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的故事——《嚐糞憂心》

2020-12-26 靈昧愛唱歌

百善孝為先的故事《嚐糞憂心》

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庾黔婁,字子貞,新野人(今屬河南)。是個很有孝心的人。

派他去叫孱陵的地方做縣令時,開始很欣喜,因為心中一直掛念家中的父親,剛上任未滿十天,突然感覺心不停亂撞,汗流浹背的,所謂父子連心,心想難道是家中發生了什麼事?便去辭官準備回家,府衙的人聽說後,感覺到惋惜紛紛勸說「您這剛上任,不然派人去家中看看,把您父親接來。」想到家中年邁的父親,獨自一人,庾黔婁毅然地拒絕了大家的好意,辭官後便車馬兼程的回家了。

回到家中之時,庾父已經生病兩日了,是得了痢疾,他便焦急求醫治療,大夫告知:若想知道病好不好,需要嘗過病人的糞便後,才能知道,如果嘗的味道是苦的,就可以治好了,聽完後的他沒有猶豫,馬上嘗了父親的糞便,發現是甜的味道,心裡非常的痛苦,忍不住哭泣,白天時刻伺候在父親床邊,到了晚上,他都向天上的北鬥七星叩頭祈禱,頭都磕碰了,希望可以讓自己的身體,代替父親受苦,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父親的存活。但是,已病入膏肓的父親,不幸還是去世了,他非常難受,異常自責:都怪我不好啊,是孩子不孝,沒有好好的照顧父親您啊……辦完父親的喪禮後,就在墳墓旁邊搭了一個草屋居住…………

純音樂 - 假如愛有天意

04:51來自靈昧傳遞正能量

相關焦點

  • 玩法介紹:變臉丨二十四孝故事——《嚐糞憂心》
    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嚐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詩讚: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譯文:魏晉南北朝時期,南齊人庾黔婁到孱陵做縣令。黔婁聽完後,不假思索地嘗了,如大夫一開始所說,味道確實發甜,心裡悲痛萬分。別無他法的黔婁更加盡力的去侍奉父親,白天親自服侍餵湯藥,到了晚上就向著北鬥七星磕頭祈求,希望能以他自己的身體代替父親承擔病痛,希望以他的生命來換取父親的存活。每天如此,迫切的向上天禱告,頭都磕破了。鄉人知道這件事後,都讚嘆庾黔婁的孝心可貴、可敬。
  • 【二十四孝】——嚐糞憂心(二十二)
    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嚐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典故譯文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道是苦,病情就好轉了。」
  • 什麼是百善孝為先,奮豆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同學們大家好,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孝其實是百善之首,孝為人之本分,做人不能忘本,要知道飲水思源,孝是整個人生中最大的事情,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孝順父母,孝順老人是作為一個人要明白的最基本的道理,奮豆就非常理解孝道應該如何做,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奮豆的做法吧。
  • 百善孝為先的故事——《蔡順拾葚》
    百善孝為先《蔡順拾葚》的故事源於後漢時期,蔡順,字君仲,少年喪父,伺母至孝,時值王莽之亂,人性亦亂,赤眉叛軍四處肆虐,年景饑荒,柴米昂貴,困苦人民無糧可食……蔡順就爬上高山陡峭,每日以撿拾桑葚為主食,並用兩個筐子盛著,一天拾桑葚的途中,恰巧遇到了赤眉叛軍,看到蔡順手上有兩個筐子,赤眉叛軍首領好奇地問他
  • 百善孝為先,那麼何為孝?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古代,選賢舉能有一部分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一個孝子,例如察舉制,尋找有才能也必須孝順的人為官。並且在古代,如果父母去世的話,要守墓三年的,為官的要辭官,幹活的要辭職。
  • 百善孝為先,「二十四孝」,哪些故事,曾經感動了你?
    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百善孝為先」,所以在古代,中國人是十分注重孝文化的,正是因為如此,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孝」的故事。其中,元代郭居敬編錄的《二十四孝》在民間流傳最廣泛,今天作者就和大家說說24孝的故事。
  • 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行孝不能等。對於經濟困難的父母,錢到為孝。對於身體病弱的父母,照顧為孝。對於孤獨寂寞的父母,相伴為孝。對於脾氣暴躁的父母,寬容為孝。
  • 德育故事|黔婁嚐糞
    但嚐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憂之。每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易卒。居喪過禮。廬於冢側。      李文耕曰。以心驚而知父疾。已見至孝冥感。而斷然棄官。毫無瞻顧。至嚐糞驗疾。籲辰祈代。則憂思之迫切。而不可解矣。凡此至性至情之所為。總不可於世情中覓求見解。【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南齊有一個姓庾名叫黔婁的。表字就叫子貞。是新野地方的人。
  • 【24孝圖:百善孝為先】孝感動天,24孝故事全集!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02 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 民間故事:百善孝為先
    民間故事:百善孝為先。本文為《民間故事》之第219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中國人講究孝道,從古至今,關於孝道的民間故事就有很多。比如古時候的「孔融讓梨」、「黃香扇枕溫席」,還有近代的「許世友五跪慈母」……關於這樣的孝子敬父敬母的故事還有很多,而這些故事,無不在向世人闡述「百善孝為先」、「贍養父母」的真理。但古今卻有很多人,將孝道拋於腦後,折磨、虐待自己的爹娘。如今社會中這樣的不盡孝道而讓老人寒心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 背後的故事!內江這個AAAA級景區內的群雕每一個都寓意深厚
    拾級而上,走進孔子公園,除了可以到「講學堂」聆聽孔子「教誨」,到孔子廣場膜拜27米高的孔子青銅像,這裡還有一個景點,可以讓遊客感受中國「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這個景點就是「二十四孝青石群雕」。▲棄官尋母▲齧指痛心走近細看,庭院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雕塑著春秋時期仲子路「百裡負米」和曾參「齧指痛心」,東漢丁蘭「刻木事親」及宋代朱壽昌「棄官尋母」四個孝子故事。青石雕塑的故事人物,比真人高大許多,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故事主題一目了然。
  • 百善孝為先 誠信是根本 濟南高新區大張小學家教好故事
    家教「孝為先」  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孝順,孝敬長輩,就是什麼事兒儘量讓他們順心順意。父母生怕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他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孩子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衝突。  家教並不是只管孩子,更是管父母的。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
  • 「百善孝為先」,下一句講的什麼?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
    中國社會有許多的優良傳統,它們就像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更遠的地方,在仁義禮智信之上,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品格,那就是「孝」,孝順父母和長輩是中國人最大的感情基調,更是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成為人們信奉的準則,那麼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呢?又為何成為許多人心中的遺憾。
  • 越王勾踐不講武德先嚐糞後吞吳,真是吳王夫差大意了嗎?
    夫差無奈,就讓他依法而行,不想勾踐竟說出要每天嘗食吳王糞便,直至吳王病好痊癒。吳國君臣上下被這一言驚得簡直難以置信,夫差更是連說不可不可,這問疾嚐糞之舉,非但不是人臣之所為也,簡直就是把人當狗彘無異了。夫差在想,即便勾踐已到了甘當寡人所養狗彘的地步,他也不能無禮到讓曾為一國之王的勾踐去做如此非人之事,若教中原諸國聽聞,豈非把寡人當成是桀紂之君了。
  • 吃屎、活埋、性騷擾……中國民間故事到底有多野?
    作者 | 閆如意編輯 | 花木藍每個人的童年,都是聽故事長大的。很多口口相傳的故事,原本都是想寓教於樂,給人帶來歡樂與所得。故事是傳承,是經驗與記憶的濃縮。縱觀整個24孝故事,你會發現,想上經典就要博出位,這些孝子們都有不少詭異至極的騷操作。要麼是自殘。比如「嚐糞憂心」,說南齊的一個縣長庾黔婁,剛就任就覺得心慌、出汗,他預感家裡出事了,於是立馬辭官回家。到家以後,果然父親病重,醫生說:病人的糞便能反映病情,如果是苦的就說明還有救。
  • 【哲理故事】屎殼郎與糞球,這是多少人的真實寫照?
    【本故事純屬虛構】有一次,觀音菩薩路過一處,見有一頭屎殼郎正在滾著糞球,很辛苦。菩薩可憐它,就停下來,問:「你這麼辛苦,想不想來世投胎做人,不再落入畜生道啊?」你看,我好不容易才積累了這些糞球,這可是我一輩子辛苦積累的財富啊!要不然,你還是先等我攢夠了糞球,我閒下來時,再跟你學佛吧。觀音菩薩聽了以後,馬上消失了……這個故事裡的屎殼郎,其實就是我們塵世中許多人的寫照。那些「糞球」,不就是我們花了畢生心血去積累的「財富」嗎?
  • 百善孝為先——曾仕強
  • 元代學者把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形成了《二十四孝》
    正是基於此,元代學者把過去千年來民間流傳的孝子故事加以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選輯了《二十四孝》。關於「二十四孝」究竟是何人所輯,學術界也頗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認為是由元代郭居業所輯,此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清代潘守廉在其所著的《二十四孝圖說並詩》一書中的記載:「至元朝郭居業始將伊古以來孝行卓著者集二十四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