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這是一個區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毛病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從外而內調理胞宮。衝脈、任脈和督脈也都起於胞宮。督脈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衝脈則為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要靠他們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是調節人一身的氣血的總開關,務必暢達無阻。胞宮健康了,婦科問題沒有了,困擾女性的很多雜病,比如失眠、便秘、愛生氣、急躁、慵懶等,都會自然消失。
【取穴法】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中間,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與無名指相等距離分開按放,各手指尖所到達之處,食指為上髎,中指為次髎,無名指為中髎,小指為下髎。
【適應症】治腰痛、婦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經、月經不調、遺精、陽痿、淋證、遺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痺等病症。
痛經一症,多因氣滯血瘀或寒溼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與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與督脈、足少陰經和腎臟關係密切,督脈與衝、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調理衝任、壯腰補腎、理氣活血、調經止痛之功。可使衝任之脈、通暢,氣血旺盛,通行無滯,經血吸引下流,通則不痛。故近代針灸醫家已把次髎穴作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了。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陽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從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陰、足太陽和督脈循行所過之處,因督脈貫脊屬腎,足少陰腎經絡膀胱,足太陽經循膂絡腎,此三經與腎聯繫密切。腎主生殖與發育,又主二陰,膀胱主儲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舉凡下焦前後陰、大小腸及腰腿諸症,無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則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說明次髎穴具有補腎壯腰、清利溼熱及理氣化瘀調經等功效。
下期內容更精彩,敬請期待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