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煮竟是宮廷菜,乾隆最恨艾窩窩,老北京小吃水太深!

2021-03-05 吉祥滿族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北京好吃的東西多,甭管吃沒吃過你肯定都能說出一堆;北京好玩兒的傳說故事更多,那些逸聞趣事大家總是津津樂道;但這些老北京小吃背後的傳奇故事,你又知道多少?來看看這些老北京美食的前世今生和歷史趣聞吧~

艾窩窩:乾隆和香妃的愛恨情仇

傳說乾隆爺平息叛亂後,把新疆的某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急壞了乾隆。御廚使出看家的本領,可香妃連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小吃送進宮。

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乾隆與香妃另一邊,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搶進宮後,也跋山涉水從新疆來到北京,藏身在白帽營裡,想方設法打聽香妃的下落。他聽說皇帝下旨讓白帽營的人做一樣家鄉最好吃的東西送進宮,知道這是與香妃聯繫的最好機會,就做了一種江米糰。這種江米糰製法特殊,只有他會做,所以只要香妃一見到這種江米糰,就準會知道是她的丈夫來了。

江米糰子送到宮中,太監問他這東西叫什麼名字,他想自己姓"艾買提",就急中生智,脫口而出:「叫艾窩窩。」香妃一見艾窩窩便知道丈夫來了,心裡十分悲痛,拿起一個艾窩窩咬了一口……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十分高興,於是下旨讓白帽營的艾買提天天做艾窩窩送進宮來。從此,艾窩窩也就出了名,後來又流傳到了民間。驢打滾:都是小太監惹的禍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裡,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給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這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啊?」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於是,我們的一道有名小吃「驢打滾」就這樣誕生了。

滷煮:宮廷御菜演變而來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製的菜餚很受乾隆喜愛,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製出一道肉菜供膳,後來命名這道肉菜為「蘇造肉」。

後來這道菜慢慢傳到民間,舊社會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貴,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於是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的豬下水煮製。沒想到歪打正著,一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這就是咱們日後熟悉的滷煮了。

羊眼包子:康熙爺被拒也要吃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微服到前門外,品嘗回民的羊眼兒包子。康熙皇帝走進羊肉包子鋪,掌柜向康熙皇帝問安後,陪著笑臉說:"不怕爺惱,爺在裡邊(宮廷)什麼山珍海味沒嘗過,還屈駕來嘗羊眼兒包子,小的實在不敢孝敬。"

康熙皇帝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識破,還是要吃包子,掌柜只好從命。康熙爺用筷子挾一個放在碟子裡,細心地觀察。只覺陣陣香味撲鼻,放到嘴裡一嘗,果然味道鮮美,質地不一般。但是,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柜:「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掌柜忙回答說:「回爺的話,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

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將其經常送入宮中。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於是,四城各處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兒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芸豆卷 豌豆黃:勾起慈禧的好奇心

據說,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心裡納悶,忙問是幹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

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小販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並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讚不絕口,並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滿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熱愛清史。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同微信)



微信號:吉祥滿族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帶你了解老北京小吃艾窩窩的由來和做法
    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另外一種傳說是艾窩窩來自於維吾爾族,與乾隆的寵妃香妃有關。艾窩窩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因糯米較難消化,脾胃虛弱者宜適量食用。
  • 老北京滷煮?一聽zhèi名字,就不對路子!
    擁擠的小飯館裡滷煮香、酒香再加上人聲鼎沸,這就是我腦子裡抹不去的市井生活。滷煮是從蘇造肉演變而來,在溥傑的夫人所著的《食在宮廷》這本書裡就有所介紹,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陳元龍的家裡。陳府上有一個廚師叫張東官,烹製的菜餚很受乾隆喜愛,乾隆起駕返京的時候也把張東官帶進了宮中。
  • 艾窩窩
    據老北京人傳說,有一位在「皇宮」紫禁城裡當過太監的人說,明時皇宮裡的 「儲秀宮」居住著的皇后和妃子,她們天天吃山珍海味,感到有些膩了。有一天,在「儲秀宮」做飯的一個回族廚師,從家裡帶了些經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窩窩」,正在廚房裡吃的時候,被一位宮女看見了。她一嘗很好吃,就給皇后帶了點,皇后一嘗,亦感到非常好吃,就當即讓這位回族廚師為居住在「儲秀宮」的皇后和妃子們做「艾窩窩」吃。
  • 老北京傳統小吃——滷煮火燒做法!
    就說這道滷煮火燒吧,本源於一道宮廷菜——蘇造肉,在當時老百姓都吃不起這蘇造肉,蘇造肉是用五花肉滷製而成的,一般人家哪能隨便吃上五花肉呢。蘇造肉做法傳到民間後,就用了價格低廉的豬下水來代替五花肉。舊北京的「滷煮火燒」專供幹體力活的勞動人民,花不多的錢,能吃到各類各味的「肉食」和已經煮的入心兒的「戧面火燒」,有肉有面,主副食一碗端,是一頓很好的「解饞」大餐!
  • 老北京十大特色風味小吃 不少都是滿族的
    滷煮滷煮在北京是一道著名的的漢族傳統小吃,它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有時也用豬腰子),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滷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碗裡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要的就是這種感覺,這種味道。
  • 老北京烤鴨or老北京涮肉 北京菜的冰山一角 老百姓的吃喝才是生活
    宮廷菜是北京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帝王之家憑藉自身無限的權力,將全國各地的優質食材,優秀廚師籠絡到皇宮,為皇族的日常膳食,國家慶典服務。從元代到清代的600多年間,北京作為三朝都城,宮廷菜延續著歷朝歷代的宮廷禮制和排場,菜餚經過不斷改良、發展、融合又形成了自己的新特色。宮廷菜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嘗到的美食,封建王朝滅亡之後,很多宮廷御廚流入民間,對北京菜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 北京人最愛的16碗滷煮,必須兩碗起步!!
    北京人對滷煮有一種莫名的熱愛,網上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說大街上暈倒倆人,灌一口滷煮,起來罵的那一定是外地人,要是問一句有火燒麼,那一定是咱老北京。滷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公認的說法是宮廷的「蘇造肉」傳到民間,換成廉價的食材,創造出這個平民美食。滷煮這東西真是不吃就想,吃飽了來個菜底能溜縫兒,餓一天來四兩能管飽!
  • 北京人最愛的16碗滷煮,必須兩碗起步!
    北京人對滷煮有一種莫名的熱愛,網上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說大街上暈倒倆人,灌一口滷煮,起來罵的那一定是外地人,要是問一句有火燒麼,那一定是咱老北京。滷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公認的說法是宮廷的「蘇造肉」傳到民間,換成廉價的食材,創造出這個平民美食。滷煮這東西真是不吃就想,吃飽了來個菜底能溜縫兒,餓一天來四兩能管飽!
  • 北京清真小吃艾窩窩的做法及來歷
    艾窩窩是北京回族傳統清真小吃。來源有兩種傳述。第一種是源於漢族。最開始是元朝宮廷點心,後來逐漸傳入了民間。民間的回回白案廚子不斷加工、逐步完善,形成了艾窩窩。第二種是源於維吾爾。是清高宗乾隆的妃子香妃從新疆帶來的維族白案師傅的手藝,後逐漸傳入民間。我傾向於第一種,畢竟江米主要產自南方,南疆地區並不產江米。其實在中亞的河中地區,錫爾河、阿姆河以及澤拉夫尚河的下遊,也種有水稻。但是有沒有產江米的糯稻,就不大清楚了。
  • 「老北京」豈容你們這樣糟蹋!!!
    「八大樓」,是指在民國期間北京飲食業裡以特色菜餚和風味突出,而著名的八家最大的山東飯莊。 南來順的食品講究特色,無論是油條、燒餅、豌豆黃,麵茶、焦圈、驢打滾,還是薑絲排叉、散丹麻花、艾窩窩,或炸羊尾、炒麻豆腐、涮羊肉,哪樣都能讓您感受和品嘗出老北京的味道。
  • 老北京人一天的菜單!
    匯興居老北京滷煮炒肝包子:東城區體育館西路四塊玉街(近虹橋商場停車場南50米)小胖包子王:東城區朝陽門南小街127號姚記炒肝店: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288-3號(北新橋十字路口東南角)老北京吃燒餅愛夾焦圈,喝豆汁兒的時候也愛就著焦圈,但更多的人把它當做早餐。
  • 老北京名小吃由來,知道三個的絕對是吃貨!
    艾窩窩是北京一款用糯米製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由來:清乾隆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叛亂後,把新疆的某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急壞了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小吃送進宮。香妃的丈夫做了一盤祖傳的江米糰子。
  • 老北京的炸灌腸,真香!
    從包子炒肝兒到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兒麵茶豆汁兒焦圈,再到滷煮灌腸兒……小編今天跟您說的就是地道的老北京「炸灌腸兒」。老北京炸灌腸的真正歷史發展由來這就是老北京特色菜-炸灌腸的歷史發展由來。北京炸灌腸的店很多,各店有各店的高招和絕活。灌腸兒老大哥-合義齋
  • 老北京涮羊肉的那些講兒
    吃火鍋在清代時的北京,不僅是在民間盛行,在清宮中更甚,還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朝皇家除夏天不吃外,秋冬春三季每膳必吃火鍋,在清宮御膳食品中就流行吃「舒意火鍋」、「黃羊片火鍋」、「全羊火鍋」。 據古籍載乾隆四十四年8月至9月僅一個月內就吃了各類火鍋66次,在乾隆將皇權交給嘉慶皇帝那年,曾在宮中大擺「千叟宴」,當時共用了1550個火鍋,應邀品嘗的老人及大臣五千多人,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北京人把吃火鍋稱為「涮鍋子」,「涮羊肉」也早已與北京烤鴨、烤肉並列齊名,成為北京著名的風味佳餚。
  • 來北京,必吃小吃——「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走街串巷,嘗遍老北京小吃也是別樣選擇!據史料記載,老北京小吃粗略統計有600多種,而老北京最著名的小吃是「老北京小吃十三絕」,驢打滾、糖耳朵、艾窩窩、、豌豆黃……口味與眾不同,各有特色,想著想著就要流口水啦,神馬?你沒吃過?表告訴我,你來過北京!!!1.
  • 滷煮「小腸陳」們遇到的分歧—也談商標用權
    滷煮小腸源自清乾隆年間的一道御膳「蘇造肉」。根據愛新覺羅·溥傑先生的夫人嵯峨浩著的《食在宮廷》中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製的菜餚很受乾隆喜愛,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製肉菜供膳。因為張東官是蘇州人,這肉也就叫做「蘇造肉」。
  • 滷煮、茄丁面|這家值得跨北京城來吃
    而這家京東晴源滷煮店,雖然地理位置在偏遠的東五環外常營,但是一道滷煮和一道茄丁面,水平仍舊冠絕京城,非常地道。它的具體位置在朝陽北路常營地鐵站十字路口往東300米路南,住欣家園底商,高德地圖搜京東晴源,可以找到。小店的裝修門臉新派,不太起眼,但是飯點肯定爆滿。
  • 下水烹飪出的美味 老街滷煮誘人香
    這是一首描繪京城風味飲食的詩作,此詩作寥寥數語說的是老北京四九城一種獨特風味——滷煮。這是利用早先不起眼的豬下水烹飪出的別具特色的京味飯食。聽食行的灶頭主廚挨著班兒的說過,以一頭豬而論,從豬皮到內臟,從頭到尾,大廚採用煎炒爆炸扒燒燉燴,可以烹飪出幾十種美味佳餚。這些以豬下水為食材的佳餚菜品被人們口耳相傳,延續到今。
  • 這⑥家店全都是老北京人的集體回憶~
    留著去打卡,或推薦給來北京旅遊的朋友吧·陳記滷煮小腸· 廊房二條82號滷煮火燒,到了北京一定要嘗試的美食!一大鍋冒著煙的滷煮,老北京的煙火氣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外地人可以不了解,滷煮有豬肺以及豬大腸,火燒就是用面做的小餅,味道超級棒!·護國寺小吃· 護國寺大街93號在北京,地道小吃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