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積極對接國際大循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增長奇蹟,客觀上也造成了對外部需求和科技轉移的依賴,對國內市場需求的培育與開發不夠,融入國內大循環程度較弱等問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和痛點,改善供給結構,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把對外開放優勢轉化為暢通內循環優勢。
把全球產業鏈優勢轉化為連結國內產業鏈優勢
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廣東經濟已深深嵌入全球產業大循環系統中,廣東企業在適應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行業認證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已經形成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國際競爭力的出口品牌。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加大內循環就是要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和水平,滿足國內中高端需求。要圍繞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通過高質量的產業基礎、高水平科技合作,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實現關鍵技術、設備、零部件和新材料的「進口替代」,形成暢通國內大循環新的動力支撐。
推動企業實施出口轉為內銷、海外消費回流。著力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和方式,促進加工貿易向品牌、研發等產業鏈高端延伸,推動企業實施出口轉為內銷、海外消費回流。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加快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推動高端海外消費回流、本土品牌崛起、新消費模式興起。建立消費品監測中心和產能監測中心,實現對外產能和對內產能的有效管理和轉化,實現出口消費品和國內消費品的有效轉化。
引導廣東優勢企業開展全國產業鏈條布局。支持廣東優勢企業到全國建設產業合作區、產業集聚區,帶動中小配套企業走向全國,構建全產業鏈戰略聯盟,形成綜合競爭優勢,共同開拓國內市場。引導省內優勢產業的骨幹企業到中西部投資建廠,促進廣東優勢產能轉出去、裝備製造業走向全國,並帶動相關設備、技術和服務的貿易增長。
把國際通道連接優勢轉化為暢通國內物流通道優勢
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在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過程中,關鍵是暢通要素流動。
打造物流通道合作共同體,創新通道物流設施的共享互聯模式。充分發揮廣東在國際物流通道運營管理上的優勢,構建跨區域通道物流和運營中心,建立健全多式聯運中心運行機制,優化運輸組織模式,推動通道設施設備高效銜接,促進互聯互通、高效運轉。創新通道物流設施的共享互聯模式,通過股權合作、戰略聯盟、平臺對接、資源共享等市場化方式,加快在規則、政策等方面實現突破,協調推動物流通道省際合作、區域合作,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提高通道的融合效率。
加快推進傳統流通企業的數位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通道中的應用,形成一批以連鎖經營為代表、線上線下互動、國內國際聯動的現代流通企業,建設人流物流信息流多流集成、高效暢通的智慧物流體系,促進流通領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茁壯成長。
充分發揮廣交會等大型平臺和各類行業交易會對於暢通內循環的作用。以各類流通平臺為基礎,推動需求方和優質品牌供應商進行一對一採購對接,強化專業市場、採購團、品牌企業之間高效精準對接,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充分認識各地駐廣東商會的重要性,積極組織各地駐廣東商會與廣東企業開展對接合作,為廣貨走向全國提供便利和支持。
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優勢轉化為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科技創新在部分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基於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優勢,佔據了國內多類高科技產業競爭制高點,在人工智慧、集成電路、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生物工程等領域引領新突破,形成許多創新成果落地的大規模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
聚焦高端科技資源整合,加快實現科技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廣東擁有大量各類型科研機構、技術轉移機構、高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在推動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上積累了明顯優勢。要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在更大範圍構建產學研協同機制,實現高端科技資源整合,突破前沿科技研究短板。引導和鼓勵廣東有實力的科技企業併購、合資、參股國內研發企業,或者依據自身技術優勢和需求建立全國性研發中心,加強前沿技術領域合作,以創新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圍繞企業數位化轉型,幫助企業更加精準聯動消費者需求。依託廣東「新基建」和數字經濟優勢,將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到產業的全鏈條,推動企業數位化轉型,把企業打造成為數位技術的研發載體、應用載體,幫助企業更準確地了解終端消費者的喜好,降低產業鏈各環節成本。
探索在線新經濟模式,推動新消費模式崛起。充分利用廣東網絡和數位技術與現代服務業跨界融合的新興服務業優勢,建設數字貿易產業服務中心、現代物流產業基地、直播基地,推動「網際網路+直播+社群」等新零售業態發展。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模式,建立新流通模式,推動新消費模式崛起。
把自貿區對外開放優勢轉化為對內和對外聯動開放優勢
隨著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不斷推進,簡政放權和放管結合改革,以及各行業、各領域更多改革創新舉措的先行先試,形成了開放、便利的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對接制度,營造了穩定、公平、透明和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給予了企業長期發展的信心。
探索建立自貿試驗區等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聯動發展新路徑。探索建立跨區域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稅區、對外合作示範區,在內陸地區設立沿海地區相關園區的分園區。通過推進自貿區試點經驗集成創新,提升國內合作園區能級,共建一批各具特色的開放「試驗田」,實現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聯動發展。
探索開發區和自貿區聯動發展,加快成熟改革經驗的複製和推廣。及時將廣東自貿試驗區業已形成的制度創新成果、先期試驗的成熟改革經驗率先在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或高新技術開發區複製、推廣,加快釋放改革紅利。在培育新型貿易業態、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總部經濟、建設高水平產業創新平臺等領域,探索開發區與自貿試驗區同頻共振、改革同步、政策共享。
把區域發展戰略優勢轉化為多層次國內大循環暢通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開放程度高、改革自主權大、牽引集成功能強,是廣東充分釋放發展潛力、培育壯大新優勢的關鍵抓手。
激活發展新空間,強化地區間產業聯動與動能傳導。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為引領,激活「一帶一區」的巨大發展潛能,建立更大範圍的一體化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形成地區間發展合力。以「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為空間基礎,優化支點城市布局、基礎設施布局,把廣州和深圳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點。
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聯動東西的開放空間優勢。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結合與對接區,具有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的空間優勢。建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要載體的更大範圍的區域性市場循環體系,建立一致且有執行力的政府行為準則和市場規則,徹底消除各類隱性市場壁壘,為逐步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循環體系奠定區域基礎。
探索建立促進泛珠合作區域新機制,拓展內循環高質量空間。目前,廣東與泛珠各省區在基礎設施、能源、產業投資、商務貿易等領域的合作取得很大突破。要以泛珠區域合作空間為基礎,繼續強化差異性經濟合作及互聯互通,在更大範圍內把生產和消費聯繫起來,擴大交易範圍,提高生產效率。探索建立促進東部、中部和西部橫向合作的國內經濟走廊,並建立與經濟走廊建設要求相適應的產業投資、物流通道和基礎設施等,加快形成更加緊密相連、相互融合的經濟合作區,暢通國內大循環。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決策諮詢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