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以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防禦戰役。
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日軍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總兵力達12萬餘人,向中國軍隊展開攻勢。此戰從1941年9月7日開始至10月9日結束,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3萬餘人,使得日軍企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的計劃失敗。
由於第一次長沙會戰進攻受挫,戰略意圖也沒能達到。因此,在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指揮官阿南惟幾也變得更加的謹慎。和日本軍界大多數的高級將領一樣,阿南惟幾也是畢業於日本的陸軍士官學校,作戰經驗也十分豐富,是一個非常狡猾的對手。為了洗刷自己第一次長沙會戰戰敗的恥辱,阿南惟幾在戰前制定了嚴密的計劃,勢必要一舉拿下長沙。
面對日軍的即將到來的攻勢,第9戰區也指定了反擊計劃,核心目標是誘敵深入圍而殲之,9月上旬日軍第6師團為掩護主力集結,解除渡河地帶的側後威脅,向第44軍新牆河北岸大雲山地區的前進據點展開了掃蕩作戰,與此同時,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開始向大雲山增兵。此舉正中阿南惟幾下懷,阿南惟幾立即下達新的作戰指令,4個師團猛撲大雲山,而此時防守大雲山正面的只有國軍第102師一個師的兵力。
由於兵力、裝備懸殊過大,經過幾次交手後,102師損失慘重,師長柏輝章無奈之下,只能請求上級批准撤退。對於第9戰區而言,大雲山是長沙的門戶,大雲山的失守意味著長沙將直接暴露在日軍的槍口,而長沙的失守將會使站整個西南地區陷入危險。因此,上級給予柏輝章的回覆是:不允撤退,等待支援。
柏輝章也知道大雲山的戰略意義,但是他手頭兵力不足,日軍的進攻又十分的兇猛。無奈之下,柏輝章向部隊下達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陣地,儘可能地為增援部隊的到來贏得時間。與此同時,柏輝章下令將該地區的橋梁全部炸毀,抱著必死的決心和日寇展開殊死搏鬥,甚至開始主動進攻。
日軍對突如其來的進攻打得不知所措,還以為此時的大雲山守軍已經得到了增援,慌亂之下,阿南惟幾也派出了增援部隊。進攻部隊達到了6個師團。結果在柏輝章帶領下,102師硬是頂住了日軍6個師團連續9天的進攻。直到戰後,柏輝章才知道自己創造了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