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色字體關注我喲
掌上祥符(微信公眾號zsxf0378)為您提供最新最熱的祥符資訊。祥符信息盡在掌握!諮 詢合作請加小編微信號:qiyanbo123806,歡迎合作。
一、回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摘要: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約有40萬人,信仰伊期蘭教。回族人死了叫「歸真」。即「回到真主那裡」之意。人死了,家屬不能過度悲傷,更不能捶胸頓足,嚎啕大哭。也不能給死者下跪磕頭,只能下禮(俯著單腿曲跪)。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實行軟葬。回族人,不論什麼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後從那裡發葬。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國籍、肝膽色、官職大孝富貴貧賤,回民們只要耳聞目睹,都要去幫助料理喪事,安葬死者。
回族同胞非常講衛生,無論是去禮拜、贊聖,還是與死者遺體告別,人人都要認真沐浴,隨時保持內外清潔。人死後三天之內,喪家不生火做食。喪主和弔唁的人們皆由鄰居和近親接待。這樣既安撫了喪主、減輕了悲傷,又加強了團結。若借死人之機大吃大喝,將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喪葬儀式,程序嚴謹。人將停止呼吸時,親屬將他的頭朝北,腳朝南,面向西,同時口念頭「討白」。其內容是回憶、總結死者一生的善惡功過。
二、蘭州回族的喪葬風俗:
對死者稱為「亡人」。對亡故也稱「歸真」、「口還了」、「無常了」、「毛體了」(阿拉伯語音譯。)忌諱稱「死」。實行土葬,習慣速葬,一般不超過三天。送葬稱為「送埋體」。
葬禮簡單而莊重。首先按伊斯蘭教規,亡人的面容身體要整潔無染。根據亡人性別,聘請有經驗的男女老人,用「湯瓶壺」盛潔淨溫水,對屍體從頭到腳認真衝洗。然後用「卡凡」(阿語屍布)包裹屍體。男人「卡凡」為三件:大臥單、小臥單和襟衣。女人的「卡凡」另加纏胸布、蓋頭為五件。「卡凡」多用白棉布。埋體出門前,須有亡人外家在場,有主喪長輩解開「卡凡」,露出面部,讓親友最後瞻仰遺容。然後放入「塔布提」(俗稱埋體匣,抬入清真寺或「麥咱」(墓地)。由阿訇、滿拉和德高望重、虔誠宗教的人,為亡者轉「費體耶」之後,舉行「者那則」儀式,為亡人祈禱。
墓穴為2米長方形直坑,深2米,寬1米,墓底向西側挖一偏堂。下葬同時,有阿訇一人或多人誦讀《古蘭經》。入葬時將屍體頭朝北,腳朝南,面朝西,平置堂內,然後用土塊堵嚴偏堂。先由亡者長子或主要親人填三銑土,後由眾人相幫掩埋。墳起後為扁圓形,有的也置一些磚或鵝卵石於其上一示區別。亡者家屬根據自己家庭經濟條件施捨「索德格」(也叫乜貼)。
所遺財物,首先嘗試生前債務,剩餘的三分之一施捨,三分之二由繼承人繼承。亡人用過的衣服之類,男子的送與外家(阿舅家),女人的送與娘家。下葬後三天,亡人家屬宰牛羊,煎油香,請阿訇念經祈禱。親友們攜清油等禮品去弔唁,亡者家屬進行款待。以後每逢頭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天、周年舉行紀念儀式。有的只在「主麻日」念「亥聽」做祈禱。回族對亡者,不論男女老幼,不分貧富,均按上述殯葬程序進行。無依無靠的貧窮者亡故後,有爭相幫助埋葬的傳統。喪葬期間禁菸、酒,禁大吃大喝,忌送花圈。
三、回族喪葬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裡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他的地位再高,錢財再多,壽命再長,都會有死亡這樣一個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為在世的人,對於死亡,不講貴賤,不論貧富,不管是子孫滿堂,還是鰥寡孤獨的人,一律要盡埋葬的責任,並要葬之以禮。回族的喪葬習俗,既有回回民族的習俗特點,又有伊斯蘭教處理亡者的信仰性質。
回族喪葬習俗的歷史傳承
回族主要是13世紀前後由中亞、中東一帶遷徙至我國的各族穆斯林形成的民族。在形成前,他們作為穆斯林,在喪葬方面實行著伊斯蘭教的喪葬制度。
不置一物也,其棺即日便出。瘞之,或聞有至瘞所,脫去其棺,赤身葬於穴,以屍面朝西。」周密記載的回族先人的喪葬習俗,有許多不準確和謬誤之處,如回回穆斯林死後著水,洗滌周身,其中要漱口,洗淨鼻涕,但並不是「蕩滌腸胃」。
來源 今日頭條 趣歷史 圖片來源網絡
如何關注我們
①複製「zsxf0378」,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
②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掌上祥符,即可找到。
也可以長按識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們:
編輯 大河木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