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叛徒潘毓桂,迫使29軍放棄北平,並揚言保護北平所有漢奸

2021-01-09 文銘初讀歷史

既往譬如昨日死,今日當如今日生。既然大家都是朋友,那麼以往的事就不必再談了。各位有願意當漢奸的,便留在北平,我潘毓桂能夠保護他,不願當漢奸的,那就自己小心吧。——潘毓桂

1938年1月17日,在平津淪陷之後,出任偽天津市長的漢奸潘毓桂在記者發布會上這樣說道。甘為漢奸而且直言不諱,這種無恥之極的「勇氣」倒也配得上他曾經的所作所為。

漢奸潘毓桂

盧溝橋事變之南苑戰役發生後,原本強悍的29軍尚可與日軍一戰,甚至能夠阻擋日軍南下,避免日軍打開全面侵華的局面。但是,因為一名漢奸的出現,致使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犧牲、1000多學生兵被日寇刺殺、7000多守軍陣亡十之七八,並迫使宋哲元下令放棄北平,全線南撤。

這名漢奸就是時任29軍宋哲元部的政務處處長:潘毓桂。

1937年7月28日,日寇開始進攻南苑。守衛南苑的部隊為29軍37師1部,佟麟閣副軍長率領的軍官教育團、兩個特務團、第九師一個騎兵團、還有一個由學生組成的學兵團。其中最具戰鬥力的是特務團跟騎兵團,最薄弱的則是學兵團。

學兵團位於南苑陣地南面,從位置上來講應該是日寇進攻概率最小的。然而,28日凌晨,日寇對南苑發動總攻時,重點進攻的恰恰是負責南苑南面的學兵團駐地!

29軍副軍長佟麟閣

學兵團的學生們領到槍還不到3小時,很多人還不會用槍,到在日寇衝入陣地之後,學生們以十條命換日寇一條命的打法,跟敵人拼起了刺刀。在佟麟閣率部抵達救援之時,學生傷亡數十倍與日寇,1700名學生兵,活著回到北平的只有不到區區600人,犧牲的大多數學生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日寇便是以此處為突破口,攻入南苑。

南苑即將失守,29軍軍長宋哲元眼看南苑堅守無望,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不得不命令部隊後撤。

然而,在佟麟閣與趙登禹將軍率部撤退時,卻遭到了日寇伏擊。

佟麟閣將軍先是被槍擊落馬,之後仍然帶傷指揮突圍,不幸的是再次中彈身亡,時年45歲。

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戰鬥中腿部負傷,在指揮餘部撤退之時再次被炸斷雙腿,當場昏迷。醒來時,趙登禹對傳令兵說:「不要管我,如果你能活下來,就回城告訴我的老母親,她兒子是為國戰死,也算對得起祖宗了,請她老人家放心!」,隨後壯烈犧牲,時年僅39歲。

132師師長趙登禹

兩位主要指揮官全部壯烈犧牲,南苑守軍原本7000餘人,最後活下來的僅僅只有1000餘人!

至此,整個保衛戰以失敗告終,29軍軍長宋哲元下令全線南撤,放棄北平,日寇因此也打開了南下的大門,更加艱苦的抗日戰爭拉開了帷幕……

當時,南苑守軍最薄弱的學兵團受到攻擊,以及部隊撤軍在大紅門受到日寇伏擊兩位將軍戰死,這兩件事才是導致整個保衛戰失敗,部隊幾乎被全殲的最主要的原因。

如此結果,並不是日寇「用兵如神」,而是29軍內部出了漢奸,他就是:潘毓桂。

潘毓桂時任29軍宋哲元部的政務處處長,對於29軍高層的作戰任務的布置非常熟悉,正是他將學兵團這一薄弱環節告訴了日軍。另外,在宋哲元下令撤退之時,因為通訊系統被炸毀,通訊員幾經周折才將撤退任務傳達給佟麟閣將軍,然而這段時間內,漢奸潘毓桂早就把具體的撤退路線透露給了日軍,導致撤退部隊在大紅門遭遇伏擊,幾乎被全殲。

當時,29軍遭此慘敗,許多人認為是29軍軍長宋哲元與日本人勾結。直到29撤軍後,漢奸潘毓桂的醜惡嘴臉徹底暴露,全國人民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9軍軍長宋哲元

1938年1月17日,出任偽天津市市長的潘毓桂戴著墨鏡,一副瀟灑的模樣召開了一場記者會,他入座之後直言不諱的說道:「既往譬如昨日死,今日當如今日生。既然大家都是朋友,那麼以往的事就不必再談了。各位有願意當漢奸的,便留在北平,我潘毓桂能夠保護他,不願當漢奸的,那就自己小心吧。」

雖侃侃而談,但卻無恥之尤!

抗戰勝利之後,漢奸們還是被清算,潘毓桂也逃脫不了被逮捕的命運。被捕後,潘毓桂身上掛著寫有「漢奸潘毓桂」的布條,從北平一路被押解南下,押解途中遭到萬人之唾棄。

但是,在審判之時他卻毫無愧疚之色,振振有詞為自己詭辯。潘毓桂稱:當時自己是為了中日兩國利益,將情報透露給日軍是為了讓29軍這股抗日力量儘快被消滅,避免惹怒日本,造成戰事蔓延……

在軍事法庭上,潘毓桂侃侃而談,他的這番理論竟然還有人產生了共鳴。當然,也正是這部分人組成了當時以汪偽政府為中心的漢奸集團,他們打著「曲線救國」的名號實為在賣國!

不過令國人更加驚訝的是,經過潘家的打點,民國法院竟然以「潘毓桂自1939年卸任偽職,並有悔悟之心」為由,不僅對其進行了輕判,還給其辦理了保外就醫。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人民政府再次以漢奸罪名將其逮捕,之後在1961年的11月12日,10年牢獄生活讓其病死獄中。

佟麟閣與趙登禹將軍、132師兩團的幾千戰士、上千名學生團兵們,這才總算有了一絲的安慰。

沾滿烈士鮮血漢奸潘毓桂得到了應有的下場,但是在當時29軍軍長宋哲元並非全無責任。

宋哲元有著典型的舊軍閥作風,他在對日問題上態度一直搖擺不定,而潘毓桂正是他「親日」的使者。在宋哲元的算盤中,他認為「抗日「要靠佟麟閣、馮治安他們;而「親日」,還得是靠潘毓桂!所以,這才給了潘毓桂做漢奸的機會。

而且,宋哲元與潘毓桂兩家為世交,宋哲元對其非常信任。但是,讓宋哲元萬萬沒想到的是,潘毓桂竟然「親日」到如此地步,連自己都出賣了……

相關焦點

  • 七七事變張自忠「滯留」北平真相:甘作國士,忍辱待時(上)
    宋哲元與第29軍主要將領(中間為宋哲元,其左1為張自忠)二、七七事變爆發後,張自忠與秦德純、馮治安在北平共同決策自1935年12七七事變爆發初期,宋哲元在老家山東樂陵;第29軍自然形成以張自忠將軍、秦德純、馮治安三人為核心的應急小組:在保定的馮治安接到部下旅長何基灃的報告後速返北平。至於張自忠將軍在何處,說法不一。他的下屬、天津市政府秘書長馬彥翀說他「正在北平患痢甚重」,張自忠將軍自己也說「適予臥病在平」。
  • 名震天下的29軍大刀隊,為什麼一天都守不住天津?答案令人氣憤
    29軍原屬於軍閥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中,西北軍戰敗。殘部退至山西,後經張學良改編,組建了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下轄3個師:馮治安第37師、張自忠第38師、劉汝明暫編第2師。在喜峰口戰役打響前,29軍由於剛剛接受改編,人員未齊,武器稀缺,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29軍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戰鬥。
  • 成功刺殺多名日偽,抗戰中的北平有這些鐵血英雄
    自抗戰伊始,國民政府就組建了專司清除漢奸的專門機構,不少熱血青年也自發組織起來刺殺漢奸。在北平這座「七七事變」後最早淪陷的大城市中,抗日烽火併沒有因為宋哲元的二十九軍撤離而熄滅,古都裡出現了許許多多自發組織的清除漢奸的小團體,其中以大、中學生為主體的抗日殺奸團就在抗戰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卻又悲壯慘烈的一頁。據史料記載,抗日殺奸團始創於天津,後來傳至北平。
  • 重讀抗戰·七七事變前華北變成29軍獨立王國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宋哲元與蕭振瀛的決裂對29軍的命運產生了重要影響。宋哲元與蕭振瀛決裂之因29軍從察哈爾邊僻之地一舉翻盤進佔河北,建立了獨立王國。實力大增之際,內部矛盾和鬥爭也日漸開始浮上檯面。作為29軍能夠成立出力最多作用最大的元老和核心智囊,蕭振瀛在29軍的中地位足可與宋哲元匹敵。據秦德純回憶:「蕭在軍中,手面也很大,跟將領們拜把子,拉關係,因此宋頗不滿。一般帶兵將領就怕自己的隊伍被別人拉走。宋當然不能例外。」手下不與自己一條心,有與自己對軍隊的影響力向匹敵的人是軍閥的大忌,宋哲元與此也概莫能外。雙方的政見之爭也越發激烈。
  • 兵力8萬的29軍,是如何輸給兵力僅6000的日軍的
    1937年爆發的「七七事變」,既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前夕,負責守衛平津地區的是西北軍將領宋哲元和他的29軍,就當時的兵力而言,29軍有4個師,以及大量的保安隊,總人數在8萬左右,而日軍的正規部隊的數量卻不足6000。
  • 北平柏林寺,一代抗日名將長埋於此,忠魂永存
    北平柏林寺,在1946年4月6日這一天,迎來了它不平凡的一天,寺內的一塊無名墓碑前面,佔滿了好多的軍人,他們神情肅穆,今天他們的任務是護送抗日名將佟麟閣的靈柩到北平八寶山忠烈祠,這時的人們才知道面前的無名墓碑下面是我們的抗日名將佟麟閣將軍。
  • 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
    難以為繼.重開院門1937年7月7曰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隨之淪陷。一時 間,北平各階層的人都悝恐不安,國民政府的各機關內也是 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故宮博物院不得不宣布關門。淪陷時期的北平故宮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巳隨古物遷至南京,院中的 工作人員也有相當一部分到了南方,留守北平故宮的工作人 員只有100多人。
  • 北平抗戰時期的紅色文化
    我們看到,九一八事變後,北平學生奮勇當先,走上街頭,振臂高呼:「誓死救國」「對日宣戰」,號召「我們要對自己宣誓,即便是中國人死得只剩我一個人,我也要負起救中國的責任來」 。因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清華大學講師吳其昌憤然絕食,大批學生南下示威,表達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極度憤慨和共靖國難的決心。華北危在旦夕,北平學生悲憤喊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 檔案揭秘:1949,北平—北京(上)
    「北平四郊,已告收復,古都亦將解放」,「為著保障全體人民的生命財產,維持社會安寧,確立革命秩序,著令在北平城郊,東至通州,西至門頭溝,南至黃村,西南至長辛店,北至沙河的轄區內,實行軍事管制,成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指揮下的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為「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北平,著即成立北平市人民政府」。軍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由葉劍英擔任。
  • 重讀抗戰·七七事變中29軍為何表現不佳_中國近代史頻道_鳳凰網
    宋哲元的選擇讓29軍有力無處使7月15日,何應欽電宋哲元,告知:"日軍計劃先消滅南苑我軍,望切注意。"而與此同時,天津的宋哲元,卻在忙著接待新上任的日本華北住屯軍司令香月清司中將。何應欽7月17日電告宋哲元等:"日本大舉出兵,準備攻佔北平,望勿為政治談判所誤,應作軍事準備,於北平、南苑、宛平集結兵力,構築工事,作持久抵抗之計。"同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著名的講話,"至於戰爭既開之後,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時候便只有拚民族的生命,求我們最後的勝利。"
  • 盧溝橋事變中,率部奮起抗戰的29軍軍長宋哲元,一生成就如何?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 民國時期北平市長袁良與吳式太極拳
    1928年,上海市政府、精武體育會、中法大學及黃金榮、杜月笙、張曉林、王曉籟等人致電北平體育學校,聘請吳鑑泉南下傳授太極拳。當時黨國要人焦易堂、王用賓、熊式輝、彭養光、吳思預、谷正倫、諸輔成、陳布雷、章乃器等人先後從其學拳,袁良也在從學者之中。1929年袁良任外交部第二司司長。1929年10月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長。
  • 專家文庫|「北平不能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
    為使聞名世界的古都免遭塗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毛澤東數次致函傅作義,要求其棄暗投明,不要做歷史和人民的罪人,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當時大批國民黨軍擁進城內,散兵遊勇在紫禁城等古蹟處亂竄,故宮等名勝古蹟面臨危難。如果攻城,國民黨軍隊必以故宮等為避難所,甚至可能以其為發射炮彈的場地,兩軍相戰,後果可想而知。
  • 七七事變中方和日方兵力13:1,為何中方佔絕對優勢卻沒有勝利?
    七七事變昨天是七七事變83周年紀念日,每一個中國人應該牢記的教訓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發生時,駐防平津的宋哲元的29軍共有75000人,而根據《何梅協定》駐紮同一地區的日軍只有5600人,並且分散駐紮在平津各地。就是說,中日雙方這一地區的兵力對比是13:1。中方軍隊數量、戰爭道義佔據絕對優勢。在盧溝橋製造事端的日軍甚至只有一個大隊。
  • 「鎮守」北京,宋哲元在永定門外創辦醫院和軍工廠,29軍擴張到10餘...
    1931年,宋哲元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駐紮在察哈爾。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華北局勢動蕩不已,中日雙方頻頻爆發局部衝突。也正是在這6年間,宋哲元從率領2萬殘兵困守山區的將領,一躍而成為掌握河北、察哈爾、北平、天津等地,坐擁10萬人馬的「華北柱石」。
  • 解放戰爭時期,擁兵50萬的北平王傅作義,為何最後選擇戰前起義
    傅作義還親自組建了一支王牌軍,番號國民革命軍第35軍。這支軍也是他起家部隊,不管後來他發達的怎麼樣了。這支軍永遠被傅作義視為嫡系。包括軍長人選都是由傅作義的愛將擔任,如董其武,魯英麟,郭景雲等當時名將任軍長。 等到了抗戰時期,晉綏軍改編為兩個集團軍。
  • 從「北平」到「北京」
    聽了徐向前的匯報,毛澤東講:「看來太原不打是不行了,最好北平不要打。」  「北平不要打」,目的是完整保存北平,以做未來新中國的國都。  「北平解放是全國打出來的」  「北平不要打」,不打,就要和平解放。可是和平與否,還要看據守北平的傅作義是何態度。
  • 背負漢奸罵名以身殉國明志,毛主席為其題詞「盡忠報國」
    時間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在盧溝橋挑起了事端,史稱七七事變,目的就是要侵佔包括京津在內的華北地區,當時駐守在京津一帶的是第29軍,軍長是宋哲元,宋哲元原為西北軍馮玉祥的部下。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宋哲元也不斷從中斡旋。事實上,宋哲元一方面想為西北軍保存實力,另外一方面也是存有幻想,希望能和平解決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