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評價,先耐心看完。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乃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大意是:仗義之人多半是引車賣漿、屠狗宰牛之輩,他們雖不識大字,卻能挺身而出,兩肋插刀;而有知識、有文化的讀書人卻往往幹出負心乃至傷天害理之事。
此句之由來
明朝桂林一帶的皇帝宗親,好養鬥犬作樂。為訓犬野性,宗親家奴為非作歹,膽大妄為,常放鬥犬撕咬路人。
某日,一酸腐秀才正好路過此地。家奴看著不爽,放出鬥犬。飢犬張開血盆大口,一下撲倒秀才。眼看秀才命喪犬口,一屠夫突然從旁閃出,刀落狗頭飛。
宗親不饒,告至官府,定要屠夫給鬥犬償命。
曹學佺正好審理此案。他嫉惡如仇,正氣凜然,早就想好好整治皇室宗親。立馬判決如下:鬥犬罪有應得,屠夫屠狗無罪,宗親賠償秀才藥費若干。
宗親大怒,但又無法正面駁斥。於是重金收買秀才,讓他翻供作偽證,說是與狗為友,兩相娛樂,屠夫多管閒事,殺狗鬧事,提請二次審理。
再審時,秀才為了不義之財,果然反咬屠夫一口。曹學佺拍案而起,大罵:「人證,物證皆在,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至他於死地,與狗相好,認狗為友,傷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
當即廷杖秀才,秀才熬不過,把做偽證之前因後果和盤託出。
曹學佺重判:
屠夫救人生死,有功無罪;
秀才恩將仇報,與狗相好,革去秀才,讓其做狗。
皇室宗親失去愛犬,把狗秀才賠償於他當狗,兩不虧欠。
審理完畢,曹學佺揮筆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且又看一古人典故
比曹大官人早好幾輩的蘇軾要登場了。
烏臺詩案後,侍妾朝雲給蘇軾生了娃兒。在第三天給孩子洗澡的時候,蘇軾作詩《洗兒》一首: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詩笑罵的人可真多。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鈍,一拐也;聰明人理應一帆風順,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拐也;愚魯的人應該無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順利高居廟堂,三拐也。嘲辱笑罵全在這些拐彎中,詩歌斥責公卿的「愚且魯」,愚昧無知,魯莽遲鈍,但卻高居公卿之位。荒唐否?
不,一點都不荒唐,這是蘇軾隱藏的第四重意思:「愚且魯」本就是公卿們最好的政治保護色,是能讓他們在官場鬥爭中存活下來的基本能力。不僅要「愚且魯」,裝聾作啞,裝瘋賣傻,還要做狠心賊、負心人,敢害敢鬥敢裝敢做,才能漂漂亮亮的混下去。
暫不述理,繼續講故事
早年在某個訪談節目中,易中天被主持人不依不饒追問:與餘秋雨的的網絡戰是不是為了保持名人熱度?
易中天:我拒絕回答愚蠢的問題。
主持人: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網友問的問題傳達出來,即便我個人認為問題很愚蠢,也要問出來。
接下來是主持人被易中天口頭噎到無語,節目冷場。
易中天又問:你們完不成任務了吧?不怪你們,主要怪你們領導是弱智。
主持人:我們領導不是弱智!
易中天:這年頭不弱智怎麼當領導?
現場再度鴉雀無聲……
二人淋漓盡毀的交鋒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沒有是非對錯,二人在各自的立場上都合適,卻形成了巨大反差。
事後大多數網友都認為易中天很傻、很天真,可作為知名學者的老易怎會不知其中深淺?揣著明白裝糊塗,也不過是某類人群的高端表現罷了。
某宮務猿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作為一名別人眼中執筆行攝、「不務正業』、「一茶一報紙閒到退休工資到手」的宮務猿,鄙人曾和一位體制內破罐子破摔類型的「官員」討論過此話題。Sorry,即便你也加了這公眾號,我還是打算「出賣」你一次,你懂的。
1、「別以為自己很重要,沒錢就是沒底氣,外界對圍牆內到底有多趨之若鶩與不屑一顧,你永遠無法想像。」
2、「現在體制內的領導幹部,幾乎都是高學歷,一口一個天子驕子叫到大的,之後又是千軍萬馬過了獨木橋,筆試面試政審過了公考,正兒八經老百姓眼中的人中龍鳳。可這幫小孩不知道啊,從小科員開始,殘酷的競爭就一直在眼前撕殺不斷了。在小縣城多少人拿個副科就到老了,大點的地方能做到實職處級就已經燒高香了,要不是有特殊的才能背景和積了八輩子德的機遇,想要再往處級以上,幾乎是痴人說夢。」
3、「按理說,這麼殘酷的選拔體制咋可能淘不出幾個人才?我呸,都挺能裝的啊,這不是很明顯了麼。槍打出頭鳥啊,為了升上更高的位置,他們必須收起鋒芒,不關已事不開口不表態,一問搖頭三不知打馬虎眼。關鍵時候必須冷酷無情,昧著良心才能把事幹下來啊。你聽說過啥叫精緻利益主義嗎?」
好一個精緻利己主義,有必要普及一下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這段話了:「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錢老站的位置有些高,允我略表拙見,展開一小段個人觀點論述。
這世上能驅動一個人冒險的無非兩樣:信仰與利益。
一個人有無信仰以及有何信仰,往往是由成長環境和所受教育決定。他沒見過真善美,認為不可能存在別樣的生活方式,認為他的為人處事才叫為人處事,那他該如何去相信美好的人事物會真實存在?如果過往經歷讓他深信,只有迎合體制才能獲得獎賞,他怎麼可能不去迎合?
於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讀書人的利益驅動,也是讀書人的信仰;逢年過節念叨升官發財,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這是貪官的利益驅動,也是貪官的信仰。信仰與利益此時並沒有重疊,只是沒有信仰的人,已經把利益當成了唯一信仰。
但是,另一個問題產生了。讀書人為何就不如屠狗輩了?
說得通俗點,「下等人」雖然沒文化,但在一個熟人社會裡,關係網與人情債極其重要,所以他們也堅守著最樸素的人生信條。比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願賭服輸,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等等。
讀書人和為官者雖說明白事理,但明白利害關係,有著一手算計和籌劃的好本事。越是在高處的人,越是懂得規則的難以撼動。有文化的人耍起流氓來,更具殺傷力,他們操縱資源,推波助瀾,也越有機會獲取最大利益。好話開篇,規則兜底,用盡即棄,終歸是負心之人。
某些人一直很想看的原因、背景剖析
此句「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對整個社會而言,屠狗輩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主流群體,那麼這句凸顯此階層「正向價值觀」的對聯註定會因為擁護者多而一直傳播。
第二,書生和秀才,在儒學體系裡依然是「優秀」代名詞,如此優秀的共識下,有這麼一個強烈的反差,傳播的概率就高了很多。第三,明清之後,多民族融合,漕運和商業加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流動,特別是商業背後人員的流動,讓這句話的傳播效率大大提高了。
我們無法去定義什麼叫仗義,什麼是負心,屠狗所指的職業是什麼,讀書人又指何學問標準或群體。若真去深究,也並無太多意義,只能說屠狗輩裡心狠的不少,書生裡陰險的人也蠻多。
但從兩個階層的群體概率上來說:在商業社會,信息傳播成本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學識越低,越容易在違法的邊緣試探。而人在商業社會裡是流動的,不像古代,封閉的生產生活空間,民風淳樸,那是因為基於小群體社交,誰偷雞摸狗都會被排斥,互助才是生存的核心。在商業社會,少了這個外在束縛,是否仗義,是否堅守原則,在於對自我的理解程度,還在於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深度,知道哪些是違法的,哪些是成本高的,哪些是傷害大的,照這個層面,學識越高,越容易避免傷害。
寫在結尾
我常在工作生活中聽到同事評價他人:誰誰誰不會來事,不親近領導,不解風情,不懂把握,也不和同事打成一片云云。
照我的角度,那些被描黑的人,只不過與你的處事方式不同,少說話多做事,不想與不同志向的人有過多交集罷了。誰說公務員就該是一個模樣,現在這個職業充其量也只是一份工作,純屬打工掙錢。即便固定套路與模式仍在,也沒人說非要活成怎樣,才不算一個異類。所以心寬些,做好自己負好職責就好。
見過農民群眾無事生非胡攪蠻纏尋釁滋事的,也見過好心人噓寒問暖體恤諒解端茶讚許的;見過領導拍腦門子啥也不管只懂為難下屬的,也見過提攜後輩加油鼓勁打成一片的。多彩的周圍多彩的人,屠狗輩與讀書人,本就是這人生不斷給予你問題與挑戰的來源,來這世間走一遭,迎接挑戰,對得起天地良心就好。
願你多讀書,懂得多,別聰明反被聰明誤就好。
願你心地善良,古道熱腸,成為別人口中值得一輩子結交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