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量的大小主要涉及」量「和」強度「兩個因素,比如10公裡是一個距離上的量,或者60分鐘則是一個時間上的量。然後還要評估運動強度的大小,比如同樣是走10公裡,快速競走和散步,顯然強度是不同的。對量和強度有了基本了解之後,就可以來比較步行、跑步、騎車三種方式分別完成10公裡的運動量的大小了。
正常狀態下
這裡說的「正常狀態」指的是維持當前運動方式的最基本要求,即步行時處於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步速,跑步時無論多慢至少能夠有雙腳同時離地的瞬間(跑和走的區別),而騎自行車時則是使用正常體力在平地上騎行,而不是快速(或競速)騎進。有了」正常狀態「的假設前提,那麼從身體的直接體驗上就可以得出結論:跑步運動量最大,步行次之,騎行最小。
運動時的身體體驗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心跳的快慢和呼吸的急促感,跑步時最為激烈,步行和騎行基本上不會有太大波動,多數情況下也不會出汗。日常步行屬於低強度活動,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以每小時4公裡的速度步行,一小時耗能約為150千卡。但以同樣的速度慢跑,一小時耗能卻可以達到300餘千卡,屬於中等強度運動。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在戶外的馬路上騎自行車,還會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紅綠燈、避開行人車輛等,這些都會導致騎行車停車等待,從而降低運動強度。
運動狀態下
如果步行、跑步、騎行都作為一項運動進行訓練,則運動量的大小取決於許多因素。以步行為例,散步和快走強度不同,運動量就會不同。跑步,1公裡配速6分半和配速5分半,運動量也會不同。騎行也是同樣的道理。再以跑步來說,勻速跑和變速跑,運動量也會有差異。
對於普通人來說,步行再快也很難達到專業運動員的水準,因此1小時的平均步速一定小於平均跑速,可以說步行的運動量是最小的。
若在1小時內跑完10公裡,屬於高強度運動,對於一個60公斤體重的人來說,耗能約為650千卡。而以時速25公裡騎行一小時(同樣60公斤體重),運動耗能也約在650千卡,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假設條件下,騎行10公裡的耗能約為跑步耗能的40%,即260千卡。仍舊是跑步運動耗能最大。
因此,運動耗能條件基本接近的情況下,跑步運動量最大,騎行次之,步行最小。這同樣可以從身體感受上獲得比較直接的印證。
除了量和強度兩個因素,運動量的大小還受運動方式的影響。前面已經提到,同樣是跑步,勻速和變速跑完成同樣的距離,後者的強度就會大許多。