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學術頭條」
當人們缺少食物和社交時,會產生「飢餓」和「孤獨」的感覺。飢餓讓人胃中空虛,孤獨讓人心中空虛,它們給人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因此,很多人可能會贊同這樣一種觀點:社交和食物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那麼,當人們被迫與他人隔離時,他們會像飢餓的人渴望食物那樣渴望社交嗎?
這也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認知神經科學家 Livia Tomova 想要探知的問題。近日,她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分別檢測了人對經歷禁食和社交隔離的神經反應。結果表明,隔離後看到社交線索導致的「孤獨感」,和禁食後看到食物線索導致的「飢餓感」,在大腦活動上的表現是相似的。
相關研究以「Acute social isolation evokes midbrain craving responses similar to hunger」為題,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
(來源:Nature Neuroscience)
社交的「內在驅動」
對於群居動物來說,社交互動是自然獎勵(primary reward),即在不存在其他獎勵的情況下本身就能讓動物感到愉快和積極的行為。長期的社交隔離會對群居動物的行為和大腦功能造成損傷。
(來源:Pixabay)
基於小鼠的相關研究發現,社交需求是由多巴胺獎勵系統(dopaminergic reward system)驅動的。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與激勵和愉悅感相關的神經遞質。被激活後能夠釋放多巴胺的神經細胞稱為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
在人類大腦中,約 75% 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分布在中腦黑質(substantia nigra, SN),15% 分布在中腦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因此,SN/VTA 是相關研究中主要關注的大腦區域。
此前研究發現,社交隔離 24 小時後的小鼠表現出明顯的社交渴求反應:VTA 的多巴胺能神經元激活,進而導致社交行為的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即小鼠在無其他獎勵的情況下主動尋求與其他小鼠進行社交接觸。而這些現象與飢餓、藥物成癮戒斷的小鼠在渴求食物、藥物時的反應相似。
社交隔離引起大腦的「渴求反應」
社交隔離能否在人類身上引起相似的反應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對 40 個身體健康、社交正常的受試者進行了試驗。
受試者首先需要經歷 10 小時的嚴格社交隔離,期間填寫孤獨感自評問卷。隔離結束後,受試者需要接受 fMRI 檢測,同時完成社交的線索誘發渴求(cue-induced craving, CIC)任務,即觀看一系列社交、食物和花的圖片,並評估自己對社交的渴求程度。用這樣的方法,研究人員記錄下了隔離後受試者的社交渴求反應和相應的大腦活動。
在間隔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又對受試者進行了 10 小時禁食和類似的測試,獲得了禁食後受試者的食物渴求相關數據。此外,受試者還需要在正常狀態下完成 CIC 任務和功能定位(functional localizer)任務,以提供基線(baseline)數據和定位中腦(midbrain)對於獎勵敏感性最高的功能性關注區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
圖 | 試驗流程(來源:Nature Neuroscience)
從隔離試驗期間的孤獨感自評問卷結果來看,社交隔離使受試者的社交渴求、孤獨感、不適感和對隔離的反感明顯增加。禁食實驗的飢餓感問卷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這說明孤獨感、飢餓感可以被社交隔離、禁食誘發。
從隔離、禁食後的 CIC 任務的 fMRI 結果來看,在 SN/VTA 和 ROI 中,社交線索在隔離後引起的反應活動高于禁食後,食物線索在禁食後引起的反應高於隔離後。且 SN/VTA 的活動高低與受試者自評的渴求程度相關。多體素分析的結果顯示,隔離後社交線索引起的 SN/VTA 反應活動和禁食後食物線索引起的 SN/VTA 反應活動模式相似。
這些結果說明:隔離後看到社交線索能夠在 SN/VTA 引起社交渴求相關的神經活動,且這樣的反應與禁食後看到食物線索的反應相似。
圖 | SN/VTA 和 ROI 中,食物、社交線索在禁食、隔離後引起的神經活動,及 SN/VTA 活動與受試者自評食物、社交渴求程度的相關性(來源:Nature Neuroscience)
有趣的是,SN/VTA 在隔離後對於社交線索反應的高低在受試者中具有差異,而這些差異可能與個體的長期孤獨感(chronic loneliness)相關。研究人員發現,在自評長期孤獨感更高的受試者中,基線測試和隔離後自評社交渴求感都較低,相應的 SN/VTA 神經活動也較低。
社交可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在大腦的激勵中心裡,飢餓感和孤獨感看起來非常相似,」Livia Tomova 說,「這表明與他人聯繫可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這項研究)為這樣一種觀點提供了實驗證據——孤獨感和飢餓感一樣,是身體發出的信號,它在提醒我們某種東西缺失了,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來彌補它。」
研究人員還根據長期孤獨感和社交渴求反應的負相關性給出了可能的猜想。科學家在此前的研究中也發現,一種需求的剝奪可能導致個體通過其他途徑尋求獎勵。短期的社交隔離可能導致個體更專注於尋求社交,但長期缺少社交則可能導致個體迴避社交(social withdraw)而更多尋求其他基本需求以進行彌補(compensation)。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中的試驗都是在新冠疫情發生前完成,但它所得到的結果在現在的世界環境下卻有了新的意義。
考慮到疫情期間社交隔離的增多,Livia Tomova 認為:「關注疫情危機中的社交活動量,並且意識到孤獨和隔離可能影響大腦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人們不僅要應對疾病的流行,也要學會處理「孤獨感的流行」。
End
參考資料:
[1] Acute social isolation evokes midbrain craving responses similar to hunger
[2] The neuroscience of unmet social needs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0742-z
[4]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7470919.2019.1694580
醫藥
免疫療法 | 生物仿製藥 | 疫苗 | 耐藥性 | 藥物靶點 | 健康生活 | 藥企新聞 | 藥物盤點 | 製藥技術 | 藥物副作用
基礎研究/轉化醫學
白血病 | 肺癌 | 胃癌 | 結直腸癌 | 肝癌 | 乳腺癌 | 胰腺癌 | 心血管疾病 | 神經退行性疾病 | 腸道微生物
醫療器械/生物技術
體外診斷 | 醫療器械 | 生物納米 | 3D列印 | 基因檢測 | 單細胞測序 | 基因編輯 | 輔助生殖 | 人工智慧 | 精準醫學
政策
抗癌藥 | 4+7帶量採購 | 耗材 | 備案制 | 註冊人制度 | 健康中國 | 新版基藥目錄 | AI醫療器械 | 遠程醫療 | 同股不同權
市場/資本
IPO | 融資 | 合作 | 基金 | 港交所 | 科創板 | 創業板 | 研發投入 | 收購 | 市場&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