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滅楚興漢,立210年,王莽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後光武帝劉秀繼位,中興漢朝,立國195年,歸於魏。
歷史學家為了區分這兩個漢朝,根據都城的位置,分為西漢和東漢。但東漢的知名度,遠不如西漢。我姑且分析一下,同樣是漢朝,東漢和西漢到底差在哪裡?
國策保守讓東漢對外疲軟,領土嚴重縮水
東漢的國策,比較保守,這種保守,從漢光武帝時期就出現了。漢光武帝劉秀,的確是一個好皇帝,但和漢高祖,漢武帝相比,他卻只能算是一個守成的皇帝。
東漢的國策,因此而變得比較保守。我們可以通過對西域和羌的態度,來看這種保守。西漢武帝時期,漢朝開始涉足西域,到了漢宣帝時期,正式將西域納入西漢勢力範圍。王莽時期,西域再次獨立。
東漢建立後,西域諸國,卻希望再次歸順漢朝,但他們的要求被光武帝拒絕了。在光武帝看來,國家經受戰亂,自己都管不了,何必要管西域。
從這時候開始,東漢對西域控制逐漸衰弱。一直到漢明帝時期,班超通過自己的努力,歷時31年,終於確定了漢朝在西域的統治,這也是東漢唯一一次強勢。
後來,東漢的西域都護府,三立三廢,始終沒有形成有效控制。直到中後期,西域紛紛獨立。中原王朝徹底放棄西域。
對待西羌,東漢王朝也不如西漢時期的趙充國那般強硬,一度讓河西走廊成了羌人的天下,甚至羌人還進攻到關中腹地。
東漢一共經歷四次大規模羌亂,幾乎伴隨著整個東漢王朝,史料也記載了羌亂的破壞力。自羌叛十餘年間,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並涼二州遂至虛耗。
而羌亂最終沒有平息,反而讓涼州成為半獨立狀態,羌人也逐漸深入中原腹地,為五胡亂華埋下伏筆。對待西域和對待羌的勢力,東漢王朝都表現出疲軟無力,反而讓自己元氣大傷。領土逐漸縮水,只剩下漢朝全盛時期的一半而已。
皇帝毫無存在感,讓東漢風頭被三國搶去
東漢全盛時期,沒有完全控制西域,傾國之力,不能解決羌亂,而到了衰落之時,又遇到了漢王朝最大的頑疾,外戚。
漢朝從西漢開始,外戚就異常強悍,呂氏,霍氏,王氏,幾乎代表了西漢三個時期最強外戚,也擁有了主掌朝局的強大權力。
外戚問題在東漢,出現了變異,變得更加複雜,不但外戚強勢,宦官,朋黨也異常強勢,唯一不強勢的,只剩下皇帝。
而明章之治結束後,漢朝開始放飛自我。皇帝繼位時一個比一個年輕,和帝10歲,殤帝1歲,安帝13歲,順帝11歲,衝帝2歲,質帝8歲,桓帝15歲,靈帝12歲,少帝14歲,獻帝9歲。就這樣,連續10個皇帝,毫無存在感。
東漢的風頭,逐漸被三國搶走,畢竟,三國時期能人輩出,精彩紛呈,可比漢朝後期,有意思的多,就這樣,東漢變得更加沒有存在感。
在現在人說強漢,一般會說西漢,至於東漢,基本會選擇性遺忘,畢竟,東漢的表現,實在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