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國軍軍官紛紛外逃。
由於底層軍官能攜帶家屬的名額有限,18軍的上校軍官易祥喊來勤務兵庹長發,託付他照顧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並承諾一旦有機會就接走她們。
庹長發向眼前這位大他5歲的長官兼大哥,鄭重承諾:「你去一年,我就照顧她們一年;你去十年,我就照顧十年;你去一輩子,我就照顧他們一輩子。」
可是,易祥和庹長發都看不清未來的形勢,他們不會想到,這一分別就是一輩子;更不知道這對年僅25歲的庹長發來說,又將意味著什麼?
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在家割草的庹長發在四川彭水老家被抓了壯丁。國民黨軍隊為了保存實力,四處抓壯丁,把他們送往前線充當「炮灰」,14歲的庹長發被安排在壕溝裡運送彈藥。
身材瘦弱的他九死一生,任勞任怨,畢竟,抗日川軍的鐵血傳說早已深入他懵懂的心靈。黃埔14期的易祥結業到任,擔任18軍某團上校軍官。
看著瘦弱的庹長發在壕溝裡摸爬滾打,惻隱心動,就把他留在身邊做了勤務兵。
幾年後,和庹長發一起被抓來的鄉鄰紛紛犧牲在戰場上,只有他被易祥保護了下來。此後,他一直把易祥當作大哥對待。
所以,當易祥交代他照顧好妻兒時,他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背井離鄉,留在湖南邵陽一個偏僻的山村照顧嫂嫂和兩個侄子。
從小時候起,庹長發就喜歡聽「關雲長千裡單騎送皇嫂」的故事。對忠義英雄的崇拜和敬仰,早已紮根他的心靈,他把對易祥的承諾當作終生的「事業」,堅守不移。
易祥走後,一場轟轟烈烈的「清查」運動開始了。
由於易祥的國民黨軍官身份,他的妻兒受到極大的牽連。可每當她們受欺負的時候,身材瘦弱的庹長發都會挺身而出,擋在她們身前,受盡折磨。
人們開始質疑他和嫂子的關係,議論紛紛。為了證明和嫂子的清白,庹長發就在易家不遠處搭了一個茅草房,含辛茹苦地守護著她們。
1979年,海峽對岸突然寄來一封信,時隔30年的易祥終於有消息了。
在來信中,易祥告訴妻子和庹長發他已另娶成家,暗示他倆以後結為夫妻、相依為命。然而,庹長發卻有自己的道德準則:「嫂子終歸是嫂子,不能行不忠不義之事。」
就這樣,哪怕沒了兌現承諾的希望,庹長發依舊沒有放棄。
2009年,嫂子陳淑珍去世後,庹長發繼續守著易祥的兩個兒子,一轉眼就是66年。從青春的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的滿頭華發,庹長發一直把承諾看得比山重、比海深,即便終生未娶,也不曾埋怨。
2015年,已經92歲的庹長發實在太想家了。
家鄉,一直是中國人的精神歸宿,庹長發也希望在臨終前葉落歸根。通過熱心的網友,易家兄弟聯繫到了庹長發在四川老家的侄子,老人這才回到故鄉。
幾個月後,這位一生未娶的現代版「關雲長」,終於卸下重擔,在家鄉與世長辭。
庹長發沒有上過學,也沒有讀過書。
但他卻在耳濡目染「關雲長千裡單騎送皇嫂」的過程中,形成無人可撼的忠義價值觀,匯流入支撐起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脊梁。
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義心。仗義每多屠狗輩,男兒一諾重千金。
庹長發老人用66年的守護,向世人證明,承諾之重雖春秋不改,忠義之心固泰山敢當!
在中華文化中,關羽以為人忠義、知恩圖報、信守承諾的品格和氣質譽滿乾坤,匯集了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
對注重道德修養的中國人來說,關二爺的形象不僅滿足了普通人對英雄的崇拜心理,也寄託了時代對普世道德標準的期冀。
所以,很多重情重義的人家,經常會擺放關羽的畫像,以示崇拜和敬仰。
在物慾橫流的當下,庹長發老人平凡而偉大的壯舉,像洪鐘大呂震撼著世人。
2016年,無數得知這位老人事跡的朋友,在老人去世後紛紛前去緬懷、瞻仰,向當代「關雲長」致敬!
君子以「義」為質,以「仁」立世。請問,你被這位老人感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