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從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2021-02-13 宋逍遙的青銅門

別急著評價,先耐心看完。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乃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大意是:仗義之人多半是引車賣漿、屠狗宰牛之輩,他們雖不識大字,卻能挺身而出,兩肋插刀;而有知識、有文化的讀書人卻往往幹出負心乃至傷天害理之事。

此句之由來

明朝桂林一帶的皇帝宗親,好養鬥犬作樂。為訓犬野性,宗親家奴為非作歹,膽大妄為,常放鬥犬撕咬路人。

某日,一酸腐秀才正好路過此地。家奴看著不爽,放出鬥犬。飢犬張開血盆大口,一下撲倒秀才。眼看秀才命喪犬口,一屠夫突然從旁閃出,刀落狗頭飛。

宗親不饒,告至官府,定要屠夫給鬥犬償命。

曹學佺正好審理此案。他嫉惡如仇,正氣凜然,早就想好好整治皇室宗親。立馬判決如下:鬥犬罪有應得,屠夫屠狗無罪,宗親賠償秀才藥費若干。

宗親大怒,但又無法正面駁斥。於是重金收買秀才,讓他翻供作偽證,說是與狗為友,兩相娛樂,屠夫多管閒事,殺狗鬧事,提請二次審理。

再審時,秀才為了不義之財,果然反咬屠夫一口。曹學佺拍案而起,大罵:「人證,物證皆在,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至他於死地,與狗相好,認狗為友,傷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

當即廷杖秀才,秀才熬不過,把做偽證之前因後果和盤託出。

曹學佺重判:

屠夫救人生死,有功無罪;

秀才恩將仇報,與狗相好,革去秀才,讓其做狗。

皇室宗親失去愛犬,把狗秀才賠償於他當狗,兩不虧欠。

審理完畢,曹學佺揮筆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且又看一古人典故

比曹大官人早好幾輩的蘇軾要登場了。

烏臺詩案後,侍妾朝雲給蘇軾生了娃兒。在第三天給孩子洗澡的時候,蘇軾作詩《洗兒》一首: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詩笑罵的人可真多。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鈍,一拐也;聰明人理應一帆風順,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拐也;愚魯的人應該無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順利高居廟堂,三拐也。嘲辱笑罵全在這些拐彎中,詩歌斥責公卿的「愚且魯」,愚昧無知,魯莽遲鈍,但卻高居公卿之位。荒唐否?

不,一點都不荒唐,這是蘇軾隱藏的第四重意思:「愚且魯」本就是公卿們最好的政治保護色,是能讓他們在官場鬥爭中存活下來的基本能力。不僅要「愚且魯」,裝聾作啞,裝瘋賣傻,還要做狠心賊、負心人,敢害敢鬥敢裝敢做,才能漂漂亮亮的混下去。

暫不述理,繼續講故事

早年在某個訪談節目中,易中天被主持人不依不饒追問:與餘秋雨的的網絡戰是不是為了保持名人熱度?

易中天:我拒絕回答愚蠢的問題。

主持人: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網友問的問題傳達出來,即便我個人認為問題很愚蠢,也要問出來。

接下來是主持人被易中天口頭噎到無語,節目冷場。

易中天又問:你們完不成任務了吧?不怪你們,主要怪你們領導是弱智。

主持人:我們領導不是弱智!

易中天:這年頭不弱智怎麼當領導?

現場再度鴉雀無聲……

二人淋漓盡毀的交鋒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沒有是非對錯,二人在各自的立場上都合適,卻形成了巨大反差。

事後大多數網友都認為易中天很傻、很天真,可作為知名學者的老易怎會不知其中深淺?揣著明白裝糊塗,也不過是某類人群的高端表現罷了。

某宮務猿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作為一名別人眼中執筆行攝、「不務正業』、「一茶一報紙閒到退休工資到手」的宮務猿,鄙人曾和一位體制內破罐子破摔類型的「官員」討論過此話題。Sorry,即便你也加了這公眾號,我還是打算「出賣」你一次,你懂的。

1、「別以為自己很重要,沒錢就是沒底氣,外界對圍牆內到底有多趨之若鶩與不屑一顧,你永遠無法想像。」

2、「現在體制內的領導幹部,幾乎都是高學歷,一口一個天子驕子叫到大的,之後又是千軍萬馬過了獨木橋,筆試面試政審過了公考,正兒八經老百姓眼中的人中龍鳳。可這幫小孩不知道啊,從小科員開始,殘酷的競爭就一直在眼前撕殺不斷了。在小縣城多少人拿個副科就到老了,大點的地方能做到實職處級就已經燒高香了,要不是有特殊的才能背景和積了八輩子德的機遇,想要再往處級以上,幾乎是痴人說夢。」

3、「按理說,這麼殘酷的選拔體制咋可能淘不出幾個人才?我呸,都挺能裝的啊,這不是很明顯了麼。槍打出頭鳥啊,為了升上更高的位置,他們必須收起鋒芒,不關已事不開口不表態,一問搖頭三不知打馬虎眼。關鍵時候必須冷酷無情,昧著良心才能把事幹下來啊。你聽說過啥叫精緻利益主義嗎?」

好一個精緻利己主義,有必要普及一下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這段話了:「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錢老站的位置有些高,允我略表拙見,展開一小段個人觀點論述。

這世上能驅動一個人冒險的無非兩樣:信仰與利益。

一個人有無信仰以及有何信仰,往往是由成長環境和所受教育決定。他沒見過真善美,認為不可能存在別樣的生活方式,認為他的為人處事才叫為人處事,那他該如何去相信美好的人事物會真實存在?如果過往經歷讓他深信,只有迎合體制才能獲得獎賞,他怎麼可能不去迎合?

於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讀書人的利益驅動,也是讀書人的信仰;逢年過節念叨升官發財,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這是貪官的利益驅動,也是貪官的信仰。信仰與利益此時並沒有重疊,只是沒有信仰的人,已經把利益當成了唯一信仰。

但是,另一個問題產生了。讀書人為何就不如屠狗輩了?

說得通俗點,「下等人」雖然沒文化,但在一個熟人社會裡,關係網與人情債極其重要,所以他們也堅守著最樸素的人生信條。比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願賭服輸,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等等。

讀書人和為官者雖說明白事理,但明白利害關係,有著一手算計和籌劃的好本事。越是在高處的人,越是懂得規則的難以撼動。有文化的人耍起流氓來,更具殺傷力,他們操縱資源,推波助瀾,也越有機會獲取最大利益。好話開篇,規則兜底,用盡即棄,終歸是負心之人。

某些人一直很想看的原因、背景剖析

此句「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對整個社會而言,屠狗輩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主流群體,那麼這句凸顯此階層「正向價值觀」的對聯註定會因為擁護者多而一直傳播。

第二,書生和秀才,在儒學體系裡依然是「優秀」代名詞,如此優秀的共識下,有這麼一個強烈的反差,傳播的概率就高了很多。第三,明清之後,多民族融合,漕運和商業加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流動,特別是商業背後人員的流動,讓這句話的傳播效率大大提高了。

我們無法去定義什麼叫仗義,什麼是負心,屠狗所指的職業是什麼,讀書人又指何學問標準或群體。若真去深究,也並無太多意義,只能說屠狗輩裡心狠的不少,書生裡陰險的人也蠻多。

但從兩個階層的群體概率上來說:在商業社會,信息傳播成本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學識越低,越容易在違法的邊緣試探。而人在商業社會裡是流動的,不像古代,封閉的生產生活空間,民風淳樸,那是因為基於小群體社交,誰偷雞摸狗都會被排斥,互助才是生存的核心。在商業社會,少了這個外在束縛,是否仗義,是否堅守原則,在於對自我的理解程度,還在於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深度,知道哪些是違法的,哪些是成本高的,哪些是傷害大的,照這個層面,學識越高,越容易避免傷害。

寫在結尾

我常在工作生活中聽到同事評價他人:誰誰誰不會來事,不親近領導,不解風情,不懂把握,也不和同事打成一片云云。

照我的角度,那些被描黑的人,只不過與你的處事方式不同,少說話多做事,不想與不同志向的人有過多交集罷了。誰說公務員就該是一個模樣,現在這個職業充其量也只是一份工作,純屬打工掙錢。即便固定套路與模式仍在,也沒人說非要活成怎樣,才不算一個異類。所以心寬些,做好自己負好職責就好。

見過農民群眾無事生非胡攪蠻纏尋釁滋事的,也見過好心人噓寒問暖體恤諒解端茶讚許的;見過領導拍腦門子啥也不管只懂為難下屬的,也見過提攜後輩加油鼓勁打成一片的。多彩的周圍多彩的人,屠狗輩與讀書人,本就是這人生不斷給予你問題與挑戰的來源,來這世間走一遭,迎接挑戰,對得起天地良心就好。

願你多讀書,懂得多,別聰明反被聰明誤就好。

願你心地善良,古道熱腸,成為別人口中值得一輩子結交的朋友。

相關焦點

  •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背後有什麼故事?
    前言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古語云「負心多是讀書人」該怎麼理解?為啥一定是讀書人?這個古語是一副對聯,上下聯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逕入廳事,有二聯,一云:「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一云:「金欲兩千酬漂母;鞭須六百撻平王。」先生為之驚然。徘徊間,徐五已回。與語,甚契洽,因定交。這個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屠戶:徐五。曹石倉先生即曹學佺,是明代官員、著名的學者、藏書家。文中的對聯是他自己創作的,還是如同故事中所說,是在別人那裡看到的,不得而知。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是什麼意思?
    前不久剛剛解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裡居然又說「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天下人對讀書人是否沒有一點好感?「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官員曹學佺所寫的一副對聯。負心多為讀書人同樣的話還有「文人無行」、「文人相輕」、「文人無骨」等形容詞彙,甚至還把「犬儒」的意思引申到像狗一樣諂媚的文人身上,算是對讀書人輕賤到了極點。這種俗語的流行是不是說明古時候的國人對讀書人非常看不起呢?其實完全相反。正是中國古代社會對文人的超強重視,才產生了這些對文人品行不端表示不滿的看法。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副千古對聯,你怎麼理解的?
    中國有一句俗語老話,說的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其實準確的來說,這句俗語一開始是一副對聯,作者是明朝的曹學佺,由於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看到了人性的冷暖和世態炎涼,才有感而發,後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永久流傳,背後的道理引人深思。
  • 仗義每多屠狗輩,薄情最是屠羊人
    《後漢書》:(竇)武生蛇祥,(何)進自屠羊。惟女惟弟,來儀紫房。他對皇帝感激不盡好來不及,怎麼會和皇帝有矛盾?何進和靈帝的矛盾,在於何進不老實,過河拆橋,慾壑難填。靈帝是東漢末年最後一個實權皇帝,雖然權力受到士族和宦官集團的掣肘,能不能得到認真執行是一碼事,但發號施令的基本的權力還是有的。
  • 首爾將成「無屠狗場城市」,全面停止屠狗行為
    【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 丁潔芸】韓聯社援引首爾市政府24日消息稱,首爾最後三家屠狗場本月停業,屠狗行為全面停止。26日,首爾市長樸元淳將宣布首爾為「無屠狗場城市」。據報導,首爾市內原有11家屠狗場,2017年有3家關門,之後5家相繼停業,剩下的3家也於本月停業。
  • 夢幻模擬戰手遊2月24日負心聯盟怎麼玩 負心聯盟玩法攻略[多圖]
    擊殺順序,我是先殺的兩個長腿和負心後技能壓力大的,先殺蘭迪,他的負心不可驅散免疫暈實在太危險,後殺元帥,他負心後龍息雖說不至於滅團,但是大幅減少我方攻擊,很容易不破防 殺了他倆之後慢慢玩兩個短腿步兵,注意馬修負心的禁療兩圈不能驅散,最好卡個位少吃幾個人……
  • 書生誤國不是空談,古代一書生憑藉一封信,卻害死20多萬人
    書生,泛指讀書人,古時候主要指的是那些讀書人,他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每日沉迷於聖賢之書,不注重實踐,只會紙上談兵認死理,不懂變通,在他們的世界裡,聖人的話永遠是對的,所以古代的民間一直有「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誤國」「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種諺語,今天我們所說的這位可謂是書生誤國的代表人物
  • 仗義每多屠狗輩:只為一個承諾,他照顧嫂子侄兒66年,終生未娶
    仗義每多屠狗輩,男兒一諾重千金。庹長發老人用66年的守護,向世人證明,承諾之重雖春秋不改,忠義之心固泰山敢當!在中華文化中,關羽以為人忠義、知恩圖報、信守承諾的品格和氣質譽滿乾坤,匯集了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
  • 明朝有個厚顏無恥的大學士,臨終前問了50多個小妾一個奇葩問題
    俗話說得好「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此話的意思是說在古代,每每行俠仗義的人基本都是大老粗,而但凡是忘恩負義的人基本上都是讀書人,在古代屠狗輩一般都是些市井小販,他們文化層次低,所以很講義氣,反觀那些讀書人,恰恰是因為懂得太多了,所以很容易去衡量一件是的得失與否,這也就造成了他們很容易做出違背良心和背信棄義的事情。
  • 宋徽宗屬狗,下令百姓不準屠狗,大臣反駁一句,徽宗聽後只好作罷
    一般情況下,皇帝也知道百姓用字容易犯忌諱,所以皇室的名字一般都選比較生僻的字來取,明太祖甚至專門為自己家族的名字規定了一堆很難認識的字,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防止老百姓或者讀書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犯了忌諱,遭受不白之冤。
  • 仗義每多屠狗輩,說英雄誰是英雄,古龍筆下幾個令人淚奔的小人物
    別人覺得應該成親的時候,他就成了親,別人覺得應該生兒育女的時候,他就不多不少生了兩個。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他的太太很賢惠菜燒得很好,所以馬方中一天比一天發福,到了中年後,已是個不大不小的胖子。仗義每多屠狗輩,說英雄誰是英雄?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無悔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