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穴不是一個穴位,它是一組穴位,所以合稱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個點,左邊四個右邊四個,分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們腰骶的部位。八髎穴中的「髎」一般來講在人體當中穴位以「髎」來命名的,這樣的穴位一般來說就是一些骨縫或者說有孔的位置上才稱為髎,而且這個孔是比較深的。比如像人體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頭上大的骨縫或者是骨頭上重要的標誌。一般在骨縫上的穴位都叫「髎」穴。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們腰骶的骶骨分排著,左邊有四個,右邊有四個叫作骶神經孔。
八髎穴的位置怎麼找
直立位或者俯臥位時,爬在床上,臀部肌肉上面明顯有兩個凹陷,就是美人窩,八髎穴位于美人窩往下內側,恰恰是骶骨所在的位置。如果找不到美人窩,可以找髂後上嵴,簡單來說就是把手放到腰帶上(平時系腰帶的地方),從這個位置稍微往下一點,用手去找,可以找到一個圓形的骨性凸起,在它和背部的正中線之間的中點就是上髎穴的位置,用手四指一放,就把四個穴位都找到了。
【按摩八髎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八髎穴位對我們人體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特別是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問題。
2、對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經常按揉腰骶,促進腰部的氣血通暢,對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關鍵作用和意義。
1. 先確定 次髎--即S2骶後孔:在髂後上棘內下方1.3--1.5CM,正中線旁開2CM。孔徑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銀質針導熱。
2. 再定上髎即S1骶後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線旁開2.5cm左右。孔徑1cm,針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髎---即s3骶後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線旁開1.5cm左右。孔徑0.6cm,針刺深度1.5cm。
4. 最後定下髎---即s4骶後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線旁開1cm左右。孔徑0.5cm,針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這是一個區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從外而內調理胞宮。衝脈、任脈和督脈也都起於胞宮。督脈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衝脈則為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他們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的氣血的總開關,務必暢達無阻。胞宮健康了,婦科問題沒有了,困擾女性的很多雜病,比如失眠、便秘、愛生氣、急躁、慵懶等,都會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臥,在脊椎正中線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後孔凹陷處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園骨突起)上方,中指和無名指相等的距離分開按放,側中指尖所按之處。
操作方法〕毫針針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準雙側次髎穴,常規消毒後,用30號毫針刺入2—3寸深,當病人小腹內有沈脹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瀉法捻轉毫針,留針20一30,留針期間行針l一2次。對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適應症〕痛經。氣滯血瘀、寒溼凝滯、氣血虛弱之痛經。
〔釋義〕次髎穴,髎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後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骶骨後孔共4對,分別稱為上、次、中、下髎,合稱八髎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間」,《針灸大成》也載:「八髎總治腰痛」,說明八髎四穴同為治療腰痛的要穴。近代醫家通過臨床實踐,對其功效主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謝文志氏說:「目前對於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溝部疼痛(骶業神經炎、肌纖維炎等)取八髎穴,其療效尤為顯著」,鄭魁山氏進一步指出:「上髎與次髎、中髎、下髎合稱八髎穴,是治療婦科和二陰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劉冠軍氏則把其主治作用歸納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陽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從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陰、足太陽和督脈循行所過之處,因督脈貫脊屬腎,足少陰腎經絡膀胱,足太陽經循膂絡腎,此三經與腎聯繫密切。腎主生殖與發育,又主二陰,膀胱主儲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舉凡下焦前後陰、大小腸及腰腿諸症,無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則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說明次髎穴具有補腎壯腰、清利溼熱及理氣化瘀調經等功效。是主治腰痛、婦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經、月經不調、遺精、陽痿、淋證、遺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痺等病症。
痛經一症,多因氣滯血瘀或寒溼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與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與督脈、足少陰經和腎臟關係密切,督脈與衝、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調理沖任、壯腰補腎、理氣活血、調經止痛之功。可使衝任之脈、通暢,氣血旺盛,通行無滯,經血吸引下流,通則不痛。故近代針灸醫家已把次髎穴作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了。
〔備註〕關於八髎穴取穴定位,歷代醫家皆本於《甲乙經》。《甲乙經》所載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對骶後孔。但對其所指的具體位置有異。
(1)有說上髎在16椎下,則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
(2)有說上髎在18椎下,則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綜上所述,定位差異較大,諸說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稟賦不同,腰骶骨發育生長也有多種因素變異,故骶骨後孔之橫豎間度亦不同,一般說來是上寬下窄,故此無法用分寸計算。《醫學入門》載:「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餘三髎少斜上闊下狹是也」是符合實際的。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分別取上、次、中、下髎。但是由於不易於體表上莫尋到骶後孔,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中間,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與無名指相等距離分開按放,各手指尖所到達之處,食指為上髎,中指為次髎,無名指為中髎,小指為下髎。
關於八髎穴的針刺深度。《針灸甲乙經》載:「上髎刺入三分,次髎、中髎、下髎皆刺入二寸。」由於這個記載,上髎與其餘三銀針刺深度差異較大,所以後世醫家對針刺八髎穴的深度也就莫衷一是。有從三分,也有針刺二寸者。近代醫家都主張針刺深度在0.5—1.5寸,或1—2寸之間,這是比較適宜的。而且針刺深度不同,針感和治療的範圍也不同。
(1)針刺深度在3—5分時,謹刺激能神經,針感多在局部,適應於治療局部的風溼痺痛。
(2)針刺深度在l-1.5寸深,其針感向上可達腰部,向下可循足太陽、少陽經至膕、脛、腨等部,適用於治療腰骶部或下肢疾患。
(3)針刺深度在2寸以上時,其針感可向少腹、前陰及肛門、直腸等部位擴散,適用於治療泌尿、生殖系統及直腸、肛門的疾患。
配穴:子宮穴,秩邊,關元,腎腧,三陰交,水道。
(3)有說距離中線旁開2分、1寸、1.5寸,有說挾脊相去4寸。
對針灸初學者提出以下建議:有初學針灸者,對於繁多的穴位難以一下子精熟,問我有沒有常用且有效的穴位。考慮再三,結合我自己的臨床實踐以及歷代針灸家的經驗,我認為以下三組穴位比較實用,且皆在四肢,實效又安全,針刺基本上無風險。一則四總穴;二則八脈交會穴;三則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這三組穴位都有歌訣,可反覆吟誦記憶。
這三組穴位的具體含義如下:
四總穴
古版: 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現代版: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溝。
古版意思是:胃腸不好,可按摩足三裡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頭痛、項強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謂「求」是說明位置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是要找,哪個地方有節節,或是痛疼,就是求到位置了。
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特定穴。即公孫、內關、後溪、申脈、足臨泣、外關、列缺、照海。
明代劉純《醫經小學》卷三載有八穴的歌訣: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出處】選自《針灸大全》。本歌首載於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題為《天星十一穴歌》,後在明代徐鳳撰《針灸大全》上刊載時增加了太衝穴。馬丹陽是宋代扶風人,他根據臨床經驗寫成本歌,選穴特點突出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療效可靠,在針灸史上有重要位置。是針灸入門之捷徑。
【歌訣】
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
環跳並陽陵,通裡並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
北鬥降真機,金鎖教開徹,
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三裡膝眼下,三寸兩筋間,
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
腸鳴並腹瀉,腿腫膝胻酸,
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
年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
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
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
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痛,
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
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
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
頭痛並面腫,瘧疾熱還寒,
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
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委中曲膕裡,橫紋脈中央,
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
酸痛筋莫展,風痺復無常,
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
腳氣並膝腫,輾轉戰疼酸,
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
太衝足大趾,節後二寸中,
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
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
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矇,
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
轉筋腰尻痛,暴喘滿衝心,
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
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環跳在髀樞,側臥屈足取,
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溼痺,
腰胯連腨痛,轉側重欷歔,
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
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腫並麻木,冷痺及偏風,
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
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裡腕側後,去腕一寸中,
欲言聲不出,懊惱及怔忡,
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
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
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
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痺麻,
痰涎頻雍上,口噤不開牙,
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李氏針灸理療」,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