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淨土祖師印光大師開示

2020-12-22 定西慈誠

印光大師於淨土法門,可謂讚譽有加:

「如來說法,求其凡聖共修,大小一致;即淺即深,下手易而成功高;至圓至頓,用力少而得效速;等覺菩薩,依之以圓成佛道;逆惡眾生,仗之以出離輪迴者,無如淨土一法之殊勝超絕也」。縱觀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諸會之中,於淨土一門,多次講說,頻頻讚嘆,反覆勸導,諄諄叮嚀。全顯我佛大慈大悲之心願,我等豈敢辜負!再看華嚴海會,善財童子,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乃令發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勸華藏海眾,同生西方。為後世眾生作好榜樣,我等豈敢不亦步亦趨之!嘆我等劣機可悲,於釋迦慈尊說法以來,仍輪轉六道,暫無休息。現又生此末法時期,處此五濁惡世,離此至直捷至圓頓至簡易至穩當法門,絕對無任何希望得度。贊我等因緣可喜,得聞淨土法門,遇我恩師教誨,從此憶佛念佛,作彌陀之真子。臨終聖眾相應,仗佛慈力,得出生死,往生西方。由是六根所對均佛境,託諸上善會勝緣,得以頓斷煩惑,速登覺岸。安住三德秘藏,常享法樂;遍入十方剎海,廣度眾生。

凈土法門如此殊勝,須得信願行具足,方能即生證菩提。此乃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自力法力佛力共同作用之結果也。行者至誠懇切,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做本命元辰。佛念一舉,凡情頓斷,以彼果德,作此因心,福山聳而業海枯,罪霧消而慧日彰。如是放下萬緣,都攝六根,恭敬至誠,專心念佛,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念極而空,心境虛寂,己心佛號,打成一片,不分自他,日久月深,力極功純,自然能所俱寂,心佛雙忘,頓見心佛不二,心佛一體。不離當念,親證三昧,實相妙理,當體全彰。方知即此持名,原是實相,一生淨土,直契寂光。

「淨土一門,略言之,只一「淨」字,可以總攝無遺」。我們當圍繞淨字修行。念佛、念經、拜佛、經行、起心動念、為人處事,統統都要與淨相應。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期做到妄念不生,心中清淨,淨念相繼,心歸一處。讀經要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恭敬拜讀,直當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拜佛經行要身動心不動,外身如法開展,內心如如不動。起心動念、為人處事、日常作為,均應與淨土相應。須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往昔已經過去,管他榮辱得失、愛惡恩仇、成功失誤、悲歡離合,對友人的憶念,對舊事的回味,通通把它忘卻。現在心不可得,管他稱譏譽毀、苦樂利衰、控制佔有、名聞誘惑,統統把它舍卻。我們只感恩佛菩薩老師為我們指明涅盤大道,感恩國家給我們穩定環境,感恩眾生在時時點化我們,感恩工作單位給了我們物質生活條件。放下世間拉雜事,放下我身,只為眾生,遇福則作,作而無作,不留痕跡,一心就想阿彌陀佛。未來心不可得,對子孫的牽掛,對某人的惦念,對某物的執著,未來的世緣計劃,統統把它放下,我的未來就是極樂世界。如是「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清淨極致,必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佛真法身了無相,應機赴感常適當。心佛眾生無差別,業消慧開蒙濟度。

印祖明白告知我們:「真如妙心,圓明覺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實成佛之正因,乃智慧之根本。」 「迷此心者,名之為凡,妄受無邊生死苦,而功能不減;悟此心者,號之曰聖,常享無盡涅盤樂,而力用不增。迷悟攸分,升沉立判;苦樂雖異,本體無殊」。因此我們要徹底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我們的常住真心涅盤妙性與佛無二無別。這顆真心,無始劫來,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只是此前一直隨汙染之緣,緣的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娑婆世界輪迴緣,因而輪迴六道,雖在六道,而真心終日不變。從此只隨淨緣,必能徹見不變之體,超越三乘,與三世諸佛曆代祖師,比肩齊立,把手共行。

如何隨淨緣,須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無漏真淨」。觸目皆是菩提,動念即成業障。所謂萬境本閒,唯心自鬧,一心不生,萬法俱息。根塵本空,現前所有知見,本自不生,只因迷背自心,向外馳求,六根觸六塵引起六識,從茲發生無量種種知見。識性如幻,致輪轉生死,無有了期。若能發菩提心,受佛禁戒,必於有情根身無情器界,了知五蘊本空六塵如幻,圓脫眼耳鼻舌身意,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從茲一念不生,諸惑盡滅,即得速證菩提涅盤。可惜我們現在尚做不到一念不生,如是可用一心繫念阿彌陀佛代替萬念。雖涉種種塵緣俗務,而常內心不忘於佛。晝夜六時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淨念相繼,不雜餘事。力極功純,心空境寂,無明淨盡,佛性圓彰,自複本有之天真,以成無上之覺道。

如何隨淨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知萬法皆空,識性如幻,則放下世俗貪瞋痴心,居塵世而不染,住無所住。知我本是佛,菩提涅盤我心本具。以無住之妙心,隨願生稱性起修之心行。攝身口意,積功累德,一切諸惡皆莫作,所有眾善悉奉行。過日改,德日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精進修行。破我法二執,達三輪體空。複本心性,頓證真常。息輪迴之流浪,證常住之法身。到此方知,涅盤生死同一如,煩惱菩提無二相。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戒為無上菩提因,能使凡身作佛身;心性本來無二體,隨緣轉變在當人」。佛度眾生,從始至終,唯戒是賴。戒定慧三學是修學根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實為六道眾生永絕苦因,出離苦海之慈舟,三賢十聖破盡無明,入佛智海之寶筏。諸佛圓滿報身,皆由嚴持淨戒而得。不持戒,則聖智變為凡情;能持戒,則不離凡情,直下即成聖智。故三皈五戒也是我們入淨土法門之初門。最初入門,戒尤為要,初則防非而制惡,繼則斷惑而證真。從入門到究竟佛果,必當嚴持淨戒,寧可喪身失命,不令少有毀犯。切記持戒念佛方得生淨土。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尚不能得人身,何況蓮華化生相好光明之淨身。

持戒應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斷惡務必盡,修善必令圓,方入聖賢之域。不持戒而修善,福盡還須墮落;能持戒以修善,因圓必成覺道。斷惡修善要在舉心動念處檢點,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百善孝為先,世出世間,罔不以孝為本。一念孝心,貫徹古今,包羅太空,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居凡不減,在聖不增。迷之則枉淪六道,悟之則速證圓通。孝之極致,乃嚴持淨戒,斷惑證真,超凡入聖。是名究竟孝順父母師僧三寶也。

持戒須主敬存誠注重因果。因果為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明因果,方能樂天知命,不怨不尤。明因果方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明因果方能處處事事畏因,以致預斷惡因,免受惡果,直至功德圓滿成佛。

欲成無上覺道,必須福慧具足。欲得福慧具足,出塵入聖,戒為第一。六度乃修學佛法必修科目。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為出世福德,般若為出世智慧。前五度若無般若,有福無慧福不純,只獲人天小果,不成究竟正覺;般若若無五度,有慧無福慧不真,亦不成究竟正覺。而持戒尤為切要。能持戒則福慧具足成正覺,不持戒則福慧俱無久沉淪。

三聚淨戒,四宏誓願,乃佛法大綱,無惡不斷為律儀戒,與「煩惱無盡誓願斷」相應;無善不修為攝善法戒,與「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相應;無生不度為攝眾生戒,與「眾生無邊誓願度」 相應。讓我們以此三聚四宏為入道之軌範,修行之路徑,成佛之根本,度眾生之妙法,就此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無上正覺。

大勢至菩薩像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
  • 【極其珍貴照片】印光大師舍利 瞻禮獲福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圓寂 阿彌陀佛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2020年12月 18日,農曆十一月四日,是近代高僧、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圓寂日。印祖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印光大師(1861年農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1940 年十一月初四)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 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路井鎮赤東村人。
  • 印光大師
    印 光 大 師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合陽縣孟莊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圓寂後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因為大師的種種神跡,佛教徒深信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印光大師永思集》中有相關記載)。
  • 【印光大師】贊淨土超勝(第十五輯)
    印光大師——贊淨土超勝 (第十五輯)蓮宗四祖,法照大師,於大曆二年,棲止衡州雲峰寺,屢於粥缽中,現聖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臺者,言必是五臺;後遂往謁。此系法照大師,親到竹林聖寺,蒙二大聖所開示者。五臺,乃文殊應化之道場;文殊,乃七佛之師。自言,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過去諸佛,尚由念佛而生,況末法眾生,業重福輕,障深慧淺,藐視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來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後塵,尚不能得乎?(續)致廣慧和尚書
  • 印光大師十念法
    印光大師簡介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
  • 淨土宗祖師——簡介
    淨土宗第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生於隋大業九年,臨淄人,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少年出家,看見西方圖頗有所感,夙期往生淨土,受戒之後和妙開律師共讀《觀無量壽經》,曉得此經的觀門是解脫生死之法。唐貞觀中到并州去拜謁道綽大師,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門。進入長安廣度民眾,寫了數萬卷《阿彌陀經》,畫了三百卷的極樂淨土圖。最初住過終南山常常來光明寺說法。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淨土宗,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1]其影響所及,不限於淨土宗,也護持了中國近代佛教;不僅傳承了佛教,還傳承了傳統文化。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
  • 【大德懿行】儉樸惜福,德澤流芳——印光大師惜福事跡
    」,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淨土宗,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其影響所及,不限於淨土宗,也護持了中國近代佛教;不僅傳承了佛教,還傳承了傳統文化。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後人將其與虛雲、太虛、弘一併列,合稱為「民國四大高僧」。
  • 大德事跡:應劫而生的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出生於鹹豐十一年,往生於1940年,是距離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最近的一位淨土祖師。印祖出生的時代,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內憂外困的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日益凋零的時期。隨著西方文化以強勢姿態進入中國,儒家文化日漸邊緣化,中國佛教也備受衝擊。
  • 對老年居士的開示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187
    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步武資福,宏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弘一法師  請繼續收聽  《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四、印祖講道理 願生西方篇  對老年居士的開示  對老年居士的開示
  • 印光大師誕辰160周年紀念丨印光大師與一位「可愛」的弟子
    又開示寧居士:「淨土法門,以自己之信願持名感佛,佛則以誓願攝受。譬如乘輪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然既欲現生了生死,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以此自行,復以此化其父母,兄弟,妻子,鄉黨,親戚,朋友,俾彼等同沾法潤,同修淨業。」寧居士即皈依印光大師,大師賜法名德晉。
  • 印光大師與一位「可愛」的弟子
    寧居士對大師十分崇敬,日軍侵華後,心繫大師,先後不下二十次與大師通信,希望大師回歸故裡,宏揚淨土。大師出家受戒、行腳參方、潛修默行、弘法濟世,成就淨土祖師之德業,《文鈔》流傳也已過百載,受其益者亦無量矣。茲錄幾則,以勉學人,以懷印祖。古人說:死生事大。知道生死輪迴的可悲,就應當求如何了脫生死的方法,可悲的事才能轉為可樂之事。要是不求了生死的方法,只知道悲哀感慨,又有什麼用。
  • 印光大師說: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智慧超群之人皆應念佛求生淨土
    我們每個淨土行人都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親朋好友千說萬說就是不肯念佛,有的人覺得自己是一個愚人念不了佛,有的人慢心很重,看不起念佛法門。為了讓這兩類人都念佛,今天我們請印光大師給我們解惑答疑。印光大師說:「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當;亦有學者,大乘自命,不屑修習。須知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善友教以念佛,未滿十聲,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很多高僧大德從印度和西域來到中國,一葦渡江的禪宗祖師達摩即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中國本土也是高僧輩出,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出生於山西雁門,毗鄰佛教聖地五臺山。大師從小就聽聞五臺山的種種神異傳說,心生嚮往。十四歲時便離家暢遊五臺,遍尋仙蹤遺蹟。不久即在佛光寺剃度出家。
  • 《印公畫傳》首發-印光大師往生八十周年特輯
    戒期中,所有書寫謄抄事宜,都由大師代作。因寫字過多,導致眼疾復發。大師一邊堅持工作,一邊在空閒時專念佛號。夜晚大眾休息後,大師仍然起坐念佛。書寫任務完成後,大師眼疾也康復了。大師由此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後來自行化他,以淨土為歸,皆由此開始。 -
  •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
    印光大師往生前,最後的一夜!01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初三晚,印光大師對大眾開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初四日凌晨,從床上起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印光大師慈悲付囑:「汝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 自後即不再說話,只是唇動念佛而已。 約五時許,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往生。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02一九三六年十月,印光大師在上海覺園舉行丙子護國息災法會演講。 一天晚上,年僅十八歲的上海女中學生楊信芳,夢見觀音菩薩向招手,對她說:「大勢至菩薩現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
  • 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
    另外,印光大師非常重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讚嘆弘揚不遺餘力,不僅將此章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選定為《淨土五經》,而且在對弟子的開示中,隨機指示,反覆闡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妙法,而且有很多居士都有他特別寫這一章的字畫。楊信芳女士 :紀夢悼印光大師我十八歲那年,還在上海女子中學念書。我有一位同學張孝娟女士,家住西門路潤安裡,跟我的交情最深。
  • 《印光大師文鈔》淨土決疑論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原文】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餘自愧多生多劫,少種善根。福薄慧淺,障重業深。年當志學,不逢善友。未聞聖賢傳薪之道,爭服韓歐闢佛之毒。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一般講淨土十三祖,現在也有人說十五祖,我們是認定十五祖。曇鸞、道綽兩位祖師,不論是從教理建設上,還是個人的德行、教化,以及對淨土宗的貢獻,都是頂尖級的,如果這兩位大師不能被列為淨土宗祖師,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這兩位加進去,成為十五位祖師。一般人對宗祖認識不夠,而將宗祖與其他祖師平等齊觀,以為都是祖師,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