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副千古對聯,你怎麼理解的?

2021-01-08 國學大觀園

中國有一句俗語老話,說的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其實準確的來說,這句俗語一開始是一副對聯,作者是明朝的曹學佺,由於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看到了人性的冷暖和世態炎涼,才有感而發,後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永久流傳,背後的道理引人深思。

在明朝天啟年間,其實朝廷已經處在了內憂外患之中,由於萬曆時期的薩爾滸之戰中,明朝大敗而歸,努爾哈赤一舉成名,成為明朝關外的強敵。在內也是烏煙瘴氣,以宦官集團為首的九千歲魏忠賢,在朝廷內大權獨攬,乾綱獨斷,再加上天災不斷,老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雖說是民間疾苦,但是皇親貴胄的生活卻是驕奢淫逸,他們時常欺壓百姓,橫徵暴斂,在當時流行一種鬥犬的遊戲,奴才仗著自己的主子有勢力,經常作威作福,甚至放出惡犬傷人,以此為樂。而在廣西,更是天高皇帝遠,那裡的皇親更是肆無忌憚了。

有一天,皇親的奴才又覺得百無聊賴,於是牽著惡犬上街閒逛,看到路上行人熙熙攘攘,於是惡從心中起,放出惡犬任意的撕咬眾人。眾人看到惡犬奔來,紛紛慌不擇路,叫苦連天。有一隻惡犬撲倒了一位閃避不及的秀才,隨後幾隻惡犬也紛紛跑來,有的騎在了秀才的身上張口就咬,眼看秀才頃刻之間就要一命嗚呼。

這時候從人群之中衝出一個殺豬販子,手裡拿著殺豬刀,一刀就把狗頭砍下,秀才因此才得以活命。但是站在一旁看笑話的皇親的奴才卻不樂意了,你一個殺豬的老百姓,憑什麼殺我們主子的愛犬,這樣還有王法嗎?於是這位奴才不依不饒,把殺豬的販子捆綁後押到官府問罪,要求以性命賠償。

曹學佺此時在廣西任職右參議,恰好審理此案件,當問清來龍去脈之後,他不畏強權,大義凜然的判決屠夫無罪,判決皇親要賠償秀才的醫藥費。這樣的判決拿給皇親看,頓時間覺得好沒有面子,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說,的確曹學佺沒有把柄可以抓住,於是就暗中賄賂那名秀才,然後又進行威逼利誘,迫使那位秀才改了口供,就說他與鬥犬的主人是好朋友,那日與鬥犬正在嬉戲打鬧,哪知道從旁邊來了一位屠夫,竟然一刀將狗殺死,要求屠夫給鬥犬償還性命。

在次審理這個案件,堂下的那位秀才因為懼怕皇親的勢力,當場改了口供,出賣了屠夫。曹學佺聽到後,拍案而起,勃然大怒,罵道:「如今人證物證都在,而且這個屠夫還救你一命,你卻不思回報,反要置他於死地,竟然謊稱自己和狗是朋友,你這樣的人,即便是老天爺容得下你,我也容不下你!」隨後曹學佺命令差人將那位秀才拉到外面以杖擊之,那秀才哪吃得了這個苦,自然就承認了皇親的計謀,是如何威逼利誘和重金收買他的,至此案件終於有了眉目。

曹學佺審完此案,感慨良多,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這則故事,也伴隨著曹學佺的大義凜然,剛正不阿的為官態度,得到老百姓的廣為流傳。

這句俗語,其實意思就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微職業的人,而有知識和文化的人往往會做出丟掉良心的事情。這句話我們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未免有一些偏激,也不見的所有的讀書人都是負心漢,也不見得沒有知識文化的人都是義字當先。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正是因為沒有讀過書,考慮問題往往簡單真摯,那些路見不平一聲吼的俠義之士,都是性情中人,從來不會考慮太多。而那些書讀得越多的人,思想上面難免會三思後行,也就不會因為一時衝動去拔刀相助了。

今日話題:你對這句俗語「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怎麼理解的,歡迎在留言區討論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是什麼意思?
    前不久剛剛解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裡居然又說「負心多為讀書人」,這天下人對讀書人是否沒有一點好感?「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為讀書人」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官員曹學佺所寫的一副對聯。曹學佺看破勾當,公平處置了此事,也因此對秀才的忘恩負義氣憤不已,就有了這副對聯。這副對聯是寫那個忘恩負義的秀才的,但是在裡面加上「多為」兩個字,就有些泛指,以偏概全了。負心多為讀書人同樣的話還有「文人無行」、「文人相輕」、「文人無骨」等形容詞彙,甚至還把「犬儒」的意思引申到像狗一樣諂媚的文人身上,算是對讀書人輕賤到了極點。
  • 仗義每從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負心多是讀書人。」審理完畢,曹學佺揮筆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且又看一古人典故比曹大官人早好幾輩的蘇軾要登場了。烏臺詩案後,侍妾朝雲給蘇軾生了娃兒。在第三天給孩子洗澡的時候,蘇軾作詩《洗兒》一首: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詩笑罵的人可真多。
  • 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背後有什麼故事?
    前言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古語云「負心多是讀書人」該怎麼理解?為啥一定是讀書人?這個古語是一副對聯,上下聯是:「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兩句的故事,在搜尋引擎中看到的是秀才被惡狗傷害,有屠狗者仗義出手相救的傳說。這個屠夫救秀才的故事,很像民間故事,卻不像讀書人所作對聯的出處。文人用典非常講究,多從經書和史書上取材。
  • 仗義每多屠狗輩,薄情最是屠羊人
    曹節事見:黨錮之禍Ⅱ:宦官的反殺,竇武陳蕃之死,一把好牌是怎麼打成大敗局的?夏牟之前擔任諫議大夫,諫議大夫是言官;淳于瓊大家都知道,後來追隨了袁紹,官渡之戰,曹操偷襲烏巢斷糧,打的就是淳于瓊。西園八校尉的構成,派系複雜,方方面面都有照顧到,卻把這麼一個連大將軍何進都要俯首聽調的組織,交給一個小黃門統領。
  • 這幾句古詩,堪稱高雅的「罵人詩」,罵人這門藝術還是老祖宗在行
    要說到高雅的罵人,那還要數我們的老祖宗,人家不但能把罵人的話寫成詩句,還能千古流傳,更可笑的是,我們身在其中,讀了之後還覺得很有道理,還要回味一番,最後幡然醒悟,大怒道:原來他在罵我! 可以說,罵人的境界高到這個份上,實在也是沒誰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古代罵人的詩句吧!第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 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竟出自一乞丐之手,讓無數士大夫汗顏!
    正是應了那句老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後來這張紙條被官差交給了地方官,地方官看後感到非常的驚訝,這首詩不像是一個一個乞丐能寫出來的,於是懷疑這個人是不是有隱藏的身份,最後經過一番調查,得知此人是從永嘉過來的,一直靠乞討為生
  • 仗義每多屠狗輩:只為一個承諾,他照顧嫂子侄兒66年,終生未娶
    庹長發向眼前這位大他5歲的長官兼大哥,鄭重承諾:「你去一年,我就照顧她們一年;你去十年,我就照顧十年;你去一輩子,我就照顧他們一輩子。」可是,易祥和庹長發都看不清未來的形勢,他們不會想到,這一分別就是一輩子;更不知道這對年僅25歲的庹長發來說,又將意味著什麼?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在家割草的庹長發在四川彭水老家被抓了壯丁。
  • 仗義每多屠狗輩,說英雄誰是英雄,古龍筆下幾個令人淚奔的小人物
    司馬超群感慨:「天下江湖朋友都說我是當世無雙的英雄,其實我怎麼比得上釘鞋,怎麼比得上朱猛?」卓東來評價:「他的武功不怎麼樣,但是很有用,也許比朱猛門下其他的弟子加起來都有用。」別人覺得應該成親的時候,他就成了親,別人覺得應該生兒育女的時候,他就不多不少生了兩個。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他的太太很賢惠菜燒得很好,所以馬方中一天比一天發福,到了中年後,已是個不大不小的胖子。
  •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鏡憐清影。為何煙花之地多出才情絕豔的女子?
    古人說「英雄每多屠狗輩,自古俠女出風塵。」意思是:有仗義精神的,多是底層人民,相反知識分子大都明哲保身,不肯挺身而出。真正知道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大概就是風塵女子,她們閱人無數,比一般女子更懂得比較,所以她們更有俠義精神。這第一句出自明代曹學佺著名的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明朝有個厚顏無恥的大學士,臨終前問了50多個小妾一個奇葩問題
    俗話說得好「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此話的意思是說在古代,每每行俠仗義的人基本都是大老粗,而但凡是忘恩負義的人基本上都是讀書人,在古代屠狗輩一般都是些市井小販,他們文化層次低,所以很講義氣,反觀那些讀書人,恰恰是因為懂得太多了,所以很容易去衡量一件是的得失與否,這也就造成了他們很容易做出違背良心和背信棄義的事情。
  • 書生誤國不是空談,古代一書生憑藉一封信,卻害死20多萬人
    書生,泛指讀書人,古時候主要指的是那些讀書人,他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每日沉迷於聖賢之書,不注重實踐,只會紙上談兵認死理,不懂變通,在他們的世界裡,聖人的話永遠是對的,所以古代的民間一直有「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誤國」「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種諺語,今天我們所說的這位可謂是書生誤國的代表人物
  • 對於某位得了便宜還賣乖的留學生,你們怎麼看?
    從網上流出的某位留學生的言論這不,網上又爆出這麼一號人物,這可真真的是吃你的飯,砸你的鍋啊!果然,喝過洋墨水的就是不一樣,腦迴路更是清奇。連這種欠你500,還你100這種場景都能想像出來。合著給他們送東西他還覺得委屈,覺得國家給的太少,他還不稀罕。白眼狼本色是暴露無遺了。這種的人果然還是洋麵包吃多了,都忘了米飯和麵條是啥味了。這種言論肯定又要招來一片罵聲了。
  • 10副修身對聯:積德潤身如積玉,遺書教子勝遺金
    這副對聯講透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03君不可負,只是心難負,負心者不容於堯舜;天不可欺,誰言人易欺,欺人者如見其肺肝。這是康熙朝中晚期重臣趙申喬(1644年—1720年)撰寫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很好地表達了當時讀書人忠誠、自律的價值取向。上聯的意思是要忠誠於國家,這是內心的要求,不能辜負,否則又怎麼面對先賢堯舜呢?下聯則提醒人們天不可以欺騙,人不可以欺凌,否則就是在欺騙、欺凌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