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氣最大的留到最後,今天就聊聊有「大仙」之稱的黃鼠狼。
黃鼠狼學名黃鼬,是國內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鼬科動物,類似的動物還有香鼬、紋鼬、黃腹鼬、艾鼬、小艾鼬、伶鼬和白鼬等7種。其中黃鼬最有影響的,因而這些黃鼠狼的近親在一些地區都被統稱為「黃鼠狼」。
黃大仙本尊(圖片來自網絡)
說到靈異動物,大概沒有哪種動物的名聲比得上黃鼠狼的,這種動物以它獨特的生活習性給南北各地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實際上,真正走近這種動物,並了解它們生活方式的人並不多,我們只是從它們偶爾顯露的一點端倪而感到它的獨特,其餘的都通過想像和推斷來補充對它的印象,這也就是我們會選擇它成為靈異動物代表的部分原因。
對靈異的認識起源於對事物在科學本質的認識的匱乏。搜羅一下國內的靈異動物加以比較,就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靈異對象都有如下特點:
在以前,由於照明條件的限制,我們的先人幾乎是沒有夜間活動的,因此把黑夜完全交給了野生動物,對它們的了解也幾乎是空白,於是對這些動物的各種想像就更增加了神秘的氣氛。
貓頭鷹、蛇、狐狸、刺蝟……莫不如此,而黃鼠狼因為是野生動物中跟我們走得最近,出現頻率最高的,名氣最大,因而忝居榜首。
「成仙」的另一個要素是神秘感,經常在身邊出現卻又不被人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這種動物所具有的靈性,感到神秘而又無法解釋,在科學並不昌明的年代,稱其為靈異是可以理解的。而在科學已經能夠做出解釋的今天,文化傳承形成的慣性依然使我們傾向於喜歡戲劇性的解釋。
黃鼠狼是一種行動非常謹慎的小動物,往往跟你做了多年的鄰居而不被你了解,當它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跟你面對面的時候,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寂靜夜幕中足以震撼你的心靈。
我有個鴿友的鴿子常在夜裡失蹤,家住市區高層,家裡環境整潔,他實在想不出鴿子失蹤的原因,後來他在鴿棚附近安裝了監控,不久後見到了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個身體長長的小傢伙眼睛發光,走路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它不知從哪裡突然出現在鏡頭前面,盯著鏡頭看了很長時間,然後掀開單向的鴿柵(設計上可以由外面推開,而卻無法由裡面打開,所以進入鴿舍後無法出去),卻好像很內行似的,並不進入鴿舍,只是在門口等著,直到哪只驚慌的鴿子不慎靠近,它迅速咬住鴿子將其拖出鴿舍,消失在鏡頭視野之外……」我的朋友後來講起這一幕還帶有驚悸的情緒:「它好像知道攝影頭的存在,活動時經常警覺地盯著鏡頭,而且,城市高樓上怎麼會有黃鼠狼呢?」
我花了很多口舌跟他解釋,它的窩可能在幾千米以外,而且野生動物的警覺性和第六感都是很出色的,貓和狗的能力跟野生動物相比,實在是算不得什麼,但是我的朋友依然是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直到我不耐煩了,說了聲「別忘了,它是大仙呀!」他才不再說什麼了。
後來,他在我的建議下,給鴿舍安裝了一個捕鼠夾,黃鼠狼就再也沒出現過,呵,這就是黃鼠狼,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真正的野生動物!
民間傳說能驅趕黃鼠狼的家鵝反而被黃鼠狼活活咬死
它們會靈活地跳上比自己大好多倍的獵物的背
然後掏出內臟吃掉
很多靈異的故事,多少都跟墳墓或者死人牽扯上關係,古老文化中關於死亡的傳說和習俗,被自然而然地移植到夜間出現,甚至還是在墳墓出現的動物身上,仿佛這些動物是生者和死者聯繫的使者,讓我們對它們有了一絲敬畏。
用現在的知識來解釋,墳墓周圍往往是人跡罕至的禁區,而這正好為野生動物騰出了活動空間。因此在那樣的地方遇到「靈異動物」的機率更高一些,廢棄的墓穴成為野生小動物理想的巢穴。
記得幼年淘氣,我們一些小夥伴喜歡在墳地走動以炫耀膽量,見得最多的就是蛇,以及被蛇吸引來的刺蝟和黃鼠狼。
一隻在野外死去的黃鼠狼的遺骸
我跟各地見過「大仙」的老鄉攀談,他們很多都提到「像人一樣站立」這樣的細節。黃鼠狼遇到動靜時,總是本能地只用後腿站立,抬高軀體以觀察動靜,在陰暗的光線下,確有幾分像人形,越發增添幾分詭異。
因為按照傳統的說法,成精的動物會逐漸變成人形,看到黃鼠狼總是在見人以後才站起來,缺乏動物常識的人對此感到驚疑是難免的。
兒時印象最深的一次,傍晚到山坡的墳堆去捉蟋蟀,因為躡手躡腳,沒有驚動附近的一隻黃鼠狼,直到捉到一隻蟋蟀而歡呼起來,才把那小傢伙驚動,那時大概它正鑽進一個殘破的骷髏找蟲子吃,聽到我的歡呼抬起頭來,頭上還頂著骷髏!記得我當時連滾帶爬地跑開,還跌斷一根鞋帶!呵呵。
捕食了中毒老鼠的黃鼠狼也出現痙攣的中毒症狀
關於靈異動物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吧!
其實被民間百姓供奉的動物還有很多,譬如過去常說的「五大仙」,也叫又叫「五大家」或「五顯財神」,分別指: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和灰仙(老鼠)。
很多故事起源於缺乏科學認識帶來的迷信,仙獸的前身是動物的圖騰崇拜。在崇尚科學的今天,雖然這樣的故事越來越缺乏聽眾,但我內心還是希望大家能夠保留一點對於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毫不怯場的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