促進了兩國的政治交往。

德國在軍事上的「援助」

德國在總結一戰失敗的原因時,也將陸戰裝甲部隊看成未來戰爭的主要致勝因素,所以他們需要大力研發坦克,以及反坦克的穿甲彈。這兩種裝備都需要特殊原材料「鎢」,而當時中國的鎢儲量佔據世界市場的70%。製造裝甲車輪胎、行軍雨衣膠鞋需要的原材料橡膠,主產地被英法等國控制,所以德國人寄希望用桐油代替橡膠,而桐油的主要產地也來自中國。在政治、經濟上的交往回歸正常後,德國也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幫助中國的。

(二戰中德國裝甲部隊)

而當國民政府力圖提升國防實力時,也將目光投向了德國,當時德國迅速恢復了戰敗後的國防建設,其中有一個名叫漢斯·馮·塞克特的老將軍功不可沒,他被譽為「國防軍之父」,這個國防軍就是一戰後德國重建的陸軍。1933年,蔣介石就邀請了這個老將軍來華指導軍隊改革,只不過由於年齡太大,在向蔣介石提交「陸軍改革建議書」之後,他就提出了辭職。但他在臨走前也推薦了另一個德國軍事將領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馮塞克特與德軍士兵)

法肯豪森曾經參與過八國聯軍侵華,當時他就感慨過清朝的軍隊根本算不上軍隊。之後他又研究了日俄戰爭中的日本陸軍,對陸軍的建設頗有感悟。當「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德國內部輿論再起,支持中國的呼聲漸高,但由於國際關係考量,德國政府一再利用媒體表示自己的中立態度。但法肯豪森為了幫助軍方贏得中國軍事材料的支持,還是同意幫助中國建設德式陸軍。

(法肯豪森)

中國方面,1934年財政部長孔祥熙與德國籤訂了《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以鎢、銻、錳等戰略性原料、農產品,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和軍需物資。1936年,中國代表顧振與德國經濟部長沙赫特籤訂了《德華信用借款合同》,德國向國民政府提供1億馬克的無限期周轉貸款,條件是中國承諾以每年20%的比例,將這1億馬克信貸用於從德國採購設備和技術扶持。

法肯豪森的「出山」,為德國帶來了諸多連鎖效應,所以他在蔣介石的團隊裡也盡心盡力,還在1935年向蔣介石提出了《總顧問辦公廳公函》,預測了日軍侵華的兩大主攻點,一是華北地區,二是淞滬地區。這個預測為國民軍布防提供了先機,1937年上海戰場上的德系裝備中央軍使日軍初戰不利,迫使日本不得不大肆增兵,這一次的戰略準備就是法肯豪森親自指導的。1938年臺兒莊大捷中的誘敵深入戰略也是法肯豪森制訂的,所以說德國對中國的軍事指導都是互惠互利的,沒有之前的一系列外交來往,就不可能有法肯豪森這麼盡職盡責的戰略指導。

(淞滬戰場上的德械部隊)

在二戰全面爆發前,德國先後派出一百多位德國顧問在國民政府任職,在他們的指導下,國民政府有選擇的向德國採購軍事裝備,通過裝備、整編、訓練後,組成了抗戰前期的核心力量——「德械師」。在20個所謂的德械師中,大部分為混編混裝,只有36、87、88、中央教導總隊為全德系裝備。其中的第88師,出自於蔣介石的警衛部隊,乃嫡系中的嫡系,全師配備德式鋼盔和毛瑟步槍,輕機槍配備的是捷克造,重機槍配備的是仿馬克沁水冷式,算是當時的頂配。 但是在淞滬會戰與南京戰役中,這些德械師相繼投入戰鬥,並幾乎折損殆盡,包括蔣介石警衛隊出身的88師,全軍覆沒於雨花臺陣地,唯獨師長孫元良,在警衛員的掩護下早一步逃進南京租界。

(88師開赴戰場)

當軸心國形成之後,德國對於中國的指導就暫告段落,因立場問題,德意日形成同盟,中國也就再無德系裝備,後轉變成了美系、蘇系。所以說德國對中國的「援助」是基於本國的國家利益,換句話說,中國給德國造了多少坦克和穿甲彈都難以估算,德國在二戰中能夠利用飛機配合坦克進行閃電戰,還要感謝中國貢獻出的力量。這就如同邱吉爾說的那句「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相關焦點

  • 二戰前西方國家都想在中國謀取暴利,為何德國要幫助中國強軍?
    說話說落後就要挨打,進入近代以來的中國便落後於西方各國,因此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和進攻。許多平民流離失所,痛失親人。二戰前,在很多西方國家眼中,軟弱無能的中國政府只能成為被冷嘲熱諷的對象。他們只想著從中國撈取好處,謀取暴利。
  • 德國在二戰前積極幫助中國強軍,這樣做不是增加敵對陣營力量嗎
    (國民黨的王牌之師)但奇怪的是,最終中國成了英美的盟友,德國訓練出的軍隊,用來攻打德國的盟友日本。那麼,當初德國為何要幫中國強軍呢?(德皇威廉二世)二、德國需要中國來維護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眾所周知,德國在19世紀完成了統一,並漸漸成為了歐洲強國。但當時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英美法等國瓜分,德國什麼都撈不到。因此德國只得將目光投向遠東地區。本來山東青島已經到手了,但一戰的失敗又讓德國不得不雙手奉還給了中國。因此,德國在一戰後,改變了殖民地方略,轉而在遠東地區尋找一個盟友,以此來保障自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利益。
  • 二戰閃擊戰所向披靡,為何說不是德國一己之力?放鬆警惕幫了大忙
    德國作為歐洲經歷過一戰二戰全都失敗的國家,說明在當時並不受人待見,試想一個經常與鄰居打打殺殺的國家,怎麼可能有眾多盟友呢?即使勉強拼湊起來的幾個僕從國,也都是逼不得已和三心二意罷了。實際上,德國雖然在二戰前迅速崛起,也是趁著其它國家嚮往和平,把主要精力放在振興經濟上面發動二戰的。
  • 二戰中,第一個正式向我國宣戰的國家是哪個國家?
    也許很多人不敢相信,日本為何沒有向我們正式宣戰?熟知歷史朋友們知道,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辦法。然而日本帝國主義在此之前早已經拉開了對中國的侵略步伐。這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 歐美國家為什麼不知道感恩中國?
    國家總有危難的時刻,此時向世界尋求幫助,是國際上常見的情況。在2020年疫情期間,中國無私幫助許多國家,從塞爾維亞到伊朗,他們都接受不少來自中國的口罩、醫療隊、醫療物資等等,他們都十分感謝中國的幫助,甚至塞爾維亞的總統親自感謝中國!歐美國家,我們也不例外,都伸出援手幫助對方。
  • 德國二戰為何一直無償援助中國?其實都被誤解了,原因竟是一本書
    二戰日本和德國同為盟友國,德國會派遣很多軍事顧問來到中國,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德國原定計劃幫助中國建立八十個現代化的德械師,但是因為日本方面的抗議最終撤回了所有的德國顧問,並且停止向中國出口軍械。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德國一直無償地幫助中國發展呢?
  • 義大利國中國聖馬利諾,二戰時為何向英國和德國都宣戰?
    咱們都知道,二戰時期,義大利站在德國陣營,給德國拖後腿。那麼,作為義大利的國中國,聖馬利諾對二戰又是什麼態度呢?
  • 二戰最可悲的國家,曾支持日本入侵中國,二戰時卻被德國侵略
    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德意日都是法西斯國家,他們挑起的戰爭為世界各國都帶來了災難。雖然它們是劊子手,但是其實還有一個比它們還可悲的國家。它曾支持日本入侵我國,但是二戰時卻第一個被德國入侵,它就是波蘭。而且波蘭公開支持日本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 中國丟失的海參崴,為何至今難以收復?
    回顧中國近代史,簡直慘不忍睹,不忍直視。晚清的中國,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文化上,都被歐美各國所碾壓,任意欺辱。落後就要挨打,歷史無情地證明了這一點。那麼丟失海參崴的這100多年裡,最有利於中國收回海參崴的時機,就是1991年蘇聯解體之時,那麼我國為何沒有能在當時俄羅斯最虛弱的時候,趁機收回海參崴呢?
  • 這是在二戰中,第一個向中國宣戰的國家
    專注歷史的中國小賤,與你分享。二戰中,第一個向我國宣戰的國家,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家:聖馬利諾。聖馬利諾全稱是聖馬利諾共和國,位於義大利半島南部,整個國家都被義大利包圍,這個國家有多小呢?它和梵蒂岡、摩洛哥一起,拿下了歐洲面積最小的前三名,聖馬利諾是老三,全國人口僅有32000人。這麼一個小國家,只求自保,又怎麼會向中國宣戰呢?
  • 英國公知稱「應派炮艦讓中國賠錢」 中國網民為何不怒反笑?
    圖為穆雷在最新一篇文章中認為英國應該用炮艦來威脅中國然而,不少來自歐美的新冠疫情調查發現,雖然新冠肺炎疫情最早出現在中國,導致疫情在全球暴發的卻是一些歐洲國家,因為西方國家普遍流行的新冠病毒都是從這些歐洲國家變異過去的
  • 你可能會選錯:二戰中,哪個國家傷亡最大,中國,蘇聯還是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上世紀最慘烈的人間浩劫,從亞洲到歐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波及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軍民傷亡9000餘萬,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堪稱世界戰爭史之最。那麼,在眾多捲入二戰中的國家中,哪個國家傷亡最大呢?
  • 二戰前波蘭是德國小弟,臨陣倒戈結果被「圍毆」
    【話說軍世】波蘭在二戰時帳面軍事實力不錯,但是17天就被攻破華沙,而二戰前,波蘭實際和德國的關係還曾經挺好,並曾配合德國出兵作戰,更可笑的是,實際上德國很早就看波蘭「不爽」了,結果波蘭的「迷之操作」讓自己二戰時被瓜分。
  • 二戰中第一個向中國宣戰的國家,並非日本,說出來令人難以置信
    但是慈禧敢發布《向萬國宣戰詔書》是有一定底氣的,畢竟中國歷來是世界舞臺的「天朝盛國」尊嚴那容他國踐踏?但是在二戰時期,卻有一個「袖珍」小國,不僅與法西斯軸心國宣戰,還向同盟國宣戰。成為了真正向全世界宣戰的國家。
  • 二戰時,若侵略我國的是德國,中國能打贏嗎?至少會艱難10倍!
    世界第二次大戰雖然將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都捲入了戰爭,但大多數的國家都是為了自保,被迫參戰的,也因此戰爭中主要的戰場和軍事國家都以蘇聯、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和我國組成。
  • 挪威是中立國,為何二戰時會遭到德國的侵略
    作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面對新冠疫情,挪威卻表現得非常無力,就像二戰時面對德軍一樣。二戰時,面對德軍的進攻,挪威幾乎沒怎麼反抗就淪陷了。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挪威是中立國,向來與世無爭,為何二戰時會遭到德國的侵略?首先,挪威雖然是中立國,看似人畜無害,但其實和瑞士一樣,只是打著中立國的幌子而已。
  • 明明對各國都有好處,歐盟為什麼無法變成一個統一國家?
    1993年,歐盟誕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歐盟仍然只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離一個統一國家還差得遠。明明統一為一個國家對成員國都有好處,歐盟卻無法變成一個統一國家呢?一、歷史上多次錯過統一的機遇幾千年來,中國是唯一一個一直不斷統一的國家。中國人把國家統一看成歷史的必然。但放眼整個世界,分裂才是主流,中國反而是一個例外。
  • 為何日本偷襲珍珠港,除了德國所有國家都在歡慶,連美國都很高興
    大家都知道,在二戰的時候,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事件,加速了二戰的結束進程,那是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的海軍偷襲了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的駐地,珍珠港,開闢了二戰的太平洋戰場。
  • 德國專家:目睹二戰中日軍暴行,才知中國為此付出了多大犧牲,西方卻...
    Michael Borchmann) 德國黑森州歐洲及國際事務司前司長、中國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榮譽顧問、法學博士9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向為了勝利而壯烈犧牲的所有英靈,向慘遭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
  • 二戰時,德國為何非要和強大的蘇聯死磕?看看蘇聯都幹了什麼
    現在的聯合國五常基本都是在二戰中做出了極大犧牲和貢獻的國家。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有了二戰,才有了現在聯合國五常的國際影響力。我們都知道,二戰的起因是德意日三大法西斯軸心國因為自身的貪婪引起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戰火點燃了亞洲、歐洲大陸,影響了世界上的一半人口。給全世界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即使是我們最終贏得了二戰,但當年德國的表現依舊讓我們心悸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