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晶珠本草》中的藏藥物種分類

2021-02-22 廣西甘露眾生

自八世紀宇妥·雲丹貢布編撰藏醫巨著《四部醫典》至十七世紀帝爾瑪·丹增彭措撰寫藏藥名著《晶珠本草》的近千時間中,藏醫藥學得到了不斷地傳承發展,期間產生了如《甘露八部》、《藥性廣論》、《藍琉璃》等無數藏醫藥經典著作。而在藥物分類上,各家繁簡不一,大同小異,大致均沿於《四部醫典》的分類體系。

《晶珠本草》中,共把藥物分為13類,即珍寶類、石類、土糞、汁液精華類、樹類、敦布(溼生草)類、俄(旱生草)類、鹽鹼類、動物類、作物類、水類、火類、膏汁類。 

該書有效填補了藏藥學中藥物性味效能劃分的空白,使藥物從此有了血肉,不再只是單一空洞的名詞。《晶珠本草》也成為了藏醫處方用藥的必備書籍,直至今日,書中所記載的藥物中仍有75%被廣泛用於臨床。

本篇文章,將對《晶珠本草》中的4類分類藥物,即珍寶類、土類、石類、鹽鹼類等,進行簡單的介紹。

分為不熔和可熔性兩類。包括57種,166味。

不熔性珍寶有金剛石、玉石、藍寶石、吠琉璃、映紅、曲亮、曲強奈喇、銅墨、刀拉、翡翠、蛇寶、如意石、水晶、珊瑚、司亮、花斑璃、紅瑪瑙、琥珀、珍珠等42種,104味。

可熔性的珍寶類藥物有金(黃金、赤金)、銀、水銀、紅鋼、鐵、鐵鏽、霹靂鐵、鐵隕石、青銅、黃銅、錫、鉛、辭等15種,61味。

珍寶類藥物功效廣,在治療疑難重症的處方常用。如黃金能解珍寶類藥物中毒,健體強身、延年益壽。銀能收斂黃水、幹膿血。銅清肝、肺之熱,幹膿血。鐵解肝中毒、消浮腫、治眼疾。珍珠治腦漏。珊瑚清肝熱、脈熱、毒熱。藍寶石除諸病。紅瑪瑙闢邪、治癲癇。琥珀明目,治翳障。

分不熔和可熔性兩類,包括64種,594味。

可熔性石類藥有14種,22味。

如磁石可治腦骨傷、脈病、拔彈簇之效。金、銀礦石可舒瀉脈病,引流黃水。花蕊石明目,愈瘡、幹黃水。銀砂接骨。錫礦石愈瘡、斂膿、生肌。

不熔性石類藥約有49種,572味。

如赤石脂幹黃水,畫骨脂、接骨。甘石清肝熱,斂黃水。寒水石清培根熱、治骨髓炎。豬頭石補骨、健骨,託引黃水。石燕、石腦、石膽、龍腦石均有補腦、幹黃水、愈傷之效。靈母石清骨熱、利目。石青舒脈益傷,治腎病、淋病。滑石疏脈通絡。

土類藥物分天然和炮製兩類。包括17種,31味。

如金砂治脈病、腎病。禹糧土清脈熱、愈髒傷、幹膿血。黃丹清脈熱、肌熱,去腐、生肌。靛青治燒傷、眼疾。鹼土清煩熱,除瘟疫熱。獺洞土治「察乃」病。在精華類藥物中尚有石膏,清肺熱、利黃膽。牛黃、象黃清肝熱、腑熱。地松脂(系含金、銀、銅、鐵、錫、梓等的單一礦或復含礦巖中滲出的汁液,凝結成塊狀物)清胃熱、肝熱、腎熱,除諸熱治一切熱性病。

鹼類藥物的形成是由水素和火熱二因素所致。其形成過程雖有神奇之說,但從藏藥理論上講,它認為鹽鹼類藥物具有水的稀、涼、重、鈍、緩、潤、軟七效;具有火的熱、銳、燥、糙、輕、幹、動七效。其功效生培根、赤巴、祛風、通二便。性銳而開胃、消食、生血。

《協據》(論說醫典)記載:「鹽鹼的功效開窮散痞、生熱發汗,提升胃熱、開胃;內服過量,會導致脫髮、白髮、煩渴、生癲、生丹毒、生血、生赤巴、肌膚皺紋多、記憶力減退」。

《月光》記載:「鹽鹼味鹹、甘、酸,性重,開通腸結,通二便。」但不同種類鹽鹼性味功能也不一樣。大青鹽生培根、赤巴;光明鹽和黑鹽則不生培根、赤巴;大青鹽利氣,而硇砂和白秋石鹽則不利氣。

雍正十三年(1735年),帝爾瑪·丹增彭措完成了這本名為《晶珠本草》的藏藥典籍的撰寫工作。成書的《晶珠本草》分上、下兩部,其中上部為歌訣,用形似佛經的偈頌體寫成,主要是論述概括藥物的功效;下部則是記敘形式,主要為解釋藥物的產地、生長環境、性、味、功效等。此外,書中還記載了藥物的篩選及炮製方法。可謂應有盡有。也由此,藏族人民終於也擁有了立足於本民族醫學的《本草綱目》。

《晶珠本草》是專門服務於藏醫的藥書,有著濃鬱的地域特點及藏族醫學特點。中醫講究氣血,藥物上分四氣、五味,藏醫則是把人的生理功能概括為隆、赤巴、培根②三大要素,以六味、八性、十七效③劃分藥物。丹增彭措的《晶珠本草》,便是以藏醫理論和前人的藥性劃分為基礎撰寫的。比如山奈,書中道:「山奈治培根、隆合併症,破血化血。」再比如薑黃一藥,丹增彭措在書中道:「薑黃解毒,止腐爛,治潰瘍病。讓鈞多吉說『薑黃是治痔瘡的良藥』。本品之名有雲哇、雲果拉、尕賽爾、堅木巴多合。漢語中稱黃姜,高昌語中稱黃釐。《圖鑑》中說『薑黃生於南方溫暖的川地,葉像大蒜葉,根外皮像高良姜,裡面有紅黃色,有光澤。味微苦、辛,功效治病毒』。如上所述,薑黃味辛,效潤,與鹼、石灰等相接處,變為血色。」這種記敘形式,既貼合藏藥用藥方式,又參考了前人典籍,不可謂不科學。

而《晶珠本草》之所以稱之為藏醫的《本草綱目》,除了其對於藥物的論述方式之外,還有兩個原因。1.藥物數量記載之巨;2.對於藏醫學的深遠影響。

《晶珠本草》共記載藥物2294種,涉及1200個動、植物科屬。丹增彭措根據藥物的來源、質地、生長環境、入藥部位的不同,將其分為了珍寶類、石類、土類、汁液類、樹類、溼生草類、旱生草類、鹽鹼類、動物類、作物類、水類、火類、膏汁類十三個大類。其中,溼生草類及旱生草類又被分為根、根莖、莖、枝、葉、花、果實種子、全草、皮等小類,動物類藥則被分為頭、腦、角、眼、舌、喉、心、肝、脾、腎、胃、腸、生殖器、骨、骨髓、脂肪、肉、血、皮、毛、爪、乳、便、昆蟲等小類。本書的分類方法詳細科學,尤其是在天然藥物分類及植物分類學上,十分接近現代科學的分類方法。

相關焦點

  • 當《晶珠本草》遇上《本草綱目》,「奇怪」的藏藥,神奇的療效!
    自八世紀宇妥·雲丹貢布編撰藏醫巨著《四部醫典》至十七世紀帝爾瑪·丹增彭措撰寫藏藥名著《晶珠本草》的近千時間中,藏醫藥學得到了不斷地傳承發展,期間產生了如
  • 藏藥百曉生 | 「榜嘎」,藏藥中清熱解毒的「狠角色」
    藏藥材中的植物類藥材主要生長於青藏高原地區,其特殊的高原生長環境賦予了藏藥材不可替代的療效和藥用價值。其中,「榜嘎」就是藏醫臨床中最常用特色藥材。在諸多漢文藏醫藥文獻中,為便於交流,多數採用「藏文名+藏文音譯」的形式表述,榜嘎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類。
  • 藏藥百曉生 | 千年「珊瑚」萬年紅
    外觀華美、晶瑩剔透及溫潤亮澤的紅珊瑚, 乃天然之藝術品,自古便是身份權勢的象徵,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被視為祥瑞神奇之物。古羅馬人認為,紅珊瑚具有防止災禍,趨吉避兇,祛病避邪,給人智慧的力量;基督教文化中,紅珊瑚被視為是耶穌寶血蛻化而成;而在佛教文化中,紅珊瑚與金、銀、珍珠、瑪瑙、琥珀、琉璃並列稱為「佛教七寶」。
  • 金訶藏藥告訴你,石頭也能吃!
    遇到的比較多的疑問是,「聽說藏藥會用重金屬和礦物質入藥,這是真的嗎?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嗎?」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找到答案。——編者按《晶珠本草》記載:「世間萬物皆可入藥。」藏民族為何將石頭入藥?石頭是真的可以治病或者只是噱頭?石頭吃了是否可能造成重金屬中毒?在信息瘋狂爆炸而又極其包容的今天,藏藥,對於廣大的普通百姓仍然來說既神秘又陌生。
  • 甘露文化 | 藏藥之王——訶子的美麗傳說
    在藏區的傳說中,訶子樹系天降甘露灑在地上而生成,長在須彌山頂神之住所。它是在藏醫藥書籍中排在植物類藥的第一位,同時被藏傳佛教、蒙古族及古印度供奉的「藥師佛」右手所持(全株訶子)。在各民族醫藥,尤其在藏藥中,訶子的應用十分廣泛。
  • 歷代本草沿革之清代
    一是由於醫藥學的發展,有必要進一步補充修訂《本草綱目》的不足,如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二是配合臨床需要,以符合實用為原則,擷取《本草綱目》精粹,編撰成節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備要》(1694年)、吳儀洛《本草從新》(1757年)、黃宮繡《本草求真》等;三是受考據之風影響,從古代文獻中重輯《神農本草經》,如孫星衍、顧觀光等人的輯本,或對《本經》進行注釋發揮,如張潞《本經逢原》(1695年)、鄒澎《本經疏證
  • 藏藥紅景天 御用「仙賜草」
    在《本草中國》紀錄片中,專家這樣介紹,紅景天有抗氧化、耐缺氧的功效。查閱《中國藥典》,紅景天是益氣活血、通脈平喘的良藥。      紅景天屬於景天科紅景天屬植物,主要生長在我國西藏、新疆、甘肅和吉林的高山上,它的藏藥名叫掃羅瑪爾布,歷代藏醫都將它與藏紅花、雪蓮花並稱為「吉祥三寶」。很早以前,雪域高原就將紅景天作為藥物使用,強身健體,抵禦不良環境的影響。
  • 文化 | 我,叫「訶子」,是藏藥中永遠的王
    ——防病,治病,延長壽命,眾生安樂,是藏藥處方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藥材。訶子(別名藏青果、訶黎勒)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的乾燥成熟果實,是藏藥三果之一(三果為常用藏藥名,即指訶子、毛訶子和餘甘子)其味苦、澀,性溫。於秋、冬二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而得。原產於印度、緬甸等地,在我國西藏、雲南、嶺南等地均有分布。在藏區的傳說中,訶子樹系天降甘露灑在地上而生成,長在須彌山頂神之住所。
  • 藏藥之王——訶子
    訶子(別名藏青果、訶黎勒)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的乾燥成熟果實,是藏藥三果之一(三果為常用藏藥名,即指訶子、毛訶子和餘甘子)其味苦、澀
  • 藏藥百曉生 | 藏藥之王!藏藥三果之「訶子」
    ——防病,治病,延長壽命,眾生安樂,是藏藥處方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藥材。訶子(別名藏青果、訶黎勒)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的乾燥成熟果實,是藏藥三果之一(三果為常用藏藥名,即指訶子、毛訶子和餘甘子)其味苦、澀,性溫。於秋、冬二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而得。原產於印度、緬甸等地,在我國西藏、雲南、嶺南等地均有分布。在藏區的傳說中,訶子樹系天降甘露灑在地上而生成,長在須彌山頂神之住所。
  • 「藏藥之王」——阿如拉
    這一地區常用藏藥有360多種,主要來源於菊科、豆科、毛莨科、罌粟科、傘形科、龍膽科、薔薇科、玄參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藥用屬有:綠絨蒿屬、馬先蒿屬、紫堇屬、報春花屬和虎耳草屬等。常用藏藥中,含生物鹼的種類約佔50%,這些活性較強的成分多見於烏頭屬、翠雀屬、唐松草屬、莨菪屬、槐屬、龍膽屬和小檗屬等藥用植物。
  • 藏藥百曉生 | 香中之魁——「沉香」
    沉香、檀香、龍涎香和麝香即沉檀龍麝,古人謂之四大名香,為諸香之上,而沉香為上中之上,香中之魁。沉香不僅僅是一種名貴香料,其香氣淡雅宜人,匯天地陰陽五行之氣,香通三界,其香至今無法人工合成,因而十分稀少珍貴,其更是一味絕品藥材,集天地之靈氣,匯日月之精華,蒙歲月之積澱。其氣通天徹地為珍異之藥。
  • 【西部風情】藏藥七十味珍珠丸
    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由於受到了傳統的「口耳相傳」、「師徒、父子相傳」的傳授模式的影響,以及由於地域的限制、民族的封閉,優秀的「賽太」炮製技藝不為多數世人所了解和運用,也只有在青藏高原少數民間寺院、藏藥生產單位存在。 炮製七十味珍珠丸的主要器具和設施有:石槽、坩鍋、水缸、煅燒爐、瓷盆、烘箱、飲用水、電爐、煤、紗布、木板、木炭。
  • 跟我識中藥 藏藥之王——收澀止痢的訶子
    訶子是最常用的藏藥。在藏藥學經典著作《晶珠本草》裡,訶子被稱為「藏藥之王」。關於訶子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酒店老闆的女兒叫益超瑪。她不僅長得非常美麗,而且聰明善良,會釀造醇如甘露一樣的米酒。她樂於幫助每一個遇到困難的人,因此得到了藥王菩薩的信任,賜給她一棵訶子樹,並告訴她:「這是天下最好的藥物。
  • 藏藥資源——概述
    其中菌類植物5科5屬50種;地衣類4科46種;苔蘚類5科5屬5種;蕨類30科5屬5種裸子植物52屬47種植3變種;被子植物131科581屬1895種141變種。此外,尚有動物藥57科111屬159種,礦物藥50餘種。常用藏藥中有三分之一用藥與中藥相同。藏區本地草藥佔常用藏藥一半以上。
  • 杏林新語 | 川藏線上,一路花開——成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藏藥考察記
    我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藥學的研究生,我校承擔了國家科技部研發計劃項目「藏、蒙、維等民族藥資源信息化共享平臺構建、品種整理及繁育保護技術研究」子課題「10種藏藥品種整理與質量評價研究」,我所在的課題組承擔藏藥「榜間」研究。「榜間」是複雜基原藏藥,來源於龍膽屬多種植物的花與花枝,是一類美麗的開在秋季的花類藥材,一般白花者為「榜間嘎保」,藍花者為「榜間完保」,黑花者為「榜間那保」,雜色者為「榜間色屋」。
  • 海洋生物 物種分類解惑
    拉丁文學名的存在,避免了不同語言命名物種上存在的歧義和誤解,比如海牛。傳說中的美人魚,在現實中的存在,主要由 Manatee (海牛) 和 Dugong (儒艮) 兩類。Manatee 包含了三個物種——西印度海牛(Trichechus manatus)、亞馬遜海牛Trichechus inunguis 和非洲海牛 Trichechus senegalensis。
  • 養生 | 「藏醫藥浴法」,屬於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3屆常會在模里西斯首都路易港召開,委員會經過評審,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截至目前,中國傳統醫學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的只有兩項,分別為藏醫藥浴法與中醫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