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司馬昭部將成濟弒殺魏帝曹髦,為何蜀漢可以興師問罪

2020-12-14 騰訊網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情節,司馬昭手下的心腹大臣賈充指使手下的成濟,在曹魏皇帝曹髦率軍出宮時,刺殺了曹髦,曹髦當時可是曹魏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卻被臣子刺殺,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大的事,這事還傳到了蜀漢。

蜀漢以此事為藉口,由姜維率軍北伐攻打曹魏,很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司馬昭弒殺了曹魏皇帝,從蜀漢的角度來看,不是幫了蜀漢了,應該是蜀漢的大功臣才對,怎麼會興兵討伐司馬昭呢?很多人認為這個邏輯想不通,那麼這事如何理解?

姜維北伐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得從蜀漢的角度來分析,以蜀漢來看,司馬昭弒殺了曹髦對蜀漢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蜀漢希望曹魏越亂越好。

曹髦被殺,對蜀漢來說,其實沒有一點好處,曹髦死了,魏國會不會滅亡?不會,無論誰當權,蜀漢的敵人都是魏國,魏國的當政者都是蜀漢的敵人,都不會改變兩國的敵對關係,但是,蜀漢此舉可以拉攏一些忠於曹魏的舊臣。

三國鼎立

當年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誅殺了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忠於曹魏的夏侯霸因為擔心遭到司馬氏的迫害,逃到了蜀漢,這對蜀漢來說,不就是好處嗎?如果蜀漢能以司馬昭弒君為藉口,出軍北伐曹魏,那麼就能搏取曹魏舊臣的好心,如果曹魏舊臣需要藉助蜀漢的力量來反攻曹魏,那對蜀漢來說,不是憑空增加了盟友,有了削弱曹魏實力的機會嗎。

從這個角度出發,蜀漢希望曹魏內部越亂越好,政治鬥爭越激烈越好,最好是因為這件事引發兩方的火拼,導致曹魏內部兩敗俱傷最好,這樣蜀漢就能坐收漁翁之利了,但是反司馬昭這一方的勢力實在是太弱了,根本無法與司馬昭對抗,所以蜀漢最好的辦法就是聲援曹魏皇帝以及忠於曹魏的舊臣,擴大他們的勢力,讓他們與司馬昭繼續鬥爭下去,才符合蜀漢的利益。

曹髦被殺

二、司馬昭掌權理論上比魏帝曹髦掌權更加強大。

司馬昭這個時候已經殺了魏帝曹髦,並且司馬代魏的進程已經進入到關鍵時候,司馬昭這個人有能力,有野心,有計劃,有謀略,正在進行司馬代魏的進程,如同當年的曹操封公稱王一樣,走著同樣的流程,如果曹魏內部沒有激烈的反對,那司馬昭大概率就要成功。

如果蜀漢以此為藉口,大舉發兵進攻曹魏,等於是把這事公開化,激烈化,讓所有曹魏臣民和百姓都來關注這事,這事可不是什麼光彩事,弒君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遺臭萬年的行為,司馬昭肯定是拼命想把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如果蜀漢執意挑起戰爭,並以這事為藉口,那就等於是阻止或者延緩司馬代魏的進程。

成濟弒君

一旦讓司馬昭代魏成功,並整合內部的話,曹魏政權就變成了司馬政權,那將會比之前曹姓皇帝更加強大,曹氏在這個時候已經人丁凋零,人才稀少,而司馬氏卻恰恰相反,正好人丁興旺,人才濟濟,司馬昭建立的這個國家,肯定要比之前的曹魏強大,那就不符合蜀漢的政治利益。

曹髦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殺了他對曹魏來說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損失,蜀漢最想看到的是曹魏實力的損失,實力都掌控在司馬昭手上,所以討伐司馬昭才符合蜀漢的政治利益。

三、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弒君是任何政權第一反對的事情

三國傳承自東漢,東漢傳承自西漢,兩漢近四百年江山,是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思想的,儒家講的是三納五常,第一個就是君為臣綱,這話的意思是指:國君是臣子一切行為的準則。整個國家的道德標準以尊重皇帝為第一標準,弒君那是第一重罪,是要誅滅三族的,封建社會,無論是誰敢弒君,都是受人唾罵,並且遺臭萬年的。

君為臣綱

司馬昭當時的行為就是弒君,雖然不是他直接命令殺的,可這事不是明擺著嗎,司馬昭是掌權人,成濟是賈充的手下,賈充是司馬昭的心腹,憑誰都知道這是司馬昭的主意,所以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全天下的人能夠接受司馬昭禪讓曹髦的帝位而稱帝,但是完全不能接受司馬昭弒殺曹髦而稱帝,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區別就在於皇帝當時是整個天下的準則,殺了皇帝,等於打破了所有的信仰,讓人無法接受,魏、蜀、吳三國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準則都是來自於兩漢,如果司馬昭弒君的這種行為不被阻止的話,那蜀漢也會擔心自己的皇帝之位是不是也會像曹髦一樣被人所模仿,這會動搖了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無論是蜀漢還是曹魏,都以這個基礎來統治天下的,一旦沒有這個道德準則,被統治階層隨時會起來推翻這個政權,到時候統治階層就會後悔莫及。

司馬昭

蜀漢也有維護這個封建道德準則的因素,當年曹操對關羽那麼好,關羽仍然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曹操不是說了一句:各為其主嗎?曹操欣賞關羽的忠心,卻放走關羽這個敵人的做法,就是想向手下人傳遞一個信息:做臣子的都要像關羽一樣忠心。即使關羽後來在戰場上威震華夏,殺了曹操很多將士,但曹操收到關羽首級後還是按諸侯之禮厚葬關羽,因為曹操提倡關羽的忠義,這種忠義同樣也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準則之一,與忠君有著類似的本質。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蜀漢要以司馬昭弒殺曹髦為藉口出兵北伐,事實上,一旦司馬昭成功稱帝,他也會成為封建道德準則的堅定守護人,但在這之前,他是屬於不同階層的,是曹魏的臣子,蜀漢發兵攻打是以司馬昭以下犯上的理由北伐的,這是根本性區別。

相關焦點

  • 司馬昭弒殺曹髦,讓後人晉明帝也羞愧?這只是歷史的片面解讀.
    其人本為已經掌控朝政大權的司馬氏選立其為帝,其統治合法性完全是司馬氏豎立的。既如此,當曹髦立場直接與司馬家敵對時,司馬家又為何不可誅之?魏後廢帝( 高貴鄉公 ):曹髦曹髦定要依仗天子名號,致司馬氏於死地,司馬家若不果斷將其斬殺,難不成反而要乖乖伸長脖子,等著他殺光自己滿門不成?  從霍光起,兩漢有多少權臣家族,是被皇帝奪權後死無遺類的?
  • 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為何在其死後卻臭名遠揚?從這裡就能看得出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成語其實是出自魏武帝曹操的曾孫,也就是魏國的第四位皇帝曹髦之口。司馬昭是權臣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自從曹氏家族的曹爽被司馬懿誅殺後,他就成為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正元元年(254年),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將皇帝曹芳廢掉,改立年僅十三歲的曹髦為帝。曹髦尚且年幼,國家大事都只能聽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的。
  • 成濟弒君是賈充自做主張,還是司馬昭指使,為何連皇帝也敢殺
    賈充只說了一句:司馬公平日養你們幹什麼的?這還用問嗎?於是成濟就上前用戈刺殺了曹髦,文武雙全年僅20歲的魏帝曹髦就這樣被殺,曹魏最後一位熱血宗室曹髦就這樣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司馬昭的親信所刺殺,這一事件引發的影響直接讓司馬昭的篡位進程終止。
  • 曹髦為何執意出宮討伐司馬昭?其實是他自己如此
    甘露五年五月,魏帝曹髦命令宮內衛士、太監在凌雲臺集結隊伍發放鎧甲兵器,然後召見大臣王沈、王經等人說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是帝王貴胄,不能坐等被罷黜的恥辱啊,諸位愛卿當隨朕討賊!」這時候早有大臣害怕了,連忙退出來去找司馬昭報信去了。次日一早,曹髦就全身披掛,手持寶劍登上戰車,率領宮內的衛士、太監們在宮內口殺散司馬昭派遣的守門軍隊,衝出宮來。剛剛出宮,早有準備的司馬昭就派中護軍賈充帶領人馬迎了上來。兩軍接戰,曹髦身先士卒,揮舞寶劍左劈右砍。賈充的人那裡敢對皇帝動刀槍?都紛紛敗退。
  • 成濟刺死魏帝曹髦不知道會成為替罪羊嗎?如果知道該如何自保?
    那麼成濟這個三國時期唯一一個殺死皇帝的武將,當時是怎麼想的呢,就沒想到被推出來平息眾怒的下場嗎,有著什麼樣的心理活動呢,還有他到底怎麼樣做才可以自保,或者說不落得替主分憂卻還遺臭萬年的下場呢,今天宋安之來分析分析。
  • 司馬昭弒殺曹髦,連親叔叔都表示抗議,司馬昭四招成功洗白
    曹髦不甘心被貼上傀儡的標籤,在他即位的第二年,一個天大機會擺在他眼前——大將軍司馬師在徵討毋丘儉時,暴亡於許昌!曹髦靈機一動,立刻下旨:尚書傅嘏率六軍回朝,司馬昭留守許昌。曹髦的小算盤是,只要大軍回到洛陽,他就可以奪回兵權。
  • 此人是曹魏中期悍將,卻成了蜀漢的車騎將軍,此後突然無影無蹤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四回,發生在姜維北伐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姜維、王瓘和鄧艾。故事梗概如下:得知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姜維立即率領十五萬大軍發動北伐。姜維令廖化、張翼為先鋒,廖化出兵子午谷,張翼進攻駱谷,自己率主力兵出斜谷,三路大軍殺奔祁山而來。鎮守祁山的鄧艾聞訊後,立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參軍王瓘獻出詐降之計,鄧艾點頭應允,但又告訴王瓘,這個計策未必能瞞過姜維。王瓘一再堅持,鄧艾只得應允,並交給王瓘五千兵馬,以便計策能夠順利實施。
  • 學問上的名士,道德上的小人,司馬昭心腹鍾會真的謀反嗎?
    導讀:魏帝曹髦的死把司馬昭推上了弒君之罪的風口浪尖,輿論一致譴責他的大逆不道,司馬昭急需政治資本為其堵住輿論缺口,並為其進一步的篡魏積累政治資本。司馬昭的攻蜀只是想虛張聲勢嚇唬一下蜀漢,到時見好就收,達到撈取政治資本的輿論效果就可以了,並沒有真想能拿下蜀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地難攻,魏國對蜀戰爭多次深知這一點。但是司馬昭也沒想到鄧艾偷渡陰平直搗成都城下,蜀漢君臣一時驚慌失措亂了方寸,打開城門君臣齊降,一舉把蜀漢滅了!這個結果太意外了,司馬昭愣了!
  • 曹魏最有風骨的傀儡皇帝——曹髦: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可以說曹魏從魏明帝曹叡之後,就沒有實際掌權的皇帝了。而在後續的傀儡皇帝中,有一個最有魏武雄風的皇帝,就是曹髦。曹髦不甘心被司馬昭架空,率兵對抗司馬昭,最後被司馬昭的黨羽格殺。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司馬氏掌控朝政的過程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為何強勢的曹魏,最終沒能統一天下?
    蜀後主劉禪蜀國的劉禪,以「樂不思蜀」的典故,成了中國古代昏君的典範。雖然現代有無數人替劉禪洗白,但是,劉禪的治國能力是無論如何也洗不白的。當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等蜀漢四大名相在世之時,蜀國還能苦苦支撐。
  • 賈充和成濟殺死了曹髦,司馬昭找替罪羊,誰下場最慘?
    曹髦仗劍升輦,鼓譟而出,這時,叛徒王沈和王業立即跑去向司馬昭報信。當曹髦帶著這幾百人,剛出南闕不遠,司馬昭的爪牙賈充和成濟等人,帶著數千甲兵,全副武裝擋住了曹髦一行。曹髦年輕氣盛,見此情況,仗劍大喝一聲,我是天子,你們闖入宮廷,是想弒君嗎?那些兵士一看,嚇得都不敢動了。這時,賈充對身邊的成濟說,司馬公養你們,就是為了今天,趕緊動手吧!
  • 司馬炎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親
    一、廢長立幼遭忌恨司馬昭 (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臣,繼其父司馬懿及其兄司馬師之後,繼續發展司馬家族的勢力。景元四年(263年),分兵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 曹髦死後,為何司馬昭要向陳泰問計,陳泰之說一句話?
    自秦始皇一來,權臣與皇帝就難解難分,但是能夠在史上留名的權臣其實不多,權臣控制之下的皇帝能夠留名更加是非常空難,三國時代的曹髦屬於一個另類,這個被稱為武類太祖、才同沉思的人,碰上的正是權臣司馬師、司馬昭。
  • 曹髦之死:傀儡皇帝以最高貴的方式死去,誕生了一句著名的成語
    公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發動「高平陵之變」,大將軍曹爽被廢被殺後,司馬氏開始掌握魏國政權。254年,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另立曹丕之孫、東海王曹霖之子曹髦為魏國的第四位皇帝。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繼承了朝政大權,此時司馬家族的黨羽早已遍布朝野,一舉一動唯司馬昭馬首是瞻。小皇帝曹髦雖然年幼,卻也是個胸懷大志,決心恢復祖先輝煌的皇帝,但他環顧朝野,卻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勢力來剷除司馬家族的勢力,常常仰天長嘆。
  • 司馬師廢皇帝曹芳,司馬昭殺皇帝曹髦,哥哥與弟弟哪個更猖狂?
    因此,在很多人眼中,司馬昭就成了亂臣賊子的代名詞。不過,司馬昭並不是司馬懿唯一的比較能幹的兒子,司馬懿還有一個兒子司馬師,其能力不會比司馬昭弱。而之所以司馬師的名氣不如司馬昭,僅僅是因為司馬師死得太早了。高平陵之變,司馬家直接成為魏國的掌權者司馬家正式掌握魏國政權的標誌性事件,就是高平陵之變。
  • 魏國後期名將陳泰:三次擊敗姜維,司馬昭弒君後他氣得嘔血而死
    並非是姜維軍事才能不夠強,而是因為魏國的武將人才儲備厚度遠遠超過了蜀漢,他們成為姜維北伐之路上難以逾越的巨大障礙。提起魏國後期名將,人們大都會想起鍾會鄧艾等人。實際上,當時的魏國名將遠不止他們二人。魏國大將陳泰,就是魏國後期實力最強的軍事人才之一,綜合水平絲毫不次於鄧艾鍾會。在與蜀漢軍隊的交戰中,陳泰曾經三次擊敗姜維,堪稱姜維最為強勁的對手。
  • 可惜魏帝不懂
    說這句話的是當時的魏國皇帝,年僅二十歲的曹髦。 自司馬師廢帝,曹髦被立為新帝以來,曹髦在位七年戰戰兢兢,始終活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的陰影之下,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回皇權,除掉司馬家族,然而終究還是棋差一著,死於司馬氏黨羽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