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回族的服飾習俗

2021-02-19 穆民資訊

服飾是人體外部裝飾的總和。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回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保持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服飾習俗。

一 回族服飾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服飾既有歷史的繼承性,又受到了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

我國唐朝的杜環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役中,戰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閒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系銀帶,佩銀刀」。這些大食人有不少後來到中國經商,把這種服飾上的習俗自然也帶到了中國。《新唐書》第一次記載了伊斯蘭教教民的形象、服飾和宗教活動。據稱:「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門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銀帶,佩銀刀……」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的穆斯林,特別是穆斯林婦女的服飾打扮,還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廣州蕃坊,蕃人衣裳與華異……」唐宋時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來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稱為「蕃客」,這是回族的先民。這就看出,當時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是有自己特點的。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巨富,服飾皆珍珠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可見他們當時穿的是有花紋的絲織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都比較高,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和其他習俗一樣,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有著漢族服裝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樣式的,有自製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向民族服裝發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據信仰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合在中國居住發展的實際來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而是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採取禁止「胡服」的政策,逼著回族人民著漢裝,這樣,回回民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統治階級對回族人民更存偏見。雍正初年,山東巡撫陳世宮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魯國華等地方大員向清廷上疏,對回民的服飾、信仰等橫加指責、幹涉,妄加罪名,說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設立禮拜……」因此,他建議:「請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應禮拜等寺,盡行禁革。……戴白帽者以違制律定擬。」

這樣,回族的服飾,既受到了伊斯蘭教的影響,又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飾並沒有因為統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著漢裝,而把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圖志》記載:「阿訇之帽,上銳而高,簷以白布綻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人門必解履。婦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說「惟寺中禮拜,戴稜冠。上銳下圓,五色皆備,而白者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頭戴白帽,有的頭纏「戴斯達爾」,女的搭蓋頭等,這都是回族服飾習俗發展變化的重要特徵。

二 回族服飾習俗的類型與品目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婦女的年齡服飾更清楚,有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下面就男女服飾兩大類中的主要服飾品目,作一概述。

(一)回族男子服飾

回族男子的傳統服飾

號帽:回族男子戴的無簷小白帽,亦稱「頂帽」、「孝帽」、「回回帽」或「禮拜帽」,意為回族的號頭和標誌。

號帽從顏色上看,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雲南的回民還有戴尖頂紅帽的。阿訇多戴綠色帽,特別是「穿衣」的阿匐一般均戴綠帽。《固原州志》說:「阿訇,由各莊公送四角尖頂冠,長領袍,尚綠色,而回民尋常帽式,則多用白色者」。從過去到現在大多數回族喜歡戴白帽。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製做,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

回族號帽的樣式也很多,因教派和地區不同,有戴小圓白帽的,有戴白色角帽的(有四角帽、六瓣帽),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白色和黑色圓邊六角尖頂帽。其帽由六個等邊三角形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帽頂綴一個同顏色的布料結成的疙瘩,形似阿拉伯式的圓形屋頂。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帽頂表示真主獨一無二。

回民有些白色號帽很精緻,鑲有金邊和美麗的花紋。泉州、海南等地的有些回民,在帽前正中用金黃色線繡著阿拉伯經文「真主至大」,有的繡有「清真言」,即「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北方回民到了冬天,裡面戴一頂小白帽,並故意把小白帽戴斜,然後戴上棉帽露出小白帽的邊子。這樣做,一則為了襯汗,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回回民族。

回民為什麼喜歡戴無簷小白帽呢?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簷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簷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簷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簷小白帽的習慣。現在回族男子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四五歲的兒童,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的都喜歡戴這種標誌回回民族的「號帽」。當回民過節參加會禮時,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銀河。

戴斯達爾: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教時,頭纏戴斯達爾禮拜。戴斯達爾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髮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裡面,這樣不利於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裡。

過去回民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現在多數頭戴白帽,只有清真寺裡經常上寺禮拜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纏頭。

麥賽海襪:亦稱麥賽襪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種皮製襪子。「麥賽海」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皮襪子」,一般用近似皮夾克軟、薄的牛皮製成,潔淨光亮,結實耐用。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每日五次禮拜須洗小淨,如果穿上麥賽襪子可以免去小淨中的洗腳程序,而且用溼手在襪子的腳尖至腳後跟摸一下,即等於洗腳。我國北方冬天寒冷,一日五次禮拜前洗腳既冷又不方便,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較喜歡麥賽襪子。過去麥賽襪子都是自己縫製,現在甘肅臨夏等地有專門加工麥賽襪子的工廠,滿足了廣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評。

準白: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袍子」、「長大衣」。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準自一般選用黑、白、灰等顏色的棉布、化纖料或毛料製作,有單、夾、棉、皮四種。其款式近似現代的長大衣,但領子一般都是制服領口。

回族男子還喜歡穿白襯衫、白高筒布襪、白布大襠寬鬆褲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簡樸、大方的民族特點。

回族男女都愛穿坎肩,特別是回族男子喜歡在雪白的襯衫上套一件適體的對襟青坎肩,黑白對比鮮明,清新、乾淨、文雅。

回民根據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既可當外套,又可穿在裡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裝飾工藝比較簡單,在襟邊、袋口處用針扎出明線,使衣服各邊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裝造型的線條美,同時,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顯得雅致。皮坎肩選料頗講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縫成後輕、柔、平、展。冬天穿上這種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輕便保溫,又感到和諧、不臃腫。特別是回民愛清潔,講衛生,又有尚武習俗,經常要洗臉。洗手、洗小淨、練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臉、幹活、習武既方便,又保暖。

雲南回族男女均不穿坎肩,婦女喜穿大花上衣,戴白蓋頭;男上衣於領下胸前有三角形花邊,中襟兩側、衣邊、袖口均有花邊。新疆回族婦女穿長旗袍、坎肩,戴蓋頭;男服飾與西北其他地區回族相同。華北回族的服飾基本與漢族相同。少數阿訇等宗教職業者尚保留長袍或號帽外纏頭飾等傳統習俗。

回民對在清真寺念經畢業的滿拉,舉行了「穿衣」儀式的,本坊的教民則給他準備一身新衣服、綠帽、綠袍等,讓他穿上。北方回民冬天還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並繡有簡單的圖案。回民喜歡穿自己縫製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製的方口或圓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線自製的涼鞋。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回民現在到商店購置各種布鞋和牛皮鞋、涼鞋等,但忌穿豬皮鞋。農村男子的襪跟、鞋墊一般都是繡花的。回族老人均扎綁褲腿。

回族男孩的童裝,有的地方所用顏色比較俗,有的地方一律用花布。衣服的袖口和膝蓋處也喜歡繡花。有的用碎布塊塊對起來給孩子做坎肩。回族小孩穿過的衣服忌送別人。

回民還特別注意面容的修飾。男子必須留鬍鬚,認為留鬍鬚是一種風度美和大丈夫氣概。北方農村有些回民把沒有鬍鬚和不留鬍鬚看作是一種缺德和不光彩的事。因此,有的回族男子從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留鬍鬚。由於各地教派不同,鬍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的留全臉胡,有的只留下巴胡,也叫山羊鬍。哲赫忍耶教派的始傳者馬明心在清朝被押期間,兩腮鬍鬚被刑拷拔掉,從此以後,哲赫忍耶教派的穆斯林為了表示紀念,不再留腮須而只留下巴胡。回民還注意經常修飾鬍鬚,有的回族老人每天早晨還要用梳子梳理一番,顯得整齊、乾淨、美觀,別有一番風採。

回族男子還喜歡隨身佩帶一把小刀,俗稱腰刀。回民掛腰刀,一是為了裝飾,二是為了隨時宰牲、救牲。這種習俗與唐代杜環記載的阿拉伯人「系銀帶,佩腰刀」的習俗是一樣的,是從阿拉伯傳人我國回族人民當中的,後來逐漸成為回族人民的習慣。

(二)回族女子服飾

 回族女子服飾



回族女子傳統的服飾——坎肩、圍巾

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蓋頭,旨在蓋住頭髮、耳朵、脖頸。回族人民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必須全部護嚴。回族人民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淨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線,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丈夫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或她們的丈夫的兒子,或她們的兄弟,或她們的弟兄的兒子,或她們姐妹的兒子,或她們的女僕,或她們的奴婢,或無性慾男僕,或不懂婦女之事的兒童……」我國回族仍遵守這些信條,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一般把頭髮、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如果誰把頭面露在外面,就認為是失去「依瑪尼」(信仰),所以,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回族在戴蓋頭前,有的將頭髮盤在頭頂,有的留把把頭,將頭髮盤在腦勺後,戴上帽子,爾後再戴蓋頭。

回民的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戴綠蓋頭顯得清俊嬌麗;戴白蓋頭顯得乾淨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素雅端正。回族婦女的「蓋頭」,講究精美,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在樣式上,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回族婦女還喜歡在蓋頭上嵌金邊,繡風格素雅的花草圖案,看上去清新、秀麗、明快、悅目。現在居住在城市裡的回族青年婦女職工,一般都戴白色仿「護士帽」,有的已經不戴白帽了。

回族女子傳統服飾——長袍和蓋頭

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樣式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大襟衣服,但裝飾內容卻比較豐富。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繡花,色彩鮮豔,形象逼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製作的。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繡花。襪子主要講究通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繡花,襪底多製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繡花的。

回族婦女衣服的顏色不喜歡妖豔,一般老年人多著黑、藍、灰等幾種顏色;中、青年喜歡穿鮮亮的,如綠、藍、紅;農村青年喜歡穿紅上衣,綠褲子;城市裡的回族女青年則喜歡穿蘋果綠、翠藍、天藍、水紅、粉紅和藕荷色的衣服等。

回族婦女老少一般都備有節日服裝;經常禮拜的人,還專門有一套禮拜服。回族婦女一般不穿超短袖衫、短褲和裙子,忌赤腳行走。

中老年婦女一般內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過膝坎肩,戴過膝長的黑蓋頭(60歲以上者戴白蓋頭)。

少女結婚時穿粉紅色長袍、繡花鞋,平時喜豔色,如綠褲子、玫瑰紅歪襟短褂,背心前後胸均繡花。有的地區戴齊腰長的短蓋頭。女孩9歲以前不戴蓋頭,頭頂常排一大排花發卡,穿中式豔麗短褲褂和短繡花背心及繡花鞋;19歲後出門須戴蓋頭,一般戴綠蓋頭。

大部分回族女子從小就要扎耳朵眼子,七八歲時要戴耳環;同時,還喜歡戴戒指、手鐲,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等等。已婚婦女還要經常開臉,顯得清秀、乾淨。

回民戴戒指的講究與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和中國漢族的講究相同:戴無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沒有對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對象還未結婚。除此以外,回族婦女還喜歡戴手鐲與耳環。傳說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婦女養活著一個老婆婆,連飯都吃不飽,她就到一個商人家去打短工做飯。每天和完面,沾兩手面偷偷回來洗掉給婆婆做麵糊糊吃。有一天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婆婆和媳婦都在懺悔不應該吃人家的東西,媳婦子把手伸出去想讓雷劈掉算了。在一聲雷下,媳婦子不但雙手未斷,而且兩個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鐲。從此,回族媳婦戴手鐲也成了孝順老人的象徵。現在有的回族婦女沒有金手鐲的,就戴銀手鐲或其他手鐲。

回族婦女喜歡戴耳環,除了裝飾以外,據說還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當中有句順口溜說:「姑娘眼睛亮,耳環子掛兩旁。」這話確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環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民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這個習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傳來的,因為中國在漢朝以前沒有鳳仙花。漢武帝時,張騫聽說西方有一個條支國,後來甘英奉使西域,中國與阿拉伯之間才有了交通。從此以後,互相往來,鳳仙花也從西域傳到中國。

鳳仙花的阿拉伯名為「海納「。周密的《癸辛雜識》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淨指甲,然後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遲甲,方漸去之。或雲此亦守宮之法,非也。今回回婦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後,仍襲祖先的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寧夏、甘肅、青海、陝西等地的回族婦女多用鳳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觀。

傣回女服。

如今,隨著對外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鄉回民的服飾較之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居住在城鎮裡的中青年男女職工,緊跟時代潮流,穿戴打扮豐富多樣。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單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裝、中山裝向西裝、夾克衫等款式新穎的方向發展。城市裡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難從服飾上辨清他們的族屬了。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更是千姿百態,色調多樣,款式新穎,有些婦女還剪髮、燙髮。198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時,有關單位組織了一場回族男女時裝表演,展示了新形勢下的回族服裝特色,既有民族特點,又有時代氣息,受到廣大回族人民的好評。

三 回族服飾民俗的特點

回族的服飾民俗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宗教的作用。有些回族穆斯林為了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或受宗教的影響,頭纏戴斯達爾、穿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外,還有宗教的因素,構成了回族服飾的多重民俗性格。

第二,回族服飾中,頭飾是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如回民從過去到現在,男子的白帽、戴斯達爾和婦女的蓋頭等傳統範圍是最廣泛的,無論是在江南水鄉,還是在北方的黃土地、黑土地上,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頭飾的習俗是很明顯的。這一習俗與中國漢族的服飾習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漢族服飾習俗中,衣服的傳統範圍最廣,特點最明顯,而頭飾習俗次之,甚至可有可無。由於回族重視頭飾習俗,其帽子、蓋頭、戴斯達爾等選料頗講究,注意乾淨、整齊。

第三,回族服飾講究整齊、美觀、簡樸舒適、乾淨衛生,不穿妖豔華貴的衣服,特別是男子不衣豔色,不著異冠;愛美但不以為奇,「淡妝濃抹總相宜」。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這種特點與回族的來源和宗教有一定的聯繫。

伊斯蘭教崇尚黑、白、綠三色,中國史書上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和「綠衣大食」之稱,「大食」是古代波斯人對阿拉伯人的稱謂的漢語音譯。至今世界各國穆斯林仍崇尚黑、白、綠三色。

我國回族視白色為最潔淨、最喜悅和最清白的色。伊斯蘭教創立後,穆罕默德曾對教民說:「你們穿白色衣服,它是你們最好的衣服。」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回民體會到在炎熱的夏天,穿白色可以反射熱量等,因此,戴白帽、穿白衣已成為回族服飾習俗的特點之一。

回族還喜歡穿綠色和黑色服裝。回族穆斯林認為綠色是神聖的顏色,穆斯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朝聖,一般都打綠旗。阿拉伯國家製做的供穆斯林祈禱用的地毯,底色一般都是綠色。我國回族舉行阿訇「穿衣」儀式時,阿訇一般都戴綠色帽,穿綠準白(抱子)。回族年輕婦女還戴綠蓋頭,穿綠褲子等。回族還喜歡穿青坎肩,戴黑蓋頭,穿黑袍子等,給人以想像和純淨的心情。

第四,回族戴戒指的習俗,一是受到阿拉伯國家風俗和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女子訂婚時,一般都要視其男方的經濟條件,要適當的金銀首飾作為聘禮。伊斯蘭教允許婦女戴金飾這個習俗至今在一些穆斯林國家還沿襲著。筆者1988年在土耳訪問時了解到,現在他們給女子訂婚時,一般要一百克左右的金銀首飾。二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經商的穆斯林善於經營珠寶和金銀首飾,經濟條件也好,所以,他們的妻子、女兒都佩戴首飾。這一點早在宋代就有記載。三是受到中國漢族的影響,在中國漢族戴戒指的歷史有兩千多年,早在商代就有人戴指環。以上這些因素對回族佩戴金銀首飾都起了直接和間接影響。

第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回族的服飾受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較大,除回族的頭飾和宗教人員、老年穆斯林的服飾外,聚居區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鎮的回族服飾特點不濃。西裝革履、中山裝、列寧裝、夾克衫、滑雪衫以及各種時裝均已成為回族的日常服裝,手錶已成為日常用具,居住在城鎮的回族中青年婦女大都剪髮、著高跟鞋,已形成風氣,這些都是回族服飾發展演變的特點。

(回族在線 哈桑)

相關焦點

  • 民族服飾|回族服飾
    回族是回回的簡稱,是我國分布得最為廣的民族。回族的通用語為華語,第二語言為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教,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回族有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牲節、聖祭,所有節日都與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服飾的主要特點是在頭部,男女服飾各有不同。《新唐書》第一次記載了伊斯蘭教教民的形象、服飾和宗教活動。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回族服飾!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
  • 回族服飾
    作為少數民族之一的回族你知道有哪些習俗嗎?  回族風俗習慣  回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古老的文化。特別是回族習俗文化,絢麗多姿,引起世人關注。回族以漢語為共同語,但在宗教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他們又夾雜著大量只有穆斯林內部交流的詞彙或短語。
  • 走近原生態的回族服飾
  • 回族的服飾
  • 回族服飾基本原則
    回族服飾文化是與回族這一多元共同體相伴而生並發展的。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從回族的先民以整潔華麗的衣著、獨特的頭飾裝扮、頗具異國情調且體現著阿拉伯民族文明程度的形象出現在中國大地,到後來「隨鄉入俗」,和所居地臨近民族,主要是與漢族大體相近,表現了很大的適應性、隨意性和地方性。
  • 回族的習俗禁忌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那麼回族有bai什麼特別的風俗習慣呢?
  • 回族,史上最全的解釋
    這就看出,當時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是有自己特點的。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巨富,服飾皆珍珠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可見他們當時穿的是有花紋的絲織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
  • 〖回族飲食文化〗回族的飲食習俗傳承與食制
    特別是這一時期,回族在烙餅、蒸饃饃、做長面時,繼承先人的傳統,喜歡在面裡調香料,使烙或蒸出的饃饃,味道極香,這在當時漢族和其他民族當中還不多見。煮稀飯,煮羊牛肉也用香料,這種香料用在菜飯中,不僅能調味,還能消毒,去毒,對人體有療效作用。如明朝馬愈《馬氏日鈔記》中說「回回人食事之香料,雲,回族茶飯中,自用西域香料,與中國不同。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圖集(上)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
  • 〖飲食文化〗回族的飲食習俗傳承與食制
    特別是這一時期,回族在烙餅、蒸饃饃、做長面時,繼承先人的傳統,喜歡在面裡調香料,使烙或蒸出的饃饃,味道極香,這在當時漢族和其他民族當中還不多見。煮稀飯,煮羊牛肉也用香料,這種香料用在菜飯中,不僅能調味,還能消毒,去毒,對人體有療效作用。如明朝馬愈《馬氏日鈔記》中說「回回人食事之香料,雲,回族茶飯中,自用西域香料,與中國不同。
  • 服飾習俗演變的文化脈絡
    最早服飾早已無從考證,據研究服飾起源於人的雙重性格,第一重是實用,第二重是裝飾,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服飾構成的要素是質即原料、形即樣式、飾即佩戴的飾物、顏色和圖案,這五種要素體現服飾的雙重性格。服飾的形制有四種基本類型。第一衣著,最基本的是上衣、下衣、鞋、襪,帽子是相對次要的。第二附屬裝飾,如頭髮上的夾、簪、釵、梳。耳朵上的環、墜。脖子上的項圈、項鍊。
  • 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
    第三章 第三節 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和朝鮮族  一、滿族
  • 中國歷代服飾文化
    前言:      7.15應《往事傳旗》3D立體沙龍的邀請,民國文化資深愛好者卜科老師為往事傳旗的群友們做了一場精彩的《中國歷代服飾文化
  • 回族的葬禮有什麼樣的習俗?回族人究竟會做啥?
    一、回族的喪葬風俗概況:摘要: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約有40萬人,信仰伊期蘭教。回族人死了叫「歸真」。即「回到真主那裡」之意。人死了,家屬不能過度悲傷,更不能捶胸頓足,嚎啕大哭。也不能給死者下跪磕頭,只能下禮(俯著單腿曲跪)。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實行軟葬。回族人,不論什麼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後從那裡發葬。
  • 從中國歷代服飾看古代名畫
    新中國成立以後,新制度,新思想又一次帶來了服飾的新變化。由於時代的更迭,歷代服飾的演化,在古代書畫的鑑定當中,服飾便具有了指標性的意義,而掌握各個時代的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對古代書畫的鑑定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 【清朝特色】清朝服飾的來歷,特色與滿族服飾息息相關!
    清朝歷史上的帝王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像康熙大帝,雍正、乾隆等,清朝服飾都比較華麗,尤其是皇室家族,更顯大氣尊貴。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清朝服飾的來歷。 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遊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圖集(中)
    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髮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 大理回族概況
    1995年成立「大理州回族研究會」,積極開展了對大理回族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科技、宗教、習俗的研討,編輯出版了一大批學術資料、圖書和雜誌。回族聚居的巍山東蓮花村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永平曲硐於2006年開工建築面積5260平方米的「回族文化城」,展示回族文化的燦爛圖景。  在經濟建設迅速推進的同時,普通國民教育也蓬蓬勃勃的發展起來。
  • 回族人為什麼愛戴帽子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族。回族人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愛戴帽子,仿佛做了帽子半永久不會掉一樣。這個帽子其實叫回回帽也叫「禮拜帽」、「頂帽」,是一種沒有簷的小圓帽,是回族的服飾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