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電影《八佰》看了嗎?看完之後是不是淚流滿面?是不是也想去四行倉庫,感受那烽火歲月的愛國熱情?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充滿傳奇色彩的抗日遺蹟,從甲午戰爭到抗戰勝利,山東有近500處抗戰遺蹟,留下了感人的抗戰故事。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讓我們尋訪山東的抗日遺蹟,重回那崢嶸歲月,實地感受這些紅色情懷吧!
威海劉公島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和縮影
這裡曾是清朝北洋海軍的基地,也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戰場。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將士浴血抗敵、為國捐軀,譜寫出悲壯的愛國主義篇章。
現在留有東泓炮臺、北洋海軍提督署,威海水師學堂等28處,北洋海軍及其甲午戰爭遺蹟。
島上建有中國甲午戰爭紀念館。目前,正在開展,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水下考古工作
二、五三慘案遺址
1928年5月1日國民政府北伐佔領濟南,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阻止北伐。
5月3日,中國外交交涉員蔡公時與日軍交涉,要求日軍迅速撤離濟南,日本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蔡公時被稱為「中國外交第一人」。當天,中國官民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史稱「濟南慘案」。
現在原山東交涉署舊址即五三慘案發生地,已經開闢為蔡公時紀念館,為了勿忘國恥,每年的5月3日濟南市都要鳴響防空警報
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
1938年1月1日,在中共山東省委直接領導下,在泰安縣東南徂徠山地區,為開展抗日武裝鬥爭而發動的一次武裝起義。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是山東省委直接發動領導的起義,發揮了山東抗戰的源頭作用、山東抗日隊伍的種子作用,在山東首次打出了八路軍的旗號打響了山東省委獨立領導山東抗戰的第一槍,揭開了山東省黨組織獨立自主領導抗戰的序幕。
現在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位於泰山東南徂徠山麓四禪寺,當地還建設了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及紀念館,徂徠山也成為國家森林公園。
四、臺兒莊大戰舊址
全面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徐州會戰中國民黨軍隊在李宗仁將軍指揮下,在臺兒莊苦戰26天,消滅日本侵略軍2萬餘人,取得了臺兒莊戰役重大勝利。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重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80年代的一部電影《血戰臺兒莊》,便講述了1938年春,國民黨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展開正面作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現在臺兒莊大戰舊址處於臺兒莊古城內復建了臺兒莊中正門、火車站,修建了臺兒莊大戰紀念館。
五、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共編制三個師,即115師、120師和129師。
115師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從1939年由山西挺進山東,到1945年抗戰勝利,在山東七年之久,其中115師司令部和山東黨政機關在莒南達4年之久。
老一輩革命家羅榮桓、黎玉、陳光等都曾在這裡工作、戰鬥、生活過莒南一度成為山東的黨政軍指揮中心,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
現在115師舊址主要有「115師作戰指揮部陳列室」、「肖華辦公起居室」、「羅榮桓辦公起居室」等,當地政府修建了八路軍115師司令部紀念館。
六、臨沂大青山突圍戰遺址
1941年11月30日發生的大青山突圍戰是一場悲壯的著名戰鬥,我軍以巨大的犧牲粉碎了侵略者的重兵「清剿」,成功保衛了山東省黨政軍機關,其中抗大有300多名學員犧牲,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二十多名新聞工作者在這次突圍戰中壯烈犧牲是世界新聞史上一次犧牲最多的戰役。
現在大青山突圍戰遺址主要包括大青山烈士陵園、大青山戰鬥遺址、抗大一分校舊址等當地政府修建了大青山突圍戰紀念館,民族歌劇《沂蒙山》就是以此為素材創作的。
七、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
1941年12月,日軍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日本政府將其侵佔領土上的美、英等敵對國僑民強行扣押。設立集中營進行圈禁北方日佔區僑民囚禁在山東濰縣的集中營。1942年3月,駐濰縣的日本憲兵隊長湯本宣典率日本憲兵和偽軍強佔樂道院,把所有人員趕出,將房屋和區域依次編號並進行拆除改造,用以關押僑民這就是日本人稱之為「濰縣敵國人集團生活所」的濰縣集中營。
濰縣集中營又稱樂道院集中營,因設在山東省,一些外國人也稱為山東集中營,它是二戰時期亞洲最大的同盟國「集中營」。從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濰縣集中營先後關押英、美、法、紐西蘭、加拿大、古巴、希臘、澳大利亞、荷蘭、比利時等,近20個國家的僑民2008人僑民中有許多知名人士,如曾任蔣介石顧問的雷振遠、華北神學院院長赫士、齊魯大學教務長德位思、曾獲奧運會400米冠軍的世界著名運動員利迪爾、輔仁大學附中教師、新中國成立後任美國第二任駐華大使的恆安石等。
現在濰縣樂道院舊址現存7處百年歷史建築,濰坊市將舊址闢為濰縣集中營紀念館,建設了和平廣場,成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中外交流的基地
八、馬鞍山抗日遺址
馬鞍山,周圍峰巒起伏,山上林木蒼蒼,山下淄水蜿蜒,道路縱橫交錯,曾為歷史上南北交通咽喉,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扼沂蒙山區通往清河區的門戶,戰略位置重要。
1941年八路軍佔領此山,並控制周圍地區,在日偽軍對魯中區進行「大掃蕩」時部隊分散活動,馬鞍山成了安置傷病員和家屬的小後方。
1942年11月,日偽軍掃蕩沂蒙,1942年11月9日,千餘日、偽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馬鞍山發動進攻。當時,山上只有魯中軍區二團副團長王鳳麟、中共魯中區黨委組織科長李成式和抗戰軍屬馮旭臣老人等30餘名傷病員和家屬。
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打退敵人10餘次進攻,斃傷敵軍二百餘人,王鳳麟、譚克平等30餘人壯烈犧牲,這就是淄博抗日戰爭史上有名的「馬鞍山保衛戰」
馬鞍山抗日遺址位於齊長城淄川段馬鞍山上,現有1945年博山縣政府,在馬鞍山建立了「馬鞍山抗日烈士紀念碑」。
在主峰的多處懸崖石壁上鐫刻了廖容標、馮毅之、錢鈞、李伯秋、吳瑞林的題詞和詩詞。改革開放後,當地建成了融革命傳統教育與人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馬鞍山風景遊覽區。
九、趙疃地雷戰遺址
1940年2月,日軍侵入海陽在趙疃以東的孫家夼、夼裡設據點,趙疃民兵創造了10多種地雷和30多種埋雷方法對日偽軍展開了地雷戰。
從鐵雷、石雷、拉雷、繕雷,發展到飛行雷、馬尾雷、防潮雷、子母連環雷、慢性自然雷等從單一的沿路埋雷,發展到村內的地雷宴。
1942年,趙疃民兵趙守福等在山棗埠、月牙橋、丁字街胡同、村內東西大街等雷區擺下地雷陣,先後炸死炸傷日偽軍180多人。在抗日戰爭中,趙疃民兵與日偽軍共作戰500多次,炸死、炸傷日偽軍600多人、俘敵20多人,榮獲「特等模範爆炸村」稱號。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趙疃地雷戰改編的《地雷戰》電影,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現存地雷戰遺蹟有山棗埠、月牙橋、村南丁字街、村北十字街等處,原貌尚存,牆壁上留有當年地雷炸痕,村中建有「趙疃地雷戰陳列館」。
十、鐵道遊擊隊
主要遺蹟與紀念設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興煤礦公司舊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振海烈士墓,臨城火車站,薛城鐵道遊擊隊紀念館,微山鐵道遊擊隊紀念園。
鐵道遊擊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魯南地區的一支抗日武裝,該遊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成立時稱「魯南軍區鐵道大隊」。人員最多時達300餘人,由蘇魯支隊任命洪振海為鐵道遊擊隊隊長,王懷文為鐵道遊擊隊指導員,杜季偉任政委,王志勝為副隊長。
鐵道遊擊隊是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英雄的抗日武裝力量,隸屬於八路軍「115師蘇魯支隊」,該隊以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區)為中心依靠群眾,開展遊擊戰術,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浴血奮戰,奏響了民族救亡的最強音。於1945年解散併入華東野戰軍,新中國成立後,根據鐵道遊擊隊故事改編的《鐵道遊擊隊》電影,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十一、奎虛書藏
奎虛書藏始建於1935年,由當時的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提議,山東省圖書館館長王獻唐主持修建1945年,奎虛書藏成為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部大禮堂,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12月27日,受降儀式在奎虛書藏舉行;山東地區由十一戰區副長官李延年擔任受降主官,日軍投降部隊,由日四十三軍司令官細川忠康中將代表籤降。
據史料記載,受降典禮禮堂布置嚴肅壯觀,左右分懸「永奠和平」四大金字,四壁滿懸「勝利徽」,上插中美英蘇四國國旗,李副長官檢閱籤字及官章後,向籤降代表發問「對命令是否完全了解?」籤降代表全體起立答稱:「完全了解,並絕對服從。」繼而全體籤降代表起立,摘下佩刀,齊赴受降主官席前行禮,將佩刀獻上,並後退兩步,再行鞠躬禮,此即代表魯省全體日軍卸甲投降。
如今,奎虛書藏已成為山東省圖書館的國學分館,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地,省圖國學分館在受降舊址特闢專室,設立「永奠和平——濟南青島德州地區受降展」,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該展室長期向市民免費開放。
責編:李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